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62)

 

本页内容提要

赵翼

赵元

赵执信

郑道昭

郑谷

郑光祖

郑思肖

郑廷玉

郑文焯

郑侠

郑孝胥

郑燮

郑嵎

郑珍

支遁

仲长统

 

赵  翼 

清代诗人、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镇安、广州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八年辞官家居,曾一度主讲扬州安定书院。

赵翼诗与袁枚、蒋士铨齐名,合称“乾隆三大家”。他论诗也重“性灵”,主创新,与袁枚接近。他反对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倾向,也不满王士□、沈德潜的“神韵说”与“格调说”。他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闲居读书作六首》之五)“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论诗》)所著《瓯北诗话》,系统地评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等十家诗,他重视诗家的创新,立论比较全面、允当。

赵翼存诗4800多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如《古诗十九首》、《闲居读书六首》、《杂题八首》、《偶得十一首》、《后园居诗》等,或嘲讽理学,或隐寓对社会的批评,或阐述一些生活哲理,颇有新颖思想。七古如《将至朗州作》、《忧旱》、《五人墓》,七律如《过文信国祠同舫庵作》、《黄天荡怀古》、《赤壁》等,都有特色,并在造句、对仗方面见出功力。另外,造语浅近流畅,也是一大优点。其诗的缺点,是有时议论过多,过于散文化,形象性较差。

赵翼的文学著作有诗集53卷及《瓯北诗话》。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等。

赵  元 

金代诗人。字宜之,一名宜禄,自号愚轩居士,忻州定襄(今山西定襄)人。经童出身,举进士不中,后调筑西簿。不久双目失明,去职。其父赵淑,字清臣,与元好问的叔父为莫逆之交;因而赵元与好问亦来往密切,时有唱和。其作品得以保存,实赖元好问的收录。

赵元从少时起便博通书传,泰和以后即以诗名。南渡后,往来洛西山中,受到当时著名诗人赵秉文、雷渊、元好问的推重。失明以后,尽力于诗,所作更工。李纯甫在赋《赵宜之愚轩》中有“落笔突兀无黄初”和“轩昂学古澹,家法出《关雎》。暗中摸索出奇语,字字不减琼瑶琚”的赞语。由于诗人有机会接触“垦山聊作下农夫”(《学稼》)西畴将有事,老农真吾师(《书怀继元弟裕之韵》其二)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打门时复有追胥”(《学稼》)的境况,在思想感情上与下层人民逐渐接近。他的作品能大胆地表现金末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象“敌兵出境已逾月,风吹未干城下血。百死之余能几人,鞭背驱行补城缺”(《修城去》)这样深刻刻画下层人民深重灾难的诗句,在金诗中十分引人注目。著有《愚轩集》,今佚。其诗今存35首,收入《中州集》34首,《全金诗》补遗一首;词三首,收入《中州乐府》。

赵执信 

清代诗人。字伸符,号秋谷,又号饴山,益都(今属山东省)人。18岁时,考中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主持山西乡试。后迁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并担任《明史》纂修官。康熙二十八(1689),因在“国丧”期间观演《长生殿》被革职,当时还不到30岁。后曾数次漫游江南,又游河南、岭南等地,抑郁困顿到老。

赵执信少年科第,负才名,交游多一时名流,意气甚盛。革职闲居后,愤激不平,寄情于山水及诗歌。他是王士□的甥婿,但论诗与王士□不合。王有《古诗平仄论》,赵谓秘而不肯相告,就排比古人作品,探求规律,自著《声调谱》,阐明古诗音节,以相抗衡;又曾在王家论诗,王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赵不满其说的虚幻,认为“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固宛然在也。若拘于所见,以为龙具在是,雕绘者反有辞矣。”著《谈龙录》以伸其说。他颇服膺冯班、吴乔的诗论,重视诗之中,须有人在,认为,“诗以言志,志不可伪托”。又说:“诗人贵知学,尤贵知道,东坡论少陵诗外尚有事在是也。”(均见《谈龙录》)赵执信手迹石刻

赵执信的诗,吴雯《序》评论说:“结体清真,脱去凡近。”“直而不俚,高而不诡。”陈恭尹《序》也说:“片言只字,不苟下笔,其要归于自写性真,力去浮靡。”总的来说,赵诗思路,欲以清新取胜,但含蓄蕴藉不足,情韵较逊。古体如《太行绝颠望黄河歌》、《雪晴过海上,适海市见之罘下,自亭午至晡,快睹有述,时十月十日》、《蓬莱阁望诸岛歌》等,律诗如《山行杂诗四首》、《归途即目》、《遣怀》、《夜泊扬州》等,都刻意为工。而他的绝句如《昭阳湖书所见四绝》、《凤凰山下感南宋遗事四绝句》、《金陵杂感六绝句》等,则较为自然有风致。从思想内容上说,他作有一些讽刺腐败官吏,同情人民疾苦及其反抗精神的诗,如《道旁碑》、《纪蝗》、《纪旱》、《□入城行》、《水车怨》等,是较有社会意义的。

赵执信的文,缺少出色之作,成就不如其诗。著有《饴山堂诗文集》,内有诗集19卷、诗馀1卷、文12

郑道昭 

北朝魏诗人、书法家。字僖伯。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北魏大臣郑羲幼子。孝文帝时,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随孝文帝南征,在悬瓠君臣联句作歌,传为佳话。宣武帝初,迁秘书监,因从弟郑思和事株连,出为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后复入为秘书监。死后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略具清拔之气,风格与南朝的谢灵运和鲍照相近,跟其他北朝诗人模仿齐梁不同。如《与道俗□人出莱城东南九里登云峰山论经书》的“双阙承汉开,虹萦□;禽朝迷,窦狭鸟过亟”,《登云峰山观海岛》的“山游悦遥赏,观沧眺白沙”,笔力劲健,较有气势。他的文章,两篇是章表,无甚特色,仅《天柱山铭》尚有文采。郑道昭云峰山题刻

《魏书·郑羲附道昭传》说他“好为诗赋,凡数十篇”,但今仅存诗4首,文3篇。辑入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郑  谷 

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授京兆县尉。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卒于家乡别墅。世称郑都官。

郑谷在当时诗名颇盛。他曾修改僧齐己《早梅》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数枝”为“一枝”,齐己拜为“一字师”。又与许棠、任涛、张□、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郑谷诗反映生活面不广,情感也欠深沉。所以《郡斋读书志》批评他“格韵凡猥,语句浮俚不竞”。但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宛转,律对中时有警句。绝句如《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越鸟》、《鹭鸶》,亦复风神摇曳,有悠然不尽之意。尤工咏物,《鹧鸪》、《燕》、《竹》、《海棠》诸篇皆能状物而得其神,《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传诵广远,致有郑鹧鸪之称。《唐才子传》用清婉明白,不俚而切”来概括其诗风,是比较恰当的。

著《云台编》3,因乾宁三年扈从昭宗于华州,寓居云台道观时编次而得名,有明嘉靖年间刊本。另著《宜阳集》,为晚年退居宜春时编成,已佚。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郑光祖 

元代戏曲作家。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附近)人。生卒年不详。曾任杭州路吏,《录鬼簿》成书(1330)之前即已在杭州病故,火葬于西湖灵芝寺。为人方直重情谊,不妄与人交。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演员们称他为“郑老先生”(《录鬼簿》)

所作杂剧共18,今存8种:《伊尹耕莘》、《三战吕布》、《无盐破环》、《王粲登楼》、《周公摄政》、《老君堂》、《翰林风月》、《倩女离魂》。其中《伊尹耕莘》、《无盐破环》、《老君堂》是否确为郑作,尚有疑问。另有《月夜闻筝》存残曲。《哭孺子》、《秦楼月》、《指鹿道马》、《紫云娘》、《采莲舟》、《细柳营》、《哭晏婴》、《后庭花》、《梨园乐府》等 9种仅存目。

《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人小说陈玄□《离魂记》。王文举与张倩女经父母指腹为婚的,倩女母因文举功名未就,不许完婚。后文举赴京应试,倩女魂魄相随,结伴至京。文举得官,二人同返故里。倩女灵魂与久卧床榻的倩女的病体合二而一,遂与文举成亲。剧本塑造了一个敢于违背封建礼教规范,追求爱情的幸福生活的女性形象。全剧抒情气氛浓厚,心理刻画也较细致。第一折送别,第二折倩女灵魂月夜追文举,第三折倩女怀想文举等曲词,都写得艳丽流畅,婉转动人。清人梁廷□在《曲话》中称赞此剧曲辞是“灵心慧舌,其妙无对。王国维则认为:如弹丸脱手,后人无能为役”。(《宋元戏曲史》)这一作品中的“离魂”情节,虽有唐代小说《离魂记》有关描写作依傍,但对倩女灵魂追赶情人并与之结合的具体描写较小说更为动人,对明人汤显祖的传奇《牡丹亭》的创作也有一定影响。明代崇祯刻本《柳枝集·倩女离魂》之一页

《翰林风月》全名《□梅香骗翰林风月》,写婢女樊素为小姐小蛮、书生白敏中代传书柬,从中撮合而成婚事。故事情节有意模仿《西厢记》。清人梁廷□说:“《□梅香》如一本《小西厢》,前后关目、插科打诨,皆一一照本模拟。”(《曲话》)不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手法来看,它的成就比《西厢记》差得多;但也有不少曲词写得意趣盎然,情意独至。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极为赞赏,称之“真得词家三昧者也”。清李调元说此剧“虽不出《西厢》窠臼,其秀丽处究不可没”(《雨村曲话》)。不过剧中女主角樊素作为一个婢女,动辄引经据典,作者可能意在写出她是小姐的伴读”身份,但有些曲文与科白终嫌过于文雅,反而不合人物身份。

《王粲登楼》全名《醉思乡王粲登楼》,据东汉末王粲在荆州依刘表、意不自得而作《登楼赋》事,并加以虚构敷演而成。第三折写王粲落魄荆州时登楼赋诗,抒发了游子飘零、怀才不遇的心情,唱词意象悲壮高远,情感真挚,在封建社会引起过不少失意文士的共鸣,因而受到推崇。此剧结构较散漫。剧中所用的“误会法”,即王粲岳父蔡邕故意辱婿,逼令进取,最后经旁人说明,终于以团圆结局。这对后来的《举案齐眉》、《冻苏秦》、《渔樵记》等戏曲都有影响。

郑光祖的散曲今存小令六首,套曲两道,讲究词藻、音律,风格典丽。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声誉很高。周德清《中原音韵》中举“六字三韵”例和“定格”范例时都引用过他的曲文,称赞说:“美哉,德辉之才,名不虚传”。钟嗣成说他“乾坤膏馥润肌肤,锦绣文章满肺腑,笔端写出惊人句,解翻腾,今是古,词坛老将伏输。(《录鬼簿》)明人何良俊甚至以他为元曲四大家之首。王国维则说他“清丽芊绵,自成馨逸”,与关、马、白“均不失为第一流”(《宋元戏曲史》)。他们都是从郑光祖作品的语言的角度来评论的,难免有失偏之处。其实以郑光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生活气息而言,同关汉卿、王实甫作品相比,都较逊色。艺术上也有过于雕琢的弊病

郑思肖 

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以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表示思念赵宋,取“肖”从“□”之意。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表示以“南”为“所”;名住地为本穴世界”,字之置“穴”中,大宋。日常坐卧,也要向南背北。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墨兰卷 郑思肖作  

郑思肖论诗主张“灵气”说,认为诗是天地、人心“灵气”的集中表现。他的诗多以怀念故国为主题,表现了忠于赵宋的坚贞气节,如《寒菊》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著有《郑所南先生文集》1,《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1卷、《锦钱余笑》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部丛刊》本收有前 2卷。明崇祯十一年冬于苏州承天寺井中发现封于铁函内的《心史》1,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书”,纪事有与史不合的,或疑为后人假托。存世之画有《国香图卷》、《竹卷》等。

郑廷玉 

元代戏曲作家。彰德(今河南安阳市)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均不详。作有杂剧23种,今仅存 5种:《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包待制智勘后庭花》、《楚昭王疏者下船》、《布袋和尚忍字记》、《宋上皇御断金凤钗》。另有一种《崔府君断冤家债主》,但一说为无名氏作。

郑廷玉的不少作品表现了万事前定、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宣扬神佛威力,因果报应;但剧中也有一些可取的内容。如《看钱奴》一剧,写一个冻饿将死的打墙人贾仁,由于在东岳庙求神拜佛,神灵被感动,将财主周荣祖家的藏金,让他在打墙时全部得去,富贵20年,作为对他信佛的报答。周荣祖由于父亲不信佛,毁寺庙修宅舍,以致应举落第返乡,沦为乞丐,将儿子长寿卖给了贾仁。直到20年后,贾仁死,家财仍归周家,周氏父子亦得团圆。本剧取材于晋干宝《搜神记》中“张车子”故事,但有不少加工创造。剧中用夸张而又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刻画守财奴贾仁悭吝刻薄的性格,生动深刻,入木三分,具有典型意义,历来为人称道。此剧表现了郑廷玉对社会现实有深入的观察,又熟悉舞台演出的规律,但他的宿命论思想,影响了创作成就。这情况在《包待制智勘后庭花》等剧中也存在。至于《疏者下船》、《忍字记》、《金凤钗》诸剧,思想境界不高,艺术上也无甚特色。

郑廷玉剧作语言当行,技巧熟练,尤擅长讽刺手法。由于他熟悉人情世态,他的剧本常有比较浓郁的生活气息。

郑文焯 

近代词人。字俊臣,号小坡、叔问、大鹤山人,又号冷红词客。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生于世代仕宦的家庭,幼年随父瑛□宦游南北。光绪元年(1875)中举,曾官内阁中书。因多次会试不中,遂绝意进取,弃官南游,旅食苏州30余年,历为前后巡抚之幕客,经常和名士往来,谈艺论词。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先后辞绝清史馆纂修及北京大学教授之聘,以行医鬻画自给。

郑文焯毕生致力于词,名列“晚清四大家”。尤精词律,“深明管弦声数之异同,上以考古燕乐之旧谱。姜白石自制曲,其字旁所记音拍,皆能以意通之”(俞□《瘦碧词序》),于当时讲求四声清浊之外,更欲进一步上推遗谱。曾取张炎《词源》一书,锐意笺释斟画,成《词源□律》一书,为清凌廷堪《燕乐考原》以后关于词乐的重要著作。其词学柳永、周邦彦、姜夔,尤其推重周、姜。作品务求高健清空,炼字选声,稳妥精丽,大都能做到“体洁旨远,句妍韵美”(易顺鼎《瘦碧词序》)。然其内容,则比较贫乏,除中日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时少数作品如〔莺啼序〕《登北固楼感事再和梦窗》、〔贺新郎〕《秋恨》等抒发了国势日衰的忧思外,辛亥革命前之词作,多表现贵公子和幕客的落拓、闲适、感伤情绪,辛亥革命后的作品,则多抒发其遗老的故国之思。

郑文焯词著有《瘦碧词》、《冷红词》、《比竹馀音》、《苕雅余集》等,后自删存为《樵风乐府》 9卷。吴昌绶并其所撰《词源□律》等,合刊为《大鹤山房全集》。1933年,龙榆生又曾辑其对前代各家词集批校文字以及遗札中有关词学的论述,成《大鹤山人词话》。

郑  侠 

北宋诗人。字介夫。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年少时由于学习刻苦被王安石所器重。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神宗时任光州司法参军,任满后进京城,监安上门。他不赞同王安石新法,曾借旱灾的机会,绘流民困苦图献给神宗,将灾民之苦归罪于新法,还揭发过曾与王安石交往密切的吕惠卿的罪状。故被遣谪汀州,后又贬逐到英州。哲宗元□时始得归还,苏轼、孙觉推荐他为泉州教授。元符间再贬英州。徽宗即位后放还,官复前职,但不久又为丞相蔡京所毁夺。从此未再出任官职,家居终老。郑侠的古体诗风格疏朴老直,如《古交行》“大海有时竭,此心沥不乾。厚地有时坼,此心无裂文,质朴而不平俗。七言古诗笔力奇崛,如《谢太守惠酒》激昂慷慨,《醉翁行赠黎师醇》纵横豪放,感慨至深。近体诗如(《同子忠上西楼》)“偶因送客上西楼,共爱佳城枕海陬。雁翅人家千巷陌,犬牙商泊数汀州。风吹细雨兼秋净,云漏疏星带水流,独有单亲头早白,迢迢东望不胜愁。”以及《幽居》、《和子京霜字见寄》等,也不乏闲淡简远韵味。王士□(《居易录》)称其诗在白居易、孟郊之间,《宋诗钞》说郑侠的诗具有“次山(元结)东野(孟郊)之风,不得以当行格调律之”。

其作品有《西塘集》。原20卷,后为明叶向高所删,凡10卷。有明万历本及《四库全书》本。另有《西塘先生文集》 9卷,今存《洪氏公善堂丛书》本;《西塘诗集》1卷,有《宋代五十六家诗集》本。

郑孝胥 

近代诗人,书法家。字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福建闽侯人。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由内阁中书改官同知。光绪十七年,东渡日本,任使馆秘书。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二十年归国。历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督办广西边务。宣统三年(1911),为湖南布政使。清亡后,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最后叛国,追随日本侵略者,并任伪满洲国国务总理,旧时朋辈,如陈衍、昌广生等,都和他绝交。

郑孝胥与陈衍都是闽派诗的首领。晚清光绪十二年(1886)在北京时,与陈衍标榜同光体。陈衍论道光以来诗,区分为“清苍幽峭”、“生涩奥衍”两派,把郑孝胥列在清末前一派之首。郑诗学古趋向,在于谢灵运、孟郊、柳宗元、王安石、陈与义、姜夔、元好问诸家,它的特点是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其代表作为《海藏楼杂诗》,名句如“乱峰出没争初日,残雪高低带数州”(《泰安道中》)、“楚泽混茫方入夏,暮云□□忽连山”(《渡江会议商约归得上海书》)等。当时影响较广,但后辈往往是“直效海藏,未必效海藏所自出也”(《石遗室诗话》)。李宣龚、周达号称传他的诗学衣钵。林庚白指出“孝胥诗情感多虚伪”(《丽白楼诗话》上编)。晚年立身一败,便不再为诗坛所齿及。著有《海藏楼诗集》13卷。

郑  燮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知县,又调知潍县。为官同情平民,抑制富豪,初到潍县,遇大饥荒,即开仓赈贷;乾隆十八年,因请赈触忤大吏而辞官。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并立生祠。

郑燮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为“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愤世嫉俗的言论与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终老扬州。郑燮所作诗,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悍吏》、《私刑恶》、《逃荒行》、《还家行》、《孤儿行》、《姑恶》等篇反映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富有现实意义。《悍吏》、《私刑恶》、《逃荒行》、《姑恶》尤其写得深刻生动,令人触目惊心。《悍吏》中写道:“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私刑恶》写道:“一丝一粒尽搜索,但凭皮骨当严威。”其他如《扬州》、《绍兴》、《燕京杂诗》(其一)、《自遣》、《游焦山》、《野老》等,也能自抒所见。表现真率性情,大量题画诗都有寄托。他诗歌的特点是,不傍古人,多用白描,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郑燮的词多写景状物以及酬赠之作,也有一些佳篇,如〔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瑞鹤仙〕《渔家》、〔瑞鹤仙〕《田家》等,多写及百姓疾苦,语言风格接近于他的诗。其散文风格,真率自然,富有风趣,《家书》传诵尤广。

著作以中华书局1962年版《郑板桥集》搜集最为完备。

郑  嵎

唐代诗人。字宾先,一作宾光。生卒年及籍贯均不详。大中五年(851)进士。

郑□以《津阳门诗》著称。津阳门为华清宫北门。诗序说,他于冬日薄暮经此,宿旅邸,店主翁自言曾事唐玄宗,为道承平故实,翌日于马上据所闻写成此诗。这是唐代七言叙事诗中的巨制,100韵,1400字。诗中借店主翁口述,写出骊山华清宫中宫殿楼观的繁华壮丽,唐玄宗携杨贵妃来此游乐的盛况,杨国忠和虢国夫人的骄横奢侈,以及梨园乐工歌伎吹奏歌舞等热闹场面;继而写安禄山的被宠和贵盛,安史乱起、玄宗奔蜀、杨妃被杀等情事;最后写华清宫乱后的荒凉景象,并以期望中兴及与店主翁分别作结。据篇末“湟中土地昔湮没,昨夜收复无疮痍”二句,则当作于大中五年张义潮收复河湟时,所谓店主翁乃是假托。此诗反映了以唐玄宗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的骄奢荒淫,抒发了作者今昔盛衰之感。清代管世铭说:“郑□《津阳门诗》,七言百韵,为三唐歌行中第一长幅,可与《连昌宫词》、《长恨歌》参观”(《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诗中有作者自注,详陈典实轶事,内容丰富,为研究唐玄宗时期政治和宫廷生活的重要参考资料。

有《郑□诗集》 1卷,仅存《律阳门诗》。事迹见《唐才子传》。

郑  珍 

近代经学家、古文家、诗人。字子尹,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清道光五年(1825)拔贡,十七年举人,官荔波县训导。曾游湖南、云南,但一生主要活动于贵州省境。咸丰年间,苗民起义军攻荔波,曾率兵守拒,苗军退后告归。

清诗从道光以后,程恩泽为首,开始提倡学习韩愈、黄庭坚的诗风。程氏以汉学家而能诗,是近代同光体诗人所称“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陈衍《近代诗钞》)的旗帜。郑珍是程恩泽为贵州学政时提拔的贡生,治学和作诗都深受程的影响。治学上,他研精三《礼》,通声韵训诂。诗的成就,则遵循程氏门径而青胜于蓝。同时莫友芝、何绍基也出程门,都是学人工诗,于是使清后期诗坛出现了一大变局。

郑珍诗宗奉杜甫、韩愈、孟郊、黄庭坚,而能“历前人所未历之境。状人所难状之状,学杜、韩而非摹仿杜、韩”(陈衍《近代诗钞》)。他的诗歌内容广泛,社会现实、生活杂事、个人抒情、刻画风景、咏物咏古、题咏金石、谈论艺术等,无不涉及,而艺术风格,则有奇奥和平易两种。其奇奥之作,如陈衍所谓“效昌黎《南山》而变化之”的《正月陪黎雪楼舅游碧霄洞作》,以及《五盖山砚石歌》、《留别程春海侍郎》、《瘿木诗》、《腊月廿二日遣子俞季弟之綦江吹角坝取汉卢丰碑石歌以送之》、《安贵荣铁钟行》等。这一类诗,陈衍认为其特点是“语必惊人,字忌习见”,为道光以来“生涩奥衍”一派之冠。而其实在郑诗中并不占多数,也不代表其特色和成就。

郑诗中占绝大比重的,是平易近人的一种,它是用韩愈、孟郊雕刻洗炼的手段,而以白居易的面目出之,形成了郑诗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类作品中,描写生活琐俗之事的,如《播州秧马歌》、《溪上水碓成》、《屋漏诗》、《网篱行》、《自沾益入宣威入东川》、《完末场卷矮屋无聊成诗数十韵揭晓后因续成之》、《题新昌俞秋农先生书声刀尺图》、《湿薪行》,能化臭腐为神奇;写旅途行役的,如《望乡吟》、《自毛口宿花□》、《下滩》、《武陵值盛涨》、《候涨退》、《南河渡》、《自大容塘越岭快至茅洞》,颇见新鲜感受;写个人及骨肉之情的,如《出门十五日初作诗黔阳郭外》、《度岁澧州寄山中》、《系哀四首》、《重经永安庄至石堠》、《三女□于以端午翼日夭越六日葬先妣兆下哭之五首》、《腊月十七日冯氏姊还瓮海》,语语沁人肝脾;写景名篇如《白水瀑布》、《怀阳洞》、《飞云岩》、《游南泉山》、《春尽日》、《云门□》、《与儿子登云中山》、《白□洞》时见精采描述;咏物如《归化寺看山茶》、《山中梅花盛开》、《追和程春海先生橡茧十咏》,吊古如《神鱼井》,论艺如《与赵仲渔婿论书》,反映经济思想如《吴公岭》,都有独见;特别是反映人民遭受官府剥削之苦的作品,如《江边老叟诗》、《僧尼哀》、《抽厘哀》、《南乡哀》、《经死哀》等,能继承杜甫、张籍、白居易新乐府的传统。清代咸丰四年家刻本《巢经巢诗钞》 郑珍墨迹

郑珍的诗,为后来同光体作者所宗尚,陈衍《石遗室诗话》说:“近日沈乙庵(曾植)、陈散原(三立),实其流派。”梁启超《巢经巢诗钞跋》说:“范伯子(当世)、陈散原皆其传衣。所以同光体派的胡先推崇他为清代诗人第一(《读郑珍巢经巢诗钞》)。梁启超则认为:“时流咸称子尹诗为能自辟门户,有清作者举莫及。以余观之,吾乡黎二樵(简)之俦匹耳。立格选辞,有独到处,惜意境狭。”《巢经巢诗钞跋》郑珍也擅长古文,翁同书为其文集作序,说它古涩奥衍,大率如先秦以上诸子、汲冢坠简、两汉碑版文字及马第伯《封禅记》之属”,抒情之作,则“又悱恻沈挚似震川(归有光)”。黎庶昌选其佳篇入《续古文辞类纂》,说明他在后期桐城派古文家心目中的地位。

郑珍著作,全部收入1940年赵恺所编《巢经巢全集》中,其中诗文著作,为《巢经巢文集》4卷、《巢经巢诗钞前集》9卷、《巢经巢诗钞后集》6卷、《巢经巢诗钞外集》1卷,又《遗诗》6首。此前诗文有家刻本、高培谷资州刻本、莫棠刻遗诗本、卢前刻逸诗本、《四部备要》排印本等。

支  遁 

东晋高僧、诗人。字道林,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一带)人。一说河东林虑人。家世奉佛,早年隐于馀杭山,25岁出家。曾在剡山立寺行道。又曾驻会稽灵嘉寺,并于会稽石城山立□光寺。晋哀帝即位 (361)后,支遁被徵召入京,在东安寺讲经。三年后又回到剡山,不久病死。

支遁深谙佛理,他创立的“即色义”为当时佛教“六家七宗”之一。又雅好老庄,尚清谈。曾在白马寺论《庄子·逍遥□》,卓然标新理于郭象、向秀之外,深为时人激赏。当时名流如王洽、刘□、王羲之、谢安、殷浩、许询等,都与他交好。孙绰《道贤论》以支遁比向秀,认为“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王□称其为“缁钵之王(弼)何(晏)也”,可见支遁是当时清谈家的领袖人物之一。

支遁善草隶,能文翰。其诗多老庄玄言,又掺入佛家禅理。如《四月八日□佛诗》“菩萨彩灵和,眇然因化生;四王应期来,矫掌承玉形”等,确实“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不过,支遁也有一些诗,如《咏怀诗》其三、《八关斋诗》其三及《咏禅思道人》等,都有篇幅较多的自然景物描写。像“□风洒兰林,管濑奏清响;霄崖育灵蔼,神蔬含润长”,“回壑□兰泉,秀岭攒嘉树;蔚荟微游禽,峥嵘绝蹊路”等,写景生动细致,与谢灵运的手法颇有相似之处。支遁写得较好的诗,如“从容遐想逸,采药登崇阜;崎岖升千寻,萧条临万亩”,“解带长陵陂,婆娑清川右”,皆笔意潇洒,情致高迈,与郭璞《游仙诗》的风格颇相似,只是玄意更浓。支遁的文,今存20余篇,内容几乎全部与佛教有关。

《隋书·经籍志》录有《支遁集》8,已佚。《弘明集》和《广弘明集》也收有他的诗文。今存诗文收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仲长统 

东汉政论家。字公理。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20多岁时游学青、徐、并、冀之间,倜傥敢言,行为不羁。常托病拒绝州郡召命,被称为“狂生”。建安十一年(206),尚书令荀悦举为尚书郎。曹操为丞相,他一度入幕参军事。后复为尚书郎。死时40岁。

仲长统生长于汉末乱世。有志不达,怀才不遇,愤世嫉俗,遍□时弊,蔑视权贵。意欲高蹈,而终于不能忘世,“每论说古今及时俗行事,恒发愤叹息”(《后汉书·仲长统传》),因著《昌言》。这是一部思想政治杂论集,《文心雕龙》归之“诸子”,《隋书·经籍志》列入“杂家”,而《新唐书·艺文志》则以为“儒家”。其思想复杂,大致论政治则出《荀子》而近法家,讲人生则趋老、庄而求逍遥,其锋芒主要指向汉末黑暗政治现实,尤其猛烈攻击昏君、外戚、宦官统治,可谓“其□陈善道,时敝,剀切之忱,踔厉震荡之气,有不容摩灭者”(严可均《铁桥漫稿·〈昌言〉叙》)。其文风的特点是任气骋词,铺张扬厉,骈偶排比,形象鲜明。如指斥亡国昏君宠信宦官外戚说:“使饿狼守庖厨,饥虎牧牢豚,遂至熬天下之脂膏,□生人之骨髓,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理乱》)表现出建安时代政论散文“渐尚通□”、“颇慕纵横”的“骋词之风”(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昌言》原34篇,十余万言(《三国志·魏志·刘劭传》注引作“二十四篇”),是他去世后,由友人缪袭整理撰次成集的。宋时已佚散。清人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从《后汉书》、《群书治要》、《意林》等书中辑得遗文数十条,并其他杂文共编为2卷半。此外,《后汉书》存四言诗《述志诗》2首。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