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人简介(6)

 

本页内容提要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江  河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5月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相当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与顾城、北岛、舒婷和杨炼一起并称为“五大朦胧诗人”。

    北  岛

    诗人北岛,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1949年出生,本名赵振开,曾用笔名: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
1978年同诗人芒克创办民间诗歌刊物《今天》。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07年,他接受香港中文大学的聘请,定居香港。   
    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茫茫黑夜酣睡的人们。代表作:《回答》、《结局或开始》、《一切》。   
    北岛祖籍中国浙江湖州,1949年生于当时的北平(即北京)。毕业于北京四中。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作过翻译,并短期在《新观察》杂志作过编辑。1970年开始写作,1978年与芒克等人创办《今天》杂志。于1989年移居国外,曾一度旅居瑞典等七个国家,他在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创作,寻找机会朗读自己的诗歌。1994年曾经返回中国,在北京入境时被扣留,遣送回美国,曾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还曾是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10月回国为父奔丧,2002年宣布退出“中国人权”。   
    2007年,北岛收到香港中文大学的聘书。8月,北岛正式搬到香港,与其家人团聚,结束其近20年的欧美各国漂泊式生活[1]。2011年8月9日,时隔22年之后,北岛先生重返大陆。   
    布朗大学于2011年5月29日星期日下午举行的第243届毕业典礼上,向北岛颁发了文学博士荣誉学位。按照布朗大学的传统,学位以拉丁文授予。布朗大学校长路斯·西蒙斯为每位获颁学位者宣读了褒奖词。在为北岛颁发 文学 博士(Doctor of Letters, Litt.D.)的褒奖词中,他说:你用深邃的、充满力量、让人难以忘怀的诗句,向你的祖国和世界发出了声音,谱写自由和表达的乐章。你曾经写道:“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从天安门广场到更远处,这些诗句激励着青年们改变世界的热望。作为一份民间文学杂志的创始人和出版者,你常常不惜以自身和家人付出的巨大代价,为你的同胞创造并培育一个向世界表达自己的平台。为了你对于人性根本之美德的坚持不懈的信仰、为了你对于书写文字之力量的信心,为了你对于人类之自由的深切的信念,我们授予你 文学 博士学位以致敬意。   
    1990年在北岛的主持下《今天》文学杂志在挪威复刊,至今仍在世界各地发行,其网络版和论坛也享誉世界各地汉语文学圈。   
    其中《今天》的网络论坛长期有一批高水平的诗人长期交流,已经成为华语诗歌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动乱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byhbbyhb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   
    出版的诗集有:《陌生的海滩》(1978年)、《北岛诗选》(1986年)、《在天涯》(1993年)、《午夜歌手》(1995年)、《零度以上的风景线》(1996年)、《开锁》(1999年),其他作品有:《波动》及英译本(1984年)、《归来的陌生人》(1987年)、《蓝房子》(1999年),散文《失败之书》(2004年),散文集《青灯》(2008年1月),散文集《午夜之门》(2009年3月)。与李陀合作主编汇集了陈丹青、王安忆、阎连科、阿城等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回忆性文字的《七十年代》(2009年7月)。北岛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出版。代表作包括作于1976年天安门“四五运动”期间的《回答》,其中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中国新诗名句。在美国,其作品由 Zephyr Press 出版。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当今影响最大,也最受国际承认的中国诗人。

    芒  克

    诗人。朦胧诗人的代表之一。1950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次年开始写诗。1976年返京,1978年与北岛共同创办文学刊物《今天》。1988与杨炼、唐晓渡创办“幸存者诗歌俱乐部”并民间诗刊《幸存者》,1991年与唐晓渡等创办民间诗刊《现代汉诗》。著有诗集《心事》、《阳光中的向日葵》、《芒克诗选》、《今天是哪一天》;长篇小说《野事》;随笔集《瞧,这些人》等。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并先后应邀赴美、法、意、德、日、荷兰、澳大利亚等国交流访问。现居北京。

    多  多

    多多,本名粟世征,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9年到白洋淀插队,后来调到《农民日报》工作。1972年开始写诗,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在20世纪70年代,多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现代诗歌的探索者之一,其代表作《玛格丽和我的旅行》、《手艺》、《致太阳》等,早已成为汉语诗歌的宝贵财富。而在旅居欧洲的十几年间,创作不懈,获得国内外诗歌界的普遍尊敬。多多被公认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曾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1986年获得北京大学文化节诗歌奖,2000年曾获首届安高诗歌奖,2004年回国后被聘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2010年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0年被邀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做驻校诗人。
    多多是一个真正的汉语诗人。他的诗歌以精湛的技艺、明晰的洞察力、义无反顾的写作勇气,近乎完美地承续了汉语在当代中国的艰难使命。他将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温情理解,融于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的细致雕刻,并在每一首诗歌的内部构造上,力图实现他孤寂而坚定的美学抱负。他对汉语尊严的忠诚守护,使他的诗歌很早就形成了显著的个性和风格:意象简洁,节奏明快,语言准确、锐利而富有张力,对心灵细节有深切的敏感和痛苦的体认,对人类的精神困境有明确的艺术承担。他在二○○四年度发表的一系列诗作,以及他本人在母语国家的重新出场,照亮了那些美好而令人激动的文学记忆,同时也见证了汉语诗歌永不衰竭的丰富可能性。
    在2010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评选中,多多战胜了日本的村上春树、加拿大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和迈克尔·翁达杰、以色列的耶合舒亚等著名作家,获得了该奖项,成了获得此奖项的第一位华人。(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创立于1969年,是仿造诺贝尔文学奖设立的,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者只限一人,以表彰其终身成就。在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历史上,已有27位得主、候选人和评委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可以说,多多离诺贝尔文学奖近了一大步。)
    据美国俄亥俄州当地的《图而萨世界报》报道,多多是此次奖项的9个评委之一、在康涅狄格学院任教的诗人麦芒提名的。麦芒认为,多多是一位伟大的孤身旅行家,跨越了民族、语言和历史的边界。同时,他还是一位坚定的幻想家,执着于最基本、最普遍的人类价值,如创造、自然、爱和梦想。《当代世界文学》执行主编罗伯特认为,“多多是第一流中国诗人群体中的重要人物,值得西方予以严肃注意和承认。”
    获奖后,在接受采访时,多多说:“诗歌写作是很神秘的。诗人不是记者,记者是向外找消息和信息,诗人是向内的。创作是灵感的触发,再加上消化、循环和整理的过程。”对于中国当代诗的期望,多多这样回答,“中国新诗有广大的未来,只是需要几代人的铺路,才有望达到高峰。目前除了踏实去创作,其他一切免谈。”

    舒  婷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祖籍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较浓意味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4年就读于厦门一中,1969年至闽西山区插队,1972年返回厦门,当工人、统计员、染纱工、焊锡工等等。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 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节选自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舒婷诗歌特有女性的细腻和敏感,如她对爱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人生的苦难的体悟,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代表作品 《流水线》《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一种演奏风格:舒婷自选诗集》(诗集,作家出版社,2009)《很是惭愧,父亲》等。

    刘自立

    刘自立(1952~)诗人、学者。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今天》的重要成员。1978年在民刊《今天》发表小说“圆号”。以后陆续在复刊后的《今天》等海内外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文评,译文等。近又发表一系列有关《大公报》研究及近代史人物思想研究的文章。

    严  力

    严力(1954-)祖籍浙江宁海,出生于北京,旅美画家、纽约一行诗社社长、朦胧诗代表诗人之一。
    1973年,开始诗歌创作。
    1979年,开始绘画创作。
    1978年,参与民刊《今天》的诗歌发表及活动。
    1979年,为民间艺术团体“星星画会”的成员,参加两届“星星画展”的展出。
    1984年,在上海人民公园展室首次举办个人画展,是最早在国内举办的前卫个人画展。
    1985年夏,留学美国纽约。
    1987年,在纽约创办“一行”诗歌艺术团体,并出版“一行”诗歌艺术季刊,任主编。
    2001年,“一行”诗歌艺术刊物改为网上刊物。
    1985年~2006年,曾在香港、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瑞典、大陆和台湾举办过个人展或参与集体展。
画作曾被日本福冈现代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收藏,以及世界许多地方的个人收藏家收藏。同时,在大陆、香港、台湾、纽约出版过小说集和诗集十种以上,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杨  炼

    杨炼,1955-,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祖籍山东,出生于瑞士伯尔尼。6岁时回到北京。
    1974年高中毕业后,在北京昌平县插队,之后开始写诗,并成为《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
    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大陆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等创立 “幸存者诗歌俱乐部”。
    2012年,荣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长于北京。十一岁起经历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写诗。1978年参加“北京之春”民主运动,成为著名地下文学杂志《今天》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轰动大陆诗坛,并在“清除精神污染”政治运动中遭到批判。其后,作品被介绍到海外,并受邀到欧洲各国朗诵。1987年,被中国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同年在北京与芒克、多多、唐晓渡等创立“幸存者”诗人俱乐部,并编辑首期《幸存者》杂志。
    1988年,应澳大利亚文学艺术委员会邀请,前往澳洲访问一年。迄今,足迹遍及欧、美、澳洲各个角落,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不断丰富。杨炼的作品以诗和散文为主,兼及文学与艺术批评。其诗集八种、散文集二种、与众多文章已被译成二十余种外文,在各国出版。他不停参加世界文学、艺术及学术活动,被称为当代中国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声音之一。1999年,杨炼获得意大利PLAINO国际诗歌奖;他的诗集《大海停止之处》,获英国诗歌书籍协会推荐英译诗集奖。杨炼获邀任德国柏林DAAD艺术交流计划、美国AMHERST学院、台北市驻市作家等一系列驻会、驻校作家,德国威玛(WEIMAR)国际论文竞赛、“德国之声”国际广播文学竞赛评审,“台北国际诗歌节”海外顾问及“柏林国际文学节”顾问等。杨炼在中国以五年时间创作的长诗及在海外完成的《大海停止之处》、《同心圆》等被称为其代表作。
    全书以《易经》为结构,组合起诗和散文的多重探索,承继源于屈原的文学和思想传统。《大海停止之处》以特定的组诗形式,把外在漂流转为一场内心之旅。《同心圆》更“取消时间”,直指人性不变之处境。现定居伦敦,继续文学创作。
    杨炼属于当代中国最早达成了诗的自觉、尝试建立自洽的个体诗学,并用以指导自身写作的诗人之一,那首先是因为他最早深切体验并透彻反思了母语现实和文化的双重困境,由此拓开一条决绝的向诗之路。“一颗无法孵化的心独自醒来”(《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独的漂泊之旅启程的时刻。
    从澳大利亚到新西兰,到美国到德国再到英国,二十年来杨炼漂泊的足迹印遍了大半个世界,其要旨或许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以生存方式的简约,换取精神宇宙的丰富。在他的身后,不断矗立起以他所钟爱的组诗形式构成的纸上建筑群。那是他的世界,一个足以与他走过的世界相对称的同样浩瀚,同样深邃,同样生生不息的汉语诗歌世界:《面具与鳄鱼》(1989)、《无人称》(1991)、《大海停止之处》(1992—1993)、《同心圆》(1994—1997)、《十六行诗》(1998—1999)、《幸福鬼魂手记》(2000)、《李河谷的诗》(2001—2002)等。此外,他还以类组诗的结构创作了长篇散文《鬼话》(1990—1992,由16篇构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构成)、《骨灰瓮》(2000)、《月蚀的七个半夜》(2001,由7篇构成)等。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时期的二十余篇理论、批评文章,如同由一个看不见的中心(虚无的中心)兴发,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涟漪,构成了他创作自身的“同心圆”。“同心圆”既是他个体诗学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诗歌秩序图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语言临界点的方式。
    2008年9月23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刚刚开完的第74届国际笔会大会上,中国诗人杨炼高票获选国际笔会理事。这是五十年代初林语堂担任国际笔会副主席以来,中国作家在这一国际著名作家组织中担任的最高职务。
    国际笔会是一九二一年成立的国际作家组织,总部设在伦敦。该笔会致力于不同语种、不同国籍作家间的联络和沟通,促进国际作家在思想深度上与创作质量上的交流,必要时也为捍卫作家的权益而奋斗。八十多年来,国际笔会一直是代表国际文学群体发出声音的唯一平台。它拥有分会一百五十余个,遍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举办的“Free The Word”国际笔会文学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文学节之一。
旅居伦敦的中国诗人杨炼是国际笔会特聘的文学节顾问,他的思想和创作被誉为“世界上最有个性的声音之一”,这次获选国际笔会理事,代表了国际文学界对当代中文文学创作的重视。
    杨炼在他的竞选演说中说:“中国从来不在远处,我们的经验、思考、创作与世界当代人的处境血肉相连,我们的作品就是证明。”“语言没有大小之分,只有自觉意识上的深浅之别。我将立足于中国——中文的经验之根,同时向全世界敞开,特别着眼于不同语言之”本地深度“间的交流。”“我将用我的建议尽力影响理事会的观念设计,使之成为今天面对人类困境的‘思想库’。”“恶梦也可以成为灵感,中国不仅是问题,更是世界重要的思想资源。独立思考必须落实为作品,也就是呈现在语言之内、创作之内。没有文学作品就没有笔会。”“诗歌是我们唯一的母语。我将给理事会带来一股新鲜空气!”
    在五位竞选者中,杨炼获得了与另一位作家并列第一的选票而当选。

    梁小斌

    梁小斌安徽合肥人,1954年生,朦胧诗代表诗人。自1984年被工厂除名后,一直靠阶段性的打工为生。他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他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诗作被选入高中教材。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
    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开始创作诗歌。
    1976年参加工作,先后为合肥制药厂工人、秘书,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婚育》杂志编辑部主任。
    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
    同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
    同年被工厂除名,之后一直靠阶段性的打工为生。前后曾从事过车间操作工、绿化工、电台编辑、杂志编辑、计划生育宣传干部、广告公司策划等多种职业。
    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被评为年度推荐诗人。

    顾  城

    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期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杀死妻子谢烨后自杀。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作品译成英、法、德、西班牙、瑞典等十多种文字。
    1956年9月24日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养猪。“文革”中开始写诗。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北岛、顾城诗选》《顾城的诗》《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逝世后由父亲顾工编辑出版《顾城诗全编》。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顾城的诗》。诗集《白昼的月亮》。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著名朦胧诗人顾城(1956年9月~1993年10月)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当代新诗革新的起点。在顾城冥寿50周岁的前一年,四卷本的“顾城文学系列”首卷――《顾城文选·别有天地》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顾城1962年开始写诗,1987年5月应邀赴德国参加明斯特“国际诗歌节”,随后开始周游西欧和北欧诸国,后定居新西兰,1993年10月8日,他与妻子谢烨双双死在新西兰激流岛上。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