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伦佑
周伦佑:著名先锋诗人、著名文艺理论家。籍贯重庆荣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文学写作,1986年为首创立非非主义,主编《非非》、《非非评论》两刊。自1994年起,与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王宁、王岳川等合作,策划并主编“当代潮流:后现代主义经典丛书”.作品入选北京大学谢冕教授主编的《中国百年文学经典》、《百年中国文学经典文库》,著名学者林贤治主编的《自由诗篇》、《旷野/中国作家的精神还乡史?诗歌卷》等,并被翻译成英、日、德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理论和创作在新时期文学理论界和海外汉学界有较大影响。
周伦佑文学成就被写入张炯、洪子诚、金汉、孟繁华等众多知名学者撰写、主编的数十部现当代中国文
学史。2004年聘任西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已出版有:《反价值时代》(诗学理论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艺术变构诗学》(文艺理论专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艺术人本论》(文艺理论专著,与周伦佐合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悬空的圣殿》(文学史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诗集,唐山出版社,1999年)、《周伦佑诗选》(诗集,花城出版社,2006年)等多部汉语文学及学术专著。此外,还编选出版有多种当代前沿文学思潮选集。
于 坚
于坚,男,1954年8月8日,出生于昆明。14岁辍学,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等。20岁开始写诗,25岁发表作品。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1985年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1986年发表成名作《尚义街六号》,1994年长诗《O档案》被誉为当代汉语诗歌的一座“里程碑”。
于坚,当代著名诗人,云南大学学士,1954年立秋生于昆明。幼时因病致弱听,14岁辍学。16岁后当过铆工、电焊工、搬运工、宣传干事、农场工人、大学生、大
学教师、研究人员等。
曾漫游云南及国内大多名山大川、小巷大厦。20岁开始涂鸦写诗,25岁首发作品。
80年代成名,现被世人视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于坚诗作以世俗化、平民化风格为追求,诗品平俗却隽永、浮黯而深邃,是国内乃至华人世界里,少数能用诗体文字表达对世界哲学认知的诗人作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散文集《棕皮手记》等约十余种。
近年与诗人韩东、丁当等创办《他们》文学杂志,在文学界影响甚大。形成了对第三代诗人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诗人奖。
学生时代曾与同学创办银杏文学社。
于坚,1954年生,16岁“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国家分配进入工厂当工人9年。198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主要作品有:长诗《零档案》、《飞行》;《诗六十首》、《对一只乌鸦的命名》、《于坚的诗》、《便条集》、《诗集与图像》。
散文集:《棕皮手记》、《人间笔记》、《棕皮手记·活页夹》、《丽江后面》、《云南这边》、《老昆明》等。《于坚集》(5卷),收入1975-2000年期间创作的诗歌、散文、评论和图片。
海外出版著作有《0档案》(法文版,巴黎中国蓝出版社),《飞行》(西班牙语版),《作为事件的诗歌》(荷兰语版),《诗72首》(英文版),《元创造》(诗集,2006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出版)。另有纪录片《碧色车站》(2004年参加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
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以世俗化、平民化的风格为自己的追求,其诗平易却蕴深意,是少数能表达出自己对世界哲学认知的作家。著有长诗《零档案》,及杂文集《棕皮手记》等。曾与韩东等人合办诗刊《他们》,影响很大。曾获《联合报》十四届诗歌奖、《人民文学》诗歌奖、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年出版5卷本《于坚文集》。于坚是著名诗人,但近年来随笔写作大放光彩,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根基。
翟永明
翟永明(女)1955年生于四川成都。诗人。1974年高中毕业下乡插队。毕业于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曾供职某物理研究所。1981年开始发表诗作。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1984年其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文坛。
翟永明,女,河南人,1955年生于四川成都。1974年高中毕业,作为“知青”下乡插队,1976年回城。198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曾就职于某物理研究所。198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曾旅居海外。
1984年,囊括二十首抒情诗的大型组诗《女人》,以独特奇诡的语言与惊世骇俗的女性立场震撼了文坛;1986年,该组诗在《诗刊》社的“青春诗会”发表后,更是引发了巨大的轰动。1996年出版散文集《纸上建筑》之后,成为自由撰稿人。在数十年的诗歌写作中,翟永明一直保持充沛的写作和思考的活力,每个时期都有重要作品问世,在中国诗坛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性。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女诗人;东方最美丽的女人。翟永明1998年于成都开设“白夜”酒吧文化沙龙,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学、艺术及民间影像活动。
翟永明作品曾被翻译为英、德、日、荷兰等国文字。已出版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纽约,纽约以西》等诗歌、散文集10多部。翟永明2005年入选“中国魅力50人”,2010年入选“中国十佳女诗人”。2007年获“中坤国际诗歌奖·A奖”;2011年获意大利Ceppo
Pistoia国际文学奖[1],该奖评委会主席称翟永明为“当今国际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翟永明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姐姐莫然现在是著名作家、编剧,翟永明小时候看到姐姐莫然写,自己也开始写。中学时写了很多古体诗词,下乡两年又写了几十首,包括自己画的配图,可惜已全部遗失。翟永明接触西方现代文学是在大学毕业后。
高中毕业报名下乡,1976年夏天,十八岁到成都郊区静安大队下乡。生产队的人发现她爱看书,带她到家里找到一本《笔生花》。她父亲有不少古典戏剧集,她也带些《桃花扇》《西厢记》之类到乡下读。
1977年翟永明进入西南技术物理所工作。由于单位有很好的电教设备,看了大量西方电影,培养了她的审美,对色彩、造型、域度等视觉元素逐渐敏感起来。除了文学,她又爱上了电影、摄影、造型艺术等。
作为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她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跟文艺毫不相关——她不喜欢;毕业后分配到物理研究所,对这份工作——她不喜欢。
二十岁出头的翟永明,由于写诗、倾心艺术,要求自由的生活。她是单位里第一个穿牛仔裤的人,被人看成是有点“坏”,不本分;她在文学杂志上发表诗歌拿了稿费,被人视为不务正业、在外面挣钱。
1983年,她写出了《女人》组诗,总共二十首抒情诗,以《独白》开始,“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偶然被你诞生。泥土和天空/二者合一,你把我叫作女人/并强化了我的身体”。诗中有很多句子流传甚广,比如,“以心为界,我想握住你的手/但在你的面前我的姿态就是一种惨败”,“我的眼睛像两个伤口痛苦地望着你”,“凡在母亲手上站过的人,终会因诞生而死去”,她像一个女巫,说出这些如咒语如谶语般的话。决绝的口气,激烈的抗争,秘密和痛苦,悲怆而绝然的情感,是翟永明对自己身为女人的体悟。
此诗写完后没有立即发表,只在一小堆朋友间传看。1984年,她在单位的打印室印了二十本单行本,“挺困难的,我们单位打印室一女孩跟我关系不错,油印是我们俩一起印的,很原始的,弄得手上都是油,印完再装订”。
1986年,《诗刊》举办“青春诗会”,邀请翟永明参加,同时还邀请了于坚、韩东。自1980年开始的《诗刊》“青春诗会”,在第一届曾以青春诗会专号的形式,让北岛、舒婷、顾城等一夜走红。一直以来,“青春诗会”被视为诗歌界的“黄埔军校”,在中国诗歌界有着巨大影响力。翟永明拿着邀请信向单位请假,最后领导倒是同意了,但也对她非常不满。
在那届“青春诗会”上,翟永明发表了组诗《女人》。她在“青春诗话”里写道,“我永远无法像男人那样去获得后天的深刻,我的优势只能源于生命本身。”《女人》组诗陆续被《诗歌报》和《诗刊》发表,漓江出版社还作为同名诗集发行。这组诗震惊了1980年代中期的诗坛,给她带来盛名。在序文《黑夜的意识》中,翟永明说:“我更热衷于扩张我心灵中那些最朴素、最细微的感觉,亦即我认为的‘女性气质’,某些偏执使我过分关注内心。”
白夜酒吧是成都的文化沙龙。1998年5月8日在成都玉林西路85号落户。这是一个老院落,保留了民国时期的四柱三山式西洋门头。院内有一堵清代建渣夯垛老墙,其中夹杂汉代残瓦。东西两厢房部份保留原门窗。院中有两颗枇杷树及一枯树,两颗年代久远的老桉树遮天蔽日,将白夜笼罩在绿荫之中。
白夜酒吧是作家、艺术家、媒体从业人员、文学艺术爱好者的大家庭。这里有心意相通的朋友,也有节日热闹的聚会,还有隔三岔五的文化活动。白夜借酒精和文学艺术,把人们最自然的一面、最真实的一面完全地释放出来。
翟永明说,“‘白夜’让我的写作视界和对现实的理解都大大地打开了,并且让我的写作发生了很根本的变化。从1998年到现在,我的写作可以说是非常自由和多变,这在很多时候都与我关心的事情发生改变有关。我认为作家的写作应该跟随内心,内在的思想和观念变了,写作一定会变。这些年我出了两本诗集、三本随笔。其中《白夜谭》完全是记录‘白夜’和‘白夜’周边的艺术群体。”
王小妮
王小妮,满族,1955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毕业后做电影文学编辑。1985年定居深圳。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2000年秋参加在东京举行的“世界诗人节”。2001年夏受德国幽堡基金会邀请赴德讲学。2003年获得由中国诗歌界最具有影响力的三家核心期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联合颁发的“中国2002年度诗歌奖”。曾获美国安高诗歌奖。现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代表作品有:《重新做一个诗人》《我的纸里包着我的火》《半个我正在疼痛》《看望朋友》《和爸爸谈话》《十枝水莲》《他们说我藏有刀》《喜鹊沿着河岸飞》《不反驳的人》《我感到了阳光》《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我看见大风雪》等。
欧阳江河
欧阳江河,男,1956生于四川省泸州市,原名江河,著名朦胧派诗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3年至1984年间,他创作了长诗《悬棺》。其代表作有《玻璃工厂》,《计划经济时代的爱情》,《傍晚穿过广场》,《最后的幻象》,《椅中人的倾听与交谈》,《咖啡馆》,《雪》等。著有诗集《透过词语的玻璃》,《谁去谁留》,《事物的眼泪》、评论集《站在虚构这边》,其写作理念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坛有较大的影响,现居北京。
廖亦武
廖亦武,诗人,笔名老威,1958年出生,四川人,八十年代“新诗潮”的代表诗人之一,因创作、朗诵、录制长诗《大屠杀》,以及创作和组织拍摄电视片《安魂》,被以“反革命宣传煸动罪”判刑四年,出狱后妻离子散,生活无着,曾沦落社会底层,在酒吧吹箫卖艺渡日。
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曾主编《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主要作品还有《死城》、《黄城》、《幻城》、《活下去》等,另有音乐光碟《汉奴》、《叫魂》。
孙文波
孙文波195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诗人,是中国少有几位从八十年代开始写诗到2000年后仍然保持旺盛创作力的实力诗人之一,而且越写越有高度。对年轻一代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童年曾在陕西华阴农村生活,在成都读完中学,当过“知青“,服过兵役。1979年退役回到成都。现居杭州。1985年开始诗歌写作。1990年以后亦从事诗歌批评的写作。作品被翻译成英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瑞典语等多种语言,1996年获首届”刘丽安诗歌奖“。1998年6月受邀参加第29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著有诗集《孙文波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地图上的旅行》、《给小蓓的骊歌》,文论集《写作、写作》等。
主编《中国诗歌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与萧开愚合编《九十年代》、《反对》……。
吕德安
吕德安,1960生,当代诗人。画家。现居住福建和纽约两地,出版诗集《南方以北》,《顽石》,以及长诗《曼凯托》,《适得其所》。
韩
东
韩东,著名诗人,作家。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历任西安陕西财经学院教师,南京审计学院教师,1992年辞职成为自由写作者,受聘于广东省作家协会为合同制作家,后转聘于深圳尼克艺术公司,为职业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组织“他们文学社”,曾主编《他们》1-5期,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的最主要的代表,形成了对第三代诗群产生重要影响的他们诗群。他们诗群的诗人认为“诗到语言为止”,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他们的作品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韩东著有小说集《西天上》、《我的柏拉图》、《我们的身体》,长篇小说《扎根》、《我和你》,诗集《吉祥的老虎》、《爸爸在天上看我》,诗文集《交叉跑动》,散文《爱情力学》,访谈录《毛焰访谈录》等。其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
骆一禾
骆一禾,男,1961年2月6日出生,北京人。小时随父母去河南农村淮河平原接受启蒙教育,1979年9月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84年9月毕业任北京《十月》杂志编辑,主持西南小说,诗歌专栏,得过两次优秀编辑奖。1983年开始发表诗作和诗论,作品散见《青年诗坛》《滇池》《山西文学》——这是对他深有鼓励的三家刊物,及《花城》《诗刊》《青年文学》《上海文学》《绿风》等。1988年参加《诗刊》举办的青春诗会,1989年5月31日,他死于脑血管大面积出血(脑溢血),年仅28岁。在他死后的第二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诗《世界的血》。
骆一禾是海子诗歌卓越的阐释者,对于中国诗歌的前景和诗人的任务,他提出了“修远”的命题,显示了诗人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邃而沉潜的人格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