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37)

 

本页内容提要

萨都喇

上官婉儿

上官仪

尚仲贤

邵  灿

邵长蘅

邵亨贞

沈德潜

沈  复

沈既济

沈  儆

沈  括

沈千运

沈佺期

沈亚之

沈  瀛

萨都喇 

元代诗人。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蒙古族人。其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累有功勋,受知于世祖、英宗,命仗节钺留镇云、代,所以萨都喇的生地为雁门(今山西代县)。萨都喇的生卒年难以确指。今参照与萨都喇同年进士杨维桢生年(1296),及《雁门集序》中“逾弱冠登丁卯进士第”说法,定萨都喇生年为1305年左右。又据萨都喇晚年投入方国珍幕中的传说,定其卒年为1355年左右。

萨都喇出身将门,但据其《溪行中秋玩月》诗自序,幼年“家无田,囊无储”,生活贫穷。萨都喇青年时曾奔波吴、楚,泰定四年(1327)进士及第。后任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江南行御史台掾史、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照磨、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司知事、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等职,都是九品至七品小官。萨都喇为官清正,曾有发廪赈灾、救助难民、禁止巫蛊、移风易俗等政绩。在江南御史台掾史任上,更因弹劾权贵而受过贬谪。传说晚年曾投方国珍幕中。

萨都喇博学能文,兼善楷书。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在《送管元帅南征》、《送刘照磨之桂林》等诗中,他甚至拥护统治者对起义人民进行镇压。但有些诗涉及元代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压迫。如《大同驿》、《黄河月夜》、《鬻女谣》、《织女图》等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惨状。五古《早发黄河即事》,一方面描写农夫“炊烟动茅屋,秋稻上垅丘。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另一方面描写贵族公子“斗鸡五坊市,酣歌最高楼”,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揭示了元代社会的阶级矛盾。有些诗大胆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笔锋不仅指向了郡守县官、王孙贵戚,且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记事》一诗,用“只知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的诗句,揭露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的篡兄位之事,此事为正史不载,被称为“诗史”。有些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如《寄朱县尹》、《送广信司狱》诗等。《湖南张子善,钦点第一人,弹劾权贵,左迁西台御史,旋拜前职,素有退志,故举兼善劝之》、《旧剑》、《尘镜》等诗,希望官吏爱护人民,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报国志愿。而《过居庸关》、《题画马图》等诗,针对元朝统治者穷兵黩武,表达了“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的反战思想。这些作品是萨都喇诗歌中的精华部分。

萨都喇的山水诗颇见功力。他游宦多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少山水诗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如“江白潮已来,山黑月未出”,“山脚客行惊犬吠,树皮苔老结龙文”,“渡口客船争贳酒,斫鱼列纸赛河神”等等,均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结成佳句。他描绘北方风物,尤具特色。如“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穷”;“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等。对塞外风光信笔勾勒,粗犷有致,体现了其他诗人鲜有的创作个性。

在诗歌技巧上,萨都喇继承了唐、宋诗歌的某些手法,并具有自己的特点:①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断,铸成韵味悠远的意境。如为人艳称的《秋词》、《京城立春》等,能托出特定的情境,构成饶有意趣的“诗画”。②层层深入,凝炼简洁。如“百年诗句里,三国酒杯间”,“千古风光鬓边白,六朝山色马头青”等,言简意赅,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余地。③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如“云孙捧出南箕簸,月姊舂来北斗量”,“一山如龙入云起,一山化作长江流”等句,化静为动,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使形象新颖流动。④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如“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彩云”,“乌鹊横桥秋有影,银河垂地夜无波”等。

萨都喇的词作虽然不多,但颇有影响。尤以〔念奴娇〕《登石头城》、〔满江红〕《金陵怀古》两首著名。他在〔念奴娇〕《登石头城》中,抚今追昔,韵调苍凉,以一组富有悲剧意味的形象,咏出风云易消、青山常在的感慨。〔满江红〕《金陵怀古》一词,则巧妙地活用前人典故,吊古伤今,表现了更为圆熟的技巧。后人曾推崇萨都喇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并非溢美之词。

著作有《雁门集》14卷,又《武夷诗集序》文 1篇。《雁门集》有近人殷孟伦点校本。

上官婉儿

唐代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祖父上官仪、父上官庭芝于武则天时被杀,婉儿随母配入掖廷。她通晓文词,兼习歌舞。14岁时,为武则天草拟诏书,颇受信任。中宗即位,封为昭容,故也称上官昭容。她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词臣。又代朝廷品评臣下诗文,并为皇后及公主代笔作诗。她与武三思等私相交结,接受贿赂,颇擅权势。临淄王李隆基(即唐玄宗)起兵诛韦皇后,婉儿亦同时被斩。玄宗时,命人收集其诗文20卷,令张说为序。她生长宫中,所作皆应制之诗,刻意修饰词藻,讲究对仗,真正反映妇女生活和性格的作品绝少。贞元时,吕温曾作《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

《全唐诗》录其诗 1卷。事迹见新、旧《唐书·后妃列传》及《本事诗》。

上官仪

唐代诗人。字游韶。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家于江都。唐贞观初举进士,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转起居郎。他常参加宫中宴会,又曾参预《晋书》的编撰工作。高宗时,为秘书少监。龙朔二年(662),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位居宰相。因建议高宗废皇后武则天,为武氏嫉恨。后又因梁王李忠谋反事受牵连,下狱死。

上官仪擅写五言诗,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不脱齐梁的诗风,如《八咏应制》二首,即颇浮靡。《旧唐书》本传称他的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意即以华丽的词藻表现婉转妩媚的情意为其本色。因他地位显贵,一时人多仿效,号为“上官体”。他又将六朝以来诗歌的对偶方法归纳为六对与八对,各以名物、声韵、造句、寓意等类相对,利用汉字特点使之程式化(《诗人玉屑》卷七及《文镜秘府论》曾列其属对之法),代表了当时宫廷诗人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但在促成律诗的逐渐定型上,起过一点推动作用。他在任宰相时,作《入朝洛堤步月》,即兴吟咏,“音韵清亮”(刘□《隋唐嘉话》),传为名篇,是“上官体”较好的代表作。

《全唐诗》录其诗 1卷。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尚仲贤

元代戏曲作家。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生卒年、字号不详。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著有杂剧11种,今存《柳毅传书》、《气英布》、《三夺槊》3种。又,今人孙楷第考出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中的《十样锦诸葛论功》,即尚仲贤《玉清殿诸葛论功》。如此则今存有4种。此外,《王魁负桂英》今存曲词一折;《归去来兮》、《越娘背灯》仅存第4折残曲。

《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写落第书生柳毅传书救龙女,并与龙女结成夫妻的故事。它批判了强迫婚姻,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幸福的追求。作品突出了泾河龙王父子对洞庭龙女的虐待和龙女牧羊的苦楚,因而深化了主题。“龙斗”一场多有渲染,增强了神话色彩。但在处理柳毅拒婚的情节时,不如原传奇小说恰当。在此剧之前宋代杂剧有《柳毅大圣乐》,元代南戏有《柳毅洞庭龙女》,虽然都不存,但可知这一故事早已十分流行。

尚仲贤此剧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有各种改编本。《气英布》写楚汉相争时,刘邦遣隋何劝英布降汉,及至英布来归,则故意怠慢,接着又礼遇甚厚。写刘邦的用人之道,传说的成分较多。《三夺槊》一剧写尉迟恭鞭打李元吉事,现仅存元刊本,后三折有曲无白,似非全本,但关目的安排、人物的塑造颇显匠心。

邵  灿

明代戏曲作家。字文明,一字宏治。江苏宜兴人。生员。生卒年不详。根据其所著《香囊记》有“因续取《五伦全备》新传,标记《紫香囊》”一语,而《五伦全备记》作者邱□为景泰五年(1454)进士,可以推断邵灿也当生活于景泰、弘治间。 

邵灿所作传奇戏曲,仅《香囊记》一种。写宋时张九成听从母意,告别新婚半月的妻子贞娘,与弟一起上京赴试,临别时母赠以紫香囊。九成虽中状元,但因触犯秦桧,被派作岳飞幕僚,讨伐契丹,从此杳无音信,仅得其于战场所失香囊,归还其家。时值宋室南迁,贞娘与婆婆逃难途中离散,香囊又失,并为赵运使之子所得。赵子胁迫贞娘为婚,且以紫香囊为聘。贞娘遂诉状于新任观察使,而观察使竟是阔别十二载的丈夫张九成。夫妻、母子、兄弟历经磨难终于团圆。全剧立意既沿袭《五伦全备记》的封建伦理的陈腐说教,关目又多与《琵琶记》、《拜月记》雷同。加以曲文多套用现成诗文,唯求华丽,因此历来论者对它颇多讥弹。徐渭《南词叙录》指出,该剧作者“习《诗经》,专学杜诗,遂以二书语句匀入曲中,宾白亦是文语。又好用故事、作对子,最为害事”。徐复祚《曲论》在批评其以诗语作曲时也指出:“丽语藻句,刺眼夺魄,然愈藻丽愈远本色。”不过,这种形式主义的倾向,却得到另外一些文人的赏识,吕天成《曲品》甚至称赞它“词工白整,尽填学问”,于是争相效仿,至嘉靖、万历年间,《玉□记》,《玉合记》和《昙花记》等作品出现,终成气候。这就是戏曲史上的骈俪派。邵灿的《香囊记》实为这一派之滥觞,通常也被认为是骈俪派的代表作。

邵长蘅

清代文学家。一名衡,字子湘,别号青门山人。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人。顺治诸生。

邵长蘅主张为文必多读书,忌俗避伪(《答贺天山》、《与彭子》)。现存文近300篇。他继承唐顺之、归有光的传统,取法于唐宋大家。他曾为宋荦(时为江苏巡抚)幕。宋荦选侯方域、魏禧、汪琬散文为《国朝三家文钞》,邵长蘅写《三家文钞序》,历论古文源流,评议三家文章。认为“侯氏以气胜,魏氏以力胜,汪氏以法胜;不必屑屑附会其出唐宋某氏并元明某氏,要之,可谓作者”。余如所撰《侯方域传》中则推崇侯“始倡韩欧之学于举世不为之日,遂以古文雄视一世”。《明四家诗钞序》、《明十家文钞序》、《金生诗序》等篇也阐述他的诗文论旨。《亦园记》、《青门草堂记》、《庐山游记》(6)、《毗陵诸山记》、《毗陵诸水记》等纪游之文,以及论说陈蕃、窦武、诸葛亮、唐太宗等人之文,都有苍秀简洁、合乎法度的特点。清代宋荦评邵氏文章说:“大较英爽飚发不如朝宗(侯方域),而根柢胜之;明切善议论不如叔子(魏禧),而舂容胜之。”(《邵子湘全集序》)现存诗 800多首,以七古、七律见胜。取材比较广泛,不少诗写得浑脱流利,苍凉入古。有一部分诗作咏明季故实及清初时事,反映了一个侧面的现实生活。如《守城行》、《京口行》、《讹言行》、《苦旱行》以及《地震行》等。

撰《青门全集》30卷,有康熙青门草堂初刻本,光绪二十三年武进盛氏重刻本。

邵亨贞

元代文学家。字□孺,号清溪。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曾任松江训导。邵亨贞生当元、明之际,入明后生活近30年。终于儒官,足迹不出乡里。著有《野处集》4卷、《蚁术诗选》1卷、《蚁术词选》4卷。

邵亨贞现存词143阕。绝大部分词描写伤春感秋,抒怀忆旧,咏物赠答。在抒写对旧日优游生活的怀念和对朋友的情谊时,感情真实。他有一部分词直接反映了元、明之间的社会动乱。如〔浣溪沙〕《丁酉早春试笔》中“杨柳官桥人迹绝,杏花歌馆烧痕新,相期何处避兵尘”,描绘了战乱中百姓所遭受的流离失所的痛苦,透露出对“兵戈不息”的厌倦。另一些与战乱兵燹有关的词如〔江城子〕《癸丑岁季夏下□》中“故人重见几星霜,鬓苍苍,视茫茫,把酒□欷,唯有叹兴亡,须信百年俱是梦,天地阔,且徜徉”,着重描写他在乱世中所产生的“世事驱驰,流光荏苒”的思想和“驹隙如驰,行乐能几”的消极情绪。

邵亨贞词作没有什么广阔的社会内容和恢宏的气势。他的诗比词写得略好些,他和当时诗人杨维桢、陶九成、钱维善时有过从,相互唱和,今存诗300余首,有《田家四时词为九山学稼轩作》,模仿陶渊明写田园生活。明初洪武元年(1368),他的儿子得罪关进监狱,他到金陵去请求朝廷宽免,沿途把所见所闻写成诗,诗中说“三年百战余,人烟迹如扫”(《吴门》),强调了战争造成灾难的深重。在一首《即景》诗中他说:“一秋兵革竞纷纷,山下人家昼掩门。昨夜南邻鸡犬闹,又传吏过石壕村。”他又有“白发吴侬泪盈把,安得桃源遍天下”之句,看来邵亨贞不失为一位对人民有同情心的诗人。

沈德潜

清代诗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从23岁起继承父业,过了40余年的教馆生涯。但他热衷功名,22岁参加乡试起,总共参加科举考试十七次。乾隆四年(1739)中进士时,已是67岁老翁。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77岁辞官归里。在朝期间,他的诗受到乾隆帝的赏识,常出入禁苑,与乾隆唱和并论及历代诗的源流升降。沈德潜这种受到皇帝“隆遇”的特殊地位,使他的诗论和作品,风靡一时,影响甚大。

沈德潜年轻时曾受业于叶燮,他的诗论在一定程度上受叶燮的影响,但不能继承叶燮理论中的积极因素。他论诗的宗旨,主要见于所著《说诗□语》和他所编的《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等书的序和凡例。他强调诗为封建政治服务。《说诗□语》开头就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他提倡“温柔敦厚,斯为极则”(《说诗□语》卷上),鼓吹儒家传统“诗教”。在艺术风格上,他讲究“格调”。他的所谓“格”,是“不能竟越三唐之格”(《说诗□语》卷上),“诗至有唐,菁华极盛,体制大备”,而“宋元流于卑靡”(《唐诗别裁集·凡例》)实质上与明代前、后七子一样主张扬唐而抑宋。所谓“调”,即强调音律的重要性,他说:“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朱子云:‘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真得读诗趣味。”(《说诗□语》卷上)又说:“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屈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同前)

沈德潜的诗,现存2300多首,有很多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之作。《制府来》、《晓经平江路》、《后凿冰行》等反映了一些社会现实。但又常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说教内容,如《观刈稻了有述》,一方面反映天灾为患,民生涂炭的情景:“今夏江北旱,千里成焦土。荑稗不结实,村落虚烟火。天都遭大水,裂土腾长蛟。井邑半湮没,云何应征徭?”另方面却又劝百姓要安贫乐道:“吾生营衣食,而要贵知足。苟免馁与寒,过此奚所欲。”因此多缺乏鲜明生动的气息。近体诗中有一些作品如《吴山怀古》、《月夜渡江》、《夏日述感》等,尚清新可诵,有一定功力。

沈德潜所选各种诗选,保存较丰富的篇章,流传颇广,到今天还有参考价值。《古诗源》收录了不少古代民歌,在当时颇难能可贵。选本中的评语,在品鉴诗歌艺术方面,有一些精辟见解。

沈德潜的著作,除上述各选本外,有《沈归愚诗文全集》(乾隆刻本),包括自订《年谱》 1卷、《归愚诗钞》14卷、《归愚诗钞馀集》 6卷、《竹啸轩诗钞》18卷、《矢音集》4卷、《黄山游草》1卷、《归愚文钞》12卷、《归愚文续》12卷、《说诗□语》 2卷、《浙江省通志图说》1卷、《南巡诗》1卷等。

沈  复

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得到此书手稿,其时后两记已亡佚。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写跋,称赞此书“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美化名著丛刊》收有《足本浮生六记》,所补两记均是伪作。

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1923年朴社出版,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排印)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此书有英、法、德、俄等译本。

沈既济

唐代小说家、史学家。生卒年不详。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一说吴(今江苏吴县)人。德宗即位初,试太常寺协律郎。建中元年(780,宰相杨炎荐其有史才,召拜左拾遗、史馆修撰。次年冬,杨炎贬逐,他也被贬为处州司户参军。后又入朝,官终礼部员外郎。他与萧颖士之子萧存及许孟容友善,都以文辞知名;又与著名史学家杜佑友好。他博通群籍,尤工史笔,撰《建中实录》10,为时所称;又撰有《选举志》10卷;二书今皆不传。《全唐文》录其文六篇。文中主张选拔有用人才、反对官吏冗滥。传奇作品有《枕中记》和《任氏传》。

《枕中记》叙玄宗开元年间道士吕翁在邯郸道上旅行,于客舍中见少年卢生因功名不遂而失意长叹,就给他一个瓷枕。这时,客舍主人正在蒸黄粱作饭。卢生就枕,恍惚中进入枕内,遂与大族崔氏成婚,并中进士。此后历任中外显官,屡建功业,位崇望重,贵宠无比。其间因遭人忌害,也曾两度贬往岭南。后年逾八十,因病去世。于是卢生欠伸而寤,见主人蒸饭未熟,方知五十余年的荣悴悲欢,不过是一梦而已。本篇构思受六朝“焦湖庙祝”故事(出刘义庆《幽明录》,一云出干宝《搜神记》启发,宣扬人生虚幻的思想,体现了对功名利禄的某种否定,寓有警世之意,所以李肇《国史补》称它是“庄生寓言之类”。篇中对唐代士子歆羡功名富贵心理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描写,具有典型意义。《枕中记》在唐代流传颇广。文宗开成年间,房千里作《骰子选格序》已有“近者沈拾遗述枕中事”之语。

《任氏传》约作于建中二年。任氏是狐精所化的美女,与郑六相好同居。后为郑六的亲戚、豪富子弟韦□发现,欲强行非礼,但被任氏忠于郑六的情操感动而罢。此后,韦□常接济任氏,任氏也几次为韦觅狐女。任氏并施术帮助郑六致富。后郑六调外地官职,要求任氏随他赴官。任氏预卜此去有祸,但在郑六坚持之下,终于答应同去。结果在马嵬被猎犬咬死,为忠于爱情而殉身。作者感慨任氏虽为异物,却能“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虽今妇人,有不如者矣”,流露了讽世之意。内容虽涉怪异,但任氏形象富于人情,性格近乎现实生活中的风尘女子。故事中有的细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官场的某些真实情况。

《枕中记》、《任氏传》是中唐传奇中创作年代较早的名篇。与初唐作品相比,它们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有较大进步,写作技巧也有很大提高。《枕中记》叙事简练,文辞雅洁,被《国史补》誉为“良史才”;而《任氏传》则写得较为细致生动,人物声情宛然,更富于文学意味。它们的产生,可视为唐代传奇创作开始进入全盛时期的标志。它们对后世文学亦颇有影响。尤其是《枕中记》,宋元以后演为戏曲多种,其中以明代汤显祖所作《邯郸记》最为著名,“黄粱一梦”并成为文人习用的典故。《任氏传》借狐魅以写人世,对后代小说如《聊斋志异》也有一定的影响。

沈  儆

明代戏曲家、曲论家。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别号词隐。吴江(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年(1574)进士,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吏部验封司员外郎等职。万历十四年上疏请立储忤旨,左迁吏部行人司司正,奉使归里。万历十六年还朝,升光禄寺丞,次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因科场舞弊案受人攻击,辞官回乡。由于沈□曾作过吏部、光禄寺官员,所以时人称之为“沈吏部”、“沈光禄”。后家居30年,潜心研究词曲,考订音律,与当时著名曲家王骥德、吕天成、顾大典等探究、切磋曲学,并在音律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沈□是吴江派的领袖,在当时戏曲界影响颇大。针对传奇创作中出现的卖弄学问、搬用典故、不谙格律等现象,沈□提出“合律依腔”和“僻好本色”的主张,并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为规范。以沈□为首的吴江派戏曲家,同崇尚才情的临川派汤显祖在戏曲创作诸问题上,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辩难。

《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以下简称《南曲谱》)以蒋孝《南九宫谱》和《十三调谱》为基础,增补新调,严明平仄,分别正衬,考订讹谬,有时还注明唱法,是一部集南曲传统曲调大成、格式律法详备、音韵平仄详明、作法与唱法相兼的曲学文献。沈□另有曲论多种,如《论词六则》、《唱曲当知》和《正吴编》等,今均已不存。所作传奇《博笑记》前附有著名论曲散套《二郎神》,其中以通俗的语言,简要地说明了“合律依腔”和“词人当行,歌客守腔”的重要性。据王骥德《曲律》说,沈□甚至主张“守协律而不工”。沈□的声律论,对于纠正传奇创作中不合音律、脱离舞台的弊病有积极意义,因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沈□的声律论也不可避免地显得过于琐碎,宥于细微末节,容易束缚作者的才情。

沈□的“僻好本色”主张,有助于矫正骈丽靡缛之风。惟他对“本色”的理解局限于“摹勒家常语”,失之片面;他推崇元剧语言的“当行本色”,却又只停留在玩味只言片语上,未免取貌遗神。

沈□著有传奇17,总称“属玉堂传奇”,现存7种:《红蕖记》、《双鱼记》、《桃符记》、《一种情》(即《坠钗记》)、《埋剑记》、《义侠记》和《博笑记》。

《红蕖记》是沈□的初笔,写书生郑德麟、崔希周与盐商女儿韦楚云、曾丽玉因泊舟洞庭湖边而邂逅,分别以红蕖、红绢、红笺等互相题赠,后屡经辗转波折,各成夫妇。内容未脱才子佳人老套,艺术手法上也有关目过于巧合之病。此剧有严守格律和字雕句镂两个特点。前者是沈□“合律依腔”主张的体现,后者却与沈□后来的语言本色的主张不合,故沈□对它并不满意。当时人对《红蕖记》的评价即有分歧。王骥德看重它严守音律,说:“词隐传奇,要当以‘红蕖’称首。”徐复祚却以为“时时为法所拘,遂不复条畅”。剧中好用诗句和四六句,且搬用药名、曲名、五行、五色、八音八曲,又好用联韵、叠句眩人耳目。说明沈□初期的创作也曾一度受到骈丽风气的影响。

从《双鱼记》和《一种情》可看出沈□作品由骈丽向本色语言风格的变化。“水浒”戏《义侠记》是沈□改变骈丽之风后的名作,它从武松辞别柴进写起,故事内容包括打虎、杀嫂、十字坡、快活林、飞云浦、鸳鸯楼、投梁山,一直到武松和宋江等同受招安为止。基本情节与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故事相合。第四出“除凶”到第十八出“雪恨”,描写武松从打虎到杀西门庆,是全剧的精采部分。作者同情武松屡为□佞所害、被逼得走投无路的遭遇,并赞美他替兄报仇的行为,着力在这方面刻画武松的面貌。沈□在剧中强调啸聚的目的是“怀忠仗义”,等待“招安”。提出臣民要恪守“忠孝”、“贞信”的信条,而人主则要能够“不弃人”。这是沈□的“清平政治”理想在剧中的反映,也是《义侠记》的主旨所在。

沈□作品中颇有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宣扬,也多有宿命论思想。《埋剑记》取材于唐代牛肃的《吴保安传》,写书生郭飞卿与吴永固朋友之间“轻利重义”的至交,目的又是为宣扬“达道□伦,终古常新”的封建伦常准则。《红蕖记》、《桃符记》、《一种情》和《双鱼记》又都贯注了死生有命、姻缘天定的宿命论思想。

《博笑记》在体制上比较特殊,它由十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三、四折不等。虽然作者是从“可笑可怪”的角度取材,其中却有反映一定社会现实内容的短剧,如《乜县佐竟日昏眠》讽刺官吏终日嗜睡的昏庸,《起复管遘难身全》揭露了佛门的伪善。

总的来看,沈□在曲学上的成绩胜过他的创作成就,他的曲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也有距离。凌□初批评他的作品“审于律而短于才,亦知用故实用套词之非宜,欲作当家本色俊语,却又不能,直以浅言俚句,□拽牵凑……”(《谭曲杂札》),固有苛刻之处,却切中要害。

沈  括

宋代科学家、文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嘉□八年(1063)进士。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活动。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八年(1075)使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此后曾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后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加龙图阁学士。元丰五年(1082)因徐禧失永乐城,连累遭贬。晚年隐居润州,筑梦溪园(今江苏镇江东)。

沈括博学,对天文、地理、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考古等都颇有研究。所著《梦溪笔谈》一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其中论及文学与艺术的部分也不乏可取之见。另外,他的集中与欧阳参政、蔡内翰、张舍人、孙侍讲等人的几封书信,都是论音乐的,见解很有独到之处。沈括虽为古文,却不甚推尊韩愈,所作《秀州崇德县建学记》甚至引韩愈之言而驳之。《梦溪笔谈》的文字也不刻意求古,多是“不甚经意”之文,质朴无华。许多篇章文笔明快精当,语言形象简练,有较浓的文学意味。另外,他所著《长兴集》中有一些记游写景之作,也很有特色。例如《苍梧台记》写“东望有山蔚然,立于大海洪波之中,日月之光,蔽映下上”;又如《江州揽秀亭记》写“南山千丈瀑布,西江万顷明月”,都很新颖别致。

《梦溪笔谈》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的胡道静校注本。所著《长兴集》(残卷),收在《沈氏三先生集》中,有《四部丛刊》影明覆宋本。使辽时所撰《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等,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保存了一部分。

沈千运

唐代诗人。吴兴(今属浙江)人。家贫,性行端直。天宝中应举不第,栖于襄、邓(今湖北襄阳、河南邓县),高议卓论,干谒名公,而无结果。既而居于濮上(今河南濮阳一带),以耕稼自适。与诗人高□友善。天宝九载(750)高□任封丘(今属河南)尉,曾过濮相访,有《赠别沈四逸士》诗。当时正值权臣当道,朝事日非,沈千运仕进无门,遂决意归隐。其《濮中言怀》诗自述一生困顿穷迫及失意怨怅心境:“一生但区区,五十无寸禄。衰退当弃捐,贫贱招毁□。栖栖去人世,屯踬日穷迫。不如守田园,岁晏望丰熟。”肃宗立,议以礼征,不应。其生卒年,据元结《箧中集序》、张籍《沈千运旧居》和辛文房《唐才子传》等考订,卒年宜在至德改元(756)以后。据此上推约50年,其生年宜在神龙、景龙(705707)之际。

沈千运为元结所编《箧中集》七诗人之首。元结认为当世文风“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以流易为辞”,“丧于雅正”,而沈千运能“独挺于流俗之中,强攘于已溺之后”(《箧中集序》),大加推崇。当时好古之士,颇追随其诗风,《箧中集》收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及元季川等人的作品,这些人都是他志同道合的诗友。明代胡震亨谓沈千运诗“刊落文言,泠然独写真意”(《唐音癸签》),指明了他不事声律彩藻、惟写真情实感的作风。但和《箧中集》其他诗人一样,由于他一生坎坷失意,困穷潦倒,故所作“皆欢寡愁杀之语”(《箧中集跋》),内容局限于个人的叹老嗟贫。在艺术风格方面,他以诗歌创作实践其复古主张,质朴有余而文采不足,缺乏变化创新的气息。

《全唐诗》收其诗5首。事迹见《唐才子传》。

沈佺期

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 (675)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曾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州。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沈佺期的诗多宫廷应制之作,内容空洞,形式华丽。但他在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如《初达□州》、《岭表逢寒食》、《□州南亭夜望》等诗,思念京华和家室,情调凄苦,感情真实,与应制之作迥异。代表作《杂诗》三首,写思妇与边塞征人的两地相思,有反对穷兵黩武的意义。他还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诗薮·内编》卷四)。其中《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名《独不见》)一首,语言流畅,气势充沛,沈德潜《说诗□语》评为“骨高气高,色泽情韵俱高”。

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中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钱良择《唐音审体》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

原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沈亚之

唐代文学家。字下贤。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详。元和十年(815)登进士第,历任秘书省正字、栎阳令、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等职。大和初,柏耆为德州行营诸军计会使,召授判官。耆贬官,亚之亦贬南康尉。后于郢州掾任内去世。

沈亚之兼长诗、文、传奇,曾游韩愈门下,以文才为时人所重,李贺赠诗称为“吴兴才人”(《送沈亚之歌》),贾岛、张祜亦有赠诗,李商隐有《拟沈下贤》诗。诗作留存仅20多首,其中如《村居》诗,格调颇为清苦。散文语言艰涩,《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务为险崛,在孙樵、刘蜕之间”。

沈亚之最著名的作品是传奇《湘中怨解》、《异梦录》、《秦梦记》等篇。《湘中怨解》写郑生于洛阳道逢孤女,结为夫妇。数岁后,女自谓乃湘中蛟宫之娣,谪期已满,遂泣别而去。后十余年,郑生登岳阳楼愁吟,见洞庭湖中画舻浮漾,有众女仙坐采楼,弹弦鼓吹,中有一人起舞,含□凄怨,形类孤女。须臾,风涛崩怒,不知所往。《异梦录》记邢凤梦见一美人,手持所作诗卷。邢凤钞得其首篇《春阳曲》。美人复为凤作弓弯之舞。篇后又记王炎梦游吴宫,值西施下葬。王炎应诏作挽歌,得吴王嘉许。《秦梦记》则为沈亚之自述梦入秦国,为秦穆公率兵伐晋,有功;穆公幼女弄玉之夫萧史先死,公遂以弄玉妻之,官左庶长,礼遇甚厚。后弄玉死,亚之遂辞去。以上三篇,均写人神相遇与恋爱婚姻之事,题材相近,“以华艳之笔,叙恍惚之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篇中多穿插诗歌,富于抒情气氛。“李贺许其工为情语,有窈窕之思”(北宋无名氏《沈下贤文集序》),当兼指其诗歌、传奇而言。又,《秦梦记》写相传双双成仙的萧史、弄玉先后死去,构思奇诡,曲折地反映了对神仙长生不死传说的怀疑,与李贺诗句“几回天上葬神仙”(《官街鼓》)、“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

沈亚之作品以《异梦录》对后世影响最大。唐代谷神子(郑还古)的传奇集《博异志》采录此篇,题作《沈亚之》。段成式《酉阳杂俎》亦摄述其故事。但稍有变化。宋以来又演为话本小说。今存者有《西湖二集》中的《邢君瑞五载幽期》。

沈亚之又有《冯燕传》,写魏人冯燕平素好任侠,后与滑州将张婴妻有私情,为张婴所知,屡殴其妻。冯燕一夕杀张婴妻而去,张被诬为凶手。将就戮,冯燕挺身出,自白其事,得免死。文笔虽较为简质,但属唐代传奇豪侠题材的早期作品,也值得注意。晚唐司空图曾据之作《冯燕歌》,宋代曾布又演其事为《水调大曲》。集中还有《李绅传》、《喜子传》,记叙、表扬有操守的人物,风格与《冯燕传》相近。

有《沈下贤集》12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叶德辉观古堂刻本则为10卷。

沈  瀛

南宋词人。字子寿,号竹斋。吴兴归安(今浙江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历官江州守(今江西九江)、江东安抚司参议。杨万里曾经赠以诗云:“逢着诗人沈竹斋,叮咛有口不须开。被他写入《旁观录》,驷马如何追得回?”今其书不传。自杨诗看来,《旁观录》大概是《世说新语》一类体裁的书,多记当时文人言行。又有《竹斋词》1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今存80首。其长调写景,规摹柳永(如〔念奴娇〕7首),小令则杂采民间俗语、佛道禅语、玄谈、格言入词。如《醉落魄》云:“来时便有归时刻,归时便是来时迹。世间万事曾经历。只看如今,无不散筵席。”其末句为明清说部所常用(如《金瓶梅》、《珍珠衫》、《红楼梦》),知其源于宋人口头谚语。集中〔减字木兰花〕多至48首,韵脚悉同,亦可见其才情横溢。近人陈衍评其诗曰“倒戟而入作法”(见《宋诗精华录》卷三)。

有《竹斋词》1卷,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本,《□村丛书》本。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