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29)

 

本页内容提要

马  戴

马君武

毛际可

茅  坤

毛  滂

毛奇龄

毛文锡

冒  襄

毛宗岗

马其昶

马  融

马致远

马中锡

马祖常

马  戴 

唐代诗人。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人。生卒年不详。会昌四年(844)进士。大中初,在太原幕府任掌书记。因直言被斥,贬龙阳尉。官终太学博士。曾隐居华山,并遨游边关。

马戴和贾岛、姚合为诗友,酬唱甚密,和顾非熊、殷尧藩、薛能等均有诗篇往来。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他擅长五律,如《落日怅望》、《楚江怀古》、《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颇为历来传诵。尤工写景,杨慎《升庵诗话》曾举其《楚江怀古》“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联,谓“虽柳吴兴(柳恽)无以过也”。部分边塞之作,如《陇上独望》、《边将》、《射雕骑》等,也较沉雄激壮。五古《征妇叹》,颇能刻画征妇悲痛心情。严羽《沧浪诗话》说:“马戴在晚唐诸人之上。”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翁方纲《石洲诗话》更以为马戴五律“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不当以晚唐论矣”。但是,他的诗多投赠、应酬或写羁旅、山林之作,较少反映社会现实。

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补遗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马君武 

近代诗人、教育家。原名和,字贵公,后以君武名。广西桂林人。早年受康有为影响。光绪二十七年(1901)赴日,逐渐转向革命。同盟会成立后,任广西主盟人。三十二年(1906)任教于上海中国公学。不久,流亡德国,学习冶金。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实业部次长。1915年在柏林获得工科博士学位。此后曾历任广州军政府秘书厅长、广西省长、北京临时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等职。1926年任广西大学校长,此后即长期从事教育工作。

马君武是南社诗人,也是达尔文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他的诗,以鼓吹新学思潮和爱国主义为特色。《华族祖国歌》宣扬物竞天择思想,号召中华民族“肩枪腰剑”,奋起救亡。《从军行》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她殷勤教子,鼓励他从军杀敌,保卫祖国。《京都》抒发“欲以一身撼天下”的雄图壮志。《去国辞》写流亡异国前夕的怨愤。在艰难的条件下,马君武不消沉:“祖国前途正辽远,少年发想要雄奇”(《赠虞君》);“誓使华严从地起,莫临沧海患途穷”(《〈变雅楼三十年诗征〉题词》)。他的诗总是洋溢着乐观、光明的基调。

马君武反对拟古,强调独创。《寄南社同人》诗说:“唐宋元明都不管,自成模范铸诗才。须从旧锦翻新样,勿以今魂托古胎。”他的诗多描写国外风光,又好以西方故实、科学知识和资产阶级哲理入诗,代表了黄遵宪以来作家们吸收新诗料、开拓新诗境的努力。

留学日本期间,马君武曾编印《新文学》一册,译载歌德、胡德、拜伦诗若干首。柳亚子曾誉之为:“抗手无时辈,椎轮异昔贤。欧花兼米锦,哀怨杂鲜妍。”(《寄君武柏林,时读其所著〈新文学〉》)著有《马君武诗稿》。

毛际可 

清代词人。字会侯,号鹤舫,晚号松皋老人。遂安(今属浙江)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河南彰德府推官,改知城固,调祥符令。康熙十七年(1678)举博学鸿词科不第,回任。不久以事罢官,返里读书著述。

毛际可生当明末清初,与同时毛奇龄、毛先舒皆浙江人。有“三毛”之称。毛际可存词 180多首。其中为应酬赠答而写的,大多是抒发离愁别情之作,如〔蝶恋花〕《别王丹麓》:“马迹车尘何日了?不分啼鹃,只解催归好。”另一类词则在旅游、吊古之中有所寄托,如〔水调歌头〕《过虞姬墓》:“莫道拔山力尽,尚有闺中侠气,凛凛未消磨。”〔水调歌头〕《过蔺相如故里》:“左右披靡何意?岂为赵兵强盛,直以气吞之。”皆寓盛衰兴亡之感,笔调亦颇遒宕。

著有《安序堂文钞》30,《浣雪词钞》(一名《映竹轩词》)2卷,《松皋诗选》等。

茅  坤 

明代散文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青阳、丹徒两县知县,迁礼部主事,又转任吏部稽勉司,曾受牵连而谪为广平通判。后又屡迁广西兵备佥事、河南副使。由于镇压广西瑶民起义有功而升为大名兵备副使。终被忌者中伤,落职归家隐居50余年而卒。

茅坤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提倡学习唐宋古文。他评选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在当时和后世有很大影响。此书选辑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文章共 164卷。每家各为之引。总序中说:“世之操觚者往往谓文章与时相高下,而唐以后且薄不足为。噫!抑不知文特以道相盛衰,时非所论也。”所以茅坤选文目的在于宣扬八人文章中得“六经”之精髓者,对韩愈尤为推崇。他评述文章艺术形式也不出八股文笔法范围。他评点注释虽多有疏漏、错误之处,但此选本繁简适中,可作为初学者之门径,因此几百年来盛行不衰。“唐宋八大家”的名目也由此流行。

茅坤的散文刻意模仿司马迁、欧阳修。行文喜跌宕激射。但是,由于为文好摹拟,佳作不多。今存《白华楼藏稿》、《玉芝山房稿》等。

毛  滂 

北宋词人。字泽民,号东堂。衢州江山(今属浙江)人。元□中为饶州司法参军。曾受苏轼赏识,荐之于朝。绍圣间为衢州推官。元符元年(1098)改授武康县令。居舍名“尽心堂”,改建易名为“东堂”。狱讼之暇,吟咏其间,因以为号。崇宁、大观间为祠部副郎。宣和初以言语得罪,贬真定通判。蔡京当政时,他曾献谀词以求进用。宣和后期出知秀州。终年60余岁。

毛滂工诗能文,尤长于词。其词风大致属于婉约一路,而情韵特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惜分飞〕:“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据说,苏轼对这首词极其赞赏。南宋周□评它“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何酷似少游也”(《清波杂志》卷九)。传世的毛滂 200余首词中,除少部分献寄时相、郡守的讼谀之作外,其余无论写自然风物或男女恋情,多饶有余韵。但题材范围较窄。“其诗有风发泉涌之致,颇为豪放不羁。文亦大气□礴,汪洋恣肆”(《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文集《东堂集》已佚,《东堂词》单本流传。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搜采裒辑《东堂集》10卷,包括诗4卷,文6卷。今见《东堂词》有吴讷《百家词》本、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朱孝臧《□村丛书》本。

毛奇龄 

清代学者、文学家。曾名□,字大可,又字于一、齐于,号秋晴,又号初晴等等,以郡望西河,称西河先生。萧山(今属浙江)人。明末廪生。清兵入关后曾参与南明鲁王军事,鲁王败后,化名王彦,亡命江湖十余年。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二十四年(1685)引疾归里,专事著述。毛奇龄墨迹

毛奇龄以经学傲睨一世,挟博纵辩,务欲胜人,抨击朱熹《四书集注》,撰《四书改错》,阮元尝推他对乾嘉学术有开山之功。他亦好为诗。初受知于陈子龙;反复变化,由三唐而上窥齐梁。其论诗,主张以“涵蕴”、不着□际”见“难”,以“能尽其才”为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诋苏轼。所作亦颇博丽窈渺,声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过杭州拜访他,并觅买其诗集。但毛奇龄自谓其诗“酬应者十九,宴游者十一,登临感寄无闻焉”,张维屏也说:“名家古诗多存寿诗者,殆无过毛西河。”(《国朝诗人征略》)可见其内容比较狭窄和贫乏。

毛奇龄亦工词,并擅骈、散文,都自成家数。

毛奇龄著述甚富,仅《四库全书》著录者就有52种。《西河合集》400余卷,系诸子及门人所编。其当归于集部者,文119,50,7卷。另有《诗话》8,《词话》2卷。

毛文锡 

五代词人。字平□。高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唐太仆卿毛龟范之子。年十四,登进士第。事前蜀,官翰林学士承旨,迁礼部尚书,判枢密院事,后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仍判枢密院。因与宰相张格、宦官唐文□争权,贬茂州司马。前蜀亡,归后唐。不久,又事后蜀。与欧阳炯等五人以小词为后主孟昶所赞赏。

毛文锡词大都是供奉内廷之作,内容多写歌舞冶游,成就不高。但其〔巫山一段云〕“雨霁巫山上”咏巫山神女事,就题发挥,即景寄兴,“远风吹散又相连,十二晚峰前”,“朝朝暮暮楚江边,几度降神仙”,惹人情思,历来传咏。〔甘州遍〕调长63字,其“秋风紧”一首,写边塞征战:“青□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场面比较宽阔,凄厉苍茫,开北宋边塞词先声。此外如〔醉花间〕“休相问”、〔更漏子〕“春夜阑”、〔临江仙〕“暮蝉声尽落斜阳”等,也较清新可读。

毛文锡著有《前蜀纪事》2卷,《茶谱》1卷。词今存30余首,见于《花间集》、《唐五代词》。其事迹见《十国春秋·前蜀》。

冒  襄 

清代文学家。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副贡;入清,屡被征召而不肯出仕。在家筑水绘园,交会四方文士。读书酬唱以终。

冒襄出生于文学世家,幼年承家教父训。后游于董其昌之门。治诗文、书法之学。青年时期,词章及书法已流传海内。冒襄的古文,笔调秀逸,陈名夏《重订朴巢诗文集序》称:“笔锋墨秀,玄旨微情。俱在有意无意、可想不可到之境。”杜□《朴巢文选序》称冒襄的游记文接脉于柳宗元“清音奔赴,灵想超忽”,“一笔一洞壑,一转一绝境”。冒襄的《影梅庵忆语》,写自己和董小宛的同居生活,是颇为著名的笔记文章。冒襄也能诗,论者称为:“诗律深细,葩采滟发”(陈函辉《寒碧孤吟序》),“婉转以附物,惆怅而切情”(倪元璐《朴巢诗序》)。

撰《巢民诗集》8,《文集》6,《影梅庵忆语》1卷,另辑《同人集》12册。

毛宗岗 

清初文学批评家。字序始,号孑庵。茂苑(即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无考。曾仿效金圣叹(见金人瑞)评改《水浒》的作法,假托得《三国志演义》古本,对罗贯中原著大加删改,并作回评夹批,题为“圣叹外书”、“声山别集”,又伪造金圣叹序冠于卷首,名为“第一才子书”,此即120回本,它取代旧本广为流行。毛本《三国》在情节上更动较多,有改、有增、有削,此外还整顿回目,修正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与原书比较,尊刘抑曹的正统观念明显加强,在表现技巧、文字修饰方面则有所提高,但也不乏改窜失当之处。毛氏评语突出宣扬忠义之类封建伦理道德,以及天命论、因果报应、人世虚幻等思想,而对于统治者的残暴、贪婪、虚伪亦痛加鞭挞。其艺术分析多套用八股文笔法程式,但对演义全书结构的照应严密、虚实相间、曲折变换、点染映衬,颇有精到阐明,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描绘,也有细致的解剖。毛宗岗之父名纶,字德音,双目失明后更号声山,曾评《琵琶记》,名为“第七才子书”,其总论说:“罗贯中先生作通俗《三国志》,……前岁得读其原本,因为校正,复不揣愚陋,为之条分节解,而每卷之前,又各缀以总评数段。”据此,评改《三国志演义》当是毛氏父子合作所为。

马其昶 

近代散文家。字通伯,晚号抱润翁。安徽桐城人。自幼受桐城派家学熏陶,师事同里吴汝纶及武昌张裕钊,刻苦学习古文,颇为吴汝纶器重。数应乡试不第,长期教习乡里,研治群经,兼及子史,旁及佛典,声名日起。但他已淡于仕进,屡拒举荐。宣统二年(1910),清廷召纂《礼》经课本,逐入都,授学部主事,充京师大学堂教习。不久回皖,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民国三年(1914)再至北京,主持政法学堂教务,充袁世凯政府参政院参政。因眷恋清室而反对袁世凯称帝,拒绝参加筹安会。

民国五年,清史馆聘为总纂,主修儒林、文苑及光宣大臣传。后以老病归里,在家乡去世。

马其昶与姚永概、林纾同为桐城派末期代表人物。姚、林早死6,他晚年遂被目为桐城派殿军。其文固守桐城派规范,以宗经为本,以碑传史论为主,拙于记事,远离现实,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狭隘,亦无雄奇瑰玮之观。然思深辞婉,言简意长,不矜才,不使气,语言的雅洁可与方苞、姚鼐角立,章太炎亦赞其“能尽俗”。

所著《抱润轩文集》,有宣统元年石印10卷本,民国十二年家刻本。他不写诗。学术著作有《屈赋微》、《桐城古文集略》等17种。

马  融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安帝时为校书郎中,于东观典校秘书。桓帝时为南郡太守,因忤大将军梁冀,遭诬陷,免官,髡徙朔方。后得赦,复拜议郎,重在东观著述,以病辞官。

马融才高博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弟子常有千数,卢植、郑玄皆出其门下。他爱好音乐,生活豪奢,不拘儒者之节。常坐高堂,设红色帐幕,前授生徒,后列女乐。他除遍注《周易》、《尚书》、《三礼》、《论语》、《孝经》等儒家经籍外,还注有《老子》、《淮南子》、《列女传》、《离骚》等,均已佚,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汉学堂丛书》中有辑录。

《后汉书·马融传》称其著有赋、颂、碑、诔等21篇。其中《长笛赋》比较著名,被《文选》收录,其体制仿王褒《洞箫赋》,然而不及《洞箫赋》雄肆生动;《广成颂》,载于本传,余多亡佚。明代张溥辑有《马季长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马致远 

元代戏曲作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又曾加入过“书会”,并与书会才人合编过杂剧。生平未详,但从他自己的散曲作品中可以了解到,他在年轻时“写诗曾献上龙楼”,热衷过进取功名。然而他仕途并不显达,因此动了“终焉计”,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著有杂剧15种,今存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西华山陈搏高卧》、《吕洞宾三醉岳阳楼》、《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半夜雷轰荐福碑》 6种,以及和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合写的《邯郸道省悟黄粱梦》一种(马著第一折),明代吕天成、清代张大复还说马致远作过南戏《苏武持节北海牧羊记》等。马致远还作有散曲,现存120多首。《汉宫秋》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顾曲斋刻本《古杂剧》

马致远是个享有盛名的戏曲家。元代周德清以关、郑、白、马并列;明朱权《太和正音谱》对他更为推崇,说:“宜列群英之上。”他的杂剧以《汉宫秋》最有影响。作品虽取材于汉代王昭君和亲的历史故事,却并不拘泥于史实,而是在久经流传的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参考了历代诗人对王昭君的咏唱中的某些思想情绪,又结合元代民族压迫比较严酷的历史现实,对这一题材进行了再创造,因此情节有了较大的变动。作品以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揭露了帝王的昏庸,朝政的腐败,抨击了朝中文武大臣在侵略威胁面前的怯懦和无能。剧中成功地塑造了王昭君这一爱国者的形象。这个形象对后世的戏曲影响很大,“汉明妃”的形象可以说是在马致远笔下基本定型的。《汉宫秋》有较高的艺术成就,结构紧凑,有浓烈的抒情色彩,曲辞苍凉幽邈,能贴切地表达人物的心情。其中第三折〔梅花酒〕、〔收江南〕等曲子,第四折〔蔓青菜〕、〔白鹤子〕、〔满庭芳〕等曲子,尤为历来曲家所称赏。

此外,他的《荐福碑》写儒生张镐在仕进途中的不幸遭遇,谴责了官场黑暗,堵塞贤路,但作品有严重的宿命论观点。《陈□高卧》,则写陈□绝意仕进,归隐山林,同时也流露了对浊世的愤懑和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情。《青衫泪》据白居易的《琵琶行》敷演而成。落入元杂剧爱情故事的老套,没有很大特色。马致远的《三醉岳阳楼》和《三度任风子》等属“神仙道化”剧,这类剧宣扬了消极避世的思想,向往的是远离尘世的神仙世界,然而作品中对现实的揭露也有一定价值。“神仙道化”剧的产生有复杂的历史原因,与元代一部分失意士人对现实悲观失望而放情于山林的思想倾向有密切关系,同时,也受当时在北方流行的道教新派──全真教的直接影响。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在元明杂剧中有不小的影响。

马致远在散曲上的成就,为元代之冠。明代贾仲明称他为“曲状元”。作品内容主要有三类:①叹世;②咏景;③恋情。在“叹世”之作中,他的世界观的矛盾表现得很明显,既有那种“老了栋梁才”、“恨无上天梯”的感慨;又有“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的隐逸思想。他是“无也闲愁,有也闲愁,有无闲愁得白头”,一生忧愤徘徊。尤其是他的套曲〔双调夜行船〕《秋思》,表现了对人世间一切功名利禄的否定和对人生若梦的感叹,以及对“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穰穰蝇争血”污浊现实的愤慨。这支套曲在艺术技巧上很精湛,有人认为此曲“无一字不妥”,誉之为“万中无一”(周德清《中原音韵·定格》)。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是咏景名篇,它以凝炼的笔法,赋予秋天的景色以萧瑟苍凉的情调,构成诗意的图景,烘托出天涯游子的凄凉心情(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这支小令为无名氏作)。此外如〔双调寿阳曲〕《远浦归帆》、《山市晴岚》等曲,在描绘景物,点染气氛上也都有独到之处。他的恋情之作的特点在于较清新动人而少脂粉俗气。

总的来说,马致远的散曲,声调和谐优美,语言清新豪爽,并且善于捕捉形象以熔铸诗的境界。他吸取了诗、词以及民间歌曲的养分,开辟了与诗、词不同的曲的真率醇厚的意境,提高了曲的格调;他的套曲〔般涉调耍孩儿〕《借马》还打破了散曲言情咏景的程式,另辟一条叙事讽物的蹊径,这些都对散曲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贡献。明代抄本《古今杂剧》

马致远的杂剧作品,见于明代脉望馆《古今杂剧》和臧懋循辑《元曲选》。《陈□高卧》、《任风子》还有元刻本。其他各剧也另有刻本,各种刻本,文字略有异同。他的散曲作品,见于元杨朝英《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明代无名氏《乐府群珠》,明代郭勋《雍熙乐府》等书中,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辑录为《东篱乐府》。

马中锡 

明代文学家。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属河北)人。明宪宗十一年(1475)进士及第,授刑科给事中。为人刚直,当时万贵妃弟万通与太监汪直骄横不法,他几次上疏揭发,为此两次受到杖责,并且连续九年不得升迁。后历任大理右少卿,右副都御史,直到兵部左右侍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捕下狱,削职为民。5年后,刘瑾诛,朝廷才又征召他任大同巡抚。正德六年(1511),山东、河北刘六、刘七农民起义,马中锡受命为右都御史,率禁军前往镇压。他主张诱降招抚,遭同僚中伤,下狱致死。

马中锡长于散文。他能不依门傍户而卓然自立,文章写得横逸奇崛,有一定成就。他据古代传说而创作的寓言故事《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以“兼爱”之心救狼,险被狼所害。说明对如狼恶人不可讲仁慈或抱任何幻想。相传此作是讽刺李梦阳负康海搭救之恩的(一说,《中山狼传》为唐代姚合或宋代谢良作,马中锡只是修改)。马中锡亦工诗。同邑孙绪为其集作序,称他的诗劣者亦超过唐代许浑,好者当在刘长卿、陆龟蒙之列。其诗善写景,尤长于借景抒怀、感叹兴亡。如《晚度咸阳》,借古城咸阳历代变迁,深叹“表里山河犹往日,变迁朝市已多年”,情绪凄惋。又如《元世祖庙》,极写世祖祠堂及元帝诸陵所在的起辇谷的荒凉:“世祖祠堂带夕曛,碧苔年久暗碑文。蓟门此日瞻遗像,起辇何人识故坟。棹楔半存蒙古字,阴廊尚绘伯颜军。可怜老树无花发,白昼□鸣到夜分。”时人称为绝唱。

马中锡死后,其子马师言集其诗文编为《东田漫稿》6,今存。清康熙时其乡人贾棠又刊《别本东田集》15卷,亦存。

马祖常 

元代文学家。字伯庸。先世为雍古特部,居于靖州的天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西北)。高祖锡里吉思,金末为凤翔兵马司判官,即以马为姓。曾祖月合乃跟随元世祖忽必烈至汴,父润,任漳州同知,徙家于光州定城(今河南潢川),遂为光州人。元仁宗延□二年(1315),马祖常廷试第二,官应奉翰林文字,后升监察御史。为人正直,以弹劾首相铁木迭儿,得罪权贵,被降职为开平县尹。后铁木迭儿死,得复官,历任翰林待制、礼部尚书、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著有《石田文集》15卷。

马祖常善作诗、文。他和姚燧、元明善等作文取法先秦两汉,诗学汉魏盛唐,扫除宋金末年南北文士习气。诗风清壮,“后生争慕效之,文章为之一变”(《元诗选·马祖常小传》)。他的诗文在当时颇有影响。

马祖常广游今甘肃、宁夏、内蒙、河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对这些地方的民情风俗、山川景物颇为熟悉。他的诗歌较多地描写了各地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状况,如《河湟书事》、《丁卯上京四绝》、《河西歌效长吉体》、《缫丝行》、《踏水车行》、《室妇叹》等,赞美了祖国各族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同时也写出了阶级压迫的现实。他有两首内容基本一样的关于马户的诗:《马户》和《六月七日至昌平赋养马户》,诗中描写了一个寡妇养马,卖尽了田地房屋,衣不蔽体,食不充饥,马养得不壮,还要受到官吏的鞭挞。《宿迁县》诗描写在天灾人祸中,农民四处逃亡、嗷嗷求食的悲惨景象。与此同时,他又写那些大官僚、大商人们“罗衣熏香钱满箧”、“妻封县君身有官”、“不肯一钱遗贫士,却弃双玉买歌娼”,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这都是当时历史的真实写照。

马祖常的散文简洁新奇,条理明晰。《记河外事》一文,字句简短,层次分明。全文采取问答体。通过计吏、听者一问一答的形式,揭明“菽日益贵,民日益病,而有司索赋之日益急也”。指出当时马政之弊。他的一些游记,也写得颇好,如《小石山记》。马祖常的《息氓传》,写的是息州(今河南息县)一个农民“盖播种事,致殷厥家”,要替儿子找个媳妇,受了媒婆的骗的故事,很像一篇传奇小说。马祖常的散文风格,诚如元明善说的:“修辞几于古矣,然于质实则过之,于藻丽则乏矣。”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