中国古代诗人简介(48)

 

本页内容提要

吴绮

吴潜

吴骞

吴融

吴汝纶

吴少微

吴伟业

吴文英

吴沃尧

吴锡麒

武元衡

吴兆骞

吴绮 

清代词人。字□次,一字丰南,号绮园,又号听翁。江都(今江苏扬州)人。顺治十一年(1645)贡生、荐授弘文院中书舍人,升兵部主事、武选司员外郎。又任湖州知府,以多风力,尚风节,饶风雅,时人称之为“三风太守”。后失官,再未出仕。

吴绮的词,小令多描写风月艳情,笔调秀媚,题材狭窄。如〔醉花间〕《春闺》上阕:“思时候,忆时候,时与春相凑。把酒祝东风,种出双红豆。”颇传诵,因有“红豆词人”之称。他的〔浣溪沙〕《有感》“南浦轻烟蘸碧波”、“吴苑青苔锁画廊”两首,也被人认为是“含凄古淡,乃为不负”之作(谭献《箧中词》)。长调如〔满江红〕《岳坟次武穆原韵》、《金山》和〔沁园春〕《述怀》等,意境和格调较高。

吴绮也能诗,摹仿徐陵、庾信,以清新为尚,他的骈文学李商隐,以秀逸见胜,比诗名更著。

还著有传奇三种:《忠愍记》、《啸秋风》和《绣平原》,当时多被管弦,今均无存。

著作有《林蕙堂集》26卷,有康熙刻本、乾隆刻本。

吴潜 

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淳□十一年(1251)参知政事,授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复职调集诸军击退元兵。他痛感南宋国势衰微,认为“推原祸根,良由近年□臣□士设为虚议,迷国误军”所致,极力抨击丁大全、高铸、萧泰来、沈炎等佞臣,反遭弹劾落职,贬谪建昌军。后徙潮州,责授化州团练使、循州安置。

吴潜是南宋词坛的重要词人。词风激昂凄劲,题材广泛,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压抑的悲愤。“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满江红〕《送李御带珙》)是他壮志未酬的自我写照。吴潜也能诗,多为纪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发“丈夫勋业在安边”(《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敌抱负。诗较平衍,佳作不多。

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艺文志·书目》载,吴潜著有《履斋诗馀》、《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现存明末梅鼎祚编校《履斋先生遗集》,4卷,辑诗1卷,词1卷,杂文 2卷。《□村丛书》有《履斋先生诗余》1卷,续集1卷,别集2卷,收词250余首。

吴骞 

清代文学家。字槎客,别号兔床山人。海宁(今属浙江)人。乾隆时贡生。

吴骞是著名藏书家,嗜好典籍,遇善本书往往倾囊购买。校勘精审。他搜罗宋元刻本,如陶渊明、谢玄晖诸家集,加以刊刻。被学者视作珍宝。吴骞又能诗善画。朱文治说他“早年工诗晚工画,画意多从诗意出”(《槎客先生手绘山水见赠》)。陈□称其文章说:“文笔之高坚,词旨之敦厚,固世之有目共赏者。”(陈□《愚谷文存序》其散文现存14卷,170多篇,以序跋为主,亦以此体为最工。所作诗词和诗话,也有一定影响。

撰有《拜经楼诗集》12卷、《续集》4,《愚谷文存》14卷、《续编》2,有嘉庆初刻本。另有《拜经楼诗话》4卷、《拜经楼藏书题跋记》6卷、《万花渔唱》词1卷、《论印绝句》2卷等,均收入《拜经楼丛书》,有民初博古斋影印本。

吴融 

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不详。昭宗龙纪元年 (889)登进士第。曾随宰相韦昭度出讨西川,任掌书记,累迁侍御史。一度去官,流落荆南,后召为左补阙,拜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天复元年(901)朝贺时,受命于御前起草诏书十余篇,顷刻而就,深得昭宗激赏,进户部侍郎。同年冬,昭宗被劫持至凤翔,吴融扈从不及,客居阌乡。不久,召还为翰林学士承旨。卒于官。

吴融的诗歌基本上属于晚唐温庭筠、李商隐一派,多流连光景、艳情酬答之吟唱,很少触及重大社会主题,前人评为“靡丽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子传》)。《四库全书总目》却说吴诗“音节谐雅,犹有中唐之遗风”,可能指其一部分篇什中所包含的比较浑融疏淡的意境,如“吟处远峰横落照,定中黄叶下青苔”(《酬僧》)、“阑珊半局和微醉,花落中庭树影移”(《山居即事四首》)。其实,吴融诗的最大特色,还在于将温李的缛丽温□引向凄清的一路。像“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红白牡丹》)、“几树好花闲白昼,满庭荒草易黄昏”(《废宅》),这类情趣在其诗作中是普遍存在的。《子规》、《叶落》、《野庙》、《途中见杏花》都是代表作。吴融也有少数感时怀事或托古讽今的篇章,如《彭门用兵后经汴路三首》、《文德初闻车驾东游》、《华清宫》、《隋堤》。其中七律《金桥感事》,气格沉雄,音节宏亮,是难得的佳篇。

有《唐英歌诗》3,明汲古阁刊本。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吴汝纶 

近代文学家、教育家。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三年(1864)举人,次年中进士。先后入曾国藩、李鸿章幕府。历官直隶深州、冀州(今均属河北)知州。光绪十五年(1889)起,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执教多年,弟子甚众。二十八年,吏部尚书张百熙荐举为京师大学堂教习,自请赴日本考察学政。在日本,因留学生事与驻日公使蔡钧发生龃龉,归国后不赴京师就任,还乡谋办桐城小学校。

吴汝纶与张裕钊、黎庶昌、薛福成号称“曾门四弟子”。曾国藩说“吾门人可期有成者,惟张、吴两生”(《清史稿·张裕钊传》)。其论文,宗法桐城派,而又主张“有所变而后大”,认为“桐城诸老,气清体洁,海内所宗,独雄奇瑰玮之境尚少”(《与姚仲实》)。所以他的文章,既得桐城派整饬雅洁之长,又不全落桐城窠臼,风格矜炼典雅,意厚气雄,得于《史记》者尤深。不过因求文者众,应酬之作稍多。

吴汝纶论学,也师事曾国藩,由训诂以通文辞。晚年尤着力于解经。自言“近十年来,自揣不能为文,乃遁而说经,成《书》、《易》二种说”(《答黎莼斋》)。然而说经实非其所长,“往往私造训诂,自立一义,不足为训”(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但其点勘,注释古籍多种,务在畅通大义,颇便于初学。

吴汝纶的思想比较开通,主张研习西学。他主讲莲池书院时,曾特聘英文、日文教师。又曾为严复译《天演论》,《原富》和美日学者多种著作写序,倡导启蒙。《天演论序》传诵尤广,在清末思想界发生很大影响。

吴汝纶的诗,亦多应酬赠答之作,但也有些具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如《依韵奉酬廉卿》等,慷慨沉郁。

吴汝纶的著作,生前曾刊刻《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殁后一年,其子吴□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 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及点勘古籍多种行世。

吴少微 

唐代散文家。新安(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字号不详。进士擢第。累授晋阳尉。中宗时拜左(一作右)台监察御史,与富嘉谟同官。二人齐名友善。富殁时,吴正卧病,伤痛而亡。吴少微、富嘉谟文风相近,力矫徐庾余风,名重一时,号“吴富体”,一作“富吴体”。近人岑仲勉认为,吴、富二人之文,“诚继陈拾遗而起之一派,韩、柳不得专美于后也”(《金石论丛》)。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吴少微集》1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6,《全唐诗》存诗6首。事迹见《旧唐书》本传。

吴伟业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伟业诗今存1000多首,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四库全书总目》评论说:“其少作大抵才华艳发,吐纳风流,有藻思绮合、清丽芊眠之致。及乎遭逢丧乱,阅历兴亡,激楚苍凉,风骨弥为遒上。”颇能概括其特色及前后变化。他的诗歌多写哀时伤事的题材,富有时代感。他的近体诗中的佳作有《过吴江有感》、《过淮阴有感》、《杂感》、《扬州》、《读史杂感》、《怀古兼吊侯朝宗》等。其中《扬州》四首,更是他七律的力作。而他的七言歌行更为出色,音节极佳,情韵悠然,其中如《圆圆曲》讽刺吴三桂降清;《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写田妃、公主的身世遭遇;《楚两生行》、《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写艺人的漂零沦落;《临江参军行》颂扬抗清将领;《松山哀》讽刺洪承畴降清,内容深婉,有“诗史”之称。他还有一些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直溪吏》、《临顿儿》、《堇山儿》、《马草行》、《捉船行》等。不过吴伟业的七言歌行也有用典过多的缺点。

吴伟业词作不多,但传诵颇广。陈廷焯评论说:“吴梅村词,虽非专长,然其高处,有令人不可捉摸者,此亦身世之感使然。”又说:“梅村高者,有与老坡神似处。”(《白雨斋词话》)其风格与诗近似,清丽哀婉。如〔满江红〕《蒜山怀古》,咏镇江府事,声情悲壮;〔贺新郎〕《病中有感》,自怨自艾,悲感万端,感人至深。

吴伟业著作有《梅村家藏稿》,《梅村诗馀》,传奇《秣陵春》,杂剧《通天台》、《临春阁》、史乘《绥寇纪略》等。

吴文英 

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晚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本姓翁,出继吴氏,与翁元龙、逢龙为亲伯仲。吴文英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所与交游,如史宅之、吴潜为宰相,赵与芮为亲王,皆过从甚密。与其他显贵,如贾似道等亦有酬唱。吴文英中年多居苏州,所筑荷塘小隐之宅,地邻太湖。其《大□》说:“归隐何处,门外垂杨天窄,放船五湖夜色。”就是这种闲适生活的写照。绍定间曾佐苏州仓司幕。集中所咏虎丘、灵岩诸胜之作,即成于此时,多纪吴门游赏之盛。淳□三年(1243)以后,移居杭州。〔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莺啼序》诸阕,都是这一期间的作品。晚年为荣王赵与芮邸中幕客,常居绍兴。其寿荣王诸词,大致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吴文英的词学主张,见于沈义父《乐府指迷》。开章就称“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作为填词的四项标准,并说这是得之于吴文英及其兄翁元龙的。这基本上是周邦彦一派的观点。不过后两点是鉴于辛派末流叫嚣浮躁的习气所提出的“补偏救弊”之法,有一定的针对性。吴文英在自己的创作中是努力实践这种主张的。周济说他“由南追北,是词家转境”(《宋四家词选》),就是指他力求在词坛上恢复北宋周邦彦的传统而言的。他继承了周邦彦的词风,创出了密丽□艳一派,对于流派的发展,艺术表现力的丰富,有着积极的作用。

但他的词题材较狭窄。传世的 340首梦窗词,按题目所标注的内容粗分:属于咏物的64,节令的40,酬应的140首(其中寿词19,分韵与和韵的25首。朋友中姓名可考的60余人)。梦窗词中也有深于感慨、殷念国运的作品,如晚年所作“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金缕歌〕)、“贾傅才高,岳家军壮,好勒燕然石上文”(〔沁园春〕),但毕竟只是少数。在梦窗词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那种莺啼燕啭、缠绵悱恻的作品。他对词的贡献主要在艺术技巧方面。从艺术上说,梦窗词是以讲究字面、烹炼词句、措意深雅、守律精严为基本特征的。他用笔幽邃而绵密,脉络井然,章法多变,情思婉转曲折。集中优秀之作如〔渡江云〕《西湖清明》、〔夜合花〕《自鹤江入京泊葑门有感》、〔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莺啼序〕、〔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等等,都是这样的篇章。他着意追求奇逸警耸的艺术境界,如“倒照秦眉天镜古,秋明白鹭双飞处”(〔蝶恋花〕),“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高阳台〕),“歌边拌取,醉魂和梦,化作梅边瘦”(〔青玉案〕)等,其幽奇生新的作风,显然得之于李贺诗。但他尚能根据不同题材,用不同的风格和手法来表现特定的内容。如“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八声甘州》),这类抒情境界,其雄阔高远就与豪放派并无二致。凡此种种,都说明吴文英的词戛然独造,不愧为南宋词坛的重镇。

吴文英在丰富词体方面,也有一定贡献。他精通乐理,自度了许多腔调,如〔古香慢〕、〔霜花腴〕、〔玉京谣〕、〔莺啼序〕等。〔莺啼序〕分四片,长达240字,为词中最长的调。词成之时,正值杭州丰乐楼新成,吴文英将它书于楼壁之上,一时传遍。

吴文英词的弊病,除了内容贫乏之外,雕琢过甚,用意太曲,容易流于晦涩。比如,他咏芙蓉,用“藻国凄迷,曲澜澄映,怨入粉烟蓝雾。香笼麝水,腻涨红波,一镜万花争妒”(〔过秦楼〕)之句,大谈酒一样的波涛,粉一样的烟雾,如此浓涂艳抹,真实感情反被淹没。

对于梦窗词的评价,历来分歧很大。南宋尹焕把他尊为南宋第一大家,清人周济将他列为宋词四大家之一,而后朱祖谋专主梦窗,俨然将他尊为宋词之首,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过誉。但力主清空的张炎则批评说:“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词源》卷下)张炎的批评囿于“清空”派的门户之见。将梦窗词一概抹杀,也失之片面。在这个问题上,沈义父的看法兼顾两面,转为持平。他说:“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太晦处,人不可晓。”(《乐府指迷》)总之,吴文英词法颇有可取,其开创流派之功不可没;然而他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藻饰太甚,确有晦涩堆砌之弊,其消极影响也是毋庸讳言的。

吴文英词集名《梦窗甲乙丙丁稿》,4,收入《宋六十名家词》,又有曼陀罗华阁刊本及《□村丛书》本。

吴沃尧 

近代小说家。又名宝震,字小允,号茧人,后又改“茧”为“趼”。祖籍广东南海佛山镇(今佛山市),故自称我佛山人。因祖父官于京师,父随侍任所,所以他生于北京。两岁时,祖父病故,随父返回家乡。光绪八年(1882)17岁时,父亲亡于浙江巡检任所。此后,他去上海谋生,在江南制造军械局工作。戊戌变法前,开始为报刊撰文。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五、六年间,先后主笔《字林沪报》副刊及《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光绪二十八年(1902),应《汉口日报》聘赴鄂次年回上海。这时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在日本创办《新小说》杂志。吴沃尧开始创作小说,并投寄《新小说》发表,还曾一度赴日。光绪三十年(1904)冬,曾去山东谋事无成。次年春去汉口,任美国人所办英文《楚报》中文版编辑。夏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兴起,他激于爱国义愤主动辞职回到上海。光绪三十二年秋起,主编《月月小说》。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造旅沪粤人组织广肇公所,创立两广同乡会,并开办和主持同乡会所属的广志小学校,初名广东旅学。“于是,日与二三同事,研究教育之道”(《新庵译屑序》)。吴沃尧奋发热情,耿介自立,愤世嫉俗,有“救世”之志。他不满意清末政治的腐败,官僚们的腐朽,社会风气的堕落,帝国主义的侵略,尤其憎恶惧洋媚外思想,在小说中一一予以揭露鞭挞。他主张要开化,要进步,要维新,力求借小说以“改良社会”,“佐群治之进化”,挽救“道德沦亡”的浇风(《〈月月小说〉序》),思想有合乎新潮流的一面。但他受旧道德影响较深,主张“恢复旧道德”(《自由结婚评语》),给他的小说带来局限。又加上看不到前途,“救世之情竭,而后厌世之念生”(李葭荣《我佛山人传》),他的小说往往带有悲观感伤色彩。

吴沃尧的著作很多,以小说最知名。长、短篇小说约有30余种。其中较重要的,长篇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瞎骗奇闻》、《恨海》、《新石头记》、《九命奇冤》、《糊涂世界》、《劫余灰》、《上海游骖录》、《发财秘诀》、《近十年之怪现状》等;短篇有《黑籍冤魂》、《立宪万岁》、《光绪万年》、《平步青云》等。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吴沃尧的代表作。最初在《新小说》上连载,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一年(1905),共发表45回,署我佛山人撰。光绪三十二年起,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至宣统二年(1910)出齐8册,共108回。此后的翻印本,有1916年上海新小说社石印本,1926年世界书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本。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干线,从他奔父丧开始,至其经商失败终止,通过这个人物20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地揭露了从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前后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左右的清末社会的黑暗现实,并从侧面描绘出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作品写了200来件“怪现状”,勾画出一个到处充斥着“蛇鼠”、“豺虎”、“魑魅”的鬼蜮世界。在清末小说中,它反映的生活面较广,除官场之外,还包括商场、洋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当时的政治状况、社会风尚、道德面貌和世态人情,所以发表时标为“社会小说”。

作品开篇写九死一生初入社会见到的便是贼扮官、官做贼的怪事,从而隐括了“官场皆强盗”(初刊本评语)的黑暗现实。贯串全书的反面人物苟才,是小说刻意塑造的清末无耻官僚的典型。他出身捐班,无学无识,只是善于谄媚、行贿、不知廉耻,甚至不惜逼迫自己新寡的儿媳嫁给两江总督做五姨太太,以飞黄腾达。他两次丢官,一次被新任总督参革,一次被朝廷钦差大臣查办,但都用巨额贿赂,东山再起。这说明他是清末整个腐朽官僚机构的产物。

相反,书中所写正直的士子官吏则大都无立足之地。如榜下知县陈仲眉虽然颇有才学,精明能干,但不会逢迎,又无钱行贿,结果长期得不到差事,潦倒一生,最后自缢身死,遗下寡妻幼子。爱民如子的蔡侣笙也终于被革职严追。作者愤慨地说:“这个官竟不是人做的!头一件先要学会了卑污苟贱,才可以求得着差使,又要把良心搁在一边,放出那杀人不见血的手段,才能得着钱。”这是对清末官场的本质的揭露。

这些官僚除了贪黩无厌,就是对内凶残、对外怯懦。第5859两回描写广东督抚两院,接到洋文电报说,“有人私从香港运了军火过来,要谋为不轨”,未得证实,就抓杀了20多人。但这些官僚在帝国主义面前却怯懦异常,奴颜婢膝。中法战争时,驭远号兵舰竟自开水门将舰弄沉,乘舢板逃命(14回)。中日开战时,叶军门亲笔写信给日军,请求网开一面,情愿献出平壤(83回)。作者爱国主义热情激昂,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喊出亡国危机:“中国不是亡了,便是强起来;不强起来,便亡了。断不会有神没气的,就这样永远存在那里的。”(22回)同时有力地鞭挞自卑媚外的行径,指斥媚外者“羡慕外国人”的“洋行买办”,“甚至于外国人放个屁也是香的”(24回);抨击会审公堂上的华官“外国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连见了外国人用的华人巡捕“也要带三分惧怕”(10回)。

作品描写商界生活,有意把“经商”与“做官”对立起来。九死一生坚决不愿进入官场,而走“经商”的道路,认为商场虽也有诸多怪现状,但比官场干净。作者一反封建传统的鄙商态度,表现了作者对腐朽政治的激愤,也反映了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作品生动地揭露了斗方名士、洋场才子的本相。他们或者故作狂态以买名,如李玉轩(22回);或者胸无点墨而故弄风雅,如洋行买办唐玉生(3335回);或者有点技艺却大话瞒天,如江雪渔(37)等。官场、洋场、商场的种种怪现状,集中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伦理道德在金钱势力的冲击下土崩瓦解。作品对宗族家庭间的骨肉相残,亲朋同事间的尔虞我诈,做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九死一生的伯父子仁,不仅欺骗寡娣孤侄,吞没亡弟财产,还与甥女有暖昧关系。“道学先生”符弥轩平素高谈“仁义道德是立身之基础”,却对待抚养他长大成人的老祖父百般虐待(74回)。黎景翼图谋财物,用计逼死胞弟,又将弟妇卖到妓院(3235回)。苟龙光杀死生父苟才,又□娶父妾(101104105回)。虽然作者站在旧道德立场上,怀着义愤和惋叹心情描写这些怪现状,却也真实地暴露了封建大厦即将倒塌时,人们精神支柱的崩溃。

小说表现了改良社会、重致富强的愿望。但其办法仅仅是“把读书人的路改正”,象外国人那样,“讲究实学”,读有用的书,如《经世文编》、《富国策》之类;对付外国也只是“上下齐心协力的认真办起事来,节省了那些不相干的虚糜,认真办起海防、边防”,希望则是寄托在“英年的人,巴巴的学好”(22回),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问题,甚至以为澄清吏治,改革弊病,在于恢复旧道德,所以是软弱无力的。小说的主要成就在暴露方面。

小说在结构上“举定一人为主,如万马千军,均归一人操纵”,“遂成一团结之局”,“且开卷时几个重要人物,于篇终时皆一一回顾到,首尾联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评语之总评),是同类小说中独见匠心之处。但由于转述故事较多,搜奇猎异,题材庞杂,连篇话柄,结构显得松散,缺少有机组织。有些人物写得较为丰满生动,如九死一生及其伯父子仁、苟才、江雪渔等。但整个说来,“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浅肆的谴责多,达到深刻的讽刺效果的少。

《痛史》,共27回,未完,署我佛山人撰。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三十二年(1906)《新小说》,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品演述南宋亡国历史,痛斥权□贾似道的欺君误国和投降变节分子的屈膝事敌,歌颂文天祥等抗敌英雄的民族气节,特别是着力描写了谢枋得“攮夷会”诸盟友的活动。小说第一回明言“是借古鉴今的意思”,表现了作者在瓜分危机日深形势下反帝救国的热情。

《九命奇冤》是一部公案小说,发表于光绪三十年(1904)至三十一年《新小说》。光绪三十二年广智书局出版单行本。书中所写案件为清雍正时期发生之实事,罗尔纲有专门的考证文字。嘉庆年间安和曾著《梁天来警富新书》(44回),吴沃尧即在安著基础上重新加工创作。它和以前的侠义公案小说不同,意在谴责社会,揭露官场黑暗和人情险诈,所以发表时标为社会小说。艺术上继承我国章回小说的传统,又吸收西方创作中某些艺术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恨海》写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有光绪三十二年广智书局刊本。作者自称为“写情小说”。故事以庚子事变为背景,写工部主事陈戟临夫妻被害后,两个儿子和未婚儿媳的遭遇。书中以大儿子的未婚妻张棣华为主人公。她历经了颠沛流离,而始终贞烈多情,最后削发为尼,情节悲惨动人,然而不脱封建道德范围。小说曾被改编为戏剧,摄制成电影,影响甚大。

《新石头记》,署老少年撰。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南方报》上连载11回;光绪三十四年上海改良小说社刊印单行本,共40回。小说实际是借《红楼梦》主人公的名号,另作新小说。作品以贾宝玉再次入世的经历为线索,前半部反映庚子事变前后的社会现实;后半部写“文明境界”,描绘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在其中展现许多饶有趣味的科幻故事。作者自称它是“兼理想、科学、社会、政治而有之者”。小说对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晚清社会思想,很有价值。

《上海游骖录》,署我佛山人撰。载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月月小说》第68号,共10回。作品写湖南书生辜望延被诬为革命党,弄得家败人亡,孤身走上海,后迫于官府通缉,东渡日本。作品前 3回颇能写出官逼民反的现实,但后半部写维新派与革命派论争,变成议论文字。它对了解作者后期思想的变化有一定价值。

吴沃尧所作短篇,载于《月月小说》者有12种,发表于光绪三十二至三十四年之间,其中11种收入宣统元年(1909)上海群学社出版之《趼人十三种》,一名《趼人丛谭》;《趼人十三种》中其他两种为笔记《趼廛剩墨》及诗作《趼廛诗删剩》。他的短篇小说多是讽刺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假立宪派的丑态和封建官员、商绅崇洋媚外的行径,艺术性较差。他又撰有笑话、寓言《新笑林广记》、《新笑史》,发表于《新小说》;《俏皮话》发表于《月月小说》,后有群学社刊本;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抒发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嘲讽鬼蜮世界的丑类。

吴沃尧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作家之一,也是晚清的一位多产作家。创作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写法也多变化,笔端富于感情,在晚清小说界影响甚大。

吴锡麒 

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国子监祭酒。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至终。

吴锡麒诗笔清淡秀丽,古体有时藻采丰赡,代表作如《双忠祠》、《凤凰山怀古》、《观夜潮》、《读放翁集》等。在浙派诗人中,能继朱(□尊)、杭(世骏)、厉(鹗)之后,自成一家。亦能词,但不如其诗和骈体文的著名。吴锡麒骈文颇著称,吴□称赞说:“不矜奇,不恃博,词必泽于经史,体必准乎古初,……合汉魏六朝唐人为一炉冶之。”(《八家四六文钞》与邵齐焘、洪亮吉、刘星炜、袁枚、孙星衍、孔广森、曾燠并称骈文八家。代表作如《务本论》、《岳飞论》、《与袁简斋前辈书》、《苏文忠公诗合注序》、《湖心泛月记》等。著有《有正味斋集》73卷。凡诗集16卷,诗续集8,外集5卷;骈体文集24卷,骈体文续集8卷;词集8,词续集2卷,词外集2卷。有嘉庆间刻本。《藤花曲话》记吴锡麒所作南北曲,“亦复妙墨淋漓”。有《渔家傲》传奇,演汉代严子陵故事,已佚。

武元衡 

唐代诗人。字伯苍。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武则天曾侄孙。德宗建中四年 (783)登进士第。历官监察御史、华原县令、比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御史中丞。元和二年(807)正月,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十月封临淮郡公,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和八年召还,复为相。因力主削藩,遭藩镇忌恨。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早朝,为淄青藩帅李师道遣刺客暗杀。

武元衡早年曾落第失意,所写诗歌如《寒食下第》、《长安叙怀寄崔十五》、《行路难》等,往往嗟病叹贫,抒发牢骚不平之气。后仕宦显达,所写诗歌,多属官场酬赠之作,缺乏思想深度。少数作品如七律《送崔判官使太原》、《送张六谏议归朝》、《酬严司空荆南见寄》等,感情深厚,辞气挺拔,对同僚于推挹褒奖之际时以国事、德行相勖勉,与一般应酬之作有所不同。《又玄集》、《唐诗鼓吹》等唐诗选本多选其诗。尤其是《酬严司空荆南见寄》,胡应麟以为是“中唐妙唱”(《诗薮·内编卷五》)。他出镇巴蜀时所作的诗歌,如七绝《题嘉陵驿》、《夏夜饯裴行军赴朝命》,五律《夕次潘山下》,五绝《途中即事》等,或抒写报国豪情,或寄托羁旅行役之思,都真切感人。其诗藻思绮丽,琢句精妙。

张为《诗人主客图》把武元衡奉为“瑰奇美丽主”。魏泰以为“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临汉隐居诗话》)。但其五言近体虽极工巧,而浑厚不足,所以传诵之作反而较少。

原有《武元衡集》10卷。今存《临淮诗集》2,收于《唐诗百名家全集》中。《全唐诗》录其诗2卷。《全唐文》录其文10篇。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吴兆骞 

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省)人。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以科场案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20余年。友人顾贞观为他求援于纳兰性德,经性德父明珠活动,又以献《长白山赋》为康熙帝赏识,康熙二十年(1681)被允许纳资赎归。归家后,又游京师,死于京师旅舍。

吴兆骞与弟兆宜都有才名。兆骞博涉文籍,才气横溢,早年所作诗歌、骈文,皆工整博丽。诗为徐乾学、王士□所赏识。七古《金陵篇》,七律《秋感八首──甲申九月在湘中作》、《秋日感怀八首》,可为代表。在关外所作古诗如《榆关老翁行》,近体如《出关》、《次沙河砦》、《城楼晓望》、《夜行》、《长白山》、《混同江》等,写边塞生活及东北地区山川风物,苍莽沉雄,尤有特色。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论说:“诗歌悲壮,令读者如相遇于丁零绝塞之间。……倘以老杜(杜甫)之沉郁顿挫出之,必更有高一格者。”

著作有《秋笳集》8卷。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