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63)

 

本页内容提要

钟嵘

仲殊

钟惺

周昂

周邦彦

周必大

周朝俊

周弘正

周济

周亮工

周密

邹容

周实

邹阳

周紫芝

朱弁

 

钟  嵘

钟嵘字仲伟,祖籍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齐代官至司徒行参军。入梁,历任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西中郎将晋安王记室。《诗品》是他的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歌作家,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为《诗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此书,书名为《诗评》,这是因为除品第之外,还就作品评论其优劣。后以《诗品》定名。

钟嵘在对历代作家的艺术特点、风格进行品评的同时,还在序言中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理论性问题,以及当时诗坛所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反对当时论诗“随其嗜欲”、“准的无依”的风尚,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品评准的。它的出现,和当时诗歌创作的发展、清谈和品第人物的社会风尚等,都有密切关系。明代正德元年退翁书院抄本《诗品》

在《诗品序》及品评中,钟嵘所接触到的重要创作问题:其一是对当时诗歌发展中所存在的堆垛典故和由于四声八病之说盛行而带来的刻意追求声律的两种弊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钟嵘认为,诗歌本来是作家在外物感召下真情实感的表现,而“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无病呻吟的结果,其一种表现就是竞尚用典。钟嵘指出,大量堆砌典故的风尚,使得吟咏情性”的诗歌竟然“殆同书钞”,严重阻碍了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所谓“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他的批评比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中的批评,更为前进了一步。“贵公子孙”或“膏腴子弟”无病呻吟的第二种表现,是刻意讲究声病,“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虽然,钟嵘忽视了讲求声律之美是诗歌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他的批评不免有偏颇之处,但认为诗歌应该“口吻调利”、自然和谐的意见则完全是正确的。

其二,是为五言诗的出现从理论上作了说明。由于《诗经》主要是四言体,而《诗经》在已往又被奉为儒家经典,因此,在魏晋南北朝五言诗已经普遍发展起来、代替了四言诗而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诗歌形式(七言并已开始形成)时,由于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理论批评在诗歌的形式问题上也表现了强烈的正统的保守观点:重四言而轻五言。例如挚虞的《文章流别论》(《艺文类聚》)就认为“古诗率以四言为体”,“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篇主要是论述五言诗的,却也说“四言正体”、“五言流调”,不承认五言的诗歌形式在诗坛的应有地位。钟嵘却提出四言的形式过时了,“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而五言诗方兴未艾,“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它在诗歌的“指事造形,穷情写物”这些根本特点方面,“最为详切”。这种议论为诗歌形式的历史发展,从理论上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为了倡导五言诗,钟嵘还对五言诗的起源及历史发展作了探讨,其中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述中不乏精到的见解。

其三是钟嵘对诗歌创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他继《文赋》及《文心雕龙》之后更明确地提出了诗的“滋味”问题。在《诗品序》中,他认为只有有滋味的诗,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诗品》上卷中,也提出过使人味之,□□不倦”。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只有有滋味的诗,才称得上好诗;二是强调诗“兴”,认为好诗应该“文已尽而意有余”。诗味说不仅为后来许多人接受和发挥,如司空图、苏轼以至王士□等等,而且“文已尽而意有余”更成为以后对诗、文创作的共同要求。二,关于真美”的原则。强调诗歌创作要“真美”。“真美”就是要求诗歌创作要有真挚强烈的感情,而非虚假的无病呻吟。又说:“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可见“真美”和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是密切相联系着的。三,他提出诗歌创作应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要求穷情写物”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一见解和《文心雕龙》中的观点是一致的。此外,他论述诗歌题材的观点,也比他的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

其四是关于作家的艺术流派及品评。钟嵘从作家和作品的风格特点着眼,很重视历代诗人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及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区分,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看法。他不仅为风格流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途径,而且对具体作家、作品也有一些言简意赅、颇有见地的评论。如评阮籍诗的特点是:“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等等。但是,由于他不大重视作家的生活阅历对于作家风格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他不曾周密地考虑到作家思想艺术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常只是着眼于不同作家在某一方面的某些相似之点来研究他们诗风的同异,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使他的风格流派的研究不仅显得混乱,而且很多牵强附会之处,引起了后世不少非议。

《诗品》虽有历史局限性,却仍然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而有影响的著作。

《诗品》最流行的版本是《津逮秘书》本和《学津讨原》本;近人许文雨有《诗品讲疏》、陈延杰作有《诗品注》。

仲  殊 

北宋僧人、词人。字师利。安州(今湖北安陆)人。本姓张,名挥,仲殊为其法号。曾应进士科考试。生卒年不详。年轻时游荡不羁,几乎被妻子毒死,弃家为僧,先后寓居苏州承天寺、杭州宝月寺,因时常食蜜以解毒,人称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称他为僧挥。他与苏轼往来甚厚。徽宗崇宁年间自缢而死。

苏轼称仲殊“能文善诗及歌词,皆操笔立成,不点窜一字”(《稗海》本《志林》卷11)。其诗散见诸家笔记,如《京口怀古》、《润州》等诗,雄放而有情致,颇具唐人佳境。仲殊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词作方面。有些描写春情、别恨一类的作品。如〔诉衷情〕“涌金门外小瀛洲”、〔蝶恋花〕“开到杏花寒食近”等,被誉为“篇篇奇丽,字字清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更多的词带有苏轼超迈横绝的作风,这在他登临怀古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如〔金蕉叶〕“六朝遗恨连江表,都分付,倚楼吟啸”,〔定风波〕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都于壮丽空阔的景物描绘中寄寓历史的感慨,表现出超旷的胸襟。此外,如〔南柯子〕写六和塔”,〔柳梢青〕写天涯行人”,也都显得清新洒脱。所以苏轼说他“胸中无一毫发事”(《志林》卷11),通脱无所着(《东坡后集》卷一《破琴诗引》)。至于仲殊的一些吟咏花草的词,却既无寄托,又乏风韵。

仲殊有词1卷,名《宝月集》,早已失传。近人赵万里辑《宝月集》1卷共46首,断句七,《全宋词》据以收录时,有所增补。《全宋词补辑》又新补22首。

钟  惺 

明代文学家。字伯敬,号退谷,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工部主事,后官至福建提学佥事。又辞官归家,晚年入寺院。其为人严冷,“不喜接俗客”,由此得谢人事,研读史书。他与同里谭元春共选《唐诗归》和《古诗归》(见《诗归》),名扬一时,形成“竟陵派”,世称“钟谭”。

钟惺诗文主张有三。其一:反对拟古文风。他对明中叶以后盛行文坛的拟古主张加以批驳,指出“作诗者之意兴,虑无不代求其高。高者,取异于途径耳。夫途径者,不能不异者也”(钟惺《诗归序》)。他认为“七子”模拟古人词句,只不过是“取古人之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者,以为古人在是”(同前)。因而力求改变这种文风,提出“势有穷而必变”的变革主张(《问山亭诗序》)。其二:主张诗人应抒写性灵”(灵心”)。这种性灵灵心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是“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诗归序》)。即要在古人诗词的精神中去寻求性灵。但是,他认为这种古人的真诗精神是“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于是他自己的作品极力追求孤僻情怀,“别趣理奇”,即所谓“孤怀”、“孤诣”。且夸耀说:“我辈文字到极无烟火处。”(《答同年尹孔昭书》)其三:倡导幽深孤峭的风格。《明史·文苑传》载:“自宏道矫王、李诗之弊,倡以清真,惺复矫其弊,变而为幽深孤峭。钟惺认为公安派末端文风“里俗”、浅率,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加以匡救。但他却走入了另一形式主义极端,往往只顾及字句,忘却篇章,追求奇字险韵,造成一种艰涩隐晦的风格,以致有些诗句语意不畅,令人费解,树无黄一叶,云有白孤村(《昼泊》)等。钟、谭以这种主张为标准评选《诗归》。他们所选唐诗,专取清瘦淡远一格,众所推重的李白《古风》、杜甫《秋兴》等名篇都不选入,试图以幽冷来洗“七子”的绚烂,足可见其主张的长、短,利、弊。钟惺的诗,由于追求幽情孤行,所以大多情思狭窄,题材局促,缺乏深厚广阔的社会内容。不过他苦心吟事,雕字酌句,不遗余力,有些五古游览诗作写得还相当好。如《经观音岩》、《舟晚》等,虽有雕镂之嫌,然寄情绘景,时有名理。其《上巳雨中登雨花台》、《巴东道中示弟□》,手眼别出,可见清思。另外,有些诗作对社会现实也有所反映,如《江行俳体》12首,写及了官钱曾未漏渔蛮的赋税严重情况。

钟惺记叙、议论散文亦有一些新奇隽永之作。写景寄情小品《浣花溪记》,以生动细腻笔触描绘了唐代大诗人杜甫成都寓地浣花溪一带逶迤、清幽的景色,抒写对杜甫的敬仰之情,并寄寓自己的情怀。清溪碧潭,移步换景,体现了竟陵派“孤行静寄”的情怀和个性,以及求新求奇的幽深孤峭的风格。此外《游五夷山记》也是此类作品。他的叙议小品《夏梅说》,巧妙地从时令变化,引出赏梅、咏梅人的冷热,进而揭示人情世态的寒暖;对“趋梅于冬春冰雪者”的趋炎附势风气给予嘲讽和批判,构思立意较为新奇。文艺短论《题鲁文恪诗选后》(之二)主张诗文创作宜少而精,提出“不能尽善,而止存一篇数篇、一句数句之长,此外皆能勿作”,反对“多多益善”粗制滥造。并将文章分为三等:“选而作者,上也;作而自选者,次也;作而待人选者,又次也。”

总之,钟惺诗文主张反拟古,主性灵,有积极一面,他的求新求奇文风,对传统散文有所突破,与公安派一样,对晚明小品文的大量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其狭窄的题材及情怀,艰涩幽冷的语言及文风,无疑也束缚了他在创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清代曾将“公安”、“竟陵”之作列为禁书,诋毁排击甚烈。

钟惺著作有《隐秀轩集》,其中诗10集,16卷;文23,35卷。诗按四至七言及古、近体排列,文以赋、序、记、传、论、疏、题跋、赞等分集编排。其他著作有《如面潭》18,《诗经图史合考》20,《毛诗解》(无卷数),《钟评左传》30,《五经纂注》5,《史怀》17卷。钟惺与谭元春合编《诗归》51,其中古诗15,唐诗36卷。又有《合刻五家言》(无卷数),《名媛诗归》36,《周文归》20,《宋文归》20卷等。又与谭元春合编《明诗归》10,补遗1卷;合评《诗删》10卷。此外尚有署名钟惺评点、批注演义小说,一般认为多系别人伪托。

周  昂 

金代诗人。字德卿,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21岁进士及第。章宗时,任南和县主簿、良乡令,有政绩,迁监察御史。因作诗赠无辜遭贬的谏官路铎,以谤讪时政罪罢官。后来起用为龙州都军,以边功召入翰林。又因言事遭忌,出佐三司。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权行六部员外郎,从军随宗室完颜承裕至河北抗御蒙古。承裕逃亡,周昂临危不惧,城陷,与其侄同时遇害。

周昂博学多识,“文笔高雅,以杜子美、韩退之为法,诸儒皆师尊之(李纯甫《故人外传》,《中州集》小传引)。他尊苏轼、抑黄庭坚,不满于江西诗派。论文针对宋金不良风气,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认为“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说:“文章以意为主,以字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虽极辞语之工,而岂文之正哉!”(《中州集·周昂传》)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是他的外甥,接受了他的主张,并在《滹南诗话》中保存了不少周昂关于文学批评的见解。

周昂诗存 100首,内容有咏怀、吊古、伤别、写景、边塞、悯农、论诗、题画等各种题材。其中以边塞诗最有特色,如《边俗》:木杵舂晨急,糠灯照夜多。淳风今已破,征敛为兵戈。”写蒙金接壤处苛重赋税之扰民,即景抒情,感慨深沉。《莫州道中》:“大陵河东古莫州,居人小屋如蜗牛。屋边向外何所有,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车行沙中如倒拽,风惊沙流失前辙。马蹄半跛牛领穿,三步停鞭五步歇。鸡声人语无四邻,晚风萧萧愁杀人”,写东北边塞所见,白描如画,有新境界。他如《北行》、《山丹花》、《无题》、《翠屏口》、《鹊山》等,沉郁苍凉,在金诗中也不多见。

周昂原有《常山集》,已佚,存诗收入《中州集》

周邦彦 

北宋词人。字美成,晚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但在他生时即为其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惟他年轻时所献《汴都赋》,为当时所称。《宋史》说他少年时“□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而博涉百家之书”。元丰初到汴京(今开封),元丰六年(1083),献《汴都赋》,7000,神宗见而异之,召他到政事堂,命李清臣在迩英阁朗诵。赋中多古文奇字,清臣多不认得,只好读其偏旁。这是一篇摹仿汉代《两都》、《二京》的大赋,全赋的规模也像汉赋,用假想的人物“发微子”和“衍流先生”的对话来逐步开展对于汴都的描写与颂扬,其中也表示赞许王安石的新政。这和他后来宦途坎坷有关。他献赋之举传播之后,名动天下,自太学诸生升任太学正。但以后久不迁升,就出任地方官,先任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后任溧水知县。哲宗即位后,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考功员外郎、卫尉、宗正少卿兼议礼局检讨,以直龙图阁出知河中府、顺昌府、隆德府,迁官明州(今浙江宁波),为秘书监,进徽猷阁待制,直到徽宗时代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后来又出知顺昌府,迁处州(今浙江丽水)。

周邦彦文集有南宋楼钥编的《清真先生文集》24卷,但元代人编的《宋史·艺文志》集类只著录《清真居士集》11卷。张端义说:邦彦以词行,当时皆称美成词,殊不知美成文笔大有可观,作《汴都赋》,如笺奏杂著,皆是杰作,可惜以词掩其他文也。”(《贵耳集》卷下)陈郁说他的诗歌“自经史中流出。当时以诗名家如晁(补之)张(耒)皆自叹以为不及”(《藏一话腴》)。周邦彦最初成名之作是《汴都赋》,楼钥的《清真先生文集序》中说他“由诸生擢为学官,声名一日震耀海内”。又说:“未几,神宗上宾,公亦低徊不自表□,哲宗始置之文馆,徽宗又列之郎曹,皆以受知先帝之故,以一赋而得三朝之眷。”这篇《汴都赋》因为收在《皇朝文鉴》之中,流传至今。其他著作如《操缦集》5,《清真杂著》3卷,皆已不传。

周邦彦的诗似乎在元代即已散佚。清初厉鹗、马曰□因编《宋诗纪事》辑得佚诗6首,丁立中又得6首,王国维又辑得断句诗 2首。近人香港大学罗烈复从《永乐大典》等书多方收辑,共得古近体诗34首,其中如咏战马《天赐白》(七古)、《过羊角哀左伯桃墓》(五古),咏古烈士及其他古体诗,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可证宋代文人颇严诗词之别。北宋时一般不在词中反映社会情况,要到南宋才在词中谈国家大事和社会情况。

周邦彦在宋代“以乐府独步。贵人、学士、市儇、伎女知美成词为可爱”(陈郁《藏一话腴外编》)。当时歌女以能唱周词而自增身价。张炎在南宋末年遇见杭妓沈梅娇、车秀卿,犹能唱周词,可见他的社会影响。这也因为他精通音律格调,他的词声调谐美,顺口悦耳,非其他生硬俗滥的词可比。他的堂名“顾曲”,即用三国时周瑜的典故,“曲有误,周郎顾”,以“顾曲”名堂,可见他对音乐方面的自负。

他的词在宋代作家之中的地位,可以下列事实说明:①在当时他的作品已有好几种版本,流传至今,有人统计有12种版本。宋词中一人的版本从无如此之多。他的词集在宋代即有陈元龙注本。按刘肃序称陈元龙病“旧注之简略,遂详而疏之”。宋代还有曹杓注本二卷,惜已失传。③另外有三位词人几乎为他的词全部写了和词。这在中国词史上也是空前的。

从词学的观点来看周邦彦的时代背景,可以说也是空前的一个黄金时代。北宋初期的词可以说是《花间》和《尊前》的继续,又继承了南唐二主和冯延巳的哀怨之情。因此,宋初的大词人如晏殊、欧阳修等虽然过着富贵的大臣生活,而其作品中却孕育着无名的凄恻之感。他们的词就是酒席上的歌。这些歌大都是小令,《珠玉词》、《六一词》都是以小令为主。到柳永、张先诸人,已开始大量创制慢词,分笔写江山之胜、游宦之情,但并不废弃《花间》旧业。摆在周邦彦面前的,有宜于写情的《花间》小令,擅长绘景的新兴慢词。风靡海内的是柳永的新歌,连名满天下的苏轼也说要“学柳七填词”(《答鲜于子骏书》)。柳永的作品虽然音调谐和,辞意明畅,然就内容而论,其谈情作品不脱《花间》旧习,而乏《花间》的精致;写景抒情者又多平铺直叙,无回环曲折、波澜起伏之势。换句话说,不能融情入景,就景抒情,而是情景并列如单页画幅。推其原故,盖因情景二者之间无事可以联系。救之之道,即在抒情写景之际,渗入一个第三因素即述事。必有故事,则所写之景有所附丽,所抒之情有其来源,使这三者重新配合造成另一境界。周邦彦生在北宋盛世,面对着旧的《花间》妙曲,新的柳、张慢词,既有无限的才情想有所发挥,又想如何使“二难并”。他看到所缺者惟有在情景之外,渗入故事,使无生者变为有生,有生者另有新境。这种手段,后来周济称之为“钩勒”。他说“清真愈钩勒愈浑厚”。所谓“钩勒”即述事:以事为钩,勒住前情后果,则新境界自然涌现。既已涌现,再加钩勒,则媚妩毕露,毫发可见。周邦彦最识此理,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是以写景抒情的方法叙述故事,因为述事,有时不得不重现当时对话,不但使境界重现,而且使气氛重现。〔少年游〕“并刀如水”一首是最好的说明,试想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使当时境界重现,而且写对话,使读者不但如见词中人,且能听词中人语。他集中的另外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系起来,使前后两个故事──亦即两种境界作为比较,重新追忆第一个故事中的情调。周邦彦词作又多创调,尤其是〔兰陵王〕“柳阴直”、〔瑞龙吟〕“章台路”以及〔六丑〕“正单衣试酒”等名篇,代表他的词风特色,后人称为“罕能继踪”。周邦彦手迹石刻

前人对周邦彦词颇多错解,即由于未曾看懂作者的原意。《清真集》中有许多词有故事结构,如果不先清理出来,是不容易看懂的。如研究周邦彦在汴京的生活,过去有许多传说。如云〔少年游〕“并刀如水”一首是宋徽宗访名妓李师师,适周在,徽宗去后周作此词,为徽宗所知,把他赶出开封。其事盖出于南宋末年的张端义《贵耳集》。

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有《片玉集》10卷,宋代陈元龙集注,《村丛书》本;另有《清真集》二卷,集外词一卷,《四印斋所刻词》收有;关于周邦彦的佚诗和《清真词》的版本问题,可参看罗□烈《周邦彦诗文辑存》(香港版)和《清真集》附录版本考辨,中华书局1981年版。

周必大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二十七年举博学宏词科。官至左丞相,封益国公。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谊。卒谥文忠。

周必大有诗600多首。他的诗有的善于状物,如《池阳四咏·翠微亭》“地占齐山最上头,州城宛在水中洲;蜿蜒正作双虹堕,吸住江河万里流”,比喻浅近新颖。又如《游庐山佛手岩雪霁望南山》“十日顽阴不见山,山中一夜雪封庵。伊予的有寻山分,日照北窗云在山”,气骨稍弱,却清新淡雅。他初学黄庭坚,后由白居易溯源杜甫。在有些诗里他喜欢用典,未能摆脱江西诗派的影响。他执掌内外制时间很长,不少代表朝廷的重要文章,都由他撰写。如《岳飞叙复元官制》,词婉义正,是宋代骈文佳作。他的序文如《〈皇朝文鉴〉序》,写得典重雅正。题跋如《题陆务观送其子赴官诗》,游记如《南归录》所写游石湖,则颇富情致。总的说来,这类散文内容丰富,文采则时有不足。周必大知识渊博,熟悉当朝人物、掌故。在他的散文及《二老堂诗话》中,保存了不少研究宋代文学的资料。他的神道碑、墓志铭一类文字,主次分明,颇有史法,往往为元代修《宋史》者所取材。

周必大著有《益国周文忠公全集》200,其中包括《省斋文稿》、《平园续稿》、《省斋别稿》、《二老堂诗话》等24种,有清咸丰刊本

周朝俊 

明代戏曲作家。字夷玉,一作仪玉,或说别字公美。宁波鄞县(今属浙江)人,生平不详。活动年代约在隆庆、万历年间,王□登《叙红梅记》中说他“举动言笑,大抵以文弱自爱,而一种旷越之情,超然尘外”。著有传奇10余种,仅存《红梅记》1种。

《红梅记》写书生裴舜卿在钱塘遇贾似道携众姬妾游湖,其中李慧娘对裴表露出爱慕之意。贾似道回府后即手刃李慧娘,以儆戒诸妾。贾又谋取卢昭容为妾,裴设法搭救。贾将裴拘禁于密室,意欲加害。李慧娘鬼魂深夜与裴舜卿幽会,并救出裴生,后裴生与卢昭容完婚。

裴卢故事不脱才子佳人窠臼,裴李故事却写得精采动人,李慧娘的反抗形象尤其生动。作家在剧中宣扬的“一身虽死,此情不泯”,爱情可以超越生死界线,可以战胜黑暗势力的迫害和摧残,这与汤显祖《牡丹亭》所表现的思想有相近之处。

《红梅记》语言本色,科诨不俗。如《城破》一出中的丑净诨语,直刺世情。上卷写裴、李爱情以及由此引起的风波,紧凑动人。到《鬼辩》一出,形成高潮。下卷所写的裴卢婚姻,则显得结构松散,关目芜杂。

李慧娘的故事为昆、京诸剧种改编,至今还流传在戏曲舞台上,成为有生命力的保留节目。

周弘正 

南朝陈作家、诗人。字思行。祖籍汝南安城(在今河南汝南一带)。他是梁代大臣周□的侄子,10岁通《周易》、《老子》,不到20岁就在国子学讲《易》,迁国子博士。侯景之乱后,他到江陵,梁元帝任他为左民尚书,加散骑常侍。西魏伐梁,他逃还建业。入陈,为太子詹事。天嘉元年(560)至三年(562),他出使北周迎归陈顼。陈顼即位为宣帝,他迁特进,领国子祭酒。官至尚书右仆射。死后追赠侍中、中书监,谥号简子。

周弘正是梁末至陈的一代学宗,“特善玄言,兼明释典”,又曾“总知五礼事”(《陈书·周弘正传》),著有《周易》、《论语》、《老子》、《庄子》、《孝经》等讲疏多种,今已亡佚。他的作品仅存残文9篇,诗14首(其中6首或疑他人作,又断句1首)。在出使北周期间,他与庾信、王褒有交往,所作诗歌也比较成功,如《答林法师》的“君看日近远,为忖长安城”,《入武关》的“鸡鸣不可信,未晓莫先开”,暗用晋明帝和孟尝君的典故,比较自然,含蓄有味。他的《咏老败斗鸡》似是晚年自伤身世之作,也颇有感情。

他的诗文辑存于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周  济 

近代词人。字保绪,一字介存,晚号止庵。荆溪(今属江苏宜兴)人。少能属文。稍长,与同郡李兆洛、张琦及泾县包世臣讲求经世之学。好读史,兼习兵家言,精骑射击刺。嘉庆十年(1805)中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以与知府王毂不合,引疾归。后客游宝山、京口、扬州等地。道光八年(1828)起,寓居金陵春水园,潜心著述,成《说文字系》4卷,又著《晋略》80,“以寓平生经世之学,借史事发挥之”(魏源《荆溪周君保绪传》)。晚年复任淮安府学教授。

周济是常州词派的重要词论家。他发挥张惠言“意内言外“之说,进一步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诗有史,词亦有史”(《介存斋论词杂著》),并把这种主张体现在所著《词辨》和《宋四家词选》之中,使得词“体益尊,学益大”(谭献《复堂日记》丙子),对近代词坛影响很大。他对前代词人宗尚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四家,主张问涂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周济的词作,与其论词主张及用世之志相证,颇有“手不及眼”(王易《词曲史》)之感。有的寄托过于深曲,词意隐晦难明。较好的作品,如〔渡江云〕《杨花》、〔蝶恋花〕“柳絮年年三月暮”等,怨断之中,有豪宕之气。

词集《味隽斋词》,初刻于道光三年(1823),存词110余首。今人陈乃乾编《清名家词》,曾全部辑录

周亮工 

清代文学家。字元亮,一字缄斋,号栎园。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明代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潍县知县,迁浙江道监察御史。入清后,任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后屡次被劾论死,又遇赦。康熙元年(1662)起为青州海道、江安储粮道。清代刻本《闽小纪》

周亮工擅古文,宗唐宋八大家。魏禧评他:“博及群书而未尝好征引故实以自侈其富,……每命一文,必深思力索,戛戛乎务去其陈言习见而皆衷于理义,无诡僻矫激之辞以惊世骇俗,其正也如是。”(《赖古堂集序》)由于多与前明遗老交游,入清后仕途又屡踬屡起,所以他的文章里有默然抑郁之气。他诗宗唐人,推崇严羽的诗论。康熙八年(1669),他曾自编文集,共得300余篇。但翌年忽连同已刊旧集的藏板悉数焚毁。现存集子是他儿辈重新收集而编成的。周亮工嗜绘画、书法、篆刻,善鉴赏,爱收藏,因此他文集中多题跋、引语、书后一类文字,对文物考古、版本改订多有参考价值。他家又富有藏书,所以全集后附刻有《藏书》10种,并传于世。

撰有《赖古堂全集》24,诗文各占其半。《书影》(一名《因树屋书影》)10,《闽小纪》4,《字触》6卷。此外尚有《印人传》、《读画录》等。

周  密 

宋元间文学家。字公谨,号草窗,又号萧斋。先世居济南。宋室南渡,曾祖随高宗过江。因家吴兴,置业于弁山之阳。周密晚年遂号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居临四水(□溪之别称),亦号四水潜夫。父晋,字明叔,号啸斋,为富春县令,富于收藏,工诗词,尤深于文献故实。周密幼承家教,少以才俊见称,后以祖荫出任临安府幕职,监和剂局。景炎初(1276),迁义乌令。为元兵所逼,解职归里。不久,弁山家业毁于火。于是移居杭州,投靠姻亲杨大受。元兵入会稽(今浙江绍兴),胡僧杨连真伽发掘宋帝六陵,断残肢体,劫掠珍宝,大施暴虐。周密与王沂孙、唐珏等托物寄情,分咏莲、蝉、龙涎香诸物,以志悲愤。入元不仕,以保存故国文献自任。网罗采撷,著书数十种。今存于世者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浩然斋雅谈》、《□洲渔笛谱》、《草窗词》等多种。《齐东野语》多纪南宋朝政,典实可稽,信而有征,可补史传阙文。《癸辛杂识》作于临安癸辛街新居,故以此命名。此书多载宋元间遗闻轶事,有关史实世风,足与《齐东野语》相表里。《武林旧事》则专记南宋都城临安掌故。材料丰富,见闻广博。这些著作都是宋代野史中的重要文献,为治史者所乐取。

在宋末词坛上,周密也是一位名家。他青年时代即从杨缵、张枢等老辈倚声家酬唱游处。杨缵著有《作词五要》,为一代声学大师。周密出其门下,于声律节度致力最勤,深得切磋之益。其早期作品〔木兰花慢〕《西湖十景》、〔采绿吟〕“采绿鸳鸯浦”等,俱清丽条畅,韵美声谐,深得前辈名家吴文英激赏,诩为“绝妙”之作。

中年以后,与王沂孙、陈允平、张炎等结为吟侣,命题限韵,时相吟和。随着入世渐深,国势危急,所作如〔拜星月慢〕“腻叶阴清”、〔秋霁〕“重到西泠”、〔三犯渡江云〕“冰溪空岁晚”、〔玉京秋〕“烟水阔”、〔瑶花慢〕“朱钿宝□”等,皆情词凄切。

入元以后,词作绝少。从《绝妙好词》及《乐府补题》所收录的几篇来看,多为情绪低黯之作。如〔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法曲献仙音〕《吊雪香亭梅》、〔齐天乐〕《蝉》等,皆深于寄托。

周密的词,继承了周邦彦格律精严、圆融雅艳的词风,造句用意,十分矜慎,声律节度,辨析入微,是宋末格律词派的重要代表。

周密在《自铭》中说过:“间作长短句,或谓似陈去非、姜尧章。”然而就其基本格调而言,仍以缜密为主,清空如姜夔者并不多见。实际上,他是探源于清真(周邦彦),变化于梦窗(吴文英)而自成家数的。戈载在《宋七家词选》中称其“尽洗靡曼,独标清丽,有韶秀之色,有绵渺之思,与梦窗旨趣相侔。二窗并称,允矣无忝”,指出了他与吴文英的关系。周密虽精通乐律而又善自度声腔,在词艺的发展上有一定贡献,然而其词往往“立意不高,取韵不远”(《宋四家词选·序论》),过多地追求格律的严谨与字句的精美,影响了内容的表达,有偏重形式的倾向。

所著《齐东野语》有涵芬楼铅印本,《癸辛杂识》有《学津讨原》本,《浩然斋雅谈》有《武英殿聚珍版书》本。词集《□洲渔笛谱》,收入《□村丛书》,于传世各本中,堪称足本。别本有《草窗词》2,收词较滥。又编有南宋词选集《绝妙好词》,辑132家作品,有《四部备要》本、中华书局排印本。

邹  容 

近代作家、革命家。字蔚丹,又字威丹。四川巴县人。出身于商人家庭。12岁读完四书五经和《史记》、《汉书》。13岁参加童子试,对八股试题不满,顶撞主考,愤而退场。谭嗣同就义后,他仍然悬挂遗像,题诗赞颂。在重庆经学院,因为敢于“指天画地,非尧、舜,薄孔子,无所讳”而被开除。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年16岁,考取四川官费留学生,因为思想激进被除名。次年,赴日留学,又因为反对留学生监督姚文甫受到迫害,被迫回国。光绪二十九年,在上海出版《革命军》,并因此入狱。光绪三十一年四月初三在狱中去世。

《革命军》一书在政治上与写作上都有鲜明的特点。它深刻揭露清朝的民族压迫和二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指出中国当时面临着争取民族解放与民主自由的双重任务,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目标和纲领;同时又分析了铲除奴隶精神,进行革命教育,培养国民,缔造资产阶级革命大军的必要,堪称当时最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革命军》的语言犀利泼辣,嬉笑怒骂,淋漓尽致。作者的思想观点与爱憎情感不求含蓄蕴藉,而是务求鲜明,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不少地方,反映出作者呼天吁地,破颡裂喉,为革命而呐喊的英武形象。邹容自言“辞多恣肆,无所回避”,章太炎称其“叫□恣言”(章太炎《革命军序》),都指明了它的特点。

《革命军》出版以后,广为流行,多次以《救世真言》、《革命先锋》等名目翻印。光绪三十年,孙中山在旧金山印11000,在美洲华侨中散发;光绪三十二年,又命张永福印 2万册,在南洋华侨中散发。据章太炎说,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军》曾印行20多次。鲁迅说,清末的一些诗文,“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截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做的《革命军》”(《杂忆》)。为了表彰邹容的功绩,191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邹容的作品除《革命军》外,大都散佚。1982年周永林辑为《邹容文集》,由重庆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

周  实 

近代诗人。字实丹,号无尽。江苏淮安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南京两江师范学堂读书。宣统元年(1909),参加南社,并组织淮南社。武昌起义后回乡,组织学生军,宣布光复,被当地县令设计杀害。

周实是革命志士,自述实逢时多乱,大道未窥,蜉蝣岁月,苦作虫吟,然而朝揽镜,夜枕戈。身弱志壮,窃不愿以诗人二字了此一生也”(《无尽庵诗话》)。他论诗推崇陆游“功夫在诗外”的思想,强调“惟不屑以诗人自待,而其诗乃益高”。对前代诗人,他除了推崇郑思肖、傅山等宋、明作家外,特别推崇陶渊明,认为他不仅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类诗篇,而且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慷慨激昂之作(《无尽庵诗话》)。

周实的诗是革命志士的歌唱,是爱国者的热烈呼喊。“无端歌哭连昏晓,有限江山任借租”(《夏夜独坐》),写对清朝统治者出卖国家主权的愤恨;“群公漫话当年事,且把关河赤手撑”(《感事》),写砥柱中流、力挽危局的壮志。其他的诗,也大都抒发献身革命、挽救众生的情怀,耻以文章示流俗,欲于世界造光明(《中秋偕同人览园小集赋此志慨》),“忧时甘替群生病,伏枥宁灰烈士心”(《寄汪啸叔》)等。他的诗沉郁凄激,坚劲有力,表现了志士诗的特点。

著有《无尽庵遗集》

邹  阳 

西汉散文家。齐人。生卒年不详。文帝时,为吴王刘濞门客,以文辩著名于世。吴王阴谋叛乱,邹阳上书谏止,吴王不听,因此与枚乘、严忌等离吴去梁,为景帝少弟梁孝王门客。邹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后被人诬陷入狱,险被处死。他在狱中上书梁孝王,表白自己的心迹。梁孝王见书大悦,立命释放,并尊为上客。

邹阳有文七篇,现存两篇,即《上书吴王》、《于狱中上书自明》。又《西京杂记》录有他的《酒赋》、《几赋》,不可信。从《上书吴王》可以看出邹阳是一个有志于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在政治主张上与贾谊、晁错有一致的地方。因他是吴王门客,其时叛乱尚未发动,所以只能隐晦曲折地加以劝说,文多隐语,常于言外见意。《于狱中上书自明》,情意恳切,在哀婉悲叹之中包含着激愤感慨。文中反复征引史实,词采华丽,多用排偶,有战国策士说辞气味。《汉书·艺文志》可能即因此把邹阳列入纵横家。

周紫芝 

宋代作家。字少隐,自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南宋初居陵阳山中,家贫而苦学不懈。大约在50岁以后,绍兴年间中进士,历官右司员外郎、枢密院编修,出知兴国军(治所在今湖北阳新县),后退居庐山。他曾献诗秦桧,颇为后人所讥。

周紫芝生于元丰年间,曾受苏门诗人张耒、李□等人的教益,所以其诗风与江西诗派大不相同。其古诗颇多反映现实之作,如《输粟行》写农民为养活官兵输尽膏血,而士兵不能抗敌,反而专事残害百姓;《双鹊行》、《秣陵行》等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菖莆山子歌》谴责花石之役,都比较深刻。另有一首《五禽言》拟声言情,状农家贫困生活,深得民歌风味。近体诗也写得清新流丽,无江西诗派枯涩生硬之弊,如《题湖上壁》:“寒食风埃满客巾,西湖烟雨送愁频。日高未起鸟呼梦,春晚不归花笑人”,别有思致。周紫芝词作今存150余首。其词早学晏,后受李之仪影响,终能刊除□丽,自成一格。其中〔鹧鸪天〕“一点残□欲尽时”、〔踏莎行〕“情似游丝”,最能代表他的风格,被多种选本采用。

周紫芝有《竹坡诗话》1,谈诗侧重格律字句,未脱当时风习,但考证本事,品评诗作,多有可取之处。诗话中评论之语,也时有草率之处,屡受后人指摘。

所著《太仓□米集》70卷,多为钞本,有《四库全书》本。《竹坡词》3,有汲古阁刊本。《竹坡诗话》1卷,有《历代诗话》本。

朱  弁 

南宋文学家。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建炎二年(1128)自愿使金,以诸生补修武郎,藉右武大夫、吉州团练使擢任通问副使,随王伦赴金,被拘不屈,留16年,至绍兴十三年(1143)方南归。其侄孙朱熹写有《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朱文公文集》卷九十八),《宋史》即据此立传。

朱弁留金时所作诗歌,元好问《中州集》收入38首。内容多为反映拘囚生活,感情真挚深沉,风格缠绵婉曲,颇能动人,如《寒食》写道:“绝域年华久,衰颜泪点新。每逢寒食节,频梦故乡春。”某些诗词炼句甚见功力,如《春阴》的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送春》的“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略似晚唐人风调。朱熹《行状》说他“于诗酷嗜李义山,而词气雍容,格力闲暇,不蹈其险怪奇涩之弊”,是中肯之论。《曲洧旧闻》写于留金期间,主要记述北宋太祖以来诸帝及名臣遗闻轶事,无一语及金,显然寓有怀念故君与家国之思。其中保存了大量的文人逸事,对宋代文学的研究很有价值。《风月堂诗话》亦作于北地,论诗推重苏轼、黄庭坚,但又反对当时“句无虚辞,必假故实;语无空字,必究所从”的诗风,提倡“用□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以此为“禅家所谓更高一着”。所著《曲洧旧闻》10卷,有《丛书集成》本。《风月堂诗话》2,有《宝颜堂秘笈》本及《诒经堂藏书七种》本。《续□□说》作于晚年,亦属杂记之书,今仅于《说郛》中见到5条,已非全本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