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煌言
南明大臣、文学家。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中举人。清顺治二年(1645),与钱肃乐起兵邑中,奉鲁王至绍兴监国,被鲁王任为翰林院编修、兵科给事中。顺治七年(1650),清军陷浙闽,鲁王退据舟山群岛。张煌言被任为兵部左侍郎。次年又奉鲁王入闽,与郑成功联合,其后数次攻入长江,打击清军。桂王在华南称永历帝,张煌言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后张煌言与郑成功分兵北征,攻入安徽后,兵败,只身潜行2000里返回台州。郑成功去台湾,张煌言于闽北困守。此后郑成功在台湾病故,永历帝在云南被害,鲁王亦死于金门,煌言孤立无援。康熙三年(1664),与清军海战惨败,退居悬岙岛,部伍散尽,因叛徒出卖而被俘。同年九月,清总督劝降无效后就义,葬西湖南屏山下。杭州南屏山张煌言墓
作为抗清烈士,张煌言出入沿海长江,不断地给清军以威胁和打击,先后达19年之久。他在战斗生涯里所创作的诗文,充分表现了一位至死不屈的民族英雄的壮烈形象。《北征录》、《上监国启》等文与《□洲行》、《闽南行》、《师次燕子矶》、《岛居八首》、《师次芜湖时余所遣前军已受降》等诗,描写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生活,堪称明末浙东义军的“诗史”。《复郎廷佐书》、《上延平王书》、《奇零草序》、《答赵安抚书》等文及《述怀二首》、《北还入浙偶成》、《冬怀八首》、《闻家难有恸四首》、《被执过故里》等诗,都是抒情明志之作,表达了刚烈的民族气节和战斗豪情。其风格激昂慷慨、沉郁苍凉,蕴含有动人的悲壮之美。尤其是就义前所写的《甲辰八月辞故里》2首、《放歌》、《绝命诗》,全由血泪凝成,是传世之作。
张煌言诗文著作大半散佚。今有《张苍水集》行世。内收《冰槎集》、《奇零草》、《北征录》等。
张惠言
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张惠言早岁治经学,工骈文辞赋。后受桐城派刘大□弟子王灼、钱伯□的影响,与同里恽敬共治唐、宋古文,欲合骈、散文之长以自鸣,开创阳湖派。《送钱鲁斯序》和《古稿自序》,都曾自道其为文本末。后来文学韩愈、欧阳修,“不遁于虚无,不溺于华藻,不伤于支离”(阮元《茗柯文编序》)。所作如《游黄山赋》、《赁舂赋》、《邓石如篆势赋》、《送恽子居序》、《词选序》、《上阮中丞书》等,或恢宏绝丽,或温润朴健,气格颇为笃茂。
张惠言又是常州词派的开创者。嘉庆二年(1797),他所编的《词选》行世。《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凡44家、116首。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词而已”。从清词的发展情况来看,张惠言的词论有超越他的前人朱□尊之处。但他强调的“比兴寄托”在应用上也有片面性,如论说温庭筠、韦庄和欧阳修的一些艳词都有政治寄托,即失之于偏。
张惠言的词现存46首,数量不多而颇有佳构,如〔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五首):“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晓来风,夜来雨,晚来烟。是他酿就春色,又断送流年”。抓住暮春景色,寄寓当时感慨,写得既沉郁,又疏快,“热肠郁思,若断仍连,全自风骚变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再如〔木兰花慢〕《杨花》借杨花的形象,寓作者怀才不遇、自伤飘泊的感喟,婉曲沉挚。在〔风流子〕《出关见桃花》中,作者所见之处是“地尽寒垣,惊沙北走;山侵溟渤,迭障东还”的榆关之外,却有一树桃花“向人独笑”,然而“经他风雨,能几多番?”从中也寄托作者飘零沦落之感。此外,如〔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玉楼春〕“一春长放秋千静”、〔贺新郎〕“柳絮飞无力”等阕都写得委婉盘旋而能微言寄讽,体现出常州词派论“比兴寄托”、“意内言外”的主旨。
张惠言《词选》辑录虽偏苛严,评词也有穿凿附会和疏于考订的失误。但对历代词人的评论,较之浙派词人的论断,显得比较公允恰当。他自己所写的词,笔调较浙派厚重,但也不免有缺乏广泛的社会意义和用意较隐晦的毛病。
著有《茗柯文编》4卷,《茗柯词》1卷。
张 继
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载
(753)中进士。张继在至德中与刘长卿同为御史,大历年间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与皇甫冉、刘长卿交谊颇深,殁于洪州后,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痛悼之。
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语言明白自然,不尚雕饰。七绝《枫桥夜泊》情致清远,历来为人所称,北宋时已刻石于苏州(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就“夜半钟声”提出疑问之后,后人纷纷致辞,大多均列举例证,以明唐代僧寺半夜鸣钟的事实。张继诗还有若干首表现了对于时事和人民生活的关切,如《阊门即事》描写农民被召从军后田园荒芜的情景,《酬李书记校书越城秋夜见赠》反映安史乱中唐室播迁、财政拮据的状况。还有《送邹判官往陈留》一首,写齐宋一带备受战争破坏,其中“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几句,为《中兴间气集》编者高仲武所赞赏。
席启寓刻《唐诗百名家全集》和《全唐诗》均存张继诗
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和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张继考》。
张 籍
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一生的诗歌创作,大致有三个时期。40岁以前为早期。他自称:“籍在江湖间,独以道自将。学诗为众体,久乃溢笈襄。”(《祭退之》)韩愈称赞他:“籍也处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病中赠张十八》)可见张籍早期就写了不少好诗。40岁至50岁为中期。这是张籍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他的优秀的乐府歌行作品,多是这一时期在贫病交迫中写成的。50岁以后为晚期。这时,张籍官职逐步升迁,生活比较稳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各种社会矛盾,爱憎分明地批判现实。如《塞下曲》痛陈穷兵黩武之害,反对开边;《凉州词》指责边将不能收复失地,实际上是支持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筑城词》、《山头鹿》反映当时人民除了备受战争之苦,还得忍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求仙行》、《吴宫行》嘲讽统治阶级思想愚蠢,生活荒淫;《董公行》歌颂“恭顺从事”的正派官僚;《伤歌行》描写了结局狼狈的简傲豪奢之徒;《山农词》和《贾客乐》则不但写出农民的艰难困苦,还写了商人的奢侈豪华。张籍的乐府诗,还善于描绘农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画面。《采莲曲》、《寒塘曲》、《江村行》、《樵客吟》等都用鲜明的形象表现了采莲妇女、打鱼少年、农夫、蚕妇和樵客的动作情态。《江南曲》描写水乡景色,明媚如画。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概括事物的对立面,在乐府诗的数篇之间或一篇之内形成强烈的对比;又善于运用素描的手法,细致而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从体裁说,大都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虽用旧题,但其思想内容仍与新乐府的精神一致。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涵蓄,常以口语入诗,《白鼍鸣》、《云童行》等几乎全从口头自然流出。他还着意提炼结语,往往意在言外地完成了全篇的批判和讽刺的任务,《征妇怨》、《陇头行》等都是如此。
他的乐府,生前已为人所推服,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称许他“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姚合在《赠张籍太祝》中,评价他“古风无手敌,新语是人知”。后世称誉者更多。宋代王安石说他的诗“成如容易却艰辛”。许□《彦周诗话》说。“张籍王建乐府宫辞皆杰出”。元代杨士弘《唐音》则谓:“王、张乐府体发人情,极于纤悉,无不至到”,更道出了张诗的重要特点和长远传诵的原因。
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宛深挚之致。杨慎《升庵诗话》曾指出,晚唐五律有两派:一派学贾岛,另一派如朱庆余、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等,则学张籍。
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
2卷,今佚。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张 戒
张戒,字定复,一字定夫,正平绛(今属山西绛县)人。宣和六年(1124)进士。绍兴初荐授国子监丞,后为司农少卿。绍兴八年(1138)十月,改外任。十二年,因不满秦桧,被停职。卒于绍兴二十七年以后。
张戒在艺术风格上强调含蓄蕴藉,所谓“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他批评白居易的诗“情意失于太详,景物失于太露,遂成浅近,略无余蕴”,主张收敛其词而稍加含蕴。他认为好诗应该具备“意”、“味”和“气”、“韵”。“意”“味”可以学而致之,至于“韵”之高下,“气”之强弱,则是属于作家气质和秉性方面的因素,不可强致。由此,他反对过于直露的诗,从唐代的元、白到本朝的苏、黄,他都加以批评。他尤其不满苏、黄诗中滥用典故、补缀奇字、以议论为诗、以押韵为诗的倾向,以为是“诗人中一害”。他说:“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在总的评价上虽然不免偏颇,但他能够看出当时诗歌的病症,并且敢于说出苏、黄是病根,这在苏、黄诗风笼罩文坛之际,是需要眼光和胆识的。这正是《岁寒堂诗话》的最大贡献和特色。
《岁寒堂诗话》原本久佚,清乾隆间,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2
卷。有《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张际亮
近代诗人。字亨甫,一度易名亨辅。福建建宁人。少孤,家境贫寒。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后屡次会试不中。道光二十三年,为申雪友人姚莹冤狱,带病入都,逝世于京师。
张际亮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现实,思图更革弊端。道光十三年曾上书两广总督卢坤,请严缉鸦片走私。据魏秀仁《陔南山馆诗话》记载,黄爵滋在道光十八年所上著名的禁烟疏,亦出其手。他与庸俗士大夫格格不入,敢于讽刺权贵,以此得狂名。他一生没有得到官职,主要在南北漫游中从事诗歌创作,自言平生写诗“万余首”,今存自嘉庆二十年(1815)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诗3000余首。其诗较多抒发经历坎坷、壮怀不伸的感慨和悲愤,如《思归吟》、《郑尹招饮酒楼》等。他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鸦片战争前,主要是揭露清王朝的政敝民贫,表达自己除弊济民的愿望,如《送云麓观察督粮粤东》、《寄光律原廉访保定》等。有一些诗作反映了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敏感和忧虑。如写于道光十三年的《大庾岭》、《登粤秀山》、《浴日亭》等诗,都是“虑逆夷包藏祸心”(《心壶先生招饮》诗自注)而作。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在江浙一带亲身经历了战乱流离生活,反映现实更为广泛深刻,写下了《传闻》、《芑川有诗枉赠酬和》、《寄姚石甫三丈》、《东阳县》、《迁延》、《邹钟泉太守招饮剧谈时事辄赋》、《陈忠愍公死事诗》等一系列反帝爱国诗篇。张际亮诗的风格以俊逸豪宕、激切奔放为主,也时有流丽缠绵的一面,如《江山船曲》、《王郎曲》等。诸体中以七古为最出色。
同时或稍后的人对张际亮诗的评价十分悬殊。誉之者至谓“或惊以为太白,少陵复出”(张景祁),“嘉庆、道光以来作者未能或之先”(黄钺);贬之者则说他的诗“颇少佳作”(陈衍),“粗浮浅率,毫无真诣”(李慈铭)。称诵者自未免过誉,贬抑者也没有看到他给诗坛带来的新思想新内容。但即使是贬者也不能不承认他“极负时名”,在当时诗坛影响极大,以至咸丰、同治以来还有人向他学步。
有《张亨甫全集》,咸丰年间孔庆衢原刻,同治六年(1867)李云浩补刊,收诗2600余首,同治八年姚浚昌刻《思伯子堂诗集》,收诗3000余首,两集收诗不全同。另《张亨甫全集》中收文
6卷,又作者著有《金台残泪记》3卷,以记优伶而抒发不遇之感,同时为剧坛留下一些可贵资料和掌故。
张九龄
唐代诗人。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年间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713)应“道侔伊吕科”举,得高第,授左拾遗。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后受李林甫排挤,罢政事,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卒年,新旧《唐书》皆同。惟享年68岁之说,据徐浩碑铭载应为63岁。
张九龄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曾劾安禄山狼子野心,建议玄宗及早将其诛灭,但未被采纳。他汲引才隽,强调任用“智能之士”,反对植党营私,批评以官爵赐臣下,被称为开元时期贤相之一。张九龄石刻像
他早年即以文名,张说曾称之为“后出词人之冠”(《新唐书·张九龄传》)。他和文人学士有广泛联系。执政时,曾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任荆州长史时,召孟浩然于幕府。此外,如王昌龄、钱起、綦毋潜等人都曾受到他的奖励和关怀,形诸篇什。他在当时所开展的文学活动,对促进开元诗坛的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清人王士□认为,唐五言古诗“夺魏、晋之风骨,变梁、陈之俳优,陈伯玉(子昂)之力最大,曲江公继之,太白又继之”(《古诗选·凡例》)。沈德潜也说,五言古诗“陈伯玉力扫俳优,仰追曩哲”,“张曲江、李供奉(白)继起”,“唐体中能复古者,以三家为最。”(《说诗□语》)他们都是把他和略早的陈子昂、稍后的李白联系起来,作为开一代诗风的人物而加以评价的。他的五言古诗代表作有《感遇》12首、《杂诗》5首等。其中《感遇》12首,历来都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刘熙载《艺概·诗概》指出“曲江之《感遇》出于《骚》,射洪之《感遇》出于《庄》,缠绵超旷,各有独至。”这是因为张九龄在《感遇》诗中往往用美人香草的比兴手法,以寄托其忧谗畏讥的政治感慨,和陈子昂的探索人生、颇多哲学抒怀,是各异其趣的。在艺术风格上,他洗尽六朝铅华,以和雅清淡为宗。明人胡应麟曾说:“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诗薮》)
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蕴藉自然。如《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都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湖口望庐山瀑布泉》,描绘壮丽的匡庐飞瀑,意境雄浑阔大,沈德潜认为可与李白“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望庐山瀑布》)相媲美(《唐诗别裁集》)。
著有《张曲江集》20卷。《全唐诗》编存其诗为
3卷,所收较集本为多,但所增者是否张九龄之作,甚可疑。如卷四九《答陆澧》五绝一首,即为朱放所作。
张可久
元代散曲作家。一说名久可,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生活年代比卢挚、马致远晚。《录鬼簿》把他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的生平不可详考,只知他颇长寿,至正年间尚在世。《录鬼簿》说他:“路吏转首领官”,首领官为民务官,相当于税课大使(又有说是掌文牍的小吏)。他还曾为“桐庐典使”,70多岁时曾为“昆山幕僚”,约80岁左右尚为“监税松源”。他时官时隐,足迹遍及江、浙、皖、闽、湘、赣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他的〔庆东原〕《和马致远先辈韵》九首,抒发了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有时不免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和世道的险恶:“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卖花声〕《怀古》),“比人心山未险”(〔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他在〔醉太平〕《感怀》中,更写道:“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粘便滚。文章糊成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葫芦提倒稳”,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只是这种愤世疾俗的作品,为数不多。
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的情和景,在张可久的作品中更多一些。“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的题材,而对张可久来说,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内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在悬车之年尚出仕小吏,有不得已的苦衷。因此在以“归兴”、“旅思”、“道中”命名的篇章中,常常表现出悲凉的情绪和对安定的田园生活的渴望。如:“二十五点秋更鼓声,千三百里水馆邮程。青山去路长,红树西风冷,百年人半纸虚名”(〔沉醉东风〕《秋夜旅思》),客观上反映了元代士人沉抑下僚的艰辛颠沛的境况。张可久笔下的隐逸生活,又是表现得那样恬淡闲适,如“依松涧,结草庐,读书声翠微深处。人间自晴还自雨,恋青山白云不去。”(〔落梅风〕《碧云峰书堂》)由于他经历丰富,游遍江南胜景,所以还有不少写景之作。
张可久结交的多为官员和文人,因此他的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不够广阔,他有不少唱和之作,不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显得平庸。同时,他的社会地位和经历又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比较顺从,虽有愤懑和不满,都表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誉之为“词林之宗匠”。许光冶说他“俪辞追乐府之工,散句撷宋唐之秀。”(《江山风月谱·自序》)他的散曲的主要艺术特色是:①讲究格律音韵;②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③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这些特点在他的著名套曲〔一枝花〕《湖上晚归》中有充分的表现:“长天落彩霞,远水涵秋镜;花如人面红,山似佛头青。生色围屏,翠冷松云径,嫣然眉黛横。但携将旖旎浓香,何必赋横斜瘦影。”这里用丰富的比拟和想象,勾勒西湖晚景,精心雕章琢句,融合前人名句,创造出恬静清雅的境界,被李开先誉为“千古绝唱”。
张可久的作品,为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在创作中有过于注重形式美的缺点。但是作为一种清丽的风格,自成元代散曲群芳中的一葩,他的作品使散曲园地更加丰富多彩。尤其是他的写景作品,有独到的功夫,如“云冉冉,草纤纤,谁家隐居山半掩?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迎仙客〕《括山道中》)这类精致优美的小令,写出江南旖旎明媚的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张可久享誉当时,是一代曲风转捩的关键人物。元代前期散曲崇尚自然真率,后期则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以他的创作实践,在这一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在后期被视为典范,如《录鬼簿》在论及某些作家时,往往要以他作为榜样进行比较,足见他在散曲史上的重要地位。
张可久的散曲作品,当时即已集成。《录鬼簿》中记载:“有《今乐府》盛行于世,近有《吴盐》、《苏堤鱼唱》”(天一阁本)。又据《录鬼簿》胡正臣条所记,知其子胡存善曾编《小山乐府》。今所存张可久散曲集,有天一阁本《小山乐府》;影元抄本《北曲联乐府》;明李开先辑《张小山小令》;徐渭辑《小山乐府》;清夏煜《张小山小令选》;清劳权辑《张小山北曲联乐府》(为元刊本文过录本,又经校勘,增《补遗》);以及任讷《散曲丛刊》本《小山乐府》等。其作品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所辑,共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
张 耒
北宋诗人。字文潜,号柯山。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县),生长于楚州淮阴(今属江苏)。苏门四学士之一。熙宁六年(1073)举进士,历任临淮主簿、寿安尉、咸平县丞等职。元□初占试馆阁,授秘书省正字,官至起居舍人。绍圣中谪监黄州酒税,徙复州。徽宗立,起立黄州通判,知兖州,召为太常少卿,不久出知颍、汝二州。在颍州得到苏轼死讯,举哀行服。崇宁间为言官弹劾,贬房州别驾、黄州安置,后得自便居陈州。
张耒13岁能文,曾游学陈州,受到学官苏辙爱重,因得从学于苏轼。苏轼称其文甚似苏辙,“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答张文潜书》)。自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相继去世,张耒独存,士人都向他问学。张耒论文,渊源于三苏,主张文理并重,平易自然。创作以诗歌成就最高,集中有乐府诗、古律诗30余卷,近1700首,除个人抒情遣怀之作外,写田野风光、稼穑艰难和民生疾苦的作品较多,颇有白居易、张籍、王建之风,如《田家》、《海州道中》等咏乡土风物和农夫忧乐,《劳歌》反映出卖苦力者的悲辛,《输麦行》写农人劳动成果“半归仓廪半输王”的痛苦;《和晁应之悯农》写迫于饥寒的农民操戈为盗,在题材和思想的开掘上都颇具新意。
张耒诗风以平易、流丽、晓畅见长,很少用硬语僻典,晁补之曾赞称说:“君诗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风开百花”(《题文潜诗册后》),颇能道出张诗的妙处。胡应麟《诗薮》也称其“闲淡平整,时近唐人。”张耒之作对南宋诗人学习唐调,开了风气。其佳句“漱井消午醉,扫花坐晚凉”,“川坞半夜雨,卧冷五更秋”,“翠浪有声黄帽动,春风无力彩旗垂”等,很受人称赏。他的写景抒怀诗,真醇自然,清新圆润,耐人寻味。不过,张耒写诗,长于锻造佳句,而短于谋篇布局,有时琢炼不够,部分作品不免流于平直粗疏。
张耒写词甚少,《能改斋漫录》卷十七录其〔少年游〕、〔秋蕊香〕词,谓:“元□诸公皆有乐府,唯张仅见此二词。”可知其词当时即不多见。今人辑得《柯山词》仅6首,其中〔秋蕊香〕、〔风流子〕写得深婉多情,风调略与秦观词相近。
张耒有《柯山集》50卷,《拾遗》12卷,《续拾遗》1
卷,存武英殿聚珍版福建本、广雅书局本。《张右史文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旧钞本。《宛丘集》76卷,有《四库全书》本。见于《宛丘集》而不见于《柯山集》的诗文,已辑入《拾遗》中。《张右史文集》与《柯山集》及《拾遗》、《续拾遗》所收篇目,略有增减。
张鸣善
元代散曲家。名择,号顽老子。原籍平阳(今属山西),家在湖南,流寓扬州。官淮东道宣慰司令史。填词度曲词藻丰赡,常以诙谐语讽人。《录鬼簿续编》载他有《英华集》,今佚。作杂剧
3种:《包待制判断烟花鬼》、《党金莲夜月瑶琴怨》、《十八公子大闹草园阁》,都已亡佚。生卒年不明,但他曾为夏伯和《青楼集》作过序,时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知他生活在元代末年。
张鸣善身处元末丧乱之际,深感现实的动乱与污浊,因此多有刺时之作。著名的小令〔水仙子〕《讥时》:“铺眉苫眼早三公,裸袖揎拳享万钟,胡言乱语成时用”等句,揭露了元末贤愚莫辨,黑白颠倒的黑暗政治情况。又据《尧山堂外纪》所记:张士诚据苏州时,其弟张士德掠夺民田,以扩大园囿,有一次宴会上,张鸣善作小令《咏雪》,虽句句咏雪,却意指其事,而且词锋锐利,张士德为之大惭。他的散曲往往构思巧妙,语言诙谐,甚有特色。
今存小令13首,套数2首,见《全元散曲》。
张 溥
明末文学家。字天如。太仓(今属江苏)人。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毕吟诵即烧掉,如此六、七遍方止,冬夏皆然。因此他的读书室名为“七录斋”。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后改庶吉士,与同里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曾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叫做复社,兴复古学,进行文学与社会活动。复社表面是讲学“以文会友”,实际是评议时政,并与贵族大官僚斗争的一个政治集团。是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继续。张溥名声很大,复社影响甚广。《七录斋集·国表序》载有复社活动的盛况。“春秋之集,衣冠盈路”,“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其影响遍及南北各省。执政巨僚由此颇为忌恨。里人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案未结而溥已故世。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但他在提倡兴复古学的同时,又以“务为有用”相号召,与前、后七子单纯追求形式、模拟古人有所区别。
张溥散文,在当时很有名,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爽放,直抒胸臆。其《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市民与阉党斗争,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为“缙绅”所不能及。叙议相间,以对比手法反衬五人磊落胸襟,为传诵名篇。
张溥著作有《七录斋集》。包括文12卷,诗3卷。此集今存明崇祯时刻本。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张溥于各集前均写有题辞。此集是张溥为“兴复古学”而编辑的一部规模宏大的总集。《四库全书总目》说:“此编则元元本本,足资检核。”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殷孟伦注),将各集卷首题辞首次辑成一书,并加必要注释。是研究汉魏六朝文学及张溥著作的重要参考书。张溥其他著作有《春秋三书》32卷。《历代史论二编》10卷。《诗经注疏大全合纂》34卷。此外,张溥又为《宋史纪事本末》及《元史纪事本末》补撰论正。
张若虚
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清末王□运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陈兆奎辑《王志》卷二《论唐诗诸家源流一答陈完夫问》),较为公允地指出了它的源流、地位和影响。
事迹附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又《张若虚事迹考略》(见《胡小石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可资参考。
张舜民
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斋。□州(今陕西彬县)人。生卒年不详。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无功而还,他作诗嘲讽有“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西征途中二绝》)等句,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贬为监郴州酒税。其后位渐通显,而议论雄迈,气不少衰。晁公武称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作乐府百余篇。自序中说:“年□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麦》吸取民间乐府手法,描述四月麦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劳动场面,并揭露官赋剥削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
张舜民的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宋人周紫芝《书张舜民集后》说:“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张舜民生平爱画,且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所经各地也必搜访题识,东南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载录。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
张 谓
唐代诗人。字正言。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少时读书嵩山,天宝二年(743)登进士第。天宝后期,在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为属官,参预军中谋划,立有功勋。乾元元年(758)秋,以尚书郎出使夏口,与准备流放到夜郎去的诗人李白相遇,泛舟游于沔州城的南湖,李白特地写了《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诗作为纪念。大历二、三年间,任潭州刺史,与当时任道州刺史的元结交识。后入朝为太子左庶子,大历六年(771)任礼部侍郎,主持大历七年至九年的进士及明经科考试。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于大历十二年写《自叙帖》,还提到张谓写诗评论他的草书。约在大历末年去世。
张谓的诗多数是五、七言律诗。代表作《代北州老翁答》则是一首七古,描写了“负薪老翁”一家骨肉流离及北州一带农村经济破败的景象,形象地反映了天宝时期的现实矛盾和社会危机。他在湖南时还作有《杜侍御送贡物戏赠》的七律一首,以婉转的语气,讽刺封建帝王为了追求奢侈品,不惜远及岭南搜括民财,有助于对大历时期社会矛盾的认识。
《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共40首,但其中杂有他人之作,如《早春陪崔中丞浣花溪宴得暄字》、《登金陵临江驿楼》,就是岑参的诗。事迹见《唐才子传》,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张谓考》。
张维屏
近代诗人。字子树,号南山,因癖爱松,又号松心子,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渔、唱霞渔者。广东番禺人。嘉庆九年(1804)中举,道光二年(1822)成进士。此后在湖北、江西任州县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府。为官清廉,终因不耐官场的腐败,于道光十六年(1836)辞官归里。
张维屏在嘉庆、道光年间以诗著称,与黄培芳、谭敬昭号称“粤东三子”。鸦片战争前,他受到诗坛耆宿翁方纲、曾燠的赏识,又与宣南诗社中成员交往唱酬,诗篇内容大多是山水、闲情、赠答,夹杂一些壮志蹉跎的感慨。只有少数反映现实的篇章。如“体近谣谚”的《县言》组诗等,暴露了吏胥贪婪毒狠的面目;《黄梅大水行》、《催科》等,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关怀。鸦片战争期间,是他诗情最激昂的时期,写下了《三将军歌》、《江海》、《书愤》、《孤坐》、《海门》、《雨前》等一系列爱国诗篇,表彰抗战,指斥投降。特别是《三元里》,是这一时期诗坛少见的歌咏人民自发反帝斗争的佳篇。
张维屏认为“诗固出于性情”(《陈清端公诗集序》),写诗当如造物之自然。他的诗以明白晓畅的语言写真情实景,于白描笔墨中又时见含蓄凝炼。故林昌□说他“警炼异常”(《射鹰楼诗话》卷十三)。他引新事物入诗,如写火轮船、世界地图等,表现了近代诗突破传统题材、展拓诗境的趋向。张维屏的文也有一定成就。恽敬称誉他为“岭外柳仲涂”(《送恽子居还常州》诗注)。他批评当时古文两大病,即“陈言”与“赝古”,提出“不拘成见,不囿偏隅,随感而通,因物以付,如风行水,如水行地”(《复龚定庵舍人书》)。他的文章不拘体格,随意挥洒,如《释涉川片云行草序》就云生发,《十二石山斋记》依石立论,都表现出“意新格创”(许应□评《情释》语)的特色。张维屏墨迹
有《张南山全集》,汇集诗人各种著述刻本。其中《松心诗略》,亦称《松心十录》,共10集,是其门人选全诗十之二三而成,为今传张诗最多之本。道光末年刻文有《松心文钞》10卷、《松心骈体文钞》。尚有《听松庐诗话》、《艺谈录》、《国朝诗人征略》等有关谈诗及文献掌故著作。
张问陶
清代诗人。字仲冶,号船山,又号蜀山老猿、药庵退守。遂宁(今属四川)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都察院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因违背上官意志,辞官居吴县(今苏州)虎邱。晚年遨游大江南北,病卒于客舍。
张问陶主张诗歌应写性情,有个性:“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论诗十二绝句》),“诗中无我不如删,万卷堆床亦等闲”(《论文八首》),反对模拟:“文章体制本天生,祗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论诗十二绝句》)他的诗论与性灵说相吻合,为袁枚所称赏。诗作多描写日常生活。作品较好的是一些纪游、写景、题画之作,如《嘉定舟中》、《泸州》、《瞿塘峡》、《巫峡同亥白兄作》、《下新滩》、《空□峡》、《题李墨庄前辈归槎图》等。亦间有反映白莲教起义和清军腐朽的作品,如《出栈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乡愁五首》、《庚申六月寄亥白兄成都》等。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七绝最胜,但有一部分诗篇情调沉郁。著有《船山诗草》20卷,《船山诗草补遗》1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