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27)

 

本页内容提要

李  贽

李直夫

李之仪

楼  钥

鲁  褒

吕本中

陆龟蒙

陆  机

陆  贾

陆  厥

卢  纶

骆宾王

罗贯中

罗懋登

李  贽 

明代思想家、文学评论家。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回族。出身航海世家,祖上多与异域交往,通外语。自幼不喜传注帖括,不信仙、释、道学。26岁乡试中举后宦游各地,曾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宦游中研读王阳明著作,师事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之子王襞。所到之处与上司多忤,于是在54岁时辞官,不久出家,于湖北黄安、麻城等地著书立说。他力排世人对孔教之迷信,称儒家经典为“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绝非“万世之至论”(《焚书·童心说》)。他说汉代以下“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尔”(《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公然以异端自命。他倡言“人必有私”,“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藏书·德业儒臣后论》),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认为历来之“政、刑、德、礼”,皆是少数人“强天下使从己”,唯有使“天下之民各遂其生,各获其所愿有”,“好恶从民之欲而不以己之欲”,方可谓之礼(《李氏文集·道古录上》)。他一生屡遭迫害而始终顽强不屈,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系狱,自刎身死。

李贽文学上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三点:

其一,提倡“童心”与“迩言”。他认为“天下至文”皆出自“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而反对以“闻见道理”、实即孔孟之道为心。他说“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就是“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至于“《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均见《童心说》)因此,他以反抗封建礼教的《西厢》、《拜月》为童心之作,而以标榜全忠全孝的《琵琶记》为“似真非真”(《焚书·杂说》);在古代作家中,他最欣赏不受儒学羁勒的司马迁、李白、苏轼。可见李贽提倡“童心”,并不是一般地提倡真心,而是提倡打破孔孟之道的束缚,以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即市民思想,来指导创作。“好察迩言”,“则得本心”(《焚书·答邓名府》),因此与提倡“童心”相联系,他又热烈赞赏“百姓日用之迩言”。所谓“迩言”,就是“街谈巷议,俚言野语,至鄙至俗,极浅极近,上人所不道,君子所不乐闻者”(《道古录下》),亦即下层人民反映“治生产业”之事的日常生活语言。赞赏“迩言”,也就是提倡弃雅从俗,以下层人民的口语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他说:“善言即在乎迩言之中”,“唯以迩言为善,则凡非迩言者必不善”(《道古录下》);“迩言”不待教而后能,“是谓天成,是谓众巧,迩言之所以为妙也”(《焚书·答邓名府》)。总之,唯“迩言”发自本心,绝假纯真,与《六经》、《语》、《孟》无涉,亦即“童心之言”。李贽提倡“童心”与“迩言”,都是要求革新文学的内容,表现新的思想和生活。

其二,强调“自然”与“发愤”。李贽极力推崇自然之美,认为“化工”远胜于“画工”。他阐述说:“性格清彻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若有意为自然,则与矫强何异?”(《焚书·谈律肤说》)因此,这种自然不仅不排斥,恰恰是要求大胆地抒写愤懑、批判现实。他说所谓“作者”,应当是“兴于有感而志不容己,或情有所激而词不可缓之谓也”(《藏书·史学儒臣·司马迁》);反之,“文非感时发己,或出自经画康济,千古难易者,皆是无病呻吟,不能工”(《续焚书·复焦漪园》)。甚至提出:“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焚书·杂说》)。不过李贽并非鼓吹直肆浅露、一览无余,而是提倡“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举一毛端建宝玉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同前),即将参天地、系人生的浩莽情怀寄寓于具体事物的描绘或咏叹,实现激昂愤慨之情与自然含蓄之美的统一。他强调“自然”与“发愤”,旨在打破各种传统清规戒律的桎梏,追求文学的解放和愤世疾俗的风格。

其三,重视戏曲与小说。李贽坚决反对文学复古思潮,重视一切新的文学样式。他高度评价戏曲、小说的社会意义,说“孰谓传奇不可以兴、不可以观、不可以群、不可以怨乎?饮食宴乐之间起义动慨多矣!今之乐犹古之乐,幸无差别视之其可”(《焚书·红拂》),他赞《拜月记》“自当与天地相始终,有此世界,即离不得此传奇”(《焚书·拜月》),称《水浒传》为对于宋朝“大贤处下,不肖处上”的不合理现象的发愤之作(《焚书·忠义水浒传序》)。李贽是明代最负盛名的戏曲、小说评点家。尝自称:“《水浒传》批点得甚快活人,《西厢》、《琵琶》涂抹改窜得更妙”(《续焚书·与焦弱侯》)。当时人也说:“人言《水浒》奇,果奇”,“若无卓老揭出一段精神,则作者与读者千古俱成梦境”(署袁宏道《东西汉通俗演义序》)。署李卓吾评点的戏曲、小说有《西厢记》、《拜月记》、《红拂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多种。《水浒传》又有袁无涯刊百二十回本、容与堂刊百回本两种评点本,但其真伪尚待考辨。

李贽的这些观点,实际上就是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体裁样式三方面提出了同封建正统文学观念相对立的见解,建立了一个适合当时的新兴文学,主要是市民文学发展需要的理论体系。除此之外,李贽在《琴赋》、《诗画》、《樊敏碑后》(均见《焚书》)等文章中,对言与意、 形与神、 道与技等古代文学理论的传统问题,也发表了有价值的看法。李贽深受老、佛影响,其文学思想亦与崇尚自然之道的老、庄文学观有密切联系。不仅提倡“化工”、反对“画工”,同老、庄主张“大巧若拙”、以素朴为美一致,提倡“童心”与“迩言”亦与老、庄返朴归真、“任其性命之情”的思想一脉相承。但是,李贽并没有遵循着老、庄的思路,把自然之美和汪洋淡泊连在一起,而是走向了任其自然的抒写愤激之情,因而他所提倡的自然之美不是阴柔之美,而是阳刚之美;他也没有把“任其性命之情”局限于抒发一己超然之情,而是走向了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反映广泛的、发展的现实生活。这样,李贽就把老、庄反对加于人和文的各种束缚的思想,运用于对束缚人的封建道德观念和束缚文的封建文学观念的积极批判,从而形成了一套推动文学同社会一道前进的文学理论。

李贽的文学理论,集中代表了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发展对文学的要求和文学发展本身的要求,事实上成为明代后期新的文学思潮的纲领,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尤其是对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进步文学家发生了巨大影响。明代后期的文学,就是以强烈的反封建精神、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戏曲、小说的繁荣载入史册的。明末以后,由于社会形势与社会思潮的变化,李贽的文学理论渐被冷落,但其中某些观点仍为一些有见识的文学理论家所继承。如王夫之“以追光蹑景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古诗评选》卷 4)的主张,即与李贽“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之说相通;叶燮论文学创作时提出的“才、识、胆、力”(《原诗·内篇》),实以李贽论学道作事时所说的才、胆、识(《焚书·杂述》)为本;刘熙载“为文宜师农工”(《昨非集·论文》)之论,更与李贽对“百姓日用之迩言”的称赞一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李贽重新受到重视,他的文学理论的反封建精神,也得到充分肯定。

李贽的文学理论也有其局限性。“童心”说及“最初一念之本心”,都有唯心色彩。评论《水浒》标榜“忠义”,而且以“一意招安、专图报国”的宋江为“忠义”之首,表明他实际上并未完全摆脱封建道德观念。以肯定“创制体格文字”而肯定“今之举子业”,即八股文,亦属不当。当代学术界对李贽文学理论的进步意义都是肯定的,但对其中局限性的轻重,估计不尽相同。对明代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及李贽是否代表市民阶层要求,看法也未尽一致。但李贽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则是公认的。

李贽著述甚富,但因明清两代数被禁毁,故多有亡佚,存者亦遭改窜,间有伪作。现存较可信者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等。正续《焚书》、《藏书》有中华书局新校本,《李氏文集》有明刻本。

李直夫 

元代戏曲作家。本姓蒲察,世称蒲察李五,女真族人。寄居德兴府(今河北涿鹿县)。生卒年不详,仅知为至元、延□间人。曾任湖南肃政廉访使,与当时著名文学家元明善有交往。著有杂剧12种,今存《便宜行事虎头牌》1种,又《邓伯道弃子留侄》一剧,仅存第2折曲词两段。

《虎头牌》写女真族人山寿马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银住马抚育成人,后以军功升任兵马大元帅,掌虎符金牌,有便宜行事、先斩后奏大权。银住马镇守夹山口,违反军令,贪酒失地。山寿马拒绝婶娘、妻子和部属的求情,依法惩罚叔父,事后又同妻子牵羊担酒去给叔父“暖痛”。作品歌颂了山寿马法不徇私的优良品德,也真实地表现了他责打叔父时痛苦而复杂的心理:“打的来一棍子,一刀锥,一下起,一层皮。他去那血泊里难禁忍,则着俺交椅上怎坐实!”这是一部女真族作家描写女真族生活的优秀剧作,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它不仅记述了一些女真族的风俗习惯,而且剧本第二折还采用了不少源出女真族音乐的曲牌。这一折在元、明间颇为流行,通名“十七换头”,它和王实甫《丽春堂》的“十二换头”同著称于时。

李之仪 

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今属山东)人。哲宗元□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就卜居其地。

李之仪擅长作词,前人称其“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他很注意词的特点,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先“才不足而情有余”,而主张象晏殊、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跋吴思道小词》)。他的佳作也确能达到这一要求,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立意造语学民歌与古乐府,即景生情,即事喻理;下片借水言情,极为深婉含蓄。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前人多将他与这几人并提。但实际上他的创作成就比起秦观等人有所不及。清人冯煦评论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而均有未至”(《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是较为中肯的。

李之仪在当时还以尺牍擅名,亦能诗,这两方面的成就都受到苏轼称赞。有《姑溪居士前集》50卷,南宋吴芾守当涂时所编。又《后集》20卷,不知编者,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已著录,则亦出宋人之手。今二集俱存。有《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其词另行,《直斋书录解题》录《姑溪词》1,有吴氏石莲庵《山左人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

楼  钥 

南宋诗人。字大防,号攻□主人。鄞县(今属浙江)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为胡铨所知赏,称赞他为“翰林才”。初任教官,后调为温州教授,光宗时提升为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楼钥敢于直谏,无所避忌。在朝因与大臣韩□胄政见不同,辞去官职。韩□胄被诛后,楼钥又起用为翰林学士,升为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进用为参知政事,后又授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死谥宣献。

楼钥长期供职于内廷,擅长内外制及书奏启札之类应用文字。他博通经史,讲求实学,在训诂小学诸方面能纵贯古今,论述大多可信。其题跋文字尤以源源本本、证据分明而为后世所重。《北行日录》为其早年作品,按日记叙使金时行程见闻,反映了中原残破及人民生活的状况,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情绪。他的诗中也有这种感情的流露,如“中原陆沉久,任责岂无人”(《泗洲道中》)、“膏腴满荆棘,伤甚黍离离”(《灵壁道中》)。其写景咏怀之佳作,古体诗多雄奇壮美,如《大龙湫》、《连云亭望海中诸山》等,而近体诗则工于声偶,往往流丽,如“行尽杉松三十里,看来楼阁几由旬”(《同王原庆知道游天童》)、“一百五日麦秋冷,二十四番花信风”(《山行》)之句,皆为后人激赏。但饯送酬答,与人唱和而风格平庸的作品,为数也不少。

所著《攻□集》,原为120,流传中有所散佚,清四库馆臣复删去“青词”数卷,编定为今本112卷。前14卷为古、今体诗,以下为状札、表笺、奏议、外内制、序记书启、墓志等应用文,末两卷为《北行日录》。有武英殿聚珍版本,《四部丛刊》影印聚珍本及《丛书集成》本。

鲁  褒 

西晋文学家。生卒年不详。字元道。南阳(今属河南省)人。好学多闻,以贫素自立。隐居不仕,人莫知所终。

《晋书·隐逸传》谓:“元康之后,纲纪大坏,()褒伤时之贪鄙,乃隐姓名,而著《钱神论》以刺之。”今所见《钱神论》、系严可均《全晋文》据《晋书·鲁褒传》、《艺文类聚》、《初学记》合抄而拼成的。此文虽名曰“论”,其实仍然沿袭辞赋问难之体。文中虚拟司空公子与綦毋先生的问答,极论钱之妙用如神,而语带谐谑,揶揄笑骂,恣肆酣畅。文中精彩之处颇多,如司空公子讪笑綦毋先生不知权变一段,其语本出自典籍;以世俗口吻而唐突圣典,实寓讽世之深意。又如“公子拊髀大笑”,论述钱的价值及功用一段,尤为生动辛辣:“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显然都是愤世疾俗之语。据本传称,此文一出,即为当时痛疾时世者所传诵。

吕本中 

南宋诗人。字居仁,号紫微。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是宰相吕公著的曾孙,以恩荫授承务郎,任枢密院编修官。南渡前,迁职方员外郎。绍兴六年(1136),特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绍兴八年迁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曾屡次上疏论恢复大计,主张“求人才,恤民隐,讲明法度,详审刑政,开直言之路”,“练兵、谋帅、增师”(《宋史》本传),以巩固江南,伺机北伐。他与赵鼎关系密切,曾拒绝权臣秦桧对他的引用。后终因触怒秦桧而遭到陷害,被免职。

吕本中是南宋著名的道学家,晚年深居讲学,学者称之为东莱先生。他还是江西诗派诗人,著有《东莱先生诗集》、《江西诗社宗派图》(《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八引)、《紫微诗话》及《童蒙诗训》等。其诗论本于儒家传统的诗学主张;推祟杜甫、黄庭坚;提倡“学诗当识活法”(《夏均父集序》)。吕本中后期诗歌的成就高于前期,如《丁未二月上旬四首》、《兵乱后杂诗》等,广泛地反映了“靖康之难”前后的社会面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艺术上力求做到句意丰缛,陈岩肖称其诗“多浑厚平夷,时出雄伟,不见斧凿痕”(《庚溪诗话》)。

今存吕本中词仅27首。内容主要是写离思别情、春花秋月,也有时表现了“中原归思”,工稳精润,颇受评论者的称赞。曾季□评其晚年长短句,“尤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艇斋诗话》)。如〔减字木兰花〕《忆旧》、〔采桑子〕《别情》、〔南歌子〕《旅思》等词,语言清丽自然,手法新颖别致,不失为宋词中比较优秀的作品。

吕本中的词散见于《中兴以来绝妙词选》、《乐府雅词》等,近人赵万里辑录成《紫微词》 1,收入《校辑宋金元人词》。

陆龟蒙 

唐代文学家。字鲁望。苏州(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举进士不中。曾为湖州、苏州从事。居松江甫里,有田数百亩,地低下,常苦水潦。经营茶园于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为品第。常携书籍、茶灶、笔床、钓具泛舟往来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后以高士召,不赴。去世后,唐昭宗于光化三年(900)追赠右补阙。

陆龟蒙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曾叙张祜诗,谓其乐府“知作者本意,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时与六义相左右”。其自作也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关心民生;《新沙》讽刺封建官员残酷剥削人民;《筑城词》揭露将军以人民生命求高功;都与皮日休乐府精神相近。他又有一些即景咏怀的近体,情趣清高,神韵颇佳。如七绝《怀苑陵旧游》、《白莲》等作,甚受清代神韵派诗人称道。但在苏州与皮日休唱和之诗,往往夸多斗险,有长达千字的大篇。胡震亨《唐音癸签》讥其“多学为累,苦欲以赋料入诗”,赵执信《谈龙录》谓其“以笔墨相娱乐”,翁方纲《石洲诗话》说:“晚唐之渐开松浮者,莫如皮陆之可厌。此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也。”

陆龟蒙小品文的成就,胜于其诗。如《田舍赋》、《后□赋》、《野庙碑》、《登高文》等篇,对当时残暴腐朽的封建统治者以及封建道德迷信,作了辛辣的讽刺,具有独特的光采和锋芒。

著《笠泽丛书》4,有清雍正重刊元本。与皮日休唱和的《松陵集》10卷,有汲古阁本。宋叶茵合二书所载及遗篇为《甫里集》2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本。事迹见《新唐书》本传。

陆  机 

西晋文学家。字士衡。吴郡吴(今江苏省苏州)人。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祖陆逊是东吴丞相,父陆抗是东吴大司马。陆抗去世时,陆机14,即与其弟兄分领父兵,为牙门将。20岁时,吴灭,与其弟陆云退居旧里,闭门勤读。太康十年(289),陆机与陆云来到洛阳,拜访太常张华。张华大为爱重,说:“伐吴之役,利获二俊。”广为称扬,使陆氏兄弟享誉京师,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当时贾谧当权,开阁延宾,一时文士辐凑其门,其中著名的有24人,号“二十四友”,陆氏兄弟亦入其列。历任国子祭酒、太子洗马、著作郎等职。永康元年(300),赵王伦专擅朝政,以陆机为相国参军。次年,赵王伦阴谋篡位,以陆机为中书郎。伦败,陆机涉嫌,收付廷尉,赖成都王颖、吴王晏等救理,得减死,徙边,遇赦而止。后入成都王幕,参大将军军事,又表为平原内史。太安二年(303),成都王举兵伐长沙王,以陆机为前将军前锋都督。兵败,为怨家所谮,被杀,夷三族。

陆机是西晋太康、元康间最著声誉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他的诗歌“才高词赡,举体华美”(钟嵘《诗品》),注重艺术形式技巧,代表了太康文学的主要倾向;就其文学理论而言,他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陆机流传下来的诗,近半数是乐府诗和拟古诗。这类作品中有不少是敷衍旧题、摹拟前人之作,与古诗词旨无殊,达到了“思无越畔,语无溢幅”的程度;其失在于缺乏个人情感的抒写,所以被后人讥为“束身奉古,亦步亦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不过,其中也不乏寄兴颇深的作品。如《君子行》中写道:“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反映了诗人对政治环境的复杂和人生祸福无常的体会。《长安有狭邪行》中说:“倾盖承芳讯,欲鸣当及晨。守一不足矜,歧路良可遵。”《长歌行》中说:“容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都反映了诗人强烈的政治追求和仕途蹭蹬、大志不遂的苦闷心情。除乐府之外,陆机还有为数不多的纪行诗和亲朋赠答诗,情感真挚,较少雕饰,艺术成就较高。如《赴洛道中作》二首抒发去国离乡的悲苦心情,极为凄楚动人,是陆机五言诗的代表作。其中“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等,都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又如他的四言诗《赠弟士龙》:“昔我斯逝,族有余荣。今我来思,堂有哀声。我行其道,鞠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写邦家颠覆、亲故丧亡,极其沉痛。再如《赠尚书郎顾彦先》(其二)描写暴雨成灾的景象,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和对灾民的同情,在西晋诗歌中比较少见。此外,个别诗篇中也不乏优美的意境和佳句,所以东晋孙绰说:“陆文如排沙简金,往往见宝。”(《世说新语·文学》篇)

在艺术风格上,陆机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形式的华美整饬,以其深厚的学力、繁缛的辞藻、纯熟的技巧,表现一种雍容华贵之美。这种艺术追求,极大地影响了西晋诗坛的艺术倾向,形成“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文心雕龙·明诗》)的局面。陆机诗虽然以词藻典雅见长,但是像“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招隐诗》)这类诗句,着意避俗,刻炼太过,见出斧凿之痕,反伤自然之美。这是陆诗的主要缺点,即使是他的名篇《赴洛道中作》也不免于此病。再则,陆诗大量运用对偶句式,有的几乎通篇对偶,“开出排偶一家”(沈德潜《古诗源》),虽然工整圆稳,却无空灵矫健之气,流于孱弱呆滞。另外,陆诗过于追求辞藻富赡,失于裁剪,导致繁芜之累。所以孙绰称“陆文深而芜”,《文心雕龙·才略》篇也说:“陆机才欲窥深,辞务索广;故思能入巧,而不制繁。”影印宋代抄本《晋二俊文集》

陆机的赋今存27篇,或感时节之代谢,或悲故旧之丧亡,或抒思乡之情愫,大多篇幅短小,文笔清灵。如《叹逝赋》中写道:“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把亲故凋零的哀伤写得回环往复,曲折情深。陆机的赋中有不少咏物之作,如《瓜赋》,300字左右,咏物寄怀,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漏刻赋》写景而兼以想象,夹叙夹议,将抽象的时间描写得十分生动。陆机的赋中最有名的是《文赋》。这是文学史上最早采用“赋”的体裁而写成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中既总结了以前作家的经验,也融合了陆机本人创作的甘苦和体会,其中不少见解颇有价值。

陆机的文,思想内容比诗、赋更为充实,时有峭健之笔。其中著名的有《辨亡论》,论东吴兴亡之由,归于能否得人,议论滔滔,笔势流畅,可称为西晋论文中最为博大的篇什。《吊魏武帝文》,是看到曹操遗令有感而作,文中肯定了曹操的事功,又对这位叱咤风云的豪杰在死亡面前不能摆脱对家庭琐务的牵挂之情而暗含讥刺,文笔时而峭拔豪放,时而委婉细腻。又有《汉高祖功臣颂》,文辞闳丽。刘勰称:“陆机积篇,惟《功臣》最显;其褒贬杂居,固末代之讹体也。”(《文心雕龙·颂赞》)刘勰前两句评语十分精当,后两句认为陆机“褒贬杂居”的写法,不甚合“颂赞”之体,是不正确的。“褒贬杂居”正是陆机对“颂赞”一体的革新。陆机还有《演连珠》50首,每首 8句,以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种现象为喻,经过推衍阐发,再关合到政治与人生中的某种道理。运思巧妙,说理精深,辞丽言约,气韵圆转,有流丸之妙。“连珠”一体始于汉代,扬雄、班固以后多有拟作,而《文心雕龙·杂文》篇皆讥为“欲穿明珠,多贯鱼目”,独推陆机的《演连珠》为“理新文敏,而裁章置句,广于旧篇”。另外,他的《豪士赋序》讽刺齐王□矜功自伐、受爵不让,比起汉魏文章来,句式更为整饬,声律更为谐美,典故更为繁密。陆机是骈文的奠基者。像上面提到的《叹逝赋序》、《豪士赋序》、《吊魏武帝文》等,以情带理,是西晋骈体文的典型。

陆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文学创作而外,他在史学、艺术方面也多所建树。在史学上,曾著《晋纪》4卷、《吴书》(未完成)、《洛阳记》1卷等,多已佚。他还是著名的书法家,所写的章草《平复帖》流传至今,是书法中的珍品。另外,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陆机还著有画论。

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所作诗、赋、文章,300多篇,今存诗107,127篇(包括残篇)。原集久佚。南宋徐民瞻得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刻为《晋二俊文集》,明代陆元大据以翻刻,即今通行之《陆士衡集》。明代人张溥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陆平原集》。

陆  贾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其先为楚人。生卒年不详。刘邦起事时,以陆贾有口才,善辩论,常派他出使诸侯各国。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奉命出使南越(今两广一带),招谕故秦南海尉赵佗臣属汉朝,立为南越王,对于安定国内局势,沟通南越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陆贾出使归来,擢为太中大夫。高祖死后,吕后擅权。陆贾参预诛灭诸吕、迎立文帝刘恒,出力颇多。文帝即位后,陆贾再次出使南越,劝说自称南越武帝的赵佗废去帝号。重新恢复与中原的臣属关系。

陆贾学本儒家。他根据大乱之后需要休养生息的社会要求,著《新语》12篇,针对秦代实行严刑峻法的恶果,引述《诗》、《书》、《春秋》、《论语》,宣扬儒家贵仁义、贱刑威的思想,这是汉代最早的一部政论散文,文章质朴,议论切实,开贾谊、晁错政论文的先声。

《汉书·艺文志》分汉赋为四派,其中一派以陆贾为首,并把枚皋、朱买臣、司马迁、扬雄等21 274篇赋都纳入陆赋之属。《文心雕龙·才略》篇说:“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辩之富矣。”可见其赋作在当时是有影响的。但这些作品没有流传下来。《新语》今存,有《汉魏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弘治刊本。

陆  厥 

南朝齐文学家。字韩卿。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齐武帝永明间,举秀才,为王宴少傅主簿,后迁行参军。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反,陆厥的父亲陆闲被杀,他悲恸过度去世。

永明末年,在沈约、谢□等人的倡导下,诗歌的“新变体”即“永明体”已接近完成。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的论赞中详细阐明了有关诗歌声律的问题,自矜为独得之秘。陆厥为此写信给他,提出不同意见,沈约有答书。这两封信都是六朝文论的重要材料,常为后人所引用。

陆厥对诗歌的议论虽然很有见地,但创作实践却不能和理论完全吻合。其《临江王节士歌》:“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寄寓了不被重用的牢骚,在齐梁诗坛上透出了一点慷慨不平的气息。

《隋书·经籍志》载有《齐后军法曹参军陆厥集》8卷(梁10卷),今仅存文1篇,诗10余篇,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卢  纶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天宝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大历十一年(776)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德宗建中元年(780)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贞元时,在河中节度使浑□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

骆宾王 

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骆宾王和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因事被诬下狱。次年,遇赦得释。出狱后,曾北游幽燕,再度投身戎幕。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积极准备改唐为周。这年9,徐敬业(即李敬业)据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参加了这一军事行动,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著名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就是这时写的。11月,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他和卢照邻都擅长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得擅长什之誉”(胡震亨《唐音癸签》)。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等也都具有时代意义,往往以□崎磊落的气息,驱使富艳瑰丽的词华,抒情叙事,间见杂出,形式非常灵活。这种诗体,从六朝小赋变化而来,它吸取了六朝乐府中辘轳辗转的结构形式以及正在发展中的今体诗的对仗和韵律,言词整齐而流利,音节宛转而和谐,声情并茂,感染力强,易于上口成诵。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以及盛唐的李颀、王维、高□,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送郑少府入辽》抒写立功报国的乐观战斗精神,格高韵美,词华朗耀,除了全首平仄声调还不协调,律体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杨炯的《从军行》、《紫骝马》并无逊色。绝句小诗,如《于易水送人》、《在军登城楼》,寥寥20字中,壮志豪情,激荡着风云之气,颇能见出诗人的个性风格,在初唐绝句中也是不多见的。

“四杰”齐名,原是诗文并称的。他们的骈文在才华艳发、词采赡富之中,寓有一种清新俊逸的气息。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比起六朝后期堆花俪叶,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风,有着明显的不同。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这种时代新风、流传广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时代忠义大节作为理论根据,号召人们起来反对正在筹建中的武周王朝,气势充沛,笔端带有情感。其中“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颇能激发唐朝旧臣对故君的怀念。据说武后读到了这两句,矍然为之动容,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书》本传)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骆宾王集》,最早为中宗时郗云卿所辑10卷本,其书已佚。明、清两朝流行的有4卷本、6卷本和10卷本,所收篇目大致相同,均为后人重辑。清人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后出,最为完善,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据考订,一般认为,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明初贾仲明在《录鬼簿续编》中称其与己“为忘年交”,“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鲁迅定罗贯中生活年代为约13301400(《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郑振铎定为约13281398(《中国文学论集》上册《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即大致从元文宗到明太祖这一时期。

关于他的名字清嘉庆翻刻明代杨美生本《三国英雄志传》署“元东原罗贯中演义”,明代高儒《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著录《三国志通俗演义》,署“明罗本贯中编次”,各以其跨越元明,而分署两个朝代。关于他的名字,《录鬼簿续编》只记“罗贯中,……号湖海散人”,未言其名、字。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三国、宋江演义”条、《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五及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万历己未本《隋唐两朝志传》、李卓吾批点本《残唐五代史演传》等均称“罗本贯中”或“贯中罗本”,一般认为本是名,贯中是字。

关于他的籍贯,《录鬼簿续编》称罗贯中“太原人”,而明刊《三国》、《水浒》等小说则往往署“东原罗贯中”。东原,相当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七修类稿》称“杭人罗本贯中”,《西湖游览志□》称“钱塘罗贯中本”,清初周亮工《书影》卷一称“越人罗贯中”,疑《录鬼簿续编》所记“太原”是罗贯中的祖籍,杭州则是罗贯中实际生活和活动的地方。“东原”当由“太原”致讹,一如《水浒志传评林》署名由“东原”再误作“中原”。桃园结义 选自明代崇祯刻本《英雄谱》

关于他的生平,《录鬼簿续编》记载罗贯中“与人寡合”,“遭时多故”,与贾仲明“各天一方”。王圻《稗史汇编》谓罗贯中与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因值朱元璋这样的“真主”统一了天下,葛就“寄神医工”,罗则“传神稗史”。大约罗贯中生当元末社会动乱,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东奔西走,参加了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即结束了政治生涯,而专心致力于小说创作。清代徐渭仁《徐□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又谓“罗贯中客伪吴,欲讽士诚”,以为罗贯中曾入吴王张士诚幕,虽系传说,但亦不无可能。明代天启三年黄正甫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他的著作,《西湖游览志□》称罗贯中“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有《十七史演义》的巨著。今存署名由他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七修类稿》、《西湖游览志□》、《续文献通考》、《书影》及清钱曾《也是园书目》卷十“通俗小说”等,都说罗贯中编著《水浒传》,明清多种《水浒传》刊本亦署罗贯中“编辑”或“纂修”。《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著录《忠义水浒传》100,则题“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天都外臣序本与袁无涯刊本《水游传》均并署施耐庵与罗贯中之名,所以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有罗贯中是施耐庵“门人”之说。但胡应麟批评《七修类稿》说《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是“大谬”,以为“二书深浅工拙,若霄壤之悬,讵有出一手理”。除了清初金圣叹(见金人瑞)伪称发现了70回《水浒传》的“施耐庵的本”,而谓罗贯中续为120回之外,一般多以《水浒传》为施耐庵作。

最足以代表罗贯中创作成就的作品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百川书志》卷六“史部·野史”),以宏大的结构描写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关羽等众多的人物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罪行,寄托了人民渴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愿望,表现了群众所理想的重义守信、平等互助的人与人的关系。它善于运用传神笔法去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尤其擅长于描写战争。它的影响极其巨大深远,长期以来产生着历史教科书、军事教科书、生活教科书的作用。今见最早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本子是明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订本。

除小说创作外,罗贯中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著录他创作的杂剧三种:《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其中仅《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流传了下来,有明脉望馆校《古名家杂剧》本。嘉靖时李开先《词谑》全部转录此剧第三折曲文,谓“出于罗贯中之笔”,而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却将此剧归入“古今无名杂剧”之列,可见明初对于戏曲家的罗贯中知之尚少。《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把赵匡胤与赵普作为忧国忧民的圣君贤相来塑造,描写君臣之间“相交至密,结为弟兄”。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雄争霸”、“各举征伐”所造成的“尸骸遍野”、“民力疲乏”的局面,其基本思想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相同的。

罗懋登 

明代小说家。生卒年、籍贯不详。字登之,号二南里人。《诗经·国风》有“二南”,地域相当于今陕西、河南之间。有的研究者据此以为罗懋登是陕西南部人。主要活动在万历年间。著有《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100回。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描写明代永乐年间太监郑和挂印,招兵西征,王景宏为其副手,共平服39国。郑和七次奉使“西洋”(指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域),经历30余国,为历史事实,但《西洋记通俗演义》却非历史小说,此书多述降妖伏魔之事。同《西游记》类似,属于神魔小说。

小说第14回前描写碧峰长老降生、出家和降魔,并写他同张天师斗法。14回后才写郑和在碧峰长老和张天师协助下,出兵西征,一路除敌斩妖,慑服诸国。其间写爪哇国和金眼国故事似本于《瀛洲胜览》;描写战争场面有袭取《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的痕迹。思想艺术固不可与《西游记》同日而语,描写手法也逊于《封神演义》。明代刻本《西洋记》插图

作者序言中说:“今者东事倥□,何如西戎即序”,意思说东有倭患,不如西国臣服;同时感慨“何可令王郑二公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指出小说内容侈谈怪异,专尚荒唐,“颇与序言之慷慨不相应”。

此书现存有明万历刻本,作者序文系写于万历丁酉(1597)。罗懋登还为传奇《香山记》写过序文,并为邱□《投笔记》作注释。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