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21)

 

本页内容提要

李隆基

李梦阳

李  密

林  逋

林昌煜

令狐楚

凌濛初

林景熙

林  纾

林  旭

林则徐

李攀龙

梁佩兰

李  颀

李隆基 

唐代诗人。即唐玄宗,睿宗李旦第三子,曾封临淄郡王。中宗死后,韦后乱政,他起兵诛灭韦氏及其党羽,拥立睿宗。不久,睿宗就禅位于他。他即位初任用姚崇、宋□为相,革除积弊,使政局得以安定,经济得到发展,史称“开元之治”。晚年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宠爱杨贵妃,沉湎声色,朝政日渐腐败,终于在天宝十四载 (755)发生了“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次年,他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即位为肃宗,尊他为太上皇。回长安后抑郁而死。谥曰明,故亦称唐明皇。

李隆基精通音律,工八分书和章草。唐代帝王多能诗,他和太宗李世民更为后世所称道。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认为其诗“骨气”胜于太宗,并对他的《早度蒲津关》中“春来津树合,月落戍楼空。马色分朝景,鸡声逐晓风”和《幸蜀西至剑门》中的“翠屏千仞合,丹嶂五丁开”等名句,作了很高的评价。此外如《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等诗,也很有气概。

《全唐诗》录存其诗 1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纪。

李梦阳 

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出身寒微。曾祖父赘于王氏,父恢复李姓。弘治六年(1493)举陕西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因连丧父母,在家守制。直到弘治十一年,出任户部主事,后迁郎中。弘治十八年四月,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张鹤令,被囚于锦衣狱,不久宥出,罚俸三个月。出狱后,途遇张鹤令,李梦阳扬马鞭打落其两齿,可见他嫉恶如仇的强硬态度。正德元年(1506),因替尚书韩文写弹劾刘瑾奏章,被谪山西布政司经历,不久又因他事下狱,赖康海说情得释。刘瑾败,复起任原官,迁江西提学副使。后因替朱宸濠写《阳春书院记》而削籍。

李梦阳鉴于当时台阁体诗文存在“□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弊端,决心倡导复古以救其痿痹,确有一定进步作用。他认为“宋人主理不主调,于是唐调亦亡”(《缶音序》);同时也鄙弃中晚唐诗,认为“至元、 白、 韩、孟、皮、陆之徒为诗,始连联斗押,累累数千百言不相下,此何异于入市攫金、登场角戏也”(《与徐氏论文书》)。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他的主张影响甚大。《明史·文苑传》说他与何景明“倡导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操觚谈艺之士,翁然宗之”。然而,李梦阳过于强调格调、法式,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求创新。尤其在他与何景明的辩论中,意气用事,论点更趋偏激,导致刻意古节、泥古不化的流弊,甚至走上抄袭剽剥的道路,反而扼杀诗歌创作的生机。直到晚年,他有所悔悟,在《诗集自序》里,承认“真诗乃在民间”,而自己的诗是情寡词工,并非真诗。

李梦阳创作的乐府和古诗较多,其中有不少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且寄寓了作者力求有所改革的政治理想。《朝饮马送陈子出塞》揭露了明朝军队的腐败:“万里黄尘哭震天,城门昼闭无人战”;还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今年下令修筑边,丁夫半死长城前。”笔力颇为苍劲沉重。《君马黄》刻画宦官的骄横,也栩栩如生。坐车的宦官由于“前径狭以斜,曲卷不容车”,竟然下令拆房毁屋,于是“大兵拆屋梁,中兵摇楣栌,小兵无所为,张势骂蛮奴”,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空城雀》通过对群雀啄麦、坐享其成的描绘,表示了对既无利弹、又蔑网罗的贫苦“翁妪”的同情,很有深意。《玄明宫行》铺叙了宦官住地的盛衰,抨击了他们的穷奢极欲,更嘲讽了这些家伙顷刻烟消云灭的可悲下场。

李梦阳的乐府、歌行在艺术上有相当成就。他善于结构、章法,如《林良画两角鹰歌》从画说到猎、从猎生发议论,后画猎双收,很见功力。但时有雕凿之痕,并未臻于自然流转的神境。另有部分乐府模拟严重,不足取。除乐府、歌行之外,李梦阳的七律也有特色。他专宗杜甫,七律多气象阔大之辞。如《台寺夏日》对台寺的描绘,很有磅礴飞动的气势,并蕴藏着鉴古知今的情思。他创作七律,也能注意开阖变化。王维祯认为:“七言律自杜甫以后,善用顿挫倒插之法,惟梦阳一人。”但也应看到,李梦阳的七律并非全是雄浑健拔之作,还有少数兴象飘逸、风味盎然的诗篇。如《舟次》“贪数岸花杯不记,已冲风雨□犹牵”,《春暮》“荷因有暑先擎盖,柳为无寒渐脱绵”,用词精警而自然,情趣横生而不落俗套,另具一种风致。

著有《空同集》66卷。

李  密 

晋初散文家。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祖父李光曾为蜀国朱提太守。父早亡,母何氏改嫁,李密被其祖母刘氏收养。师事谯周,长于《春秋左氏传》。历任蜀国州从事、尚书郎等职。曾出使吴国,吴人称其有才辩。蜀亡后屏居乡里,累举不应。泰始三年(267)李密 44岁,晋武帝立太子,征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逼迫,他为此上《陈情事表》。武帝览表感动,命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刘氏死后,李密服丧满,应征为太子洗马、尚书郎,出为河内温令。李密自恃才能,常望内转,因不遂所愿而怀怨,被免官。去官后为本州大中正。

《陈情事表》简称《陈情表》。在此表中,李密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应诏的苦衷,把处境和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写得婉转凄恻。文章的语言尤具特色,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都形象而又生动,词意真切,传为千古名句,转为成语。此文见《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萧统《文选》,后来各种选本多加采录,是中国古代散文名篇。李密另著有《述理论》10篇,已佚。此外,尚存两篇短文片断,残诗1首。

林  逋 

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时多病,未婚娶。布衣终身。大约40岁以前,长期漫游于江淮一带。后半生隐居于杭州西湖孤山。喜欢梅、鹤,自称“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他在隐居生活中自得其乐,相传20年足不入城市。但是声名远扬,常有士大夫、文人往谒。朝廷曾赐给他粟帛,并要地方官员照顾他。他同范仲淹、梅尧臣都有诗歌唱和。卒谥和靖先生。

林逋的诗,除一些赠答之作外,主要描写西湖优美的自然景色,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待重来看雪天。”清冷幽静、闲淡深远,典型地体现出他的诗歌艺术风格。咏梅的诗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梅花》),成功地传写出梅花清幽香逸的独特风姿,是为人传诵的名句。

林逋作诗随写随弃,散失很多。现存《林和靖诗集》4卷,《补遗》1卷,近300首,有《四部从刊》本。

林昌煜 

近代学者、诗人、诗评家。字惠常,自号□□山人,晚年又号茶叟、五虎山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光十九年(1839)举人,多次会试不中。因献《三礼通释》,于咸丰八年(1858)得建宁府学教职,仅一年即被排挤去官。同治年间,一度掌教廉州海门书院。约卒于同治末年。清代咸丰元年家刻本《射鹰楼诗话》

林昌□与魏源以及族人林则徐为挚友,留心世务。对外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每谈海氛事,即激昂慷慨”(温训《射鹰楼诗话序》)。所著《平夷十六策》,林则徐见之以为是“救世之书”(致林昌□信)。又志在除弊振衰,所著《四臣表》实是针对朝廷“败将庸臣蚋狗纷”(《自题四臣表后》)的现实而发。林昌□的诗集剔除掺入的他人诗作,存诗近800首。他的诗如《亭槛词三章》、《市价行》中“嗷鸿百万集中野,长官携笛上高楼”等,痛斥官吏贪黩,关怀人民苦难;《杞忧》、《渡海》中“弯弓我慕西门豹,射汝河氛救万蚩”等,则抒发对帝国主义入侵的忧心与愤怒,表达抗击的坚强意志。作为经学家兼诗人,林昌□的诗以雅驯之词表达愤世刺时的感情,所以“有金石气,亦有姜桂气”(陶梁评林昌□诗),骨气坚苍,沉雄矫健。

林昌□更突出的成就是在评诗。他在道光末年写成的《射鹰楼诗话》“意专主射鹰(隐射射英)”,其次则为“有关风化者”(《射鹰楼诗话》卷二十二),因此与一般的谈诗之作不同,而具有关切时务的明显倾向。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①突出表现了爱国反侵略思想。前两卷集中采录了反映鸦片战争的诗篇,通过表彰作者及其作品,激励反帝爱国精神,兼及抗御入侵、抵制鸦片贩毒及商品倾销的方略。末卷则全录朱琦配合魏源《圣武记》所作的《新铙歌》49章。

②评论诗人和诗篇。评论所及以清代诗人为多,不下 200人左右,尤详于嘉庆、道光两朝作者。其中对当时进步诗人如魏源、林则徐、张际亮、朱琦、张维屏等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对一般诗人也能注意采摘与政治及社会相关的作品。入录作者,除简介生平,追溯诗作源流,品评风格成就外,选载原作较多。其中不少作者不见史传,诗集不见刻本,藉《诗话》可窥一斑。又由于采录较早,往往取于稿本,时而保留一些佚诗,如魏源、朱琦等人的某些作品。因此,即使对有刻本的作家,也具有一定的校勘、辑佚价值。

③通过选录、品评作品和检讨前人诗论,表达了作者的论诗主张。他论诗注重“命意”、“寄托”,强调“处处皆有作诗之人在”(《诗话》卷二十一),提出诗“本于性情”(卷十九)。他肯定严羽诗有别材、别趣之说。但反对严羽“诗非关学”、“诗非关理”的提法,而赞许朱□尊所说“诗篇虽小伎,其源本经史。必也万卷储,始足供驱使”。这实际反映了当时“学人之言与诗人之言合”的诗歌倾向,为后来“同光体”所推衍。此外作者论诗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则反映了诗论的保守倾向。

④虽是诗话,于有关风化之事,诸如花会的赌博、吸食鸦片之害及断烟之方以及耶稣教的传播等,也都有所论列。

诗文集有《衣□山房诗集》 8卷,同治刻本;《小石渠阁文集》6,光绪刻本。评诗之作主要为《射鹰楼诗话》24卷,咸丰刻本,同治初年南游广州续成谈诗之作《海天琴思录》与《续录》各8卷,有同治刻本。

令狐楚 

唐代文学家。字□士。宜州华原(今广西宜山)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贞元七年 (791)登进士第。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节度使镇上。谥曰文。

令狐楚才思俊丽,能文工诗。“于□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传讽”(《新唐书·令狐楚传》)。时古文家后继乏人,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为世所称,“言文章者以冠”(刘禹锡《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其骈文“隶事生动,犹得子山(庚信)遗意”(高步瀛《唐宋文举要》)。李商隐的骈文即其所授。元和十二年(817),选进《御览诗》。晚年与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较多。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令狐楚《漆奁集》 130卷,又《梁苑文类》 3卷,《表奏集》10卷(自称《白云孺子表奏集》),均佚。《全唐文》收其文 5卷,《全唐诗》收其诗50多首。所选《御览诗》,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人选唐诗(十种)》本。事迹见刘禹锡《唐故相国赠司空令狐公集纪》与新、旧《唐书》本传。

凌濛初 

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今湖州)人。12岁入学,18岁补廪膳生,55岁以优贡授上海县丞,63岁任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明末农民军起,他与之对抗,最后呕血而死。

凌□初著作有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初刻和二刻(简称“二拍”)。戏曲《虬髯翁》、《颠倒姻缘》、《北红拂》、《乔合衫襟记》和《蓦忽姻缘》等,此外还著有《圣门传诗嫡冢》、《言诗翼》、《诗逆》、《诗经人物考》、《左传合鲭》、《倪思史汉异同补评》、《赢□三札》、《荡栉后录》、《国门集》、《国门乙集》、《鸡讲斋诗文》、《乙编□诞》、《燕筑讴》、《南音之籁》、《东坡禅喜集》、《合评选诗》、《陶韦合集》、《惑溺供》和《国策概》。

在凌□初的所有著作中,以“二拍”影响最大。“初刻”、“二刻”各40卷,其中“二刻”第23卷《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重复。“二刻”的第40卷则是《宋公明闹元宵》杂剧。因此,“二拍”实有小说78篇。凌□初是中国创作拟话本小说最多的一个作家。

从“初刻”的序言里,可以知道凌□初是由于看到冯梦龙所编辑的“三言”行世颇捷,因而在“肆中人”怂恿下写了“二拍”,在小说的取材上,凌□初所见的宋元旧本,已被冯梦龙“搜括殆尽”,剩下的只是“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的东西,所以就“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在序言中,作者对于“一二轻薄恶少,初学拈笔,便思污蔑世界,广摭诬造,非荒诞不足信,则亵秽不忍闻”的现象,表示十分愤慨,但在“二拍”中这类描写还是很多。

“二拍”的部分作品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是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泛海经商事。主人翁文若虚,在国内经商破产,一次偶然和一些商人出海经商,他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来的路上,在过一荒岛时又拣到了个珍宝,因此大发横财,成了一大富商。联系明中叶后商人要求开放“海禁”的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小说反映了当时商人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归来受人笑话”而流落关外,后来为海神所垂爱,得其指点,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海神的“人弃我堪取,奇赢自可居”的指点,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在《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王生两次贩物被劫,使他对出外经商,失去信心,他的婶母一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坠了家传行业。”这些十分重视商业的描写,在以往作品中实属少见,这是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

“二拍”中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李将军错认舅》,着力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习俗陈规而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翠翠。但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最后以双双殉情来表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里的少女速歌失里,对父母从势利观点出发的悔盟迫嫁行为坚决抗争,终于实现了和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错调情贾母詈女》中贾闺娘与孙小官相爱,遭母横加干涉,后经种种曲折,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在《满少卿饥附饱□》里批判了满少卿的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丑恶行为;并对现实生活中只准男人丧妻后续弦再娶,置妾买婢,而不许寡妇再嫁的现象,表示了不平,实际上提出了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

“二拍”中还有一类作品,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残、荒淫好色。《青楼市探人踪》里,通过狰狞贪婪的杨佥宪和狠心夺产的张廪生这两个形象,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阴险狠毒的本质,尤其是杨佥宪的罪行更令人发指,为吞没五百两银子的贿赂,竟杀害了张廪生主仆五条人命。《进香客莽看金刚经》里写贪婪卑劣的柳太守,为胁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金刚经,竟嘱盗诬攀某寺为窝藏盗犯之所,对住持多方迫害。《王渔翁舍镜崇三宝》中提点刑狱使者浑耀闻知住持法轮藏了他人宝镜发了财,为夺得宝镜,他用尽各种威逼手段,直至把住持活活打死。

“二拍”颇善于组织情节,因此多数篇章有一定吸引力,语言也还生动,但从总的艺术魅力来说,它比“三言”差得多。

凌□初在《序言》中申明自己所写小说是“文不足征,意殊有属”,作者所属的无非是要宣扬名教,以达到劝慰的目的。因此书中消极、落后的成分比重甚大。具体表现为露骨的色情描写甚多,另外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和宿命论思想几乎充斥全书,还有少数篇章如《钱多处白丁横带》、《何道士因术成□》里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攻击。

林景熙 

宋末诗人。字德阳,一作德□,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受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标志,作《冬青花》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

林景熙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其诗多哀国怀旧之情,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触景生情,借景写怀,沉郁苍凉,感人至深。七古《读文山集》则悲壮激楚,正气凛然,如结尾写道:“书生倚剑歌激烈,万壑松声助幽咽。世间洒泪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宋诗钞·白石樵唱钞》引宋末方逢辰评:“诗家门户,当放一头。”

所著《霁山集》5,元人章祖程注。《知不足斋丛书》本作《霁山先生集》5,卷首1,拾遗1卷。有1960年中华书局排印本。《宋代五十六家诗集》中有《白石樵唱集》1卷、清宣统石印本。

林  纾 

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补柳翁、践卓翁、长安卖画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早年曾从同县薛锡极读欧阳修文及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光绪八年(1882)举人,考进士不中。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所作古文,为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所推重,名益著,因任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入北洋军人徐树铮所办正志学校教学,推重桐城派古文。后在北京,专以译书售稿与卖文卖画为生。

戊戌维新前,林纾在福建每天和友人谈新政,作《闽中新乐府》50首,反映了他当时的进步思想。像《村先生》、《兴女学》等,主张改革儿童教育,兴办女子教育,宣传爱国思想:“今日国仇似海深,复仇须鼓儿童心。”(《村先生》)这种宣传爱国的精神,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更有发扬,像他所作《徐景颜传》,就表扬海军的为国牺牲。

林纾后来思想转向保守,跟他始终主张维新、忠于清光绪帝的立场有关。辛亥革命后,他在《畏庐诗存·自序》里说,“革命军起,皇帝让政。闻闻见见,均弗适于余心”,“惟所恋恋者故君耳”。他虽然没有在清朝做官,却十谒光绪帝的陵墓。因此,入民国后,他和桐城马其昶、姚永概相继离开北京大学,并攻击革命家章炳麟为“庸妄巨子,剽袭汉人余唾”,“意境义法,概置弗讲”(《与姚永概书》)为桐城派张目。五四运动中,《新青年》杂志提倡以白话代文言,发自北京大学。林纾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从保守转到反对“五四”新文学运动。

林纾有《畏庐诗存》,却删去了《闽中新乐府》。他自称“吾诗七律专学东坡(苏轼)、简斋(陈与义);七绝学白石(姜夔)、石田(沈周),参以荆公(王安石);五古学韩(愈);其论事之诗则学杜(甫)”(《林畏庐先生手札》)。他最推重自己的古文,批评康有为赠诗称赞他的译著,而不谈他的古文,是“舍本逐末”(同前)。他自言在京与吴汝纶论《史记》为文之用心,深得吴之首肯。又推重吴汝纶评点《史记》“发神枢鬼藏之秘”(《桐城吴先生点勘史记读本序》)。又称吴始见其文,赞曰:“是抑遏掩蔽,能伏其光气者。”(《赠马通伯先生序》)他标榜桐城派,其实他的古文跟桐城派并不相同。像《冷红生传》、《先妣事略》、《苍霞精舍后轩记》、《赵聋子小传》,都善于叙事抒情,写得生动而有感情,或杂以诙谐,能感动人,不像桐城派文的谨严而较平顺。他的《畏庐文集》,于闲漫细琐之处,曲曲传情,与归有光文相近。他自己也说:“六百年中,震川(归有光)外无一人敢当我者。”(《林畏庐先生手札》)晚年名高,好自矜张。或伤于蹇涩,不复如初集之清劲婉媚了。其实林纾的成就还在他的“林译小说”,他的诗文和画,都为译著所掩。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单行本主要由商务印书馆刊行,未出单行本的多在《小说月报》、《小说世界》上刊载。跟林合译美英作品者有魏易、曾宗巩、陈家麟、毛文钟等,合译法国作品者有王寿昌、王庆通、王庆骥、李世中等。

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 7种。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 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 5种,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 4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瑞士威斯的《□巢记》,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林纾不懂外文,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于口译者之手,因而也产生了一些疵误,如把名著改编或删节的儿童读物当作名著原作,把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的剧本译成小说,把易卜生的国籍误成德国等。即使这样,林纾仍然译了40余种世界名著,这在中国,到现在还不曾有过第二个。林纾译作封面

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如所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孝女耐儿传》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

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他赞美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善于“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善叙“家常平淡之事”(《孝女耐儿传自序》),而用《史记·外戚传》写窦长君的话作比,认为《史记》中此等笔墨亦不多见。又说《红楼梦》虽亦“善于体物,终竟雅多俗寡”。通过用《史记》、《红楼梦》作比,赏识狄更斯的笔墨,为中国读者打开了眼界。他在《不如归序》里,称德富健次郎“夹叙甲午战事甚详。余译既,若不胜有冤抑之情,必欲附此一伸”。又说:“纾年已老,报国无日,故日为叫旦之鸡,冀吾同胞警醒。”这说明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

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林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录》、《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林  旭 

近代诗人。字暾谷。福建侯官(今福川市)人。光绪十九年(1893)举人。二十一年春,应试在京,时当中日战争,闻知签订《马关条约》,便参预“公车上书”,并结识康有为。二十三年,闻德国侵占胶州,益感瓜分在即,入赀为内阁中书,又从康有为“治义理经世之学”(梁启超《林旭传》)。光绪二十四年正月,与同乡京官开闽学会,复为保国会会员。同年七月,与谭嗣同等同授四品卿衔,充军机章京,参预新政,十日之内,上书甚多,诏谕亦多由其起草。政变前夕,传交光绪帝给康有为的密诏,并与谭嗣同共筹对策。政变发生,被捕遇难,年仅24岁,为戊戌死难六君子之一。林旭像

林旭与同光体鼓吹者陈衍关系密切,是闽派主要代表之一。诗学黄庭坚、陈师道,以苦涩奥僻为尚。其五古、七绝,则偏重追求梅尧臣、杨万里之古淡、清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关注时局,忧心国事之作渐多,如《虎丘道上》、《寄陈仲奋》诸作。《叔峤印伯居伏魔寺数往访之》愤慨和议“□虎割肉有尽时”,《约游西山会文学士宅闻和议成愤甚余辈亦罢去》记下了马关条约签订消息传来为之罢游之事。《狱中示复生》为绝笔诗,抒发了未能挽回时局的遗恨。陈衍称此诗用“倒戟而出之法”,学陈师道绝句而“深有得”(《石遗室诗话》卷七)。

著有《晚翠轩集》,友人李宣龚初刻于光绪三十一年(《戊戌六君子遗集》所收)。1936年重刻本增补诗13首,以其应试文字为外集,影印书简四通并附录诸家题词。其手稿尚有存陈衍处而未刊者,《石遗室诗话》卷二十四即录有集外诗七律一首。《晚翠轩集》后附其妻沈静仪《崦楼词》、《崦楼诗》。

林则徐 

近代政治家、诗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出身贫寒家庭。嘉庆九年(1804)中举,十六年(1811)成进士,此后历任编修、监察御史、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道光十八年(1838)底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收缴焚毁鸦片 230多万斤,同时积极组织海防,多次击退英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和进攻,成为当时禁烟运动和抗战派领袖。鸦片战争全面爆发后,投降派得势,他被革职遣戍伊犁,于道光二十年赴西北。在伊犁期间,辛勤从事屯垦事业,推动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西北边防。道光二十五年赦归后,曾任陕西巡抚、云贵总督。二十九年告病归里。次年又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派赴广西镇压太平军,于途中病故。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前后开明士大夫的代表。他在内政方面,不墨守陈规,敢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兴利除弊的改革;对外方面,能打破“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肯于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在广东期间,搜集西方书报,译辑《四洲志》,开启了研究外国的新风气,成为睁眼看世界的带头人。

林则徐一生主要精力从事于政事活动,只是以“余事为诗”(徐世昌《晚晴□诗汇》)。嘉庆末年,他在翰林院供职后期,曾参加宣南诗社的活动,但为时不久。林则徐今存诗500余首,虽然大都是友朋赠答、题图咏画以及记叙宦游所历的作品,但是其中仍然渗透着忧时悯民的情怀和一定的批判精神。“未与嗷鸿□菜色,难除害马愧蒲鞭”(《石梧移抚吴中七叠前韵奉寄》),就表明了他的诗心歌怀所系。他在诗中歌咏济时拯民精神,痛斥贪黩奔竞之徒,有些诗直接触及腐败的政治。如《驿马行》、《病马行》等揭露了“太行神骥盐车驱,立仗无声三品刍”的黑暗现实。《题王竹屿都转黄河归棹图》说:“苟当改弦张,断制必刚毅”,表现了更革弊政的坚定精神。鸦片战争前后,他的感情更为激越,诗境也大为拓展。作于鸦片战争爆发前的《□筠尚书招余饮沙角炮台有作》,写海防将士的昂扬斗志,“蛮烟一扫海如镜,清气长此留炎州”,为中华民族吐气,是本时期诗坛少见的佳作。鸦片战争爆发后,投降派日益得势,他的诗作表达了对时局的深沉忧思和对投降派卖国苟安的愤慨:“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程玉樵方伯饯余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奉谢》);“搴茭沉玉谁输赋,□雉刳羊屡请盟”(《寄酬石梧相怀之作四叠前韵》)。同时也委婉地表现了无罪遭遣的不平和抗英壮志未成的愤懑,“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体现了他忠贞不移的爱国精神。在新疆写下的一些诗则表现了开发边疆、巩固西北边防的豪情:“西域遍行三万里,斯游我亦浪称雄。”(《寄酬梅生见赠五叠前韵》)他的一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如《即目》、《出嘉峪关感赋》等,气象雄伟,表现了诗人的胸怀与气魄。林则徐临米芾《蜀素帖》

林则徐说:“诗不矜奇善道情”(《题黄杏帘襄阳诗后》),代表了他作诗的原则。李元度说他“诗宗白傅”(《林文忠公事略》),主要体现在乐府歌行上。林则徐志怀高远,又工于骈骊,所以他的诗总体说来是“气体高壮,风格清华”(林昌□《射鹰楼诗话》),近体更用事、对仗工稳。后期诗由于特殊的遭遇,别添一种凄惋苍凉的情调。清代光绪十二年福州家刻本《云左山房诗抄》

林则徐对骈散不同的文体,持论比较宏通,以为“文之有骈体,犹诗之有今体也,貌不同而源则一”(《张孟平骈体文序》),主张不斤斤计较骈散的形式,而从文章的根本着眼。他的一些骈文,如《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等,都能体现其主张。林则徐的散文以奏疏、公牍、书函为大宗,也有少量序记、题跋、碑志等文字。这些文章以时务为核心,比较广泛地触及当代的主要矛盾和政事弊端。他的奏疏等政事文章深察情事,切中时弊,而出之以洗练晓畅的文笔,活脱自如,如《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复奏曾望颜条陈封关禁海事宜折》等都能突出反映这种特色。他的一些书函(包括家书),如《复邵蕙西书》、《致姚春木、王冬寿书》、《致沈鼎甫函》等,带有浓厚的抒情意味,眷眷于国事民生,意切情深。《复邵蕙西书》论用才语,熔铸自身的沉痛体验,饱含血泪,尤为感人。 林则徐主要著作有《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60年代中华书局整理出版《林则徐集》,已出《奏稿》3册、《公牍》1册、《日记》1册。

李攀龙 

明代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9岁丧父,家境贫寒,无力延师,但刻苦好学。稍长嗜好诗歌。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初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诸人多少年,才高气锐,互相标榜,视当世无人,七才子之名播天下”(《明史·李攀龙传》)。嘉靖三十二年(1553),出守顺德,饶有政绩,3年后擢为陕西提学副使,不久以病归里。自建一楼于华山、鲍山之间,取名“白雪楼”,读书、吟哦于其中。为人孤傲,对于不合者,辄戒门人不接纳。隆庆改元(1567),荐起浙江副使,两年后迁为参政,后擢河南按察使。因母亡故,持丧还家,哀伤过度,不久去世。

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之一。他持论比谢榛、王世贞还要褊狭,强调“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他认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创作只要“摭其华而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王世贞《李于鳞先生传》)。甚至鼓吹“视古修辞,宁失诸理”(《送王元美序》)。他推崇汉魏古诗、盛唐近体,“论古则判唐、选为鸿沟,言今则别中、盛如河汉”(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以至对盛唐古诗也加以鄙视,他编选历代诗歌而成的《古今诗删》,唐后即直接明代,宋元诗一首未选,以示其论诗宗旨。

由于他的文学主张过于片面,所以对他自己的诗文创作有着不良影响。比如他的乐府诗,自视甚高,实则剽窃模拟十分严重,“止规字句而遗其神明”(朱□尊《静志居诗话》)。王世贞也承认,李攀龙的乐府诗“不堪与古乐府并看,看则似临摹帖耳”(《艺苑卮言》)。又如他的散文“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时常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读之赘牙戟口,也无甚佳作。

但李攀龙头脑比较清醒,“资地本高”、“才力富健”。当他稍能面对现实、抒写内心真切感情时,也能创作出一些较好的诗章。他有时也要感时伤世、忧念旱灾:“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难将忧旱意,涕泣向蒿莱”(《广阳山道中》),有时则面对潦水感慨万端:“潦水阴相积,萧葭晚自寒。大夫方跋涉,天步属艰难”(《赵州道中》)。他有时还要抒发自己宦海浮沉的哀怨和牢骚,同时表现向往隐居的闲情逸志。如《冬日登楼》、《九日登楼》、《和余德甫江上杂咏》等,这些诗虽然取材也还嫌狭隘,但的确有一定真情实感。

在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以“金牛忽见湖中影,铁骑初回海上潮”(《与子与游保□塔同赋》)来勾勒保□塔下的西湖,以“浮沤并结金龛丽,飞窦双衔石□圆”(《酬张转运龙洞山之作》)来形容龙洞山的金龛和石□情况,虽嫌体物呆滞,但也还能传神。他以“明时抱病风尘下,短褐论交天地间”(《初春元美席上赠谢茂秦得关字》)来表现南北奔波的布衣诗人谢榛,以“自昔风尘驱傲吏,还能伏枕向清秋”(《寄元美》)来刻画好友王世贞,也较形象。但其构思、用词多见雷同。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还能注意顿挫变化。如《和聂仪部明妃曲》:“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意味隽永,静韵深长。沈德潜品评此诗说:“不著议论,而一切著议论者皆在其下。”

著有《沧溟集》30卷。

梁佩兰 

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今属广东)人。顺治十四年(1657)乡试第一,后屡试不第,即潜心治学,从事诗歌写作,名噪一时。康熙二十七年(1688)考中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当时他已60岁了。第二年即告假归里,乡居15,周游名山,与海内著名诗人酬唱,王士□、朱□尊、潘耒等都推重他。康熙四十二年(1703)被召回翰林院供职,因不识满文而罢。次年返乡,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为“岭南三家”。

梁佩兰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也有发泄功名失意的怨辞,间亦杂有兴亡之感。较有意义的作品是某些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章,如《养马行》、《采珠歌》、《采茶歌》、《雀飞多》、《樵父词》等。这一类诗,内容清新,语言通俗,感情自然,不失为佳作,但不多见。他的大多数诗仿古的习气过重,笔调较为平淡直致。总的来看梁佩兰的诗歌成就都还不能与屈、陈并论。

著有《六□堂集》19卷,28卷。还有《广州府志》、《南海县志》等。

李  颀 

唐代诗人。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长期居住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开元二十三年 (735)登进士第。一度任新乡县尉,不久去官。后长期隐居嵩山、少室山一带的“东川别业”,有时来往于洛阳、长安之间。他的交游很广泛,与盛唐时一些著名诗人王维、高□、王昌龄、綦毋潜等,都有诗什往还。他还喜欢炼丹修道,王维有诗相赠说:“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赠李颀》),约在天宝末去世。

李颀的诗以五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见长,有的慷慨奔放,有的秀丽清幽。足以表现他的诗歌成就的大致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边塞诗,如《古意》、《古从军行》,以豪迈的语调写塞外的景象,揭露封建帝王开边黩武的罪恶,情调悲凉沉郁。二是描写音乐的诗篇,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篥歌》,记述的是当时自西域传入的新声,可以看出唐朝文化艺术的多方面发展。三是寄赠友人之作,有《送陈章甫》、《别梁□》、《送康洽入京进乐府歌》、《赠张旭》等,着力描叙一些不得施展怀抱的,有才能的人物。诗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发展了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李颀还有一部分写修道生活情趣的诗作,殷□称之为“杂歌咸善,玄理最长”(《河岳英灵集》),但有浓厚的消极思想,不能代表其主要成就。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颀诗集 1卷。今存《李颀集》有《唐人小集》本1卷;《唐诗二十六家》本3卷。《全唐诗》编为 3卷,但仍有遗漏。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李颀诗”条提到并加以称许的“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四句,就不见于《全唐诗》。生平事迹见《唐才子传》。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