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燧
元代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原籍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迁居河南洛阳。姚燧3岁丧父,随伯父姚枢居苏门,后被荐为秦王府文学,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著有《文集》50卷,今存《牧庵集》36卷,内有词曲2卷,门人刘时中为其作《年谱》。
姚燧以散文见称。宋濂撰《元史》说他的文辞,闳肆豪刚,“有西汉风”。黄宗羲甚至说他的文“非有明一代作者所能及”(《明文授读序》),称颂备至。
姚燧的散文含有较强的是非感。他在《送姚嗣辉序》中,说知识分子怀才未必得用,而《归来堂记》说他的朋友雷损之,为官三十年,“位止一令”。他“尝激之使委印而去”,一年后,雷损之果然辞官归家,郊陶渊明归田园居,姚燧题雷损之的住宅曰“归来堂”,并写了一篇记,篇末说:“园宜以归来名,君试诵其辞,将不待人之劝激,自穷日力而归矣。”对当时官场有所不满,代人鸣不平。他在《序江汉先生事实》中说:“王师循地汉上,军法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其斩刈首□,动以十亿计。”写出了元兵屠杀百姓的残酷,以及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
姚燧的散文大部分是碑、铭、诏诰等应用文,文学趣味较少。但文章结构谨严,叙事简要,文笔常有变化,气势流畅,格高调古,颇为耐读。如《序牡丹》说洛阳、西安、燕京、郑州等地所植牡丹,品种繁多,株茎高低不同,花朵单复互异,其花大者广径八寸,有所谓千叶状元红者,尤为名贵。文字生动活泼。他的《书米元晖画山水》等简当古朴,的确改变了宋末轻浮纤弱的文风。
姚燧的诗,有些描写民生疾苦的作品。如《萑苇叹》、《江溆渔舟图》、《发舟青神县》等,对劳动人民终日劳累,身受饥寒,赋予无限的同情。
姚燧的词,不如他的诗能够反映人民的苦难。他的〔江梅引〕《谢王子勉提刑送江梅》中写道:“恨杀南溪调鼎手,恐迟暮,到而今,霜鬓催。”有点牢骚。此外他还写散曲,有一首〔阳春曲〕说“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感慨甚深。姚燧生长于元朝由盛而衰的时期,宦海浮沉,尝尽了政治风波中的滋味,此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不平现实。姚燧散曲中还有一些思妇词相当动人,如为人熟悉的小曲《寄征衣》中写:“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实万难。”对封建社会中的妇女感情,描绘得十分真切。
姚 燮
近代文学家。字梅伯,号复庄,又自署野桥、东海生。浙江镇海人。道光十四年(1834)中举,此后多次入京会试不第,长年奔走在苏州、杭州、宁波一带,“作文写画藉以自给”(董沛《姚复庄先生墓表》),清苦困顿。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国侵略军侵入镇海、宁波等地,他过了一段难民生活。
姚燮博学多才,读书“自经传子史至传奇小说,以旁逮乎道藏空门者言,靡不览观”(徐时栋《姚梅伯传》),文学上也有多方面成就。他是甬东著名诗人之一,对当时民族矛盾、社会矛盾都有深切感受,但仕途蹭蹬,怀抱不伸,因而心中积郁皆发之于诗文。今存诗至道光二十六年止,共3400余首,具有较充实的现实内容。他从早年起便陆续写下不少反映人民困苦和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诗篇,如《谁家七岁儿》、《卖菜妇》、《罾妇行》等,其中展示出人民被迫铤而走险的严重危机:“旅舶守关停市易,贫渔掠海抗官僚。”(《岁暮四章》)鸦片战争时,他身处浙东前线,除歌咏抗敌英烈、指斥清军腐败外,突出描写了英军入侵给各阶层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惊风行》、《哀东津》、《北村妇》、《杭州商》等。而《太守门》等,则揭露了侵略军□狡横虐的面目。此外他还有一些故事诗,如《双鸩篇》、《辽女辞》等,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至于抒发穷困落拓之感,描状所历山水,则是集中常见的主题。他曾说“生平览山水,不遗纤琐端”,鸦片战争后游四明山写下的约60首诗,热情地歌颂了祖国壮丽山河。
姚燮自言其诗是“自寄其性情”(《复庄诗问总目自跋》)。艺术上要求“因其独到心,著为独道辞”(《读书观海卫回龙庵览景兴怀》)。所以他的诗有追求独得、独创的努力。一般说来,乐府体叙事诗平易质朴,歌行清丽流宕,五言古诗遣词造语多峭劲生新,总的风貌则是“气骨雄健,思力沉著”,“情韵婉转”(张际亮语)。
姚燮又是著名的骈文家,曾选辑《皇朝骈文类苑》,他认为骈体文自唐以后,“非排比平通,墨守制诰之体,即敷衍卑陋,规□公牍之辞”(《与陈云伯明府书》),所以取法汉魏六朝。他的骈文能得汉魏的气势,六朝的情韵,句法也不拘于四六,偶句长短不一,错落相间,既富变化,又利于自由挥洒,能于整饰流丽中见真情实感。如《陈桐屋明经春明集序》、《扬州寄汤海秋郎中书》等。
姚燮又工词。他承袭常州词派词论,主“意内言外”,重视词有真切内容。他的词都是涉世寄感之作。虽题材不够广阔,却是真实的感受。艺术上则不事雕琢,趋向自然。他又精绘事,能作人物花鸟,平生画梅最多。他又是戏曲研究家。《今乐考证》是他的重要曲录著述,载录宋元以来杂剧、传奇作品2000余种名目,以及道光、咸丰年间流行的一部分地方戏曲目。还有《今乐府选》,选录
400余种作品。自撰有《梅沁雪传奇》、《退红衫传奇》,后者谱于京师,“优伶争演习之,名重一时”(阮亨语)。
姚燮今传有《大梅山馆集》,包括《复庄诗问》34卷,《复庄骈俪文榷》及其二编共16卷,《疏影楼词》5卷,分别为道光至咸丰年间刊刻。集外诗又有《红桥舫歌四十六首》(载《蛟川诗系续编》)、《西沪棹歌一百二十首》(载《象山县志》),《疏影楼词续》有传抄本。
姚 莹
近代文学家。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从祖姚鼐,为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姚莹于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次年为进士。此后曾游幕广东,在福建、江苏任州县地方官。鸦片战争爆发时,他正在台湾道任上,与镇将达洪阿协力同心保卫国土。清王朝向英国屈辱议和后,以知州分发四川。咸丰初年,奉旨赴广西赞理军务,先后任广西、湖南按察使。
姚莹崇尚程朱理学。但他“耽性理,兼怀济世”(《论心罪檄文》),做官清廉自守,注意时务,有政声,也有一些有关实际政事的著述,陆以□说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冷庐杂识》卷三)。
在文学上,姚莹承袭家学,曾亲聆姚鼐教诲,名列所谓“姚门四弟子”,为桐城派古文家。他论文继承桐城派的“义法”说,“才、学、识三者先立其本,然后讲求于格、律、声、色、神、理、气、味八者以为其用”,使文章“关世道而不害人心”(《复陆次山论文书》)。他的文章除阐释性理者外,包括论辨、序跋、赠序、书信、记传、杂文等,“举声音笑貌、性情心术、经济学问、志趣识见乃至家声境遇,靡不悉载以出”(方东树《石甫文钞题辞》)。又“善持论,指陈时事利病,慷慨深切”(姚浚昌语)。如《通论》、《再复座师赵笛楼先生书》等,于论政议事之中,渗透着自身的遭遇感慨和切愤深忧,激昂豪宕,文笔骏利而富于感情。他的文章也时有琐碎、粗糙之病,缺乏剪裁与锤炼。
姚莹赞许汉乐府民歌“皆人情天籁,无假修饰,最有兴观群怨之旨”(《谣变序》),以“风之过箫”(《后湘诗集自叙》)自喻己诗。他的诗大都是写自身感受,或吟咏性情和山水风物,或抒发宦途摧挫之感,忧时悯民之怀。诗风以盛唐为宗,兼有汉魏古诗的影响。
著有《中复堂全集》,同治六年安福县署刊本。其中诗文著作包括《东溟文集》、《东溟文后集》、《后湘诗集》等。
姚永概
近代散文家、诗人。字叔节,号幸孙。安徽桐城人。姚莹之孙。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后屡试不第,以大挑授为太平县教谕,未就职。清末各省兴办学堂,曾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等职。民国后,先后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正志学校教务长和清史馆协修。
姚永概诗文兼长。文能传桐城衣钵,叙事平易雅洁,不矜奇异而澹宕有致。尤善作传记。即使为他人诗文集作序,也都以述写人物行迹、交游为主,如《畏庐文续集序》、《陶庐文集序》等。其论诗主张“切时与己”,有自家“真面目”。他曾说自己作诗“争知格调宜天宝,其奈情怀近晚唐”(《送刘葆良观察之上海兼问夏穗卿》其二)。感慨其诗缺乏盛唐风格,乃由于时世遭际之故。他反对“一体效一家”的句模字拟(《书梅宛陵集后》),喜爱梅尧臣、陈师道、元好问诸家,追求造语构意的生新独创。他的诗有清遒俊逸之气,也时具国势、身世之感。如“横议何心忧族类,输平浪觊保河关”(《写愤》),“人才新旧将谁恃?国病膏肓敢望痊”(《送刘葆良观察之上海兼问夏穗卿》其一)等。
著有《慎宜轩文集》12卷、《慎宜轩诗集》
8卷、《续录》4卷。
耶律楚材
元代政治家、作家。字晋卿。契丹族人。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金尚书右丞耶律履的儿子。他少年时博览群书,留心佛道,兼通天文、地理、历法,下笔为文如宿构。金朝贞□初年(1213),任左右司员外郎。元太祖成吉思□入燕京,闻其名而召用,并十分亲信。太宗(窝阔台□)任用他为中书令。耶律楚材先后做了30多年的官。当时有人劝太宗杀掉汉人,空出土地作为牧场,因耶律楚材劝阻未成。他一生为蒙古建国出谋划策,功勋卓著。耶律楚材墨迹
耶律楚材本辽国后代而历仕金、元,处境十分复杂。他的诗“我本嗜疏懒,富贵如桎梏”,“而今跃入惊人浪,珍重风涛过禹门”,表现了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他随成吉思□征行
6万多里,对边疆塞外的风土人情、山川景物比较熟悉,诗歌中对这方面内容的描写颇生动而真实。耶律楚材描写边疆人民生活的诗以《西域河中十咏》最为人称道。作者就亲身见闻感受写出,笔触清新,轻松优美,一幅幅少数民族的生活画面,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蒲萄垂马乳,杷榄灿牛酥。酿春无输课,耕田不纳租。”他对边疆人民生活困苦,也十分关注,这在他的《赠东平主事王玉》、《送燕京高庆民行》、《送德润南行》等诗中都有所流露。此外,他从征西域,回来后所著《西游录》,分上、下两部分,其上部以流畅自然的文笔,点出所历西域各地特色,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西域风光人情,亦颇可观。
耶律楚材的作品有《湛然居士集》14卷。散文存世不多。
叶梦得
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调丹徒尉。徽宗时官翰林学士。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绍兴元年(1131)起为江东安抚大使,兼知建康府。八年授江东安抚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宫留守,总管四路漕计。十二年移知福州。晚年隐居湖州卞山石林谷,自号石林居士,以读书吟咏自乐。死后追赠检校少保。
叶梦得的创作活动,以南渡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词不出传统题材,作风婉丽。其词集第一首〔贺新郎〕词,相传为应真州妓女之请而写,播于歌者之口,正代表他早期词作的格调。但这类词在《石林词》中为数甚少。关注说他“晚岁落其华而实之,能于简淡时出雄杰,合处不减靖节、东坡之妙”(《题石林词》),集中所存,大抵属此,如毛晋所说“不作柔语□人”(《石林词跋》)。可见他随着社会的巨变而学习苏轼词风,用词抒发家国之恨和抗敌之志。如〔念奴娇〕“云峰横起”就完全模仿苏轼“大江东去”,并用原韵。〔鹧鸪天〕“一曲青山映小池”更将苏诗组织入词。他写景是“汹涌三江,银涛无际,遥带五湖深”(〔念奴娇〕),咏怀是“何似当筵虎士,挥手弦声响处,双雁落遥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云中”(〔水调歌头〕),与张元□、张孝祥等词人一样,都是辛派词的先驱。苏轼词的豪放,原本包括沉雄与清旷两个方面,叶梦得也有不少清旷之作,如“生涯何有但青山,小溪湾,转潺□;投老归来,终寄此山间”(〔江城子〕),“柳絮尚飘庭下雪,梨花空作梦中云,竹间篱落水边门”(〔浣溪沙〕)。当然他的成就尚不能与苏轼比肩。恰如王灼所言,在苏派词人中晁补之、黄庭坚是学苏而得其七八分者,而叶梦得则得六七分(《碧鸡漫志》卷二)。
叶梦得兼善诗文。其诗如翁方纲所评:“深厚清隽,不失元□诸贤矩□。”(《石洲诗话》卷四)他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藏书又富,于《春秋》、《礼记》、《论语》、《孟子》诸书,均有辨释著述。《石林燕语》10卷与《避暑录话》2卷,记叙朝章国典、旧闻时事,足以资考证,补史缺。又有《石林诗话》2卷。方回说它“专主半山,阴抑苏黄”(《瀛奎律髓》卷二十四),实则“其所评论,往往深中□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四库全书总目》)。
《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总集》100卷,《建康集》10卷,《审是集》8卷。今仅存《建康集》8卷。其词当时即单集刻行。《直斋书录解题》著录《石林词》1卷。流传有吴讷《百家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叶德辉《石林遗书》本。《全宋词》据紫芝漫抄本增补,共辑存词102首。
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叶绍翁诗集《靖逸小集》,有《南宋群贤小集》本。他别著《四朝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史料价值,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叶
适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南宋大臣韩□胄伐金失败,叶□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他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胄被弹劾夺职。卒谥忠定。
叶□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在诗文创作上,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他不满江西诗派奇拗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与“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们的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他的诗“用工苦而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题材大于“四灵”。
著有《水心先生文集》29卷,《别集》16卷,有《永嘉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嘉业堂藏明黎谅刊本。1961年中华书局将《文集》、《别集》合编并加校点,为新版《叶□集》。又有《习学记言》50卷,辑录经史百家,各为论述,有《四库全书》本,《习学记言序目》50卷,有敬乡楼丛书本。
叶 燮
清代诗论家。字星期,号己畦。嘉兴(今属浙江)人。因晚年定居江苏吴江之横山,世称横山先生。康熙九年(1670)进士,选为宝应知县。不久因鲠直不附上官意,被借故落职,后纵游海内名胜,寓佛寺中诵经撰述。主要著作为诗论专著《原诗》,此外尚有讲星土之学的《江南星野辨》和诗文集《己畦集》。
《原诗》原附刊《己畦集》中,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4卷。后收入《昭代丛书》和《清诗话》中,合为
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新校注本(与《一瓢诗话》、《说诗□语》合刊),以《清诗话》本为底本,校以《己畦集》本,仍分4卷;内篇上下分卷,据文意略有调整。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源流正变,即诗的发展;下卷论法度能事,即诗的创作。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拙美恶。《己畦集》中尚有《与友人论文书》等文学论文,宗旨与《原诗》略同,内容亦不出以上三个方面。
关于诗的源流正变,叶燮认为:“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互为循环”,“未有一日不相续相禅而或息者也”。但“变之中有不变者在”:本于六经之道,合乎温柔敦厚之旨,雅而不可涉于俗,这些是不能变的。所以体现这些原则的最高典范《诗经》与杜甫诗也是“长盛于千古,不能衰、不可衰”的。因此,叶燮既主张文学的进化,说“物之踵事增华,以渐而进,以至于极”,“乾坤一日不息,则人之智慧心思必无尽与穷之日”;又反对文学的质变,斥骂“叛于道、戾于经”者为“反古之愚贱”。出于这种观点,他要求作诗者这样处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先学习古人,“痛去其自己本来面目”;久之,“又能去古人之面目”,而“卓然自命”。叶燮手迹石刻
关于诗的法度能事,叶燮提出:能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则“自然之法立”,“诗之能事毕矣”。因而对于格律、声调、起伏、照应之类,他继承宋人吕本中的活法论,以死法为“定位”,以活法为“虚名”,要求“神明变化”,使合乎反映理、事、情的需要。“理、事、情”三者,叶燮强调“理”,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所以“惟明其理乃能出之而成文”。“才、胆、识、力”四者,叶燮强调“识”,认为“识为体,而才为用”,“识明则胆张”,无“识”而有“才”、“胆”、“力”便会“背理叛道”,成为“风雅之罪人”。他还声称:“理、事、情”虽为“在物之三”,但“备物者莫大于天地,而天地备于六经;六经者,理、事、情之权舆也”,故反映“理、事、情”均需“适于道”。这套以“才、胆、识、力”反映“理、事、情”的理论,是叶燮在文学理论上的主要创造,他曾数次以此为《原诗》和自己文学理论的宗旨。
关于诗的工拙美恶,叶燮提出:“当争是非,不当争工拙”,“未有是而不工者,未有非而不拙者,是非明则工拙定。”但他之所谓“是”,又以“适于道”为最高标准。由此出发,他重质轻文,说体格、声调等等仅是诗的“文”,必有“诗之才调、诗之胸怀、诗之见解以为其质”,故学诗者“必先从事于格物,而以识充其才,则质具而骨立”;重自然而轻人工,认为“自然之理不论工拙,随在而有,不斧不凿”,起、止“皆有不得不然者”;反对片面追求“陈熟”或者“生新”,认为二者均属“无本”,指出陈熟、生新以及大小、香臭、深浅、明暗等等“对待之两端”,均“各有美有恶,非美恶有所偏于一”,若能“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能令人永言三叹,寻味不穷,忘其为熟,转益见新,无适不可也”。
叶燮的诗论具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以及辩证法思想,他实际上试图把文学创作建立在反映论的基础上,并试图解决继承与革新的关系问题。但他未能把一般哲学原则融入诗的特殊规律中去,所以有的观点不够贴切,如以“在我”的才、胆、识、力反映“在物”的理、事、情之论。同时他又坚持正统儒家立场,所以仍以合于六经之道为文学的最高原则,且最终倒向了以理摄物的客观唯心主义和否定破旧立新的折衷主义。他的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清代学者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叶燮的诗论原为纠正明代前、后七子和公安派这两种对立倾向而发。因此在破除正统封建观念、促进文学质的革新方面虽嫌不足,但在总结历史经验、帮助正统文学继续延展方面却颇多可取见解,尤以对前、后七子拘泥体格、声调的批判最为精彩。他的《原诗》也以理论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居于清代众多诗论专著之上。
叶燮的诗论对沈德潜、薛雪有一定影响,但沈、薛均未能进一步发挥叶燮的进步观点,沈德潜则反而发展了叶燮的落后观点,实际上已另立宗旨,别为一派。
应 璩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休琏。汝南(今属河南)人,应□之弟。博学好作文,善于书记。文帝、明帝时,历官散骑常侍。曹芳即位,迁侍中、大将军长史。当时大将军曹爽擅权,举措失当,应璩曾作《百一诗》讽劝。“百一”的意思,据《文选》李善注引原诗序载,当时有人对曹爽说:“公今闻周公巍巍之称,安知百虑有一失乎”;张方贤《楚国先贤传》则以为,由于诗有一百零一篇而得名。前说当近是。今存《百一诗》共8首,多数似非完篇。又有《杂诗》3首,亦属《百一诗》之类。其中,《文选》所录一首为全篇,其主旨为“下流不可处,君子慎厥初”,劝讽曹爽应凡事惟谨,免致颠陨。诗中以“有人”问的方式写“问我何功德,三入承明庐”,又以自责的语气写“避席跪自陈,贱子实空虚”,都是对身居高位、浮华空疏的曹爽的婉转讽谏。刘勰评论说:“应璩《百一》,独立不惧,辞□义贞,亦魏之遗直也。”(《文心雕龙·明诗》)应璩散文,以书信较有名,所作《与从弟君苗君胄书》、《与侍郎曹长思书》、《与广川长岑文瑜书》等,都富文采。
应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共10余篇,与应□作品合为《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阴 铿
南朝陈文学家。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生卒年不详。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
阴铿诗歌以写景见长,尤善于描写江上景色,展现了江陵洞庭、武昌一带长江风物。他善于锻炼字句,沈德潜《说诗□语》评其诗“专求佳句,差强人意”,诸如“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晚出新亭》)、“山云遥似带,庭叶近成舟”(《闲居对雨》)、“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五洲夜发》)等,都是在修辞上、声律上颇见用心的佳句。在雕琢字句的同时,他也讲究谋篇,注意到通篇的完整,如《晚泊五洲》:“客行逢日暮,结缆晚洲中。戍楼因□险,村路入江穷。水随云度黑,山带日归红。遥怜一柱观,欲轻千里风。”中间二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已经接近成熟的五言律诗。此外如《晚出新亭》、《游巴陵空寺》、《秋闺怨》、《经丰城剑池》等篇,均可视为唐代律体的滥觞。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杜甫诗云“颇学阴何苦用心”,又云“李侯(白)有佳句,往往似阴铿”,足见他们对唐代诗歌产生了积极影响。原有文集3卷行世,今存《阴常侍集》1卷,有《六朝诗集》本,又名《阴常侍诗集》,
1卷。有《二酉堂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殷仲文
东晋文学家。陈郡(治河南淮阳)人。曾任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参军等职。桓玄引为咨议参军,总领诏命,进侍中,领左卫将军,参与策划废立之事。后来桓玄被刘裕击败,殷仲文随桓玄西奔,至巴陵。及见大势已去,他便奉永安皇后和皇后归晋军。义熙元年
(405)晋安帝复位,殷仲文任镇军长史,转尚书,不久迁东阳太守。义熙三年(407)又阴结永嘉太守骆球等谋立桓胤为玄嗣,事发被杀。
殷仲文以文才著称,谢灵运曾经说他,文才不减班固。《宋书·谢灵运传论》说“仲文始革孙(绰)许(询)之风”。《南齐书·文学传论》则谓“仲文玄气犹不尽除”。其诗今存者仅《南州桓公九井作》一首完整,《文选》收灵。其中“爽籁警幽律,哀壑叩虚牝。岁寒无早秀,浮荣甘夙殒”等句,辞藻较为华赡,但是玄言习气尚存,可以看出由玄言诗向山水诗转变的倾向。清人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其文一篇。
易顺鼎
近代诗人。字实甫,又字中硕,自署忏绮斋,又自号眉伽、哭庵、一厂居士等。湖南龙阳人。光绪元年(1875)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议,反对割辽东与台湾,“揖盗于门内”。曾两次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历任道台。辛亥革命爆发逃居上海,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被任为代理印铸局长。袁帝制失败,易顺鼎愈益纵情于歌楼妓馆。
易顺鼎幼有神童之目,稍长有才子之称。十五、六岁时即刻印《心室悔存稿》。与程颂万、曾广钧称“湖南三诗人”。一生作诗近万首。自言生平好游山水,所为诗,“行役游览之作居其大半,而山水诗居多”。此外也多为咏物、艳情之作。其诗学大小谢(谢灵运、谢□),学杜韩,学长庆体,学皮陆(皮日休、陆龟蒙)、李贺、卢仝,而以学晚唐温李(温庭筠、李商隐)者为最多、最好。作诗好尚巧对,认为“以对属为工,乃诗之正宗”,“无工巧浑成对仗,竟可以不作诗。”讲究属对工巧,隶事精切,设色奇丽,用意新颖。他的诗有一些小巧过人之处,但诗风浮艳,有时在最严肃的题材里也浓染桃色。如咏苏武:“汉节持来气懔然,柔乡岂意在冰天,当时若使无胡妇,苏武争经十九年。”所以柳亚子《论诗六绝句》说“易樊淫哇乱正声”,未为过论。他的古体诗则有一些恣肆之作,张之洞曾评其《万杉寺五爪樟》“雄伟恣肆”,赞为“奇作”。
诗集有《丁戊之间行卷》、《四魂集》、《摩围阁诗》、《蜀船诗录》等20几种,大都收入《琴志楼易氏丛书》。病逝前又排比钞辑,印成《琴志楼编年诗录》12卷,《琴志楼游山诗集》8卷。
尹 洙
宋代散文家。字师鲁。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天圣二年(1024)登进士第,授绛州正平县主簿,历任河南府户曹参军等职。后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时值范仲淹因指责丞相而贬饶州,尹洙上疏自言与仲淹义兼师友,当同获罪,于是被贬为崇信军节度掌书记,监郢州酒税。陕西用兵,尹洙被起用为经略判官,累迁至右司谏,知渭州,兼领泾原路经略公事。为其部吏诬讼,贬监均州酒税。
尹洙一生喜谈兵事,所著《叙燕》、《息戍》、《兵制》都是谈兵并讲西夏形势的。其中有历史经验,也有现实经验,并非空谈。他又精于史学,欧阳修曾与他商议修《五代史记》。今集中尚存《五代春秋》两卷。
尹洙继柳开、穆修之后,提倡古文,反对浮靡的文风。他的《息戍》、《悯忠》、《辨诬》、《退说》、《志古堂记》、《浮图秘演诗集序》、《论朋党疏》等篇,都写得简古有序。传说欧阳修学习古文,曾受尹洙的影响(《邵氏闻见录》卷十五)。尹洙论文,尊崇孟子、韩愈。他说为文章当“务求古之道”。不过,他虽尊韩愈,却不甚排斥佛老。在《送李侍禁序》中说李君“乐于佛氏之说”,“非取其所谓报施因果,乐其博爱而已”。他认为佛氏的“博爱”是和孟子的“仁义”相近的。他对那“浮图其服而儒其心”的秘演,也是赞许的。
所著《河南先生文集》有《四部丛刊》影春岑阁钞本。
尤 袤
南宋诗人。字延之,自号遂初居士。无锡(今属江苏)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初为泰兴令。孝宗朝,为大宗正丞,累迁至太常少卿,权充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又曾权中书舍人兼直学士。光宗朝为焕章阁侍制、给事中,后授礼部尚书兼侍读。卒谥文简。
尤袤的诗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尤袤少年时代受道学家影响,所以诗作中有迂阔滥熟之词。但也不乏清新有情之作,如写落梅的“清□西畔小桥东”一首,《别林景思》与《寄林景思》各一首,以及《寄友人》诗之残句“胸中襞积千般事,到得相逢一语无”等等,均不作道学语。杨万里评尤袤诗为“平淡”(《千岩摘稿序》),就是指这一类作品。《淮民谣》写重赋扰民:“驱东复驱西,弃却锄与犁,无钱买刀剑,典尽浑家衣”,“流离复流离,忍冻复忍饥”,“死者积如麻,生者能几口”是他任泰兴令时为民请命之作。其他如《雪》、《送提举杨大监解组西归》也流露出忧民之情。其文则以述评友人林宪(景思)生活、思想及诗作特色的《雪巢记》、《雪巢小集序》较有情致。
尤袤文集,据《宋史·尤袤传》有《遂初小稿》60卷、《内外制》30卷。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有《梁□集》50卷。但均早佚。清人尤侗辑尤袤古今体诗47首,杂文26篇,汇成2卷,为《梁□遗稿》,刊行于时。厉鹗《宋诗纪事》又从《三朝北盟会编》、《茅山志》等书辑得遗诗数首。
尤袤藏书甚多,编有《遂初堂书目》1卷,分经为
9门,史为18门,子为12门,集为5门,有时一书兼载数本以资互考,但不作解题,且不载卷数和撰人,与《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等同为较早的宋人重要目录书。
《梁□遗搞》有清康熙刊本,《遂初堂书目》有《丛书集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