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人简介(8)

 

本页内容提要

孟浪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子

小海

 

 


    孟  浪

    孟俊良(1961年~)笔名:孟浪。作家。祖籍浙江绍兴,生于上海吴淞。现居波士顿及香港。20世纪80年代“海上诗派”代表人物。
    1978年秋~1982年夏,就读于上海机械学院(现名上海理工大学)。
    1980年代初中叶到1990年代初叶,曾先后参与发起创办或主持编辑《MN》、《海上》、《大陆》、《北回归线》、《现代汉诗》等中国大陆的诗歌民刊。
    1992年,获首届现代汉诗奖。
    1995年-1998年,任美国布朗大学驻校作家。
    1995年-2000年,任《倾向》文学人文杂志执行主编。
    2001年,作为主要创办人之一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独立作家笔会。
    曾出版有多本诗集,创造性地展现了语言本身的精美,拓展了现代诗歌创作的意境空间。
    其饱满的、富于激情的天才与广袤、深沉的故土融为一体,为解读现代诗歌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又灿烂的范本。

    陆忆敏

    陆忆敏,女,1962出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第三代诗人代表之一。就诗歌写作所取得的成就而言,就20世纪最后20年内对于现代汉诗写作的可能性和潜力进行探索和建树而言,陆忆敏无疑是一位"显要人物"和"先驱者"。她早早被认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985年,由老木编选的《新诗潮诗集)(上下两卷,北大五四文学社内部出版),收了她的《美国妇女杂志》和《超现实主义》2首,此选本是当时最具实力的年轻诗人作品的汇展;
    1986年由唐晓渡和王家新编选、1987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实验诗选》,收入陆忆敏的《沙堡》、《风雨欲来》等4首,陆忆敏无疑作为最重要的诗歌新人被介绍;
    1989年由唐晓渡编选,1992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灯心绒幸福的舞蹈--后朦胧诗选本》,收入她的《我在街上轻声叫嚷出一个诗句》、《出梅入夏》等7首。
    1990年由四川诗人钟鸣创办的《象网》诗歌及艺术杂志,共出包括肖全摄影作品专集等九期,其中第四期是"陆忆敏专集",除了刊登她的10多首重要作品外,还载有钟鸣本人和诗人柏桦的评论文章,柏桦称"她的诗是那么突然,又那么轻盈,又那么迅速,迅速中怀着柔情(海子是那么突然,但带着烈火);又那么幸福,这幸福中含着泪水,又那么宽怀。是的,她所向往的同情,给予的同情是那么高贵,那是唯一的女性才具有的高贵"。(《秋天--我所理解的诗人陆忆敏》)
    1993年由崔卫平编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诗集《苹果上的豹》中,收入陆忆敏的《美国妇女杂志》、《年终》、《避暑山庄的红色建筑》等14首;
1993年由万夏、潇潇选编的《后朦胧诗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选入陆忆敏在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品40首,她无疑"享受"着当代诗人的最重要的"待遇"。

    陈东东

    陈东东,男,1961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和王寅、陆忆敏等是第三代诗人代表;1981年开始写诗,陈东东是民间诗刊《作品》(1982—1984),《倾向》(1988—1991)和《南方诗志》(1992— 1993)的主要编者。曾任海外文学人文杂志《倾向》的诗歌编辑(1994—1997);1992年~1993年主编《南方诗志》诗刊; 1994年~1998年任《倾向》文学人文杂志诗歌编辑;1996年~1998年刘丽安诗歌奖评委,1999年~2000年安高诗歌奖评委。
    主要作品有:诗集《即景与杂说》(1981-1989), 诗集《解禁书》(1990-2000), 诗集《下扬州》(2001), 散文集《一排浪》(1990-1995), 散文集《短篇》(1996-1997), 随笔集《只言片语来自写作》(1988-1999), 混合文本《流水》(1997-1998), 出版的诗集有《海神的一夜》(1997),《明净的部分》(1997)。

    万  夏

    万夏,1962-,出生于四川,1984年与李亚伟,胡玉,胡冬,马松等共创“莽汉主义”诗歌流派。
    1990年代初主编,出版《20世纪诗歌编年史--后朦胧诗全集》,并在当年全国图书节获奖。1993年起开始进入文化产业,经营范围涉及电脑制作,多媒体,广告,图书等众多领域。现为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  黎

    杨黎,男,1962年8月3日生于成都。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写作,曾与万夏、于坚、李亚伟、韩东等开创第三代诗歌运动,是这个运动的发言人和主要代表诗人之一;后与周伦佑、蓝马、吉木狼格、何小竹、刘涛、小安等创办《非非》,是非非代表诗人之一;本世纪开始,与韩东、何小竹、乌青、王敏、吉木狼格等创办橡皮先锋文学网,是废话写作的理论阐述者和写作实验者。
    主要作品:《小杨与马丽》《灿烂》《向毛主席保证》等。

    张  枣

    张枣,湖南长沙人。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文学激情燃烧的20世纪80年代初,少年张枣顶着诗歌的风暴入川,二十诗章惊海内,以《镜中》、《何人斯》等作品一举成名,成为著名的“巴蜀五君子”之一。。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本科毕业,考入四川外语学院念硕士。1986年出国,常年旅居德国,曾获得德国特里尔大学文哲博士,后在图宾根大学任教,归国后曾任教于河南大学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国内出版的诗集有《春秋来信》、《张枣的诗》,代表作包括《镜中》、《何人斯》等。2010年3月8日凌晨4时39分因肺癌在德国图宾根大学医院去世,享年48岁。2012年4月,《张枣随笔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张枣的诗是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完美结合,他从诗歌的抒情源头上继承了“风、骚”传统,并将这一传统完美地展现在当下的语境中。而他自己把中国诗人上世纪80年代的精英意识带到了国外,每次向陌生人做自我介绍时,他都会说:“我是张枣,我是一个诗人。”

    李亚伟

    李亚伟,1963年出生于重庆市酉阳县。著名诗人。1984年与万夏,胡冬,马松,二毛,胡钰,蔡利华等人创立了“莽汉”诗歌流派。诗作收入《后朦胧诗全集》(1993)。1983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20岁时写出代表性作品《中文系》,在诗界较有影响。为第三代人诗歌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之一。1993年下海经商,常年往返于北京和成都间。2000年创办成都五谷田餐饮文化有限公司,在重庆和成都开设有数家“香积厨”酒楼连锁店。现在身份为酒楼老板、“共和(香港)出版有限公司”总编辑。
    主要作品:《中文系》《 少年与光头》《 异乡的女子》《 风中的美人》《 酒中的窗户》《 秋天的红颜》。

    西  川

    西川,诗人,散文家和随笔作家,本名刘军,儿子刘尊。1963年生于江苏省徐州市。大学时代开始写诗,并投身当时全国性的诗歌运动,倡导诗歌写作中的知识分子精神。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同班)。美国艾奥瓦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现执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西川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曾与友人创办民间诗歌刊物《倾向》(1988—1991),参与过民间诗歌刊物《现代汉诗》的编辑工作。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出版有诗集《虚构的家谱》(1997)、《大意如此》(1997)、《西川的诗》(1999),诗文集《深浅》(2006),散文集《水渍》(2001)、《游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2004),随笔集《让蒙面人说话》(1997),评著《外国文学名作导读本.诗歌卷》(2001),译著《博尔赫斯八十忆旧》(2004)、《米沃什词典》(与北塔合译,2004)。编有《海子的诗》(1995)、《海子诗全编》(1997)。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庄重文文学奖(200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齐伯格奖修金(1997)、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等。
    参加过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5)、法国巴黎瓦尔德玛涅国际诗歌节(1997)、美国芝加哥人文艺术节(2002)、德国柏林国际文学节(2004)等。其长诗《远游》曾由郭文景谱写为管弦乐作品,2004年10月由香港管弦乐团在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首演,指挥:EdodeWaart(荷兰)。其组诗《镜花水月》被改编为实验戏剧,由孟京辉导演,于2006年5月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在北京东方先锋剧场公演。此外,西川还曾于2000年参加过贾樟柯导演的电影《站台》的拍摄。
    出版有诗集《中国的玫瑰》(1991)。翻译有庞德、博尔赫斯、巴克斯特等人的作品。曾获《十月》文学奖(1988)、《上海文学》奖(1992)、《人民文学》奖(1994)、现代汉诗奖(1994)等,被录入英国剑桥《杰出成就名人录》。1995年应邀参加第26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1996年作为加拿大外交部"外国艺术家访问计划"的客人访问萨斯卡图、图贾那和卡尔加里。其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荷、西、意、日等国语言。

    海  子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
    海子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当时即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 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用超乎寻常的热情和勤奋,才华横溢地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海子在创作初期受朦胧诗人江河,特别是杨炼的影响,形成了诗歌创作的方向之一“史诗”的创作。这些长诗创作,虽然评论界对其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其宏深的文化背景、宏大的艺术结构,还是其鲜活的奇崛的语言,都显示了海子的诗歌天才,对于这些巨构的解读,将使海子杰出的现代浪漫主义诗人形象日益突显出来。但受到读者普遍欢迎的是海子的抒情短诗。这些抒情短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最为触目惊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锥心泣血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草原、大地、历史这些本原意象的痴迷。在海子的诗里,有对珍贵的人间生活的眷恋,有对“幽深而神秘”的存在的沉思,有对爱情来临的幸福礼赞,也有对失去爱情时的痛苦凭吊。当阅读《活在珍贵的人间》、《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草原上》、《海子小夜曲》时,那些热烈而汹涌的诗情就扑面而来。但这似乎还不是海子诗歌最动人的地方,要体会海子最具个性和才情的诗歌内涵,就需要阅读《亚洲铜》、《麦地》、《麦地与诗人》、《五月的麦地》、《祖国》、《黎明》等诗。
    海子在1989年3月26日辞世。但关于海子的出生日期有很多不一样的说法 :
    1 、 根据西川的《海子全集》后记中“海子生于4月2日,白羊星座”不知道根据什么。 
    2 、余徐刚的《海子传》中有这样一段话“1964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公历3月26)中午……”
    3 、燎原在《海子评传》中说过农历二月十九,也就是公历的4月1日。
    4、 在海子诗中 《河流》后记《源头和鸟》中特别提到写作时间 “3月13日生辰”, 1984年的3月13日是农历二月十一日,推算也就是1964年3月24日,这个 比较可信,经海子母亲回忆。
   “生日忌日一天” “愚人节出生的小孩” 等话很可能是误判。
    以上内容见边建松《海子诗传:麦田上的光芒》(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书。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就,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
    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
    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的名作之中。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和“麦子”意象系统。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小  海

    小海,本名涂海燕。1965年5月生于江苏海安。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居苏州。
    从1980年起在海内外报刊发表诗千余首,诗入选过百多种选集并被译成多国文字。诗歌获得过2000年《作家》杂志诗歌奖,《诗林》 2002年“天问杯”诗歌优秀奖、2003年首届《滇池》文学奖;诗集《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版)获江苏省第二届紫金山文学奖;组诗“村庄与田园”,进入“正豪杯”1998年下半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系第三代诗人及《他们》诗派代表诗人之一,主编有《他们十年诗歌选》(和杨克合作)。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