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14)

 

本页内容提要

洪朋兄弟

洪仁

洪 

洪咨夔

侯方域

淮南小山

皇甫冲

黄  节

  溍

黄景仁

黄爵滋

皇甫谧

皇甫

皇甫松

黄  人

洪朋兄弟 

北宋诗人,指洪朋和他三个弟弟洪刍、洪炎、洪羽。生卒年都不详。洪朋,字龟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幼年丧父,其母为黄庭坚妹。洪朋从小和他的三个弟弟洪刍、洪炎、洪羽都由祖母亲自教授经义,后又向黄庭坚学习诗法,兄弟四人均有文名,人称“四洪”。

洪朋曾两次参加进士考试,未中,布衣终身。死时年仅38岁,其作品《清非集》,遗佚已久。今传《洪龟父集》 2卷,系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存诗178 首。洪朋死于北宋覆亡之前,故其诗多登临、唱和之作,反映的现实面较狭窄,也没有很深的感慨。但黄庭坚对他评价甚高,说他“笔力可扛鼎”(《书旧诗与洪龟父跋其后》)。名句如“一朝厌蜗角,万里骑鹏背”,为时人所欣赏(《王直方诗话》)。

洪刍,字驹父,绍圣元年(1094)进士,崇宁三年(1104)被列入元□党籍,两年后按级复官,靖康年中为谏议大夫。汴京失守后,犯了替金人勾括金银之罪,自盗犯□,并仗势要挟宫人劝酒,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流放沙门岛,后死于岛上。《宋史·艺文志》说他著有《老圃集》、《诗话》等,均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得其诗 170首。世人都称誉他擅长诗,但因失节而不被人推重。其《诗话》大多评述江西诗派,郭绍虞《宋诗话辑佚》有辑录。

洪炎,字玉父,元□末年(1094)中进士,曾因其兄洪刍被列入元□党籍而遭贬窜,后又起用,知谯县,有善政,累任著作郎、秘书少监。南渡后任中书舍人。有《西渡集》2,为洪氏兄弟诗集仅存者。《四库全书》据鲍氏知不足斋所藏收入。集中有诗百余首,因他曾亲历靖康之变,诗中颇多国破家亡的慨叹,思想感情比较深沉,尤以《迁居》、《己酉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庚戌岁……用丙午岁迁居诗韵》、《山中闻杜鹃》、《石门中夏雨寒》诸首为突出。

洪羽字鸿父,元符(10981100)中因上书而被列入党籍,早卒,诗文均佚。黄庭坚曾说:“洪氏四甥才气不同,要之皆能独秀于林者也。”(《书倦壳轩诗后》)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列入洪朋、洪刍、洪炎 3人,洪羽未列入。

洪仁矸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之一、诗人、文论家。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族弟。早年曾参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后来流亡香港、上海等地,迟迟未能与太平军会合。但学习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1859年春到达天京,投身太平天国革命。1864年秋兵败被俘,惨遭杀害。

洪仁矸学识渊博,谦虚忠诚。在到达天京之前,就曾写过《甲寅四年冬自上海乘海轮返香港》和《香港饯别》等诗,抒发了自己向往革命的情怀。到天京后不满一月,即被封为干王,总理朝政,兼任文衡总裁,有“文曲星”之称。在献身太平天国的短短五、六年里,成为文化战线的主将,贡献突出。他蔑视曾国藩的文化围剿,坚定指斥道:“任尔豪强穿铁砚,天公注定妄张罗。”(《题御赐金笔》)在《资政新篇》、《士阶条例》、《军次实录》等著作中,他还发表一系列文学见解。并于1861年与蒙时雍、李春发联衔发布《戒浮文巧言谕》,正式提出了太平天国的文学主张。

洪仁矸认为:“文以纪实”,“言贵从心”;“文艺虽微,实关品学”,一切文章都要“切实明透,使人一目了然”;一切文章都要“合天情,符真道”,“一字一句之末,要必绝乎邪说淫词,而确切于天教真理,以阐发乎新天新地之大观”。这就不仅冲击了“浮文巧言”的要害,而且也明确要求知识分子要从“器识”和“品学”入手,运用文学为太平天国革命服务。

洪仁矸的诗歌创作不多,基本上都编辑在《军次实录》之中。另外,他还有一篇对话体的散文《英杰归真》,假托自己回答一个虚构降官的问话,阐述太平天国的变革更新,是太平天国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1978,中华书局出版了《洪仁 矸选集》。

  昇 

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一(1645.8.21),时全家正在逃难之中,满月后才回到城里。洪姓是钱塘的望族,世代书香。其父之名不可考,好读书,喜谈论,出仕清朝。外祖父黄机,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和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生平事略 洪昇少年时期,曾就业于陆繁□、毛先舒、朱之京等人,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也受到他们遗民思想的熏染。他学习勤奋,很早就显露才华,15岁时已闻名于作者之林,20岁时已创作了许多诗文词曲,受到人们称赞。康熙三年(1664)七月,他与舅父之女黄兰次结婚。4年后,赴北京国子监肄业。因未得官职,失望而归。为了衣食而到处奔波。27岁前后,遭“天伦之变”的“家难”,为父母所不容,被迫离家别居,贫至断炊。康熙十二年(1673)冬,他再度前往北京谋生。两年以后,他的诗集《啸月楼集》编成,受到李天馥和王士□诸名流的赏识和培养,诗名大起。卖文为活,而傲岸如故,“交游宴集,每白眼踞坐,指古摘今”(徐麟《长生殿序》),对现实颇为不满。康熙十八年冬,其父以事被诬遣戍,他奔走呼号,向王公大人求情,并且昼夜兼行,赶回杭州。奉侍父母北行,后来遇赦得免。为此他已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他开始注意到了民间疾苦,写了《京东杂感》及《衢州杂感十首》等诗,对人民历遭兵灾及水灾,倍加同情。他还写了《长安》诗,其中有“棋局长安事,傍观迥不迷。党人投远戍,故相换新□”之句,深恶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与朝政翻覆,对社会现实有了较深的认识。

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把旧作《舞霓裳》传奇戏曲改写为《长生殿》,传唱甚盛。次年八月间,招伶人演《长生殿》,一时名流多醵金往观。时值孝懿皇后佟氏于前一月病逝,犹未除服,给事中黄六鸿以国恤张乐为大不敬之罪名,上章弹劾。洪□下刑部狱,被国子监除名。与会者如侍读学士朱典、赞善赵执信、台湾知府翁世庸等人,都被革职。时人有“可怜一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之句。此案的政治背景为当时朝廷内南北两党之争。南党以刑部尚书徐乾学为首,多为汉族官僚;北党以相国明珠为首,多为满族官僚,互相抨击。洪□与南党中人较为接近,且素性兀傲,其《长生殿》中有触犯当时忌讳之处。北党借此发难,欲兴大狱。康熙帝故示宽柔,除对与会者作了处理外,并未深究《长生殿》剧本。洪□突遭此难,在京中备受白眼揶揄,不得已于康熙三十年返回故乡杭州。他疏狂如故,放浪西湖之上,写诗填词作曲。康熙三十四年,《长生殿》付刻,洪□的老友毛奇龄作序,序中说:“予敢序哉?虽然,在圣明固宥之矣。”明确指出康熙帝已不再追究这部剧本。康熙三十六年,江苏巡抚宋荦命人安排演出《长生殿》,观者如蚁,极一时之盛。洪□在宴席上“狂态复发,解衣箕踞,纵饮如故”(尤侗《长生殿序》)。自此之后,吴山、松江等地相继演出。康熙四十三年江宁织造曹寅集南北名流为盛会,独让洪□居上座,演出全部《长生殿》,历三昼夜始毕。自江宁返,行经乌镇,酒后登舟,堕水而死,时为六月初一(1704.7.2)。洪□手迹石刻

戏曲与诗文创作 洪□的著作现存 6种:《诗骚韵注》(残缺),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杂剧《四婵娟》,传奇《长生殿》。词曲散见他书。其他戏剧作品,如《沉香亭》、《舞霓裳》、《回文锦》、《回龙记》、《闹高唐》、《锦绣图》、《长虹桥》、《天涯泪》、《节孝坊》等均已失传。

洪□的诗在当时有一定名气。集中多是纪游、赠人和感怀之作,内容大都感慨自己的坎坷身世和抒发个人的穷愁,调子比较凄凉。间或也有感慨兴亡及同情人民的诗篇。他的诗虽然思想不甚深,却具有真情实感。诗风接近唐人,于平淡处见工力,无雕琢矫饰之弊。他的散曲现存者有 5个套数,虽是应酬之作,却也透露出他潇洒恬淡的情怀,造辞遣句,清新秀逸,可以看出作者的工力。

洪□致力于戏剧创作,在《长生殿》之前写过不少剧本,现仅存杂剧《四婵娟》。此剧仿明代徐渭《四声猿》,四折各写一个故事,有谢道韫咏雪、卫茂漪簪花、李易安斗茗及管仲姬画竹。剧中表彰了她们的才学,并且赞美具有文学艺术气氛的家庭生活。洪□根据自己的爱情理想,把古往今来的夫妻分为四种类型,即“美满夫妻”、“恩爱夫妻”、“生死夫妻”和“离合夫妻”,赞美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是千古第一等的“美满夫妻”,堪作后人的榜样。

《长生殿》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成就 《长生殿》的创作过程长达十多年之久,前后易稿三次。据洪□在《长生殿例言》中所述,第一稿写于杭州,剧名《沉香亭》,中心是写李白的遭遇,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前完成。第二稿写于移家北京之后,因友人说《沉香亭》的“排场近熟”,于是删去李白的情节,改写为李泌辅佐肃宗中兴,更名《舞霓裳》,写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最后一稿,去掉李泌的情节,“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

洪□在《长生殿自序》中说:“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由此可见,他深为这些作品所感动,有意在他的剧本中采用这个传统题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使之有所发展。《长生殿》全剧共50,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它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故事作为情节线索,广泛地展开了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描绘。作者有意识地把李、杨爱情与唐代安史之乱联系起来,写出了封建帝王和妃子的“逞侈心而穷人欲”,以致朝政败坏,藩镇叛乱,造成他们自身的爱情悲剧;同时也真实地描绘了唐代天宝年间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表现了一代王朝由盛而衰走向没落的命运。

作者成功地写出了李隆基倦于政事,耽于安乐,“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把国家陷于苦难的深渊。他因宠爱杨玉环,而使杨家一门贵显,杨国忠专断朝政,炙手可热。为了博得妃子的欢心,不顾万里之遥,命令臣下进贡新鲜荔枝。贡使的马匹沿途毁坏了庄稼,伤害了人命,全不在意。作者把《进果》一出安排在《偷曲》和《舞盘》之间,以宫廷的享乐和人民的痛苦形成对比,大有深意。作者写出了帝王的爱情并不专一,因此李、杨之间尽管缠绵缱绻,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波折和污点。七夕密誓之后,两人的爱情有所发展和巩固,然而渔阳颦鼓已动地而来,他们终于自食苦果。为了平息御林军的愤怒,皇帝不得不在马嵬坡下牺牲妃子,以挽救他自己的政治生命。从此他感到内疚不已,晚年沉浸于痛苦之中。清代康熙稗畦草堂刻本《长生殿》

作者处理杨玉环这个人物也有特色。他并不像明人传奇《惊鸿记》那样写“太真秽事”,而是写出了一个帝王宠妃的既骄纵、悍妒又温柔、软弱的典型性格。在争夺君王的爱情时,她对敌手是毫不留情的,正如她在《夜怨》一出所说:“江采□、江采□,非是我容你不得,只怕我容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也。”而当她得宠时,又时时不免“日久恩疏”的惊恐。作者对她既有批判,又有所同情。尽管她在马嵬坡下自尽,承担了一切罪恶,但作者并没有把安史之乱的全部罪责归之于她。《弹词》一出中,以铁笛擅名的李□说:“休只埋怨贵妃娘娘,当日只为误任边将,委政权□,以致庙谟颠倒,四海动摇”,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贿权》、 《禊游》、 《疑谶》、《权哄》、《进果》等出,写出了皇帝和贵戚的穷奢极侈,宰相的弄权误国,权臣间倾轧不已,官僚们趋炎附势,志士仁人痛心疾首,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郭子仪发出感叹:“可知他朱甍碧瓦,总是血膏涂”(《疑谶》),农夫高呼“一年靠这几茎苗,收来半要偿官赋,可怜能得几粒到肚!”(《进果》)都是代表封建社会人民的不平之鸣。

与□相杨国忠及逆藩安禄山相对照,作者精心塑造了郭子仪和雷海青这两个出身低微的英雄人物,他们忠心报国,大义凛然。郭子仪武举出身,到京谒选,未得一官半职,然而他深怀忧国忧世之心,对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以天下为己任,终于在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灭贼复国。《疑谶》一场写郭子仪酒楼买醉,作者借此倾注了自己沦落不遇、愤世疾俗的情感。雷海青是一个乐工,当面痛斥安禄山:“恨子恨泼腥□莽将龙座□。癞蛤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并责骂那班降臣:“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骂贼》)以琵琶愤击安禄山,终于慷慨捐躯,作者写来栩栩如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唱词涉及了满族统治者,再加上《弹词》一出表现了浓厚的兴亡之感,触犯了当时的忌讳,为康熙帝和明珠等满族官僚所不喜。

《长生殿》前半部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描写,后半部则显然加强了浪漫主义的描写。作者虽然谴责了李隆基因宠爱杨玉环而致国事败坏,无法收拾,然而对他们两人的爱情悲剧却很同情。他写李隆基退位后对过去之事有所悔悟,在深宫中为思念杨玉环而无限痛苦。他让杨玉环的幽魂也知道忏悔,一直怀念上皇。由于这种“真情”,两人终于在月宫重新团圆。作者不但对李、杨两人加以美化和净化,而且特别宣扬一种“一悔能教万孽清”的思想。作者意图总结历史的教训以“垂戒来世”,指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

《长生殿》是一部写得很出色的传奇戏曲。作者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表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对历史素材加以精心选择和剪裁,进行了艺术的概括、集中和虚构,使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基本符合历史真实,而且全剧写得有声有色,许多场面强烈感人,把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作者将李、杨爱情和安史之乱两条情节线索互相纠结、发展,组织得有条不紊,在布局和结构上也作了巧妙的安排,随处可见匠心。他更发展了著名的《琵琶记》中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使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天上人间交相辉映,一齐展现在观众和读者的眼前。而皇室的享乐和人民的受难,权□的争权夺利和有识之士的忧国忧世,上层官僚的卑劣灵魂和下层人民的崇高品质,形成强烈的对照,发人深思,是作者的用心所在。对人物的描写作到了充分的性格化,各种类型的人物都较生动,特别是对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人在一些场合作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曲辞优美,恪守韵调,也是本剧的显著特色。总之,它是一部“台上之曲”和“案头之曲”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当时民间流传的口谚说:“家家‘收拾起’(“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是明末清初作家李玉《千钟禄》中《惨睹》一出〔倾杯玉芙蓉〕的唱词),户户‘不提防’(“不提防余年值乱离”是洪□《长生殿》中《弹词》一出〔一枝花〕的唱词)。”它与当时孔尚任写的另一部历史剧《桃花扇》堪称双璧。洪□与孔尚任被誉为“南洪北孔”。他们对中国古典戏曲的发展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长生殿》中一些写得精彩的篇章,如《定情》(今名《赐盒》)、《惊变》(今名《小宴》)、《疑谶》(今名《酒楼》)、 《偷曲》、《絮阁》、 《骂贼》、《闻铃》、 《哭像》、 《弹词》等出,至今仍在上演,为昆曲中的优秀传统剧目。

洪咨夔 

南宋诗人。字舜俞,号平斋。於潜(今属浙江临安县)人。嘉泰二年(1202)进士。授如皋主簿,累官至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加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文。

洪咨夔为人正直敢言。在现存的 920多首诗里,像“今岁啼饥眼欲枯”(《刘后溪和雁湖即事诗十绝见示次韵》其四),这样直接反映农民生活疾苦的诗句并不少见。又如《次韵闵饥》其一写道“贵人生长不知田,丝竹声中醉饱眠。渠信春山青草尽,排门三日未炊烟。”已接触到农村贫富对立的事实。他感叹“月行九霄上,安知下民愁”(《酬程嘉定杨汉州见和》其二),足见其十分同情人民。他也常有讽刺官吏、讥刺朝政之作,如《狐鼠》一诗,最为淋漓痛快。他善于描写农村景物,如描绘牧童“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夏至过东市》其一),笔调清新、生活气息浓厚。不过他受江西诗派影响较深,也有一些平庸之作。

著有《平斋文集》32,有《四部丛刊》影宋本;又有洪氏《晦木斋丛书》本,收诗寥寥。词有《平斋词》,有汲古阁本。

侯方域 

清代文学家。字朝宗,商邱(今属河南)人。明末诸生。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有的还曾入狱。侯方域少年即有才名,参加复社,与东南名士交游,时人以他和方以智、冒襄、陈贞慧为“四公子”。曾为史可法幕府于扬州。入清以后,于顺治八年(1651)时,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

侯方域擅长散文。他提倡学习韩愈、欧阳修,尊唐宋八大家,以写作古文雄视当世。他早期所作华藻过甚、功力犹不深。自谓:“仆少年溺于声伎,未尝刻意读书,以此文章浅薄,不能发明古人之旨。”(《与任王谷论文书》)后来日臻妙境,时人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国初三大家”(宋荦《三家文抄序》)。称其文之佳者:“奋迅驰骤,如雷电雨雹之至,飒然交下,可怖可愕,□然而止,千里空碧。”其作品有人物传记,如《李姬传》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如《马伶传》写伶人刻苦学艺故事,情节曲折,精神感人:均有唐代传奇笔法,具有短篇小说特点。有论文书信,如《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答田中丞书》、《朋党论》、《王猛论》等,或痛斥权贵,或直抒怀抱,都能显示出他的散文具有流畅恣肆的特色,尤其是《与阮光禄书》,洋洋洒洒,词严气盛,挥斥鞭辟,颇能感人。

侯方域也能诗,如《哀词·少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开府都督淮阳诸军事史公可法》(有序)是一首35韵的五古,歌颂史可法的生平业迹,以为用兵不如诸葛亮,而死节则可拟为文天祥,“称量确当”(徐恭士、宋荦等《四忆堂诗注语》)。

撰有《壮晦堂文集》10卷,《四忆堂诗集》6卷。

淮南小山 

西汉辞赋作者。姓名、生平均不详。淮南王刘安门客。今存辞赋《招隐士》 1篇。《汉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招隐士》当是其中仅存的1篇。此篇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题为淮南小山作,然而萧统《文选》则题刘安作。关于文章写作的背景,说法也不一。王逸说是小山之徒“闵伤屈原”之作,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而作,而不少研究者则以为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

作品的内容是铺写山中凄厉可怖的景象,招唤隐居的“王孙”,劝他不可久留,切盼他及早归来。作者采用夸张、渲染的手法,极写深山荒谷的幽险和虎啸猿悲的凄厉,造成怵目惊心的艺术境界,成功地表达了渴望隐者早日归还的急切心情,艺术构思似受到《楚辞·招魂》的影响。通篇感情浓郁,意味深永,音节谐和,像“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这样的句子,优美动人,历来传诵。所以王夫之说它“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辞赋之比”(《楚辞通释》)。从题材说,它是后世招隐诗之祖。

皇甫冲 

明代诗人。字子俊。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皇甫冲的诗歌能较多地接触社会现实问题。他在《袁抑之黄门防秋师还》诗中揭露明朝军队将领的腐败,他们御敌无方,致使“烽火夜照蓬莱宫,黎民半死长安陌”。士兵多已亡散,而“元戎尚拥娇娥眠”。《筑垣行》中又描写外族入侵后所造成的“火焰烧天云,白骨盈沟渠”的凄惨景象。诗人在《顺义战》一诗中,还以饱满的热情,塑造了人民中奋起抗敌的爱国英雄。由于他们的英勇斗争,使“城邑不破残”,同时,诗人对他们功高名坠又深表同情,结尾说:“李广岂数奇,耿恭终弃置。斯理自古然,况乃居今世。”抒发感慨,讽刺时弊。诗人对敢和严嵩作斗争的杨继盛极其崇敬,《舟中读杨兵部疏》表现了他的义愤,这些诗歌都具有相当的社会意义。他的另一些诗歌,抒发“为儒四十年,裒然一缝掖”(《下邳》)的功名无望的惆怅,表现“清尊独对南城月,惟见归鸦嗓晚烟”(《过济怀周白川尚书》)的闲适心情,又写得较为冲淡醇雅。

皇甫冲善骑射,好谈兵。撰《几策》、《兵流》、《枕戈杂言》等政治军事著作数十万言。他还精音乐、弈棋。作品有《皇甫华阳集》等。

黄  节 

近代作家、学者、诗人。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后改名节,别署晦翁、黄史氏。广东顺德人。辛亥革命前,与邓实等在上海组织国学保存会,创办编辑《国粹学报》,主张“辨别夷夏”,实行“排满革命”;提倡保存国学,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为此,他参加了南社。辛亥革命后,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曾写信给筹安会成员刘师培,指责他“倾覆民国,是为内乱”(《与刘师培书》)。五四运动时期,反对新文化运动。晚年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

黄节的诗有一定社会内容,如《宴集桃李花下,兴言边患,夜分不寐》表现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忧虑。《岳坟》隐寓怀汉排满之意。他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些诗则表露对军阀混战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主要风格是冲和淡远,凄怆感伤。张尔田称赞他“内蕴耿介,外造隽澹”(《蒹葭楼诗序》),陈三立推崇他“格澹而奇,趣新而妙,造意铸语,冥辟群界,自成孤诣”(《蒹葭楼诗序》)。但也有少量悲壮苍凉、慷慨激昂的作品。黄节墨迹

著有《蒹葭楼诗》,录诗 425首,始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止于1933年,不收辛亥革命前十年之作。今人马以君辑《蒹葭楼集外佚诗》近80首,载《明清诗文研究丛刊》第 2辑。此外,笺注之作《汉魏乐府风笺》、《曹子建诗注》、《魏文帝魏武帝诗注》、《谢康乐诗注》也为人称道。其他文章论著散见于《国粹学报》、《南社丛刻》。

  溍 

元代文学家。字晋卿。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少年时从师读书,迨长,以文名四方,隐居不仕。后县吏强迫参加考试,中进士,授台州宁海丞。又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延事。晚年上书求归,南还故乡,优游田里间,死后谥文献。黄□与临川虞集,豫章揭□斯,同郡柳贯齐名,号为“儒林四杰”。

黄□为人操行孤洁,他的不少散文,如《上宪使书》,表现出作者介立不阿的性格。《柳立夫传》颂扬了一位光明正直、不计酬劳、尽力救死扶伤的医生。《贾论》描述商贾活动场所,百货聚集,买卖交易,货真价实,唯利是图。这种市井之事,为士大夫所鄙贱,然而士大夫一个个“饰虚怀枵”以取得高官厚禄,不讲真才实学,品行不如商贾。文章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其实贵人反不如贱人直心爽性。《说水赠蒋春卿》以水喻人,“持涓滴以相波澜”。虽然大才小用,但总算付出一点自己的力量,不靠弄虚作假生活。此类散文针对现实,触及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弊病。他有一篇《陆君实传后叙》,记述陆秀夫、张世杰等人事迹甚详,流露了对宋末忠臣义士凭吊之情,这在他的诗《过谢皋羽墓》、《有感》、《凤凰山》、《宣和画木石》中也都有所表现。

黄□早年有一首《览元次山舂陵行有感近事追和其韵以寓鄙怀》,描写饥饿中的人民在官吏的鞭□下,被逼交租税,卖儿鬻女的惨状。诗篇最后说:“吾贱不及议,为君陈苦辞。”他要为民请命。

黄□晚年心绪渐归于平复,如他在《赠月江术士》诗中说:“坐阅人间六十年,始知我命不由天。千江一月无分照,枝北枝南影自偏。”人间不平事看多了,请命也无用,感慨甚深。

从艺术性上看,黄□所作诗文,文辞严简。《元史》称他“文辞布置谨严,援据精切”。

黄□的著作,《元史》记有《日损斋稿》33,《义乌志》7卷,《笔记》1卷。《四库全书总目》著录《黄文献集》10卷,乃明人张俭删本。今存《黄学士文集》43卷,初编3,未第时作,续编40卷,门人王生、宋生所编。

黄景仁 

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武进(今江苏常州)人。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4岁丧父,16岁应童子试,三千人中名列第一,17岁补博士弟子员,但从此屡应乡试都不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黄景仁20岁时即开始浪游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业富、安徽学政朱筠幕中为客。在朱筠幕,于采石矶的太白楼宴会上即席所赋《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诗传诵一时。乾隆四十年(1775)27岁时赴北京,次年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33岁时,游西安,客陕西巡抚毕沅幕。明年回京师,为候补丞,未补官。乾隆四十八年(1783),黄景仁35岁,为债家所迫,抱病再赴西安,至山西解州运城,病逝于河东盐运使沈业富官署中。

黄景仁短暂的一生,大都是在贫病愁苦中度过的。所作诗歌,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的情怀。如《病中杂成》:“冻蝇僵壁飞无力,雨露栖松翅倒垂。”他的《别老母》、《途中遘病颇剧怆然作诗》、《微病简诸故人》、《旅夜》、《杂感四首》、《癸巳除夕偶成》等,都写得低沉苍凉,但语调清新,感情真挚动人。他还作有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如《感旧》、《感旧杂诗》、《绮怀》等;有些诗写得慷慨豪迈,如《少年行》:“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还有《观潮行》、《后观潮行》、《太白墓》等。有些刻画山水景物或人情事态的诗篇,也写得细致生动,如《黄山松歌》、《天门山》、《献县汪丞座中观伎》等;有些怀古咏史的诗篇,也能别出新意,如《虞忠肃祠》、《寿阳怀古》、《凤山南宋故内》等。翁方纲曾为黄景仁的诗集作序,评论说:“故其为诗,能诣前人所未造之地,□、厉、奇、矫,不主故常。”洪亮吉为他写《行状》,评论说:“自湖南归,诗益奇肆,见者以为谪仙人复出也。后始稍稍变其体,为王、李、高、岑,为宋元□诸君子,又为杨诚斋,卒其所诣,与青莲(李白)最近。”王昶为黄景仁写《墓志铭》,评其诗说:“上自汉魏,下逮唐宋,无弗效者,疏瀹灵腑,出精入能,刻琢沉挚,不以蹈袭剽窃为能。”可以看出他诗的风格和创造性。缺点是情调比较感伤低沉。

黄景仁亦能词,词作明白晓畅,擅长白描,但含蓄不够。

著作有《两当轩集》22卷,其中诗16卷,词3,诗词补遗及遗文3卷。

黄爵滋 

近代政治家、诗人。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陕西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后任鸿胪寺卿、刑部右侍郎。他提倡经世之学。在学术思想上,主张经术致用,沟通和调和汉学与宋学,主张以汉学为径路,以宋学为依归,使学术成为“有用之学”,反对“著书满家,而曾无一字之有益于今”(《汉宋学术定论》)。在政治上,密切关注现实,凡所建白,都切中时弊。在内治方面,主张澄清吏治,解决“官之无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减少“失业之民”;对外也富于敏感,主张整顿军备,巩固国防。在鸦片战争爆发前6,即提出靖海洋、严防禁,言“海有防守,洋有禁条,二者实相表里。夷性凶犷,洋人诡诈,柔而抚之,尤必刚而制之”(1834年奏疏)1838年乃有著名的禁烟疏,即《请塞漏卮以培国本疏》,主张严禁鸦片。鸦片战争时著《海防图表》、《海防图说》,被誉为“一代伟人经世之学”。所以包世臣称他为“解事救时之君子”(《仙屏书屋初集年纪》载包世臣手札)

黄爵滋在文学上也强调有益世用。他要求文应“内而身心,外俾世道”(《仙屏书屋四书文自序》),即有益于立身与治世。主张诗“发至情于歌泣,陈大义于死生,中有自得之真,外无他求之巧”(《云涛山房诗序》),即要有真实的内容。他不满意当时脱离现实的平庸诗风,表现出要求改革诗风的意向。曾说:“仆自顾力弱,障挽无由,思得一二贤豪,共明此道。”(《与李海初笺》)又说:“使如廉峰(徐宝善)诸君提倡于上,亨甫(张际亮)、四农(潘德舆)诸子相与奋发而周旋之,则斯道复兴之机也。”(《仙屏书屋初集诗录自序》)他的诗作如《抚州行》,蒿目时艰,反映现实可忧的情况。所以潘德舆说他“非有益于国之敷政、人之植行者,则不以命笔”(《仙屏书屋诗序》)。黄爵滋以言官成为当时清流议政的中心,又以翰林、考官等较高文职地位,与徐宝善一起成为鸦片战争前夕在京文士围绕的中心,如汤鹏、张际亮、潘德舆、叶名沣、孔宥函等都团结在其周围,“以气节相尚,赋诗酬唱,一时京师坛坫,称极盛焉”(吴昆田《孔宥函传》)。

文学著作有《仙屏书屋初集文录》、《仙屏书屋诗录》。

皇甫谧 

西晋文学家。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人。年轻时,不好学,游荡无度,后感奋学习。家贫曾躬自耕稼,常常携书劳作。后患严重风痹,常委顿不起,犹手不释卷。朝廷屡召,皆不赴,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晋时名臣、文学家挚虞等皆出其门下。

皇甫谧一生著述甚丰,然而多已散失,今仅存《高士传》及一些论、序文字。其《高士传》,所记人物起于披衣而终于焦先,共91人。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所载96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说所载87人,起于披衣而终于管宁。可知此书至宋已有二本,非其旧观。此书附皇甫谧自序,以为“自三代秦汉,达乎魏兴受命,中贤之主未尝不聘岩穴之隐,追遁世之民……然则高让之士,王政所先,厉浊激贪之务也”。《高士传》外,今存作品中较完整的是《玄守论》、《释劝论》、《笃终论》。《释劝论》采用宾主对答的形式,与扬雄《解嘲》类似;在内容上则受魏晋玄风的影响,阐述隐与仕二途同通于“大道”的玄理。《玄守论》主要阐述自己守玄抱一,不务虚名的志向。《笃终论》论葬送之制,提倡薄葬。另外,还有《汉高祖论》与《汉光武论》,是《帝王世纪》的佚文。他的诗今存残篇《女怨诗》;《北堂书钞》第84卷载其四言诗六句,逯钦立认为也是《女怨诗》的佚文。

《晋书·皇甫谧传》谓其“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 《年历》、 《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隋书·经籍志》录有《皇甫谧集》2,已佚。今存诗文见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皇甫湜 

唐代散文家。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附近)人。元和元年(806)进士,授陆浑(今湖南嵩县东北)县尉。仕至工部郎中、东都判官。

皇甫□与李翱都是韩愈的学生,与韩愈处于师友之间。李翱发展了韩文平易的一面;皇甫□则发展了韩文奇崛的一面,他在《韩文公墓铭》中也主要推崇韩文的这一面。《答李生书》三篇,是皇甫□文论的代表作,其中反复论辩了“奇”与“常”在文章中的关系与作用。他说“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于众,出于众则奇矣。”认为新鲜的思想见解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就是不平常,不一般,在常人看来就显得“奇”、“怪”。又说:“夫文者非他,言之华者也,其用在通理而已,固不务奇,然亦无伤于奇也。”指出文采原是表达义理的艺术形式,不必片面追求异常出众;但异常出众的艺术也不会损害表达义理,不必反对。所以他所谓“奇”、“怪”,是指内容的新见和形式的独创。但由于过分强调“奇”的作用,便导致了刻意求奇、反伤自然的流弊。皇甫□在《顾况诗集序》中赞扬顾诗“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可见他的诗论与文论是一致的。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集》 3卷。今传《四部丛刊》本《皇甫持正文集》6卷,文30多篇,系据宋刊本影印。他不长于诗,《全唐诗》仅收其《题浯溪石》1首。事迹见《新唐书》本传。

皇甫松 

唐代词人。名一作嵩,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今浙江建德)人。生卒年不详。中唐古文作家皇甫□之子。《花间集》称他“皇甫先辈”。唐人称进士为“先辈”,大约他中过进士而未任官。

皇甫松词如〔浪淘沙〕、〔杨柳枝〕、〔怨回纥〕等,形式同五、七言诗;〔采莲子〕则用七绝,而句下分别以“举棹”、“年少”和声。其〔采莲子〕、〔摘得新〕等词,为时人所称许。〔梦江南〕二首写灯下月夜遥忆江南生活情景:“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其一);“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其二)。笔致清灵,情境优美。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其“情味深长,在乐天、梦得上”。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也说:“皇甫子奇词,宏丽不及飞卿,而措词闲雅,犹存古诗遗意。唐词于飞卿而外,出其右者鲜矣。五代而后,更不复见此笔墨。”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皇甫松《醉乡日月》 3卷。其词今存20余首,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事迹见《历代诗□》。

黄  人 

近代作家、批评家。字摩西,原名振元,字慕庵。江苏常熟人。出身于寒素家庭。光绪二十年(1894)中秀才。二十六年,与庞树柏等于苏州组织三千剑气文社。同年,任东吴大学文学教授。光绪三十一年(1905),参与曾朴经营的小说林书社的创办。三十三年,主编《小说林》杂志。其后又与王文濡创办国学扶轮社,编辑《清文汇》和《普通百科新大辞典》等。南社创立,他较早加入。武昌起义爆发,他想外出有所建树,因突发脚病,未能成行。

袁世凯窃国后,他极端苦闷,笑骂无常,1912年夏忽发“狂疾”,次年死于苏州。

黄人博学多能,行为奇特,素有奇人之称。他自述曾经“朝饮獐血,夜骋燕脂,无一日亲文史,而倚马横槊,动辄成帙,随手弃去”(《蛮语摭残》)。吴梅称赞他“凡经史、诗文、方技、音律、遁甲之术,辄能晓其大概,故其为文,不屑屑于绳尺而光焰万丈”(《血飞花传奇序》跋语)。他不但精通文史,而且博通各种自然科学,所编《百科新大辞典》一书,论述大都正确。

黄人的诗集名《石陶梨烟阁诗》,未刊,现藏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摩西词》为张鸿印行,其中多为和龚自珍、张惠言、蒋敦复之作。他的小说理论和有关小说史的著作有一定的意义。《小说林发刊词》批评鄙视小说与神化小说两种倾向,认为小说只是文学中倾向于美的一种。《小说小话》认为描写人物最忌搀入作者的论断,应当如镜中取影,其美丑让读者自行判断;又认为小说作者应当博览群书,广通世务。它是近代中国较早的具有小说史性质的著作,其中关于古代小说的书目评介部分,曾被鲁迅全部录入《小说旧闻钞》。他的《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史著作,根据真、美、善原则提出了若干新见。如认为文学是美的一部分,但离开了真与善,就会流于偏颇与亵读;文学具有审美与求诚明善的作用;文学史应当研究文学的源流和文学种类的正变沿革,它可以启发人们的爱国的感情等。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