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60)

 

本页内容提要

张  先

张孝祥

张  协

章学诚

张  炎

张养浩

张  咏

张  雨

张元幹

张  说

张裕钊

张  载

张正见

张  镃

张之洞

张之翰

张  先 

北宋词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父张维,好读书,以吟咏诗词为乐。张先于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明道元年(1032)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判官。皇□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任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四年(1059),知虢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家居。此后常往来于杭州、吴兴之间,以垂钓和创作诗词自娱,并与赵□、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直至逝世之年,尚有词作。

张先的词与柳永齐名。宋初词以小令为主,张先不仅小令写得很好,还是一位较早大量创作慢词长调的作家,对词的形式的发展有一定贡献。清人陈廷焯甚至夸大说:“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白雨斋词话》)实则张先在宋词的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尚不能与柳永相比。就内容来看,他的词多为反映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男女之情,不如柳永那样题材广泛。再就形式而言,张先的长调也不如柳永用得多、用得好。他缺乏铺叙的才力和组织结构的功夫,写长调而“多用小令作法”(夏敬观手批《子野词》)。词话家们称道他的词有韵味,主要还是指一些情调清新活泼、作风含蓄深婉的小词。如〔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龙头舴艋吴儿竞,□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这首词是作者在故乡吴兴度寒食节所作,上片句句景中有人,富于生活情趣;下片末二句写景之工,向为论者所称道。全词充满着春天的旺盛生机,若非自注写作时间,难以令人相信是一个86岁的老人所作。他的有关男女之情的小词,虽然有不少陈词滥调,但也不乏感情真挚健康和手法细腻新颖之作。如〔菩萨蛮〕写歌女“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和“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一丛花令〕写闺中怨女的“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的心理,尤为“无理而妙”(贺裳《皱水轩词筌》),在当时即有“‘桃杏嫁东风’郎中”之誉(《过庭录》)。

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他以善于用“影”字著名。这些“影”字句,往往动中显静,以朦胧飘忽的景物反映出幽冷宁谧的意境。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斋闲览》)。他自己也很得意于“云破月来花弄影”,以及〔归朝欢〕的“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剪牡丹〕的“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因而自称“张三影”。清人李调元以为:“尚有一词(即〔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无数杨花过无影’,合之应名‘四影’。”(《雨村词话》)其他还有“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也写得不错。张先诗在宋代也享盛名。苏轼题张先词集后说:“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波耳。……而世俗但称其歌词。”(《知不足斋丛书》本《张子野词》跋)叶梦得也说,张先“能为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然俚俗多传咏先乐府,遂掩其诗声,识者皆以为恨云。”(《石林诗话》卷下)其诗集久佚,所存者散见诸家笔记及地方志,不足10首,除个别篇章稍有可观,其余皆伤于纤巧。单凭这些佚诗,无法全面评论张先的诗歌成就。

张先的集子,嘉泰《吴兴志》称其“有集一百卷,唯乐府传于世”。陈振孙《张氏十咏图跋》自述家藏子野诗一帙,名《安陆集》,然《直斋书录解题》却无著录。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七提到“子野诗集湖州有之,近亡其本。”《宋史·艺文志》著录《张先诗》20卷,亦不传。其词集明代亦佚。清康熙时侯文灿始刻《安陆集》1,收入《十名家词集》。乾隆时葛鸣阳刻《安陆集》1卷,则以所辑诗8首冠于前。其后鲍廷博得绿斐轩抄本《张子野词》2,160,区分宫调,犹属宋时编次。复据侯本,去其重复,益以他书所辑,次为《补遗》二卷,刻入《知不足斋丛书》。朱孝臧《□村丛书》所收即据鲍本。

张孝祥  

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父祁,曾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绍兴二十四年(1154)参加廷试。与秦桧之孙秦埙同场。主考官魏师逊及汤思退等为逢迎秦桧而定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策后,认为他“议论雅正,词翰爽美”,亲擢为进士第一。因此秦桧对张孝祥极为不满。及第后,又上疏为岳飞辩冤,更为秦桧所忌恨。秦桧使人诬陷其父与张浚、胡寅等人谋反,于是张祁、胡寅等皆被下狱,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才获释。张孝祥入仕后,先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转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以后几年历任秘书郎、尚书礼部员外郎等职。他“性刚正不阿”,在朝任职期间,曾先后上《论先备札子》、《论治体札子》、《论涵养人才札子》等奏议,提出了加强边备、抵御金人;扫除积弊,改革政治和培养、选拔人才的种种主张,表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大理想。隆兴元年(1163)授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军府事。张浚北伐,他又被任为建康留守。以后知静江、潭州、荆南湖北路安抚使。在地方官任上,他严明法纪,锄抑强暴,赈济灾荒,“庭无滞讼”。张孝祥举进士出自汤思退之门,曾受到汤的举荐提拔。但后来他却反对汤思退的议和主张,而支持主战派将领张浚的北伐,因而不断受到主和派的诽谤、打击。乾道五年(1169)因病以显谟阁直学士的身份离职,退居芜湖,讲论理学,徜徉山水。

张孝祥的文章对于南宋王朝政治的腐朽黑暗多有揭露和批判,表现了坚决抗敌、收复失地的爱国精神。他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流露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黄州》:“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等,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思想性。他的诗文在当时流传甚广,并得到过很高的评价。谢尧仁称赞他的文章“如大海之起涛澜,泰山之腾云气,倏散倏聚,倏明倏暗,虽千变万化,未易诘其端而寻其所穷。”(《张于湖先生集序》)他写诗有意学习苏轼,韩元吉称赞他“清婉而俊逸”,说:“其欢愉感慨莫不发于诗,好事者称叹以为殆不可及。”(《张安国诗集序》)

张孝祥的词现存 220余首,其中尤以表现爱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成就最为突出。如〔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写“万里中原烽火北”,表达了对在金人统治下的北中国的怀念;〔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以“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表达北伐抗敌的热情。他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概括了自绍兴和议、隆兴元年符离兵败后20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对于南宋王朝不修边备、不用贤才、实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词中写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据说当时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此词,张浚读了之后深为感动,为之罢席而去(《说郛》引《朝野遗记》)。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这首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可见其影响之大。张孝祥词中较多的是写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娇〕《离思》、〔水调歌头〕《泛湘江》,通过对江上“处处风波恶”的描绘和对屈原的吊念,表达了自己“天涯漂泊”和无辜被黜的感慨。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放旷、豁达的人生态度,显然是受到苏轼很深的影响。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等,在清疏淡远的韵调中隐含着作者在饱受打击之后的牢骚不平。又如〔念奴娇〕《过洞庭》是乾道二年(1166)因受谗毁罢官后自桂林北归的途中所作。上阕描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景色,下阕抒发“肝肺皆冰雪”的高洁胸怀,被前人推为其词作中最杰出的一首。这类词作境界清疏空阔,情调凄凉萧飒,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现实,但却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色彩。

据说张孝祥“平昔为词,未尝著稿,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初若不经意,反复究观,未有一字无来处……,所谓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汤衡《张紫微雅词序》)因为是凭借激情进行创作,所以情感连贯,热情澎湃,语言流畅自然,又能融汇前人诗句而不见雕琢痕迹。查礼说:“于湖词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意缓而语峭”(《铜鼓书堂遗稿》),正概括了张孝祥词的基本特点。他写词也是有意地学习苏轼,评论者也多以为二人极其相似,如汤衡说:“自仇池(苏轼)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张紫微雅词序》)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在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张孝祥的文集在宋代即有数种刊本行世。今传《于湖居士文集》40卷,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其中收词4卷。又有《宋六十名家词》本《于湖词》3卷。

张  协  

西晋文学家。字景阳。安平(今属河北省)人。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永宁元年(301),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三张”中最出色的是张协。

张协的诗今存10余首。它们或写羁旅乡关之思,或咏高蹈遁世之志,或拟闺中怀远之情,其内容大抵抒发当时士大夫多愁善感的情怀,而在艺术成就上颇有独到之处。

与张协同时的诗人如陆机、潘岳等都着意描写自然景物,不乏佳句。但若论琢辞精美而不失其自然,当首推张协。他的诗境一般比较凄婉,语言清拔;其笔力较弱,但象“借问此何时,蝴蝶飞南园”,“羁旅无定心,翩翩如悬旌”等句,尚有质朴之气。后来陶渊明田园诗的悠雅淡远之韵,谢灵运、鲍照山水诗的幽远奇峭之景,在张协的诗歌中也时见端倪。

钟嵘将张协列为上品,认为其诗“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词采葱□,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不倦”,这是比较公允的评价。

《杂诗》十首是张协的代表作。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来写景。如其三“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句,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青云迷漫、细雨蒙蒙的烟雨图;其四“密叶日夜□,丛林森如束”句,勾勒出寒风萧瑟、落叶飘零的典型秋景;其二“龙蛰暄气凝,天高万物肃”,写出秋天的高远清虚,意境与陶渊明诗“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颇为相似。这些诗笔法洗练、色彩素淡,往往是寥寥数语,便写出景物之神,与陆、潘之作的富艳、铺陈很不一样。所以《诗品》评论张协的诗歌说:“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

写景洗练而传神,正表现了张协在语言提炼方面的工力。这一点与他同时代的人相比,是非常突出的。后来论者对此非常推重,如何焯说:“诗家练字琢句,始于景阳,而极于鲍明远”;刘熙载《艺概》也说:“景阳诗开鲍明远。明远遒警绝人,然练不伤气,必推景阳独步。”

在《杂诗》中,张协善于采用写景抒情的方法来创造幽寂的意境。如《杂诗》中的第一首“秋夜起凉风”,从内容上看,此诗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七哀诗》“明月照高楼”类似,都是写思妇的幽怨。但在表现手法上,二曹多采用叙事的方式直陈心曲,而张协则着重通过景物描写以渲染凄凉气氛,衬托思妇的心理状况,尤其是“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四句,虽然纯写景物,却把思妇怀人、望眼欲穿的神态及内心苦楚,非常细腻地表现出来了。再如第四首“朝霞迎白日”也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焦急、惆怅之感。情景交融,使得张协的诗歌具有隽永之味。

张协的赋今存 6篇,多系残篇,仅《七命》较完整。据《晋书·张协传》,此赋作于永嘉年间,屏居草泽之时。它的章法结构皆拟枚乘的《七发》、傅毅的《七激》、曹植的《七启》等,但辞藻更为精美,与其诗歌一样,也显示出“巧构形似之言”的特色。此赋的最后一段,徇华大夫向冲漠公子陈说“皇道昭焕,帝载缉熙”,冲漠公子方欣然表示不再遁世。这显然是从反面说出作者屏居草泽,实缘于世风不淳,世道颠沛。

《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4,已佚。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章学诚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

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共 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其中《文德》、《文理》和《史德》等篇中涉及文学理论见解最多。他反对“桐城派”的专讲“义法”,袁枚的专讲“性灵”。他在《文德》、《与朱少白论文》中,认为作文要“修辞立诚”,要“主敬”,所谓“敬”,就是态度要严肃;“论古必恕”,就是从事批评应该设身处地,知人论世,通情达理。在《文理》中,认为“是以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强调“读书养气之功,博古通经之要,亲师近友之益,取材求助之方”才是论文的前提。着重批评了舍本逐末的“文法论”。在《史德》中,认为“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在《答沈枫墀论学》中,提倡“文贵发明”(亦即是要有创新),“亦期用世”。在《古文十弊》中,反对“不达时势”、“画蛇添足”、“优伶演剧”、“削足适履”等等不良文风。这些都具有针砭时弊的作用。所作的文章也疏畅条达,以议论胜。

《文史通义》有近人叶长青注本。另有《校雠通义》4,《方志略例》2,《文集》8,《外集》2,《湖北通志检存稿》4卷及《未成稿》1卷,《外编》18卷等,均收入吴兴嘉业堂刊本《章氏遗书》。

张  炎  

宋元间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祖籍西秦(今陕西),家居临安(今浙江杭州)。张□的曾孙。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宋亡,张濡被元人所杀。张炎落拓浪游。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北游大都(今北京)。后失意南归,漫游江浙各地,曾设卜肆于四明,潦倒以死。

张炎词作,今存300多首。早年词学周邦彦,又深受姜夔词风的影响,注重格律、形式技巧,内容多写湖山游赏,风花雪月,“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飘飘征情,节节弄拍,嘲明月以谑乐,卖落花而陪笑”(郑思肖《山中白云词》序),反映了贵族公子的悠闲生活。宋亡,国破家亡的伤痛,浪迹江湖的凄苦,使其词风渐变。张炎长于写景咏物,格调凄清,情思宛转。如〔解连环〕《孤雁》写道:“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刻画孤雁的神态精妙,寄情幽远,传诵一时,人称为“张孤雁”。又如〔南浦〕《春水》,写得形神兼胜。邓牧称此词“绝唱今古,人以‘张春水’目之”(《伯牙琴·张叔夏词集序》)。另外象〔高阳台〕《西湖春感》:“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以及〔月下笛〕:“万里孤云,清游渐远,故人何处?”等多寓伤今怀昔之情,凄楚苍凉。至于他与王沂孙、周密等交游唱和,所写的不少咏叹遗民身世的词作,尤能见“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特点。

张炎词作音律协洽,句琢字炼,雅丽清畅。《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词“苍凉激楚,即景抒情,备写其身世盛衰之感,非徒以翦红刻翠为工。至其研究声律,尤得神解,以之接武姜夔、居然后劲”。后世亦以姜、张并称。清初浙西词派极力推尊姜夔、张炎。朱□尊有“家白石(姜夔)而户玉田”之说(《静志居诗话》),并自称“倚新声玉田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

张炎的《词源》是一部有影响的词论专著。上卷是音乐论,其论词东律尤为详赡;下卷为创作论,所论多为词的形式。他主张好词要意趣高远、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为论词的最高标准。但是他把辛弃疾、刘过的豪放词看作“非雅词”,则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艺术观点。书中所论词的作法,包含着他个人的创作实践经验,某些论述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著有《山中白云词》(又名《玉田词》)8,有中华书局1983年吴则虞辑校本;《词源》2,有《词话丛编》本及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夏承焘校注本。

张养浩  

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山东济南人。幼有义行,好读书,初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拜监察御史,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职。因父老辞官,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劳瘁去世。

张养浩为官方正,敢于直言犯谏。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大违当政者意,被构罪罢官,他恐遭祸,变姓名逃去。英宗时又曾为内廷张灯为鳌山事上谏而险遭不测。他的散曲多是在辞官归里后所写,由于对宦海风波、世态炎凉有切身体察,因此能作比较真切的描写。如“才上马齐声儿喝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怒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触至深,因此能写出这样沉痛的句子。而当他写到归田之后,则轻松自如的心情跃然纸上,“中年才过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样看”(〔双调·水仙子〕),“挂冠,弃官,偷走下连云栈,湖山佳处屋两间,掩映垂杨岸。”(〔中吕·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写与鸥鹭为伍,与云山为友,使他心旷神怡。他的咏吟山水的优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隐”题材的作品,调子仍然是比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远离嚣尘去过田园生活,以远祸全身。

张养浩对人民疾苦也比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怀古兴叹之际能联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类题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筹。又如小令〔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咏喜雨》,是他在陕西救灾时所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灾区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生活。在元代散曲中这些作品是难能可贵的。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张养浩著有散曲集《云□休居自适小乐府》传世。据《全元散曲》所辑,今存小令161首,套数2首。

张  咏  

北宋诗人。字复之,号乖崖。濮州鄄城(今属山东)人。太平兴国五年 (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崇阳县。后升迁为枢密直学士,出知益州。咸平元年(998)入朝任给事中,户部使。不久改任御史中丞。二年,以工部侍郎身份知杭州,又知永兴军府。五年,又回益州任职,兼吏部侍郎。其后调知□州,转任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最后知陈州。死后追封左仆射,谥忠定,世称忠定公。

张□工诗善赋。北宋杨亿编《西□酬唱集》收其诗2首。故一般称他为西□体诗人,但他的集子中还有许多诗歌与西□体并不同调。《苕溪渔隐丛话》引无尽居士说他的“小桃遮不得,深雪放教青”(《题庭竹》)等句,“句清词古,与(孟)郊、(贾)岛相先后”。《宋诗钞》则赞其诗“雄健古淡有气骨”,并引其《寄傅逸人》中“寄语巢由莫相笑,此心不是爱轻肥”一联,以为足见其志。又《阙下寄傅逸人》:“萧萧疏苇对门墙,见说新秋脍味长。何事轻抛来帝里,至今魂梦绕钱塘。”也可见其诗疏雅淡泊一面。所作《声赋》 1篇,幽深缥渺,而无雕章琢句之态,梁周翰至叹为“一百年不见此作”(《四库全书总目》)。

张□作品今存《乖崖集》12,附录1卷。有《续古逸丛书》本。

张  雨  

元代文学家。字伯雨,一名天雨,号贞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从虞集受学,诗才清丽(《新元史》)。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自号句曲外史。与当时文士如杨维桢、张小山、马昂夫、仇山村、班彦功等均有唱和往来。张雨行书诗册

张雨现存词51首,思想内容不够开阔,多是唱和赠答之作。其中一些祝寿之词,多为他的方外师友而作,内容狭窄,语言也较陈旧。他与世俗朋友的唱和词作,反倒寄托了一些真实的思想感情。如他的〔木兰花慢〕《和黄一峰闻筝》、〔石州慢〕《和黄一峰秋兴》等,就描写了“哀音暮年多感,奈对花,对酒更闻鹃”,“闻说,谪仙去后,何人敢拟,酒豪诗杰,草草山窗,还我旧时明月”,表现了他感叹流年易逝的世俗情绪,这些情绪,具有元代士人多愁善感、格外消沉的共同特点。他的有些即兴之作,如〔朝中措〕《早春书易玄九曲新居壁》“行厨竹里,园官菜把,野老山杯,说与定巢新燕,杏花开了重来”,写出了山居的恬淡情趣。张雨墨迹

张雨还有一些描写他半是道士、半为儒生、半隐半俗的生活情景,以及“难留锦瑟华年”一类的闲情和清愁的词,表现了金元间新道教道士的特点。他还有一些咏物词,虽然极意摹写情态,但总有拘泥局促的痕迹。他的一些词着意摹仿宋词婉约派,有的词又故作奇语,但艺术上没有突破,所以个人的风格不很明显。

张雨也写诗,有的作品颇有感慨,如《避暑图》:“雪藕冰盘斫□厨,波光□影带风蒲,苍生病渴无人问,赤日黄埃尽畏途。”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百姓的痛苦。又如《题仲穆墨兰》:“近日国香零落尽,王孙芳草遍天涯。”仲穆是赵子昂的儿子,此诗有讥讽赵氏父子出仕元朝之意,据说赵仲穆见此诗后,感到惭愧,不再画兰花。

张雨的著作,有《句曲外史集》3卷,补遗3卷,集外诗1卷,今存。

张元幹  

南宋词人。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居士、芦川老隐。福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徽宗时为太学上舍生。政和年间始入仕,可能担任县丞一类小官。他在政和至宣和年间已有诗名,与当时学士文人苏坚、汪藻、吕本中及向子□等同游。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汴京,李纲任亲征行营使,征召张元□为属官。不久李纲被罢官,他也得罪去职。后复职任将作监丞。绍兴元年(1131)秦桧当权,他因不屑与□佞同朝而辞官还乡,寓居于三山。绍兴八年,胡铨因上疏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被贬官,绍兴十二年又被削除官籍,遣谪新州,张元□作〔贺新郎〕词为胡铨送行,又曾赠词李纲,表示对他们的仰慕与同情,绍兴二十一年秦桧得知此事,借故将他交付大理司处置,除名为民。绍兴二十五年秦桧死后,张元□可能又从仕,但事迹不详。

张元□积极主张抗金,认为“议和其祸胎,割地亦覆辙”(《建炎感事》),坚决反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后期退居瓯闽,也一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他的学问、品德很受当时人们的称许。张元□博览群书,文学修养很高。他特别推崇韩愈、杜甫,文章又受苏轼、黄庭坚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说他的题跋“具有苏、黄遗意”。他曾向江西诗派诗人学习句法,很推许黄庭坚的“点化金丹手段”(《跋山谷诗稿》),重视“活法”,主张“文章盖自造化窟中来”,要求做到“自然成文”(《跋苏诏君赠王道士诗后》)。又反对因袭模仿,批评了“追逐前贤步武间”(《跋苏诏君楚语后》)的作风。他的创作正是以上文学主张的实践。他的诗不象江西诗派那样生硬、艰涩,如《建炎感事》、《感事四首丙午冬淮上作》等,表现了愤世嫉邪的感情和爱国思想,现实性较强。

张元□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于词的创作。他冲破了词写离别相思、绮罗香泽的传统题材范围,把时代社会的重大主题纳入词中。象他写的〔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水调歌头〕《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等,都是很优秀的爱国词。他的词真实地记录了沦陷地区“群盗纵横,逆胡猖獗”、“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的灾难,表现了对金人的深切仇恨和“要斩楼兰三尺剑”、“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强烈愿望。“底事中原尘涨”,“天意从来高难问”,则是表达了对统治集团昏庸误国和屈辱投降政策的极大不满。他怀念北方,多次写到“梦绕中原去”(〔虞美人〕“菊坡九日”),“老来长是清梦,宛在旧神州。”(〔水调歌头〕《和芗林居士中秋》)他在词中还常常表示对于抗敌救国的坚强信心,如〔陇头泉〕中写道:“整顿乾坤,廓清宇宙,男儿此志会须伸”。他的爱国词很受后人赞赏,尤其是送胡铨和寄李纲的两首〔贺新郎〕被称为压卷之作。《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这些词在题材和风格上对于后来辛弃疾爱国词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另外,张元□还有一些“伤飘泊”、“思往事”和记游赏的抒情、写景词,寄托了他报国无路、壮志难酬,不得已而啸遨山林,寄情诗酒的牢骚与愤慨。如〔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水调歌头〕《追和》、〔兰陵王〕《春恨》及〔念奴娇〕《玩月》等,境界高远、空阔,情调豪迈、飘逸,显然是对李白诗、苏轼词的一种继承。所作小词,别具一格,如为人们所盛称的〔浣溪沙〕《别意》及〔临江仙〕《荼□有感、〔踏莎行〕“芳草平沙”等,感情凄婉、细腻,语言明畅、清丽。《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与秦观、周邦彦可以肩随”。毛晋也赞其词“极妩秀之致”可以与周邦彦、姜夔并列(《芦川词跋》)。

张元□作品有《芦川归来集》10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本。其中收词3卷,180余首。又有双照楼影印宋本及《宋六十名家词》本《芦川词》。

张  说  

唐代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年才弱冠,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因忤旨流配钦州,中宗朝召还。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出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还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卒谥号文贞。

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品评文苑,奖掖后进,深孚众望。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多特承帝旨撰述,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齐名,号称“燕许”。皇甫□《谕业》论唐文首列二家,谓“燕公之文,如□木□枝,缔构大厦,上栋下宇,孕育气象,可以变阴阳,阅寒暑,坐天子而朝群后。”其文骈、散兼擅,《旧唐书·张说传》载其《谏武后幸三阳宫不时还都疏》等疏表 3篇,皆政论名作。其他题材佳篇,如《起义堂颂》、《西岳太华山碑铭》、《贞节君碑》、《姚文贞公神道碑》、《齐黄门侍郎卢思道碑》,或渊懿朴茂,或□放出奇。沈曾植《菌阁琐谈》认为“燕许宗经典重”,已开中唐古文作家梁肃、独孤及和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先声。张说又能诗,具盛唐风貌。官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古体如《邺都引》,沈德潜以为“声调渐响,去王、杨、卢、骆体远矣”(《唐诗别裁集》);近体如《幽州新岁作》,方东树以为“情词流转极圆美”,“亲切不肤”(《昭昧詹言》)。一云张说又能为小说,相传《虬髯客传》为其所作(《说郛》、《虞初志》等题张作),但无确证。

有文集30卷。今通行武英殿聚珍本《张燕公集》25卷、《四部丛刊》影明嘉靖丁酉本《张说之集》25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张裕钊  

近代散文家、书法家。字廉卿。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后入曾国藩幕府,为“曾门四弟子”之一,被曾国藩推许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张裕钊传》)。生平淡于仕宦,自言“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与黎莼斋书》)。曾主讲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培养学生甚众,范当世、马其昶等都出其门下。

张裕钊论学,继承桐城余绪,认为汉学“枝辞碎义”,“穷末而置其本,识小而遗其大”,宋学“专从事于义理,而一切屏弃考证为不足道”(《复查翼甫书》、《与钟子勤书》等),主张“学问之道,义理尚已。其次若考据、词章,皆学者所不可不究心。斯二者固相须为用,然必以其一者为主而专精焉,更取其一以为辅,斯乃为善学者”(《复查翼甫书》)。

张裕钊为文,推尊桐城义法,言“不信桐城诸老绪论,必堕庞杂叫嚣之习”(姚永朴《旧闻随笔》)。又师承曾国藩,力救桐城派古文气弱之失,强调“文章之道,莫要于雅健”(《答刘生书》)。故其行文思力精深,黎庶昌称其“渊雅超逸”,“论醇辞足”(《续古文辞类纂》)。吴汝纶更推尊他能“变而后大”,“独得于《史记》之谲怪”,虽“文气雄峻不及曾,而意思之诙诡,辞句之廉劲,亦能自成一家”(《与姚仲实》)。张裕钊自许亦甚高,自称撰《书元后传后》近似西汉人,不下于方苞、姚鼐、梅曾亮诸人(《答李佛笙太守书》)

张裕钊也能作诗,多牢骚抑郁语,如《读史》等。亦有忧愤国事之作,如《孤愤》、《与友人夜话》等。所以吴汝纶《依韵奉廉卿》诗说:“张叟用文娱百忧,风涛入笔倒如流。”张裕钊的书法亦名重一时,有《张廉卿先生论学手札》等墨迹多种行世。

主要著作有《濂亭文集》8,《濂亭遗文》5,《濂亭遗诗》 2卷。1916,裕钊后人重刻文集,与遗文、遗诗,合为《濂亭集》。

张  载  

西晋文学家。字孟阳。安平(今河北安平)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

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著《剑阁铭》。铭文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次引古史指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张溥《张孟阳景阳集题辞》),晋武帝曾派人镌之于石。

张载今存诗10余首。较可取的有《七哀诗》 2首。其一“北芒何垒垒”描写汉代帝王陵寝被毁后的景象,慨叹世道乱离和沧桑变化。其三“秋风吐商气”写秋风扫林,满目凄凉的景色:“阳乌收和响,寒蝉无余音”,“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仰听离鸿鸣,俯闻蜻□吟。”通过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苦闷心情。

此外,张载还有几篇赋、颂和铭文。其中《□汜赋》当时曾受到傅玄的推崇,是张载的成名之作。明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张正见  

南朝陈诗人。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其父为北魏归梁的官员,他自幼即随父入梁。13岁时向当时的太子萧纲献颂,得到称赏。梁武帝末出仕,梁元帝时任通直散骑常侍,迁彭泽令,因战乱避难匡山。陈霸先代梁建陈,诏命张正见出仕,累官迁通直散骑侍郎。卒年49岁。

张正见诗在陈代颇负盛名,“其五言诗尤善,大行于世。”(《陈书·张正见传》)陈代名士多喜文会赋诗,太建初,徐伯阳与张正见等十余人,“游宴赋诗,勒成卷轴”,徐伯阳集而序之,传为文坛佳话,其中以张正见诗留传最多。今存诗80多首,大多是游宴诗和拟古乐府,讲究声律和对仗,比永明诗人更接近于“近体诗”。其中比较好的作品大抵是写景之作,如《与钱玄智泛舟》的“叶尽桐门净,花秋菊岸明”;《赋新题得寒树晚蝉疏》的“叶迥飞难住,枝残影共空;声疏饮露后,唱绝断弦中”等。他有时袭用前人名句,创造出清峻、开阔的意境,如《游龙首城》的“白云凝绝岭”、“四面观长薄,千里眺平丘”之句,显然采自谢灵运的诗。他也有一些诗类似徐陵、庾信早年作品,用典过多,缺乏真切感受。

《陈书·张正见传》载有集14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成《张散骑集》1卷,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张  镃  

南宋词人。字功甫,亦作功父,又字时可,号约斋,晚年号约斋居士。西秦(今陕西)人。居临安,卜筑南湖。张俊的曾孙。官宣义郎,以直秘阁通判临安。开禧三年(1207)为司农少卿,参与史弥远谋杀韩□胄事。后贬云溪,放还。又密谋反对史弥远,事泄,嘉定四年(1211)谪官象台,不久去世。

张□生长于达官富贵之门,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称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又记载张□在一次家宴上命十位歌姬艳装盛服,轮番奏歌侑觞,歌唱前人所作牡丹词,因此有“牡丹会”之称。张□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故其词作,题材狭窄。今存86首作品,内容大都写园林风光、节序感兴,咏花赏月以及交游酬唱等,而叙登临宴游者居半。但词风清丽和婉,语言明快洗炼,写景咏物,尤为工细。如〔满庭芳〕“月洗高梧”、〔宴山亭〕“幽梦初回”、〔念奴娇〕“绿云影里”等。另外有少数词作感怀国事,如〔水调歌头〕“忠肝贯日月”,颇为沉雄壮健。张□曾与陆游、辛弃疾、姜夔等交游酬唱。其词风则与姜夔词比较接近,姜夔亦曾提及和张□同赋蟋蟀,“以授歌者,功甫先成,词甚美”(〔齐天乐〕词序)。

张□著有《南湖集》10卷,有《四库全书》本。有《知不足斋丛书》本,《丛书集成》据此本排印。词集《玉照堂词》,又名《南湖诗馀》有《□村丛书》本。

张之洞  

近代政治家、诗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壶公、抱冰。因曾创广雅书院、广雅书局,又称广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同治二年(1863)中进士,授编修。历任湖北、四川学政,山西巡抚,两广、湖广、两江总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兼管学部。死后赠太保,谥文襄。

张之洞是清末洋务派重要领袖人物之一,一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原则,主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劝学篇·会通》)。他企图在维护封建专制主义基础上,“法外国教养富强之实政”(《正学报序例》),增强国势,巩固清王朝统治。他强调“保种”“保国”,在洋务派领袖人物中较能维护国家权益,并大力兴办书院和各种实业学堂,对清末教育影响很大。但他坚定地维护封建统治与封建伦理,“斥民权之乱政”(《劝学篇序》),成为近代民主新潮流的对立派人物。

张之洞今存诗近 500首,包括题咏酬酢、山水游燕、咏怀吊古等方面。中晚期诗歌多表现封疆大吏的情怀,夹杂一些对内忧外患、国势日下的忧心。他在诗歌上既反对轻浮纤佻,又反对诘屈怪僻,自言“河北老生喜常语”(《哀六朝》),主张“平正不入恶道”(《□轩语·读古人文集》)。他批评黄庭坚的诗“多槎牙,吐语无平直”,而称扬苏轼诗“荡坦无雕饰”(《忆蜀游·摩围阁》),又说“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过芜湖吊哀沤□》其四)所以他与当时诗坛上盛行的诗歌流派“同光体”异趋,主要是承袭乾嘉诗风余绪,糅合唐宋,采北宋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诸家诗歌路数而出以唐人格调,别开一派。他的诗虽然也有学古痕迹,但不有意标榜古人,也不为时风所囿。他依自己身份,称心而言,以学识才力为根柢,运用自如,无论写景叙事抒怀,遣词都戒浮泛而求切实,用典则避堆砌而求精当,形成一种重厚宽博的风格。古诗如《题董研樵太守太华冲雪图》、《新春二日独游慈仁寺谒顾祠》、《九日慈仁寺□卢阁登高》、《携家游江亭》、《彭刚直公挽诗》等,近体如《九曲亭》、《悲怀》、《焦山观宝竹坡侍郎留带》等,都能表现这种特色。

张之翰  

元代词人。字周卿,晚年号西岩老人。邯郸(今属河北)人。生卒年不详。曾为御史台掾与王博文等为同僚。年事可能与胡紫山相近。他的诗词中有与赵孟□、卢挚等人的唱和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据《松江府志》说他在至元末年自翰林侍讲学士知松江府事,有古循吏风,当时灾荒严重,而租赋很重,以十万计,张之翰力除其弊,后得祀于名宦祠。

张之翰现存词69首。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叹世和闲适两部分。叹世词多为议论出处得失。张之翰曾一度为官江南,经历了宦海风波。从他的〔婆罗门引〕“宦游最难,算长在别离间”,以及〔沁园春〕《送刘牧之同知归江南》“早把功名,置之身外,世上何愁可皱眉”等描写中,可以窥见他对为官的淡漠心情,透露出他对羁旅客居生活的厌倦。他的闲适词,表现的多是由岁月匆匆,世事悠悠引起的无可奈何情绪。他的〔木兰花慢〕写岁月迅疾,如同流水,因而产生对人生短暂的感叹;〔沁园春〕“自别君来”写晚年多病独处的寂寞,以及“但杯中有酒,何分贤圣,心头无事,便是神仙”的消极情绪。他的一些与朋友唱和往来的词,也有感情真挚、不同于一般应酬之作草草成章的作品。如〔江城子〕《寄卢副使处道》、〔江城子〕《和韵姜中丞》等。

张之翰词在艺术上追求新意,描写颇为细腻,但由于他的词内容上没有什么开拓,比较狭窄,因此,只是偶有新语出现。特别是长调词,未能避免元词直接说理、议论的一般缺点。

著作有《西岩集》20卷。今存《四库全书》本。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