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24)

 

本页内容提要

刘敏中

刘慎虚

刘  铄

刘  逖

刘庭信

刘  蜕

刘  向

刘孝绰

刘孝仪

刘效祖

刘  勰

刘希夷

刘言史

刘孝威

刘敏中 

元代文学家。字端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自幼卓异不凡,曾任中书掾、兵部主事、监察御史等职,因弹劾秉政的桑哥,辞职归乡。后又入为御史、御史都事、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洒、翰林学士承旨等,还曾宣抚辽东山北,拜河南行省参政等。刘敏中一生为官清正,以时事为忧。敢于对贵□横暴绳之以法,并上疏指陈时弊。仕世祖、成宗、武宗三朝,多为监察官,受到皇帝的嘉纳。

刘敏中今存词 149首。大多是应酬之作,但在一些词中也透露出他“学古无成,于今何补”的岁月蹉跎的怅惘(〔木兰花慢〕《适得醉经乐章》),对“浮世匆匆如此,眼底风尘今古梦”的叹息(〔念奴娇〕《自述呈知己》),以及对“世事何穷”、“兵鏖蜗角”的感慨(〔沁园春〕《畅泊然纯甫由山东佥宪谢病归襄阳》)。他在〔清平乐〕中写的“出家何必离家,求仙不用餐霞,但得花开酒美,老夫欢喜逾涯”,反映出他对半隐半俗生活的向往,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对官场现实的不满。

刘敏中还乡之后写的以山水为乐的一组〔清平乐〕,恬淡而有情趣,与他的“诗不求奇,聊遣兴”的主张契合。他晚年的诗多为抒怀遣兴而作。如“名利两徒劳,解印便逍遥”;“率意讴吟信手书,山边行坐水边居”等,写来明白晓畅,不加雕饰,重于白描,清简有致。

著作有《中庵集》25卷,今存永乐大典本。其中诗、词、文20卷。《四库全书总目》评论“其诗文率平正通达,无钩章棘句之习”。

刘慎虚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江东人。8岁能属文,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唐才子传》作“开元十一年徐徵榜进士”。据徐松《登科记考》,徐徵是开元二十一年状元,则“开元十一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之误),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

刘□虚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郑处晦《明皇杂录》把他和王昌龄、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说是“虽有文章盛名,皆流落不偶”(《唐诗纪事》引)。严羽也把他与沈宋、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韦应物并举,称之为“大名家”(《沧浪诗话·考证》)。殷□撰《河岳英灵集》,别择精严,而选录其诗多至11首,说他“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他和孟浩然交谊甚深,有《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孟去世后,又有《寄江滔求孟六遗文》,词意垦挚。其诗题材、体制以及意境也与孟颇近似,而清微淡远之中,有幽深拗峭之趣,则又于孟之外自辟蹊径。《阙题》“道由白云尽”一首,最能代表这种风格。

《全唐诗》收其诗15首,除去其中窜入的他人作品,基本上就是《河岳英灵集》所录存者。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刘  铄 

南朝宋诗人。字休玄。宋文帝第四子,封南平王。刘铄颇以文学才能自负,为此与刘骏发生矛盾。元嘉三十年 (453),太子刘劭弑文帝,刘骏起兵讨伐,刘铄归顺较晚。同年5月刘骏称帝,7月刘铄被毒死。

刘铄的作品中较受人重视的是一些拟古诗,如《拟行行重行行》、《拟明月何皎皎》等;《代收泪就长路》,也是拟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一章。这些诗的题材虽类似古诗,但往往能独创意境。如《拟行行重行行》中“堂上流尘生,庭中绿草滋;寒□翔水曲,秋兔依山基”诸句,吸取了辞赋的排比手法,就和古诗不大一样。《过历山湛长史草堂》一诗中“溜众夏更寒,林交昼常荫”两句,比较注意炼字,开了梁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先河。这说明刘宋中期以后一些诗人,已开始向齐梁诗风演进。

《隋书·经籍志》载刘铄集5卷。今存文1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存10,收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又据《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以《寿阳乐》九曲为刘铄之作,收入《清商曲辞》。

刘  逖 

北朝齐诗人。字子长。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年好游猎,后发愤读书,“留心文藻,颇工诗□”。北齐文宣帝初年,为定陶令。废帝时曾奉命使梁。武成帝时,又再次为聘陈使主。曾任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修国史、仁州刺史等职。后为散骑常侍,待诏文林馆。因与崔季舒等人劝阻后主去晋阳,被权贵所杀。

刘逖的诗,刻意学齐梁。如《秋朝野望诗》中写道:“驻车凭险岸,飞盖历平湖。菊寒花稍发,莲秋叶渐枯。向浦低行雁,排空转噪乌,若将君共赏,何处减城隅。”对仗工整而颇有情致。《对雨诗》中“细落疑含雾,斜飞觉带风。湿槐仍足绿,沾桃更上红”等句,尤近南朝诗风。

刘逖很重视文学创作。他在《荐辛德源表》中,称辛德源“文章绮艳,体调清华”,作为举荐的理由之一。《颜氏家训·文章篇》载,席毗嘲笑刘逖等人的文章如同春花而自比为“千丈松树”,刘逖回答说:“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使席毗只能表示同意。

刘逖的诗文据《北齐书·刘逖传》载,原有30卷。今存诗 4首,今人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 1篇,见《隋书·辛德源传》,严可均辑入《全北齐文》。

刘庭信 

元代散曲作家。益都(今山东)人。原名廷玉,排行第五,身黑而长,人称“黑刘五”。为南台御史(一说湖藩大参)刘廷□从弟。生卒年不详。《录鬼簿续编》说他“风流蕴藉,超出伦辈,风晨月夕,惟以填词为事。”

刘庭信的作品以闺情、闺怨为主,题材比较狭窄,但是在当时却很有影响。据《录鬼簿续编》所说,其套曲〔双调·新水令〕《春恨》“和者甚众,莫能出其右”,又有〔南吕·一枝花〕《秋景怨别》、《春日送别》两套,“作语极俊丽,举世歌之。”刘庭信作品风格奇俊明艳,《太和正音谱》评他的作品“如摩云老鹘”。与元代后期其他散曲作家相比,他的作品是有特色的,他接受民间情歌的影响,有时用俗语入曲,善写曲折缠绵之情,描绘详尽。但是过于奇巧纵情,有失端方。如他的〔折桂令〕《忆别》,写别离之情,凄凄凉凉,淋漓尽致,不留余地。又如《春恨》、《春日送别》等套曲也都情思绵绵,辞意靡曼。杨维桢评他的散曲“纵于圆,恣情之过也”(《东维子集·沈生乐府序》)。

刘庭信所作散曲今存小令39,套数7首,收入《太平乐府》、《盛世新声》、《词林摘艳》、《乐府群珠》等集中。

刘  蜕 

唐代散文家。字复愚,号文泉子。自云长沙(今属湖南)人,又有记载作桐庐(今属浙江)人。有人认为这两处都是侨寄之地,并非原籍,他又从不祭祀祖先;所以当代学者有疑其为非华裔者。大中四年(850)进士,曾任东川观察判官。流寓射洪时,尝聚生平所为文,掘土埋于南山,刻石曰“文冢”。累迁至左拾遗,中书舍人。懿宗咸通二年 (861),因劾奏前宰相令狐□之子令狐□擢左拾遗事,贬为华阴令。

唐末文风转趋俳丽,刘蜕自视甚高,以复古自命。文集自序说:“收其微词属意古今上下之间者为外内篇焉,复收其怨抑颂记婴于仁义者杂为诸篇焉。”但立论不专主儒家,亦参用道家之说,并多愤詈之词。文风奇奥诘屈,远师扬雄,于古文中与皇甫□、孙樵为近。《山书》中论万物无常声,有袭用嵇康《声无哀乐论》之处。《文冢铭》一文,发泄文士高自期许而不遇于时的感叹,最为后人称许。清人刘熙载说:“刘蜕文意欲自成一子,如《山书》十八篇、《古渔父》四篇,辞若僻而寄托未尝不远。学《楚辞》尤有深致。《哀湘竹》、《下清江》、《招帝子》虽止三章,颇得《九歌》遗意。”(《艺概》)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刘蜕自编文集《文泉子》10卷,已佚。今传明代天启年间吴□问青堂 6卷本《刘蜕集》,是传世最早也是较好的刻本,《四部丛刊》据以影印。事迹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新唐书》本传、《潼川志》。陈寅恪有《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载《金明馆丛稿初编》),可供参考。

刘  向 

西汉学者、文学家。字子政,本名更生。汉高祖同父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汉宣帝时,曾和王褒等人同献赋颂,官至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时,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作为一个关心国事的今文经学家,他曾屡次上书言事,弹劾宦官外戚,奏章中多利用地震等自然灾变来附会当时的政治现象,把自然灾变说成是上天的警告。由于直谏而得罪权贵,曾被诬下狱,免为庶人,闲居十余年。汉成帝即位,刘向被起用,拜中郎使领护三辅都水,迁光禄大夫,并受诏与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咸、侍医李柱国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等,由刘向总其成,前后近20年。官终中垒校尉,故后世称“刘中垒”。

刘向早年适应宣帝喜好辞赋的需要,与宣帝周围的文学侍从一起从事辞赋写作。《汉书·艺文志》载其辞赋33篇。现除少数残篇断句外,皆不存。唯有《九叹》存于《楚辞》之中。这是他后期典校经书时,为“追念屈原忠信之节”而作,其中寄托了他的身世感慨。刘向校书时,辑《楚辞》16篇,其中即有《九叹》。后由东汉王逸作注,名《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传本。

刘向的文章保存下来的多是一些奏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等。其著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娓娓动听,论理畅达,从容不迫,在舒缓平易中表现了作者深沉恳切的感情,对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响。

刘向还撰有《新序》、《说苑》和《列女传》。前两种是分类纂辑先秦至汉代史事,来进行封建伦理道德的说教。但如《新序》的“叶公好龙”,《说苑》的“雍门子周说孟尝君”等,都是很有意义的故事,广为传诵。后者则专门记录有通才卓识、奇节异行的女子的事迹,如“孟母教子三迁”、“丑女无盐说齐宣王”等,常被后人称引。这部书文笔朴素,叙事简约,是魏晋小说的先导。《列女传》插图

刘向在典校古籍时,撰有《别录》。后来,他的儿子刘歆以《别录》为基础撰成《七略》,这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原书已不存,清代洪颐煊、马国翰、姚振宗有辑本。班固因《七略》而成《汉书·艺文志》,可从中见《七略》之梗概。

原有集6,已佚。明人张溥辑有《刘子政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刘孝绰 

南朝梁诗人。本名冉。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父刘绘、舅父王融都是南齐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他早年即以能诗为任□等人赏识。入梁,任昭明太子萧统的属官,颇受优礼,曾受命编集萧统的诗文并作序。他也可能参加过《文选》的编纂工作。官至廷尉卿。因“仗气负才,多所陵忽”,对到洽颇轻视,因此结怨。到洽后为御史中丞,借故加以参奏,免官。

刘孝绰的诗现存60多首。据《颜氏家训·文章篇》载,在同时诗人中,他与何逊齐名,然而他本人对何逊颇为轻视。在前辈诗人中,最服膺谢□。但他有不少应制及类似“宫体”的作品,又喜用典故,有些诗句还显出模拟的痕迹,远不如谢诗自然和真切,其中较为清新可读的是写闺怨的《古意送沈宏》,描绘思妇梦见征夫回家,俄尔觉醒时的怨伤之情,含蓄而有余味。他还有一此行旅诗如《太子□落日望水》、《夕逗繁昌浦》等,写景比较生动。《酬陆长史□》是诗中最长的一首,其中虽不乏佳句,但笔力显得纤弱。杜甫曾说“何(逊)刘(孝绰)沈(约)谢(□)力未工”(《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这也是齐梁以后许多诗人的通病。

刘孝绰有集14卷,已佚。明代张溥辑其诗文为《刘秘书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刘孝仪 

南朝梁代文学家。名潜,以字行。刘孝绰弟。初为始兴王萧□法曹行参军,随同出镇益州,兼记室。后又随晋安王萧纲出镇襄阳。曾出使北魏。累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历任临海太守、豫章内史。后来侯景叛乱,州郡失陷。大宝元年(550)病逝。

刘孝绰品评诸弟有“三笔六诗”之说,“三”即三弟孝仪;“六”为刘孝威。《梁书·刘孝仪传》称孝仪曾奉□制《雍州平等寺金像碑》(《艺文类聚》题作《雍州金像寺无量寿佛像碑》),文甚弘丽。如“日轮照耀,月面从容,毫散珠辉,唇开异色。似含微笑,俱注目于瞻仰;如出软言,咸倾耳于谛听”,这样的描写,生动而不失庄严。《艺文类聚》又录有《平等寺刹下铭》,写得也典重富丽,当是同时之作。《北使还与永丰侯书》,写行役时的苦辛和回南后的欣喜,都生动而有情致。

《隋书·经籍志》有《刘孝仪集》20,今佚。《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12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刘孝仪并弟孝威文为 1卷。明张溥辑有《刘孝仪孝威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刘效祖 

明代散曲作家。字仲修,号念庵,原籍滨州(今山东惠民),寓居北京,故又称宛平(今属北京)人。生卒年不详。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任卫辉府推官、户部主事,官至陕西按察副使。因负才不偶,与时龃龉,因故罢官。于是退居林泉,寄情词曲,以抒其悒郁愤懑的愁思。

刘效祖的词曲小令在当时颇有名,曾流传宫中。散曲有《都邑繁华》、《□中一笑》、《混俗陶情》、《裁冰剪雪》、《良辰乐事》、《空中语》、《云林稿》、《莲步新声》等 8种,但当时就多已散佚。后由其从子孙在诸家选本中搜集残存,编为《词脔》,仅原作的极少部分。

《词脔》收刘效祖小令112首,套数1篇。他景慕元代汪元亨,和其《归田录》 100首(今存32首)。又善于向民歌学习,写了许多通俗小曲。作品的内容,主要为叹世乐闲与风情相思两大类。前者寓牢骚讽刺于旷放通脱,像〔沉醉东风〕《怕待看蛾眉妒宠》、〔黄莺儿〕《堪笑世情薄》等,都是代表作品。后者对市井妇女爱情心理的大胆恣肆,揭示得透彻淋漓,而又别具一种俚质的风味;象“王魁薄□也不似他,桂英薄命也不似咱,恨来提着名儿骂”(〔醉罗歌〕),以及用〔挂枝儿〕、〔锁南枝〕曲调写的一些作品,都颇为人们所爱诵。少数写景小曲亦清新可喜。

《词脔》除康熙刻本外,又有《饮虹□所刻曲》本。所著诗文集名《云林稿》,已不传。

刘  勰 

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字彦和。祖籍东莞郡莒县(今属山东省)。永嘉之乱,其先人避难渡江,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勰入梁出仕后,兼任东宫通事舍人的时间较久,后世因称他为刘舍人。

关于他的生卒年,诸家说法不一。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推定生于宋泰始初(466左右),卒于梁普通元、二年(520521)。李庆甲《刘勰卒年考》(1978年《文学评论丛刊》第一辑)推定约生于泰始元年(465)左右,卒于梁中大通四年(532)。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前言》推定约生于宋泰始二、三年间,卒于梁大同四、五年(538539)间。

《梁书·刘勰传》载,刘勰的祖父刘灵真是“宋司空秀之弟也”。《宋书·刘秀之传》载,秀之是“刘穆之从兄子也”。《南史·刘勰传》则删去“宋司空秀之弟也”句。今人王元化、程天□等详考刘勰家世,认为《梁书》的说法不可信。元代至正刻本《文心雕龙》

刘勰的家族并非高门。他的祖父无官,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去世较早。刘勰家境清贫,不婚娶。后入上定林寺依靠名僧僧□,与之居处十余年。这一时期,自幼“笃志好学”的刘勰在深研佛理的同时,又饱览经史百家之书和历代文学作品,“深得文理”。从“齿在逾立”开始,刘勰经过五、六年的努力,于齐和帝中兴元、二年(501502)间,写成了《文心雕龙》。

梁武帝天监初,刘勰起家为奉朝请,先后担任和兼任过中军临川王萧宏、南康王萧绩的记室,车骑仓曹参军,太末(今浙江衢州市)令,步兵校尉,东宫通事舍人等职务。在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期间,与昭明太子萧统交好,共同“讨论篇籍,商榷古今”。萧统选录的著名文学总集《文选》,与《文心雕龙》“选文定篇”多有契合之处,谅非偶然。中大通三年 (531)四月,昭明太子死后,刘勰奉□与沙门慧震于上定林寺撰经。经成以后,他便弃官为僧,法名慧地。出家后不到一年即去世。

与六朝以来儒佛交融混杂的思想潮流一致,刘勰既业于儒,又染于佛,他的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因此,学术界对他撰写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的指导思想也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种认为他在《文心雕龙》里严格保持儒学的立场,拒绝佛教思想混进来;另一种则认为刘勰的指导思想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综观刘勰一生的思想脉络和人生观,他虽长期濡染佛理,但从他夜梦孔子看来,其思想仍以孔儒为主。而且他为“奉时骋绩”作了很大的努力,如当太末令时“政有清绩”;只是到晚年作栋梁材的希望灭绝之后,才最后遁入空门。作为一个文论家,刘勰虽然在《文心雕龙》中运用了“般若”一词,但他基本上是以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为指导,来阐述文学的功用、探讨其规律的。

刘勰在上定林寺期间还写过不少有关佛教方面的著述。《梁书·刘勰传》说他”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当时高僧僧柔、僧□、超辩等的墓碑都出自他的手笔。其文集在唐初已失传。刘勰的著作现在除了《文心雕龙》以外,只有《灭惑论》(《弘明集》卷八)和《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会稽掇英总集》卷十六)两篇保存下来。

刘希夷 

唐代诗人。字庭芝,一作延之。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二年 (675)进士。喜饮酒,又爱好音乐,善弹琵琶,落魄不拘常格,相传死时不满30岁。

刘希夷少有文华,好为闺情诗,风格柔婉。词旨悲苦。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人所称。他的《白头吟》(一作《代悲白头翁》)、《公子行》、《捣衣篇》等七言歌行宛转流畅,前人多称赏之。《白头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更是古今传诵。另一些从军边塞诗,如《将军行》、《从军行》,则清峻雄浑,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魄。

《全唐诗》存诗 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刘言史 

唐代诗人。字号、籍贯不详。曾旅游金陵、潇湘、广州等地。王武俊任成德军节度使时,颇好文学,为之请官,诏授枣强令,世称“刘枣强”。但他并未就任。山南东道节度使李夷简迎至襄阳,署司功掾。岁余去世。其生年无考,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李夷简任职期考订,刘言史殁于元和七年(812)左右。

刘言史与孟郊友善,与李翱亦有交往。他和李贺同时,诗歌风格亦近似。如《七夕歌》中有句云:“云衣香薄妆态新,彩□悠悠度天津。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美丽恢赡,颇具匠心。皮日休称其诗“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刘枣强碑》)。刘诗多游赏酬应之作,但《苦妇词》一篇,对贫苦无告者深表同情,较能反映人民疾苦。严羽《沧浪诗话》说:“大历以后,吾所深取者,李长吉、柳子厚、刘言史、权德舆、李涉、李益耳。”翁方纲《石洲诗话》也认为:“刘言史亦昌谷之流,但少弱耳。”

《全唐诗》存其诗 1卷。事迹见皮日休所制《刘枣强碑》及《唐才子传》。

刘孝威 

南朝梁代诗人。刘孝绰弟。初为晋安王萧纲法曹。萧纲立为太子,刘孝威又为太子洗马,率更令,并掌书记。太清中,迁中庶子兼通事舍人。侯景之乱,随习州刺史柳仲礼至安陆。

刘孝绰曾称其诸弟有“三笔六诗”之说。“三”为刘孝仪,“六”即六弟孝威。刘孝威和庾肩吾、徐□等并为萧纲的“高斋学士”,诗作主要也是宫体一流,《玉台新咏》选入《和定襄侯初笄》等 8首。但他的诗作也有比较清新流利的,如“隔墙花半隐,犹见动花枝。当由美人摘,讵止春风吹”(《望隔墙花》),唐元稹《会真记》中《明月三五夜》一诗的意境即与此相仿。其他如《望雨》中的“交枝含晓润,杂叶带新光”,《登覆舟山望湖北》中的“荇蒲浮新叶,渔舟绕落花”,都体物入微,自然细致。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乐府诗。  《隋书·经籍志》有《刘孝威集》10,今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孝仪孝威集》,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