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49)

 

本页内容提要

夏侯湛

夏敬观

夏敬渠

项鸿祚

向秀

向子湮

萧德藻

萧纲

萧观音

萧统

萧衍

萧绎

萧颖士

萧子显

夏侯湛 

西晋文学家。字孝若。谯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为太尉掾,晋武帝泰始时,拜郎中,后为中书侍郎、南阳相,惠帝时为散骑常侍,元康初病逝。他和潘岳相友善,二人均神逸貌美,时人号为“连璧”。

夏侯湛的文章以《文选》所载《东方朔画赞》最为著名。在这篇赞的《序》中,他称赞东方朔“凌轹卿相,嘲哂豪桀,笼罩靡前,跆籍贵势。出不休显,贱不忧戚,戏万乘若寮友,视俦列如草芥,雄节迈伦,高气盖世,可谓拔乎其萃,游方之外者已”。他这样推崇东方朔,可能是因为在晋武帝时他有一个时期官职“累年不调”的缘故。《晋书·夏侯湛传》所载的《抵疑》,亦有类似的牢骚。这些文章都颇有文采。但他的《昆弟诰》则模仿《尚书》,文辞古奥,在魏晋散文中颇为罕见。此外他还有一些辞赋,虽有些较好的句子,但不甚著名。

夏侯湛现存诗多系杂言骚体,皆见于类书,多非全篇。这些诗中不乏佳作,如《长夜谣》:“日暮兮初晴,天灼灼兮遐清。披云兮归山,垂景兮照庭。列宿兮皎皎,星稀兮月明。亭檐隅以逍遥兮,□太虚以仰观;望阊阖之昭晰兮,丽紫微之晖焕”,文字清新活泼,描写夜景颇为生动。又如《春可乐》中“桑冉冉以奋条,麦遂遂以扬秀。泽苗翳渚,原卉耀阜”诸句,也很能表达春天田野中百卉挺生的蓬勃气象。他这些杂言诗对后来湛方生以及谢庄、沈约等人的作品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另有《周诗》,据《世说新语·文学》篇载,曾被潘岳称赞为“此非徒温雅,乃别见孝悌之性”。原文今存 8句,载《世说新语》刘孝标注。

据《隋书·经籍志》载,《夏侯湛集》原有10,今佚。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夏侯常侍集》。

夏敬观 

近代诗人、词人。字剑丞,号盥人,又号□庵。江西新建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为著名经学家皮锡瑞弟子,精通经史。历任三江师范学堂、复旦、中国公学监督,江苏巡抚参议,署提学使。民国初年,任浙江教育厅厅长。不久,隐居上海。晚岁以鬻画自给。夏敬观墨迹

夏敬观工诗善词。诗宗孟郊、梅尧臣,刻意锻炼思致字句,不肯作一犹人语。古体诗有孤峭幽深的特色。近体也竭力自铸面目,不肯蹈常袭故。七绝《送灶日作》、《桃花谢后作》、《春江》诸篇,都语含寄托。词则出入欧阳修、晏殊、姜夔、张炎诸家之间,冶炼熔铸,不尚苟同,朱孝臧曾称赞其可与文廷式词相颉颃。张尔田称赞其为“词中之郑子尹”。〔徵招〕“温风不解哀弦冷”、〔小重山〕“人事支离到岁残”、〔八声甘州〕“听愁霖一阵打窗来”等阕,描写身世之感,雄阔深惋。

著有《忍古楼诗集》、《□庵词》以及论词专著《忍古楼词话》、《词调溯源》等。

夏敬渠 

夏敬渠(17051787),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今属江苏)人,诸生。他好学,通经史,旁及诸子百家、礼乐兵刑、天文算数之学。他自负才学,游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北、陕西各省,结交当时名公巨卿,然而屡踬科场,终身不得志。所著除《野叟曝言》外,还有《纲目举正》、《浣玉轩诗文集》、《唐诗臆解》、《医学发蒙》等。

《野叟曝言》是夏敬渠于晚年所著。小说以明代成化、弘治两朝为背景,叙写文白一生的英雄业绩。文白字素臣,他文武双全,胸怀大志,是个“极有血性的真儒,不识炎凉的名士”(第1回),见宦官擅权,□僧怙宠,国事日非,于是游历天下。他一路上除暴安良,济困扶危,相继救得美貌才女璇姑、素娥和湘灵,后皆纳为侧室。入都后,为皇帝及王子治病,显示起死回生之术,东宫太子尊以师礼,钦赐翰林。奉诏平定广西苗乱,大功告成又闻京中景王谋叛,立即匹马入都救护东宫太子,赴山东莱府保驾皇帝,尽除□党。东宫太子即位,进素臣为华盖、谨身两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并以郡主配为左妻。素臣平渐平倭又建新功,天子加礼,号为素父,□建府第,二妻四妾分居六楼。素臣于是大行其志,遂斥佛道,又东破日本,北平蒙古,南服印度,使拜佛之国皆崇儒术。素臣子孙蕃衍,皆得高官厚禄。小说结尾写除夕之夜,素臣四世同做一梦,意谓素臣当列于圣贤行列,地位当不在韩昌黎之下。

作者把自己的才学和生平的梦想都凝铸在文素臣身上。作者不曾中举,文素臣也是不第,但终于以白衣身分做了国师,做了宰相。作者生平谙于经史,兼知医诗兵算,文素臣也是谈经论史无所不通,还把四个爱妾分别收为医诗兵算的女弟子。作者一生坎坷,却渴慕功名富贵,于是写文素臣位极人臣,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小说描写文素臣,极尽浮夸,最后奉他为圣人。书中许多描写不合常情,而且根本违背自然法则。文素臣的形象按道学家的尺度是高大无比的,但他是不真实的,这个不真实的形象倒是真实地反映了封建道学家的心理。

借小说以炫耀才学,古已有之,而《野叟曝言》可称为代表作。全书内容正如“凡例”所说,“叙事说理,谈经论史,教孝劝忠,运筹决策,艺之兵诗医算,情之喜怒哀惧,讲道学,辟邪说,描春态,纵谐谑”,无所不有。作者往往把自己经史论著中的原文大段大段移入小说。如78回之论三国,87回之论《中庸》皆是一字不易的摘录。至于那些医学算学自然科学方面的滔滔不绝的卖弄,则是科学中混杂着迷信,不可尽信。这样弄得史论不成史论,经解不成经解,小说不成小说。使得《野叟曝言》具有一种光怪陆离的面目。清代光绪七年汇珍楼活字印本《野叟曝言》

《野叟曝言》在艺术上基本是蹈袭才子佳人小说和神魔小说。小说写文素臣与他的四个爱妾的离合悲欢,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写文素臣斩妖除□,天下无敌,又不出神魔小说的窠臼。

由于作者见闻广泛,阅历较深,小说对当时社会各地风土人情的描写,具有一定的价值。某些市井生活的情节和场面也写得生动传神。如第14回对财主有谋的刻画,除了正面写他在交易中的贪吝之外,还相当细腻地描写了他的书房,这环境的描写恰到好处地烘托出有谋的吝悭、贪婪性格。作品中涉及朝廷的人物大多都有根据,景王即宁王朱宸濠,安吉即万安、刘吉,太监靳直即汪直、刘瑾,附靳直的陈芳、王□,即附汪直的陈钺、王越和附刘瑾的焦芳、张□,作者把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历史捏合在成化弘治两朝,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加工和虚构,这种不拘泥于历史事实而任意加以创造的态度,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特点,也反映了当时小说创作中的一种倾向。

《野叟曝言》的作者以道学家自居,小说中却有大量猥辞亵语,这也是道学家灵魂的情不自禁的暴露。

该书有光绪辛巳(七年)□陵汇珍楼活字本 152回为初刻原本,光绪壬午(八年)申报馆排印本,154,补足初刻原本之缺,实是后人的增补。

项鸿祚 

清代词人。字莲生,后改名廷纪。钱塘(今属浙江)人。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他本为富家子弟,但家道中落。

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

著《水仙亭词》 2卷,《忆云词甲乙丙丁稿》 4卷,《补遗》1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

向  秀 

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

向秀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乐》。稍后,郭象在《庄子隐解》的基础上补完《秋水》、《至乐》注释,又加发挥,成为今日所见的《庄子注》。

向秀今存赋、文各一篇。《思旧赋》作于入洛途经嵇康故居时,赋(及序)中描写了重睹故人旧庐时的感受,表达了对亡友深挚的怀念之情。此赋情景交融,充满了清凄悲怆的情调。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险恶,作者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它仅限于写思念之情,而不及有关的事实。鲁迅曾指出这篇赋“刚开头却又煞了尾”(《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难嵇叔夜养生论》是为了让嵇康发表正面主张而写的引发性文字,并非向秀本人的思想表述。它与嵇康的《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实际上是一组完整的文章,阐发他们“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的养生之道。

向子湮 

南宋词人。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临江(今属江西)人。北宋末曾以恩荫补假承奉郎。出知开封府咸平县,执法刚直,颇有政声。宣和初,任江淮发运司主管文字。又以直秘阁为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南宋初,他坚持抗金,曾于建炎三年(1129)率潭州军民抵抗强大的金兵。历任州府长官。官至户部侍郎、徽猷阁直学士。后因上章反对与金使议和,忤秦桧意,被迫辞职,居新淦芗林。他的“宏才伟绩,精忠大节”(胡寅《题酒边词》),很受当时人们的嘉许。

向子□倾慕白居易及苏轼的人品、文学,在文学创作上也深受其影响。今存《酒边词》2卷,存词170余首。上卷曰“江南新词”,下卷曰“江北旧词”,多自注所作时间。下卷是北宋政和至宣和年间所作;上卷则是南宋时期的作品。前期词多是侑酒佐欢或戏赠侍女歌妓的小令,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和爱悦之情,风格绮艳、柔婉。后期词有明显的变化。境界较为宽阔,感慨深沉。有不少怀念中原故土,渴望国家统一的作品。如〔秦楼月〕“芳菲歇”、〔水龙吟〕《绍兴甲子上元有怀京师》、〔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等,都是优秀的爱国词。另外也有一些鄙弃名利、孤芳自赏和企羡隐逸、流连山水的作品,如〔西江月〕“五柳坊中烟绿”、〔满庭芳〕“瑟瑟金风”。词风清远、豪放,显然受了苏轼的影响。作者特别看重《江南新词》,所以在编定集子时将江南新作置于上卷,将江北旧作置于下卷。正是内容与风格一新的江南新词构成了向子□词的特色,代表着他的艺术成就。胡寅《题酒边词》说:“芗林居士步趋苏堂而哜其□者也”,正是指的这些作品。

今存《酒边词》2卷,有《宋六十名家词》本。

萧德藻 

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官乌程令,历知峡州,终福建安抚司参议。杨万里《淳熙荐士录》列他为第13人,说他“文学甚古,气节甚高,其志常欲有为,其进未尝苟合。老而不遇,士者屈之”。

萧德藻曾向曾□学诗。杨万里将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举,称为“四诗翁”、“四诗将”(《进退格寄张功父姜尧章》、《谢张功父送近诗集》、《诚斋集》卷四十一、卷三十九),负有盛名。诗风古硬顿挫而有深致,乐雷发《书萧千岩集》评其诗风为“古似洞庭张雅乐,严如即墨敛残兵”(《雪矶丛稿》)。如《古梅二绝》:“湘妃危立瘦蛟背,海月冷挂珊瑚枝。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百千年藓著枯树,一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直愁斜日冻蜂知”;可窥见其特色。萧氏另有短文《吴五百》,讲述有一位名叫吴五百的人押解僧人,在途中酒醉后被僧削发拘系,醒后误以为僧在而己亡的故事,实为一篇寓言(《宾退录》卷六),后世流传为著名的笑话之一。

萧德藻的诗集《千岩摘稿》,杨万里为序,久佚。清人光聪谐有《不为斋随笔》丁卷,曾搜集其诗共11,残句若干。

萧  纲 

梁代文学家。即南朝梁简文帝。字世缵。梁武帝第三子。由于长兄萧统早死,他在中大通三年(531)被立为太子。太清三年(549),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囚饿死,萧纲即位,大宝二年(551)为侯景所害。

自东晋南迁以来,汉族政权偏安江左,历代虽间或有奋发有为的君主,但大多数帝王贵族都安于逸乐,纵情声色。反映在文学创作上,便往往以浮艳的辞句来表现空虚放荡的内容。萧纲在蕃及做太子时期,写作了大量这类题材的诗。当时的属官徐□、庾肩吾等又推波助澜,文学侍从之臣竞相仿作,形成“宫体”诗的流派。今存萧纲作品中,象描写女性声容情态的《咏内人昼眠》、《咏舞》、《美人晨妆》等,都属于这一类。

当时文人创作,已有不少以边塞为主题的乐府诗,萧纲也有一些这类作品,如《从军行》、《陇西行》、《雁门太守行》、《度关山》等,在某些写作技巧上,开了唐人边塞诗的先河。他的咏物诗,写得也还轻巧,虽然轻细不足道,但这样的题材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萧纲的文学主张,在当时也具有代表意义。他既反对质直懦钝,又反对浮疏阐缓(《与湘东王书》),正面提出“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诫当阳公大心书》),和萧绎主张的“情灵摇荡”互为呼应。《南史·梁简文帝纪》记其有文集100卷,其他著作600余卷。存世的作品,经明代张溥辑为《梁简文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萧观音 

辽代女作家。辽道宗耶律洪基懿德皇后,死后追谥宣懿。她爱好音乐,善琵琶,工诗,能自制歌词。曾作《伏虎林应制》诗、《君臣同志华夷同风应制》诗等,被道宗誉为女中才子。后来,由于谏猎秋山被疏,作《回心院》词10首,抒发幽怨怅惘心情。太康初年,被耶律乙辛等人诬陷,含冤而死。

萧观音传世之作以《回心院》最为有名。如其五:“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偏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其十:“张鸣筝,恰恰语娇莺。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这些短歌词藻华丽,寓意凄惋,颇为后世称道。清人徐□评为:“怨而不怒,深得词家含蓄之意。斯时柳七之调尚未行于北国,故萧词大有唐人遗意也。”(《词苑丛谈》)萧观音的《怀古》诗:“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唯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哀感顽艳,甚为动人。萧后即因此诗和为宫婢书写《十香词》而得祸。

萧观音的诗文全载于王鼎所撰《焚椒录》中。王鼎(?~1106)字虚中,道宗朝进士,官至观书殿学士,为人正直不阿,善为词章。《焚椒录》1,为其大安五年(1089)谪居镇州时作。书中详细记载了萧观音被害的经过,录存了她的许多作品。《焚椒录》有《续百川学海》本、《津逮秘书》本、宛委山堂《说郛》本等。

  悫

北齐诗人。字仁祖。生卒年不详。梁朝宗室上黄侯萧晔之子。梁末入北齐,曾任太子洗马等职,历周入隋,官至记室参军。

萧□的诗以《秋思》最为著名,其中“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二句,《颜氏家训·文章篇》称赞说:“吾爱其萧散,宛然在目。”《北齐书·萧□传》亦称这两句“为知音所赏”。另外,如“窗梅落晚花,池竹开初笋”(《春庭晚望》);“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听琴》)等,清绮流丽,与南朝齐梁诗风相近。

所以邢劭在《萧仁祖集序》中称:“萧仁祖之文,可谓雕章间出。”他的诗最受由南入北的颜之推、荀仲举等人称赏,而出身北方的卢思道则持有异议。邢劭在《萧仁祖集序》中还说:“自汉逮晋,情赏犹自不谐;江北江南,意制本应相诡”,似意在说明南北诗风不应强求一致,对卢思道的指责有所批评。

邢劭虽是北人,但爱慕沈约,所以对南朝诗颇为欣赏,自然对学习南朝的萧□评价也较高。

萧□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9,今佚。今存诗17,散见《初学记》、《文苑英华》、《乐府诗集》等书。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春日曲水诗》一首,《初学记》卷三作《春赋》,因此也被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

萧  统 

萧统编著。萧统(501531),字德施。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后人也习称《文选》为《昭明文选》。传为江苏镇江增华阁萧统编《文选》处

文化背景和编选过程 由魏、晋到齐、梁,是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形式发展并趋于定型成熟的时期,作家和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前代。与之相适应的是文艺理论中对文学概念的探讨和文学体制的辨析日益精密。宋文帝刘义隆立儒、玄、文、史四馆,宋明帝刘□分儒、道、文、史、阴阳五科,都可以标志文学已经取得了正式的独立地位。

文学作品的数量众多,对它们进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乃应运而生。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晋代以迄陈、隋,总集共有 249部,5224卷,其中著名的有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李充的《翰林论》、宋代刘义庆的《集林》,但都已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总集,就是《文选》。

南朝的统治阶级上层,大多爱好文学,并以此作为门第和身份的一种标志,因而奖励提倡,颇多建树。萧统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据《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他的门下有许多文人,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讨论篇籍,商榷古今,并从事文章著述。当时东宫有书近3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所著文集20卷,又撰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10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20卷,《文选》30卷”。《隋书·经籍志》于《文选》 30卷、《古今诗苑英华》 19卷之外,在谢灵运《诗英》下注:“又有《文章英华》30卷,梁昭明太子撰,亡。”由于《隋书》的编撰者并未见到原书,所以也可能是《文选》或《英华集》的异名。

根据封建社会的一般情况,达官贵人主编的书籍多出于门下文人之手或至少有门下文人的参预。萧统以太子之尊,引纳文士,当时负有重名的刘孝绰、王筠、殷芸、陆□、到洽以及《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都曾做过东宫的属官或为萧统所赏接,这些文士中极可能有人参加过《文选》的编定。

编选范围、标准和分类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全书收录作品514题。编排的标准是“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文选序》)。从分类的实际情况来看,大致划分为赋、诗、杂文 3大类,又分列赋、诗、骚、七、诏、册、令、教等38小类。赋、诗所占比重最多,又按内容把赋分为京都、郊祀、耕籍等15门,把诗分为补亡、述德、劝励等23门,这样的分类体现了萧统对古代文学发展、尤其是对文体分类及源流的理论观点,反映了文体辨析在当时已经进入了非常细致的阶段。但由于分类过于碎杂,因而也遭到后世一些学者如章学诚、俞□等人的批评。

《文选》的选录标准,以词人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因此,凡“姬公之籍,孔父之书”,“老庄之作,管孟之流”,“谋夫之话,辩士之端”,“记事之史,系年之书”,这几类即后来习称为经、史、子的著作一律不选。但是史传中的赞论序述部分却可以收录,因为“赞论之综辑辞采,序述之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合乎“能文”的选录标准。这一标准的着重点显然不在思想内容而在于讲究辞藻华美、声律和谐以及对偶、用事切当这样的艺术形式,但它为文学划定了范畴,是文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对文学的独立发展有促进作用。萧统的文学思想中存在矛盾。他是当时文坛上政治地位最高的人物,六朝的绮靡文风在他身上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他对文学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关系,却持重折中,内容要求典雅,形式可以华丽,认为艺术的发展必然是“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文选序》)。他指出:“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要求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答湘东王书》),同时还推崇陶渊明“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陶渊明集序》)。所以《文选》所选的作品,其实并没有过分忽视内容。除了选录陶渊明的8首诗以外,还选录了《古诗十九首》和鲍照的作品18篇。同时,对那些质木无文的玄言诗和放荡、空虚的艳体诗和咏物诗则摒而不取。至于入选的作品是否值得选录,应该选录的又是否有所遗漏,后代的学者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意见,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总的来说,这部诗文总集仅仅用30卷的篇幅,就大体上包罗了先秦至梁代初叶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明代万历六年楚府刻本《文选》

从选录的技术角度来说,《文选》也存在缺陷。书中入选了一些伪作,例如李陵《答苏武书》和苏、李的赠答诗,南朝宋人颜延之已经怀疑,刘知几、苏轼决其为赝品,至近代而成定论;孔安国《尚书序》同样也出于晋人的伪造。同时,书中还有不少误标序文以及误标题目的情况,前者如汉武帝《秋风辞》、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等,题下注明“并序”,实则序文显系史传文字;后者如刘峻《重答刘秣陵诏书》并非答书的原文,陆机、陆云各有《为顾彦先赠妇二首》、李善在注释中就已指出顾彦先应是全彦先,而且除了 1首以外,其他3首均为拟妇答夫的语气。此外,还有割裂前人文字、篇章次序安排失当等等,也是这个选本的不足之处。

历史作用和“文选学”的发展 由于《文选》本身所具有的优点,比起同类型的其他诗文总集来,其影响远为深广。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又和六朝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因而《文选》就成为人们学习诗赋的一种最适当的范本,甚至与经传并列。宋初承唐代制度,亦以诗赋取士,《文选》仍然是士人的必读书,甚至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笔记》)。王安石当国,以新经学取士,此后《文选》才不再成为士人的课本。然而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精粹选本,其历史价值和资料价值则依然不废。

隋、唐以来,学者文人对《文选》从各种角度作了研究,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还可以见到的专著即有90种左右,其他散见的有关考据、训诂、评论更难数计。研治《文选》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以致从唐初开始就有了“文选学”这一名称。

最早的《文选》研究者是隋代的萧该。稍后,在隋、唐之间有曹宪,“文选学”的名称就见于《旧唐书·曹宪传》。这两位学者的著作都题为《文选音义》,也都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影响最大的著作是高宗时代李善的《文选注》。李善是一位渊博的学者,号称“书簏”。他注释《文选》,用力至勤,引书近1700种,前后数易其稿。高宗显庆三年(658),书成进呈。他的注释偏重于说明语源和典故,体例谨严,引证赅博,但对文义的疏通则比较忽略。凡作品有旧注而又可取者,即取旧注入书,例如《二京赋》取薛综注,屈原的作品用王逸注等等。他自己对旧注的补正,则加“善曰”以志区别。李善注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代表了当时的研究水平,而且在于他所引用的大量古籍已经亡佚,后世学者往往以它作为考证、辑佚的渊薮。《新唐书·艺文志》尚载有他的另一部著作《文选辨惑》10卷,已佚。

至今流传的另一种唐人注本是玄宗时代的《五臣注文选》。所谓五臣,即由工部侍郎吕延祚所组织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 5人。据吕延祚在开元六年(718)的进书表中说,李善的注释只知引用过去的载籍,而没有把作品的旨趣注释清楚,因此在他的组织主持下,由吕延济等重新作注。吕延祚虽高自标榜,而五臣的学力不逮李善,书中荒陋错误之处极多,以致受到了后代许多研究者的指责。《四库全书总目》在概括叙述了前人的批评以后指出:“然其疏通文义,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也。”可以认为是比较公允的见解。五臣注本较李善注本多出古乐府1首。李善注和五臣注问世以后,宋代就有人把两者合并刊刻,称“六臣注”,李善注的原帙反逐渐湮没不彰。其后又有人从六臣注中辑出李善注单独刊行,今天所见的李善注本多属这种情况。此外尚有唐写本《文选集注》残卷23卷,撰人姓名无考,书中引据,除李善、五臣注而外,尚有陆善经注、《文选钞》、《文选音决》,今皆不存。

宋代的“文选学”渐趋衰微,有关的专著大都是摘录排比辞语典故,如《文选双字类要》、《文选类林》。一些比较认真的研究成果,则散见于笔记、诗话中。元代的著作不多,较有参考价值的是刘履的《选诗补注》。明代文选学成就无多,张凤翼《文选纂注》杂采前人众说,稍有可取。

清代朴学大兴,学者在专攻经、史、子部之外,发其余力于《文选》,不论校勘、音韵、训诂、考订各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成绩。较为重要的研究专著,如:汪师韩的《文选理学权舆》 8卷、孙志祖《文选理学权舆补》 1卷。分门别类,就《文选》的各种问题加以论述;胡克家《文选考异》10卷,以宋淳熙尤袤刻李善注本为底本,据宋吴郡袁氏、茶陵陈氏刻六臣本以校刊异同;张云□《选学胶言》20卷、梁章钜《文选旁证》46卷、朱□《文选集释》14卷、胡绍瑛《文选笺证》30卷、许巽行《文选笔记》8,从音韵、训诂、考订等不同方面对李注作补正发明,尤以梁、胡二氏的著作更为精博;何焯《义门读书记》5卷、于光华《文选集评》15,重在文义的评论,虽不脱八股文积习,但亦不乏一些可供参考的见解。降及近代,有高步瀛《文选李注义疏》 8卷和骆鸿凯的《文选学》。

今天所见《文选》版本,除上述唐写本《文选集注》外,尚有唐写本《文选》白文、《文选》李善注、《文选音》,均敦煌残卷,有一部分曾收入《鸣沙石室古籍丛残》和《敦煌秘籍留真新编》,影印行世。刻本最早的为北宋明道本,已残。传世宋刻的影印本,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宋刻六臣注本和中华书局影印淳熙八年(1181)尤袤刻李善注本。通行本为清代胡克家翻刻尤本,中华书局在1977年曾把胡刻本缩印,并附《文选考异》于卷末。

萧  衍 

齐梁时文学家。南朝梁武帝。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在南齐时历官宁朔将军、雍州刺史。和帝中兴二年 (502),通过“禅让”的形式代齐即皇帝位,建立梁朝,在位48年。他统治的大部分时期,经济有所发展,政局也比较安定。晚年,由于诸皇子争夺皇位的继承权,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太清二年 (548),萧正德勾结东魏降将侯景叛乱,攻入建康,萧衍被囚台城,次年饿死。

萧衍博学能文,工书法,通音乐,又笃信佛教,年轻时代曾和沈约、谢□、王融、萧琛、范云、任□、陆□等著名文人同在竟陵王萧子良门下,时号“竟陵八友”。即皇帝位以后,又重用文士,提倡文学创作。在他的影响下,贵族大臣也纷纷效法,对当时文学创作的繁荣有重要的影响。

据《梁书·武帝纪》载,萧衍著作极多。除学术著作外,《隋书·经籍志》有《梁武帝集》26(32)、《梁武帝诗赋集》20卷、《梁武帝杂文集》 9卷。唐宋以后,虽已散佚,但到明末张溥辑录《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时,《梁武帝集》中作品的数量依然超过了许多同时的文人。他重视乐府民歌,曾有不少拟作,分别收录在《玉台新咏》、《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和《乐府诗集》里,其中象《子夜四时歌》的《春歌》“兰叶始满地”、《夏歌》“江南莲花开”,《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等,清新活泼,可以称得上是帝王贵族中出色的作品。他的一些诏令书□写得也极有文采,曾经受到明代张溥的称誉。

萧  绎 

南朝梁代文学家。即梁元帝。字世诚。梁武帝萧衍的第七子。7岁封湘东王,成年后出为荆州刺史、江州刺史。侯景之乱,萧绎依附西魏、北齐,出兵击破侯景。武陵王天正二年(552),在江陵即皇帝位,改元承圣。承圣三年(554),萧□勾结西魏攻梁,萧绎被虏,不久被杀。

萧绎好文学,博览群书,又通佛典,致力于编纂和著述。著述中最重要的是《金楼子》,全书15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为10卷,至明代逐渐散佚。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 6卷,后来为鲍氏收入《知不足斋丛书》中。《金楼子·立言篇》在文学理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提出了文的标准应该是“绮□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即文学作品需要具备文采、音律、感情这些因素,突破了过去文笔说的仅仅拘于有韵无韵的局限。其他如《聚书篇》、《著书篇》中记载书籍源流和自述著书的辛勤,都可以见出作者对文学和典籍的爱好。

萧绎著有文集52卷、《汉书》注释、《周易》讲疏、《老子》讲疏等共 360余卷。这些著述有不少出自门下文人之手,但也表明他对文学和学术的重视。文集久佚,今有明人张溥的辑本《梁元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其作品属于典型的齐梁绮丽风格。

萧颖士 

唐代散文家。字茂挺。颍川(今河南许昌)人。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对策第一。历任秘书正字、集贤校理、广陵参军、史馆待诏等职,均因不合于时而罢去。安禄山乱中,他曾为地方守臣献策守备,才略志节为人所称。后授扬州功曹参军,复弃官去。客死于汝南。

萧颖士与李华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广收门生,时称“萧夫子”,名扬朝鲜、日本。他教诲弟子坚持道德、文章两方面修养,认为“学也者”,“所务乎宪章典法,膏腴德义而已”,反对“征辨说,摭文字”的浮夸学风;“文也者”,“所务乎激扬雅训,彰宣事实而已”,反对“尚形似,牵比类”的骈丽文风(《送刘太真诗序》)。所以在文学上,他说:“平生属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人,魏、晋以来,未尝留意”;“经术之外,略不婴心”(《赠韦司业书》),同时也推崇屈原、宋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扬雄、曹植、陈子昂等人。他的文章大致符合自己主张。《赠韦司业书》,洋洋洒洒四千余字,就是“激扬雅训,彰宣事实”的佳构。作诗也多用古体,并仿《诗经》四言,作小序。从现存的其他作品来看,内容多抒写怀才不遇的感慨,个性鲜明,但缺少广阔宏大的思想境界。他还有志于史学,曾拟撰《历代通典》,未成。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萧颖士《游梁新集》 3卷,又文集10卷,均佚,今存《萧茂挺文集》1,系后人辑录,收入《四库全书》,并有《常州先哲遗书》本。《全唐诗》收其诗20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萧子显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齐豫章王萧嶷之子。仕梁,历任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国子博士、吏部尚书。大同元年(535),出为吴兴太守,卒于任上。

萧子显兼工文学、史学。二十四史中的《南齐书》五十九卷就是他的著作。此书在檀超、江淹、沈约等所修南齐史的基础上写定,以南齐宗室而记南齐事,材料比较丰富,并能叙事简洁,但也有因忌避而致更改破析的地方。他又采集各家《后汉书》,考正异同,为一家之书,共100卷,但已经亡佚不存。

萧子显为人恃才傲物,但又善于迎合。梁武帝自负博学,他就奏请为其编纂文集,又撰写了歌功颂德的《普通北伐记》。他曾自比宋玉、贾谊,但从现存的诗歌来看,其作品不脱轻艳的齐梁风格,并没有多少出色之处。他还写过一篇《鸿序赋》,自诩为“体兼众制,文备多方”,沈约也加以揄扬,但今已不传。

《梁书·萧子显传》说他有文集20卷。今仅存文 2篇,收录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收有诗18篇。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