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43)

 

本页内容提要

王  翰

王和卿

王  籍

王  绩

王  寂

王  俭

王  建 

王骥德

王九思

王  筠

王凯运

王  令

王  迈

王  冕

王  磐

王鹏运

王  翰 

唐代诗人。一作王瀚。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生卒年不详。睿宗景云元年 (710)登进士第。玄宗开元前期,张嘉贞、张说先后任并州长史,王翰都受到他们的礼遇。曾举直言极谏、超拔群类等科,又一度为昌乐县尉,张说于开元九年(721)入朝为宰相,王翰受其荐引,也至京城任秘书正字、通事舍人、驾部员外郎等职。驾部员外郎属兵部,因此唐张怀□的书法著作《文字论》中称他为“兵部王员外翰”,又说他是“朝端英秀,词场雄伯”。张说于开元十四年罢相,王翰也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最后被贬为道州司马。

新旧《唐书》本传,说他神气豪迈,“发言立意,自比王侯”,又说他“枥多名马,家有妓乐”。大约他的家产比较富饶,而其豪放不羁的性格也反映在他的诗作中。今存诗不过14首,有好几首七言歌行,咏叹古今,风华流丽,最有名的是《凉州词二首》,尤其第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以豪放之情写军中生活,是唐代边塞诗中传诵千古的名篇。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叙述自己开元时在洛阳应试时的情景,特地提出“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以为荣耀,于此也可看出王翰当时受到诗坛后辈的尊重。

《全唐诗》录存其诗 1卷。今人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有《王翰考》,可资参考。

王和卿 

元代散曲家。大名(今属河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录鬼簿》列为“前辈名公”,但各本称呼不同,天一阁本称为“王和卿学士”,孟称舜本却称他为“散人”。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而又比关汉卿早卒。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曾记载他与关汉卿互相讥谑的情况,并且说他“滑稽佻达,传播四方。”现存散曲小令21首,套曲1,见于《太平乐府》、《阳春白雪》、《词林摘艳》等集中。

王和卿是有特色的散曲作家,善于学习人民群众的生动口语,作品有比较醇厚的俗谣俚曲色彩,他的“滑稽佻达”性格在作品中亦有充分表现。最著名的是小令〔醉中天〕《咏大蝴蝶》。《南村辍耕录》说:“中统初,燕市有一蝴蝶,其大异常,王赋〔醉中天〕小令云云,由是其名益著。”这一小令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咏蝴蝶,语言生动,写来诙谐有趣,另有小令〔拔不断〕《大鱼》,也有同样艺术特色。总的来说,王和卿的作品具有民间歌谣活泼而有生气的精神;但是他的有些作品却近于戏谑调笑,如《咏秃》、《胖妓》等,表现出他的生活态度带有玩世不恭因素,使得有的作品带有俳优习气。

王  籍 

南朝梁诗人。字文海。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其父王僧佑为南齐骁骑将军,晋安王文学。王籍自幼习文,博涉有才,为任□、沈约所赏识。仕齐为冠军行参军,入梁为安成王主簿,天监中为湘东王萧绎谘议参军,迁中散大夫。太清元年(547)引为安西府谘议参军,带作塘令,不理县事,不久逝世。

王籍诗歌学谢灵运,《南史·王籍传》称“时人咸谓康乐之有王籍,如仲尼之有丘明,老聃之有庄周”。他在会稽所作《入若邪溪》一诗尤为人们所称道。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南方文人击节赞赏,叹为“文外独绝”;北朝卢询祖、魏收则不以为然。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篇》举出《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以为“籍诗生于此意尔”。颜氏此说,恐失之穿凿,但此诗这种“动中有静”的表现手法对后世颇有影响。

萧绎曾集其文为10卷,已佚。今存诗 2首,今人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王  绩 

唐代诗人。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大业(605616)中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县丞。因嗜酒被劾去职。唐初,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曾任太乐丞。不久,即弃官而去,隐居东皋,自号东皋子。

王绩早年有用世志,遭逢世乱,曾两度出仕,都因失意而归隐。他向慕阮籍、陶渊明,寄情于酒。著有《醉乡记》等文以见意。其文骈、散兼长,有魏晋人萧疏风致。诗多以田园山水为题材,描写隐居生活和饮酒的情趣,往往于旷达之中,流露抑郁不平之感。诗风清新朴素。《四库全书总目》说它“意境高古”,“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排偶板滞之习”。这在当时是不可多得的,对后来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中《野望》一首,是早期出现的成熟的五言律诗之一,最为人所传诵。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绩集》 5卷;《宋史·艺文志》著录陆淳编《东皋子集略》2,皆佚。今存其集有《东皋子集》3卷和《王无功集》3卷,《补遗》2卷,均录诗50余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王  寂 

金代文学家。字元老。蓟州玉田(河北玉田)人。海陵炀王天德三年(1151)进士。历任太原祁县令、通州刺史、中都副留守、中都路转运使等职。卒谥文肃。

王寂是金代中叶的重要作家,工诗文。他生活在金朝的鼎盛时期,诗中有不少闲适情趣。例如:“吾爱吾庐事事幽,此生随分得优游。穷冬夜话蒲团暖,长夏朝眼竹簟秋。”(《易足斋》)但是由于他在户部侍郎任上曾以救灾不力贬谪南疆,因而后期也有一些抒发去国怀乡之思的作品。如:“擢贾之发罪莫数,君恩犹许牧边州。梦寻蓟北山深处,身在淮西天尽头”(《思归》)等,就是这种忧思愁绪的生动写照。元好问曾称他“专于诗”,其“残梦关河鳌禁月,旧游灯火马行春”(《元夕有感》),“五年风雪黄州闰,万里关河渭水秋”(《留别郭熙民》),都是为人传诵的佳句。《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寂诗境清刻□露,有戛戛独造之风;古文亦博大疏畅,在大定、明昌间卓然不愧为作者。”他的诗歌和散文对与其同时而稍晚的王若虚、李俊民都有一定影响。

著有《拙轩集》、《鸭江行部志》、《辽东行部志》。《拙轩集》原本久佚,清代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分为6卷,有光绪间海丰吴氏《九金人集》本。

王  俭 

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字仲宝。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东晋名相王导五世孙。其父僧绰、叔僧虔,俱有文学才能。王俭 1岁时,父被害,为叔父所养。自幼勤学,手不释卷。宋明帝时,尚阳羡公主,拜驸马都尉。18岁时成为秘书郎,历任秘书丞、义兴太守、太尉右长史等职,后辅佐齐太祖萧道成即位,礼仪诏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县公,升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兼丹阳尹。齐武帝时任侍中、尚书令,领国子祭酒、太子少傅,卫军将军,中书监,死后谥文宪。

王俭在目录学上很有贡献,曾校勘古籍,依刘歆《七略》、撰《七志》,突破刘歆收书不收图的旧例,新增《图谱志》;又始创“文翰”一目,以诗赋文集属之,即后世之集部。另有《宋元徽元年四部书目录》。今皆失传。

史称王俭“手笔典裁,为当时所重”(《南齐书·王俭传》)。其诗多为典雅庄重的四言体。有几首抒情写景的五言小诗较为出色。明清之际王夫之称赞其《春诗》说,“二十字如一片云,因日成彩”,“允为绝句先声”(《古诗选评》卷三)。其文大多是讨论礼制的议论文,纯用散体,少见骈偶。任□《王文宪集序》说他“立言必雅”,“持论从容”。王通《中说》认为他“有君子之心焉,其文约以则”,都是指的这类文章。碑志类中以《文选》所载《太宰文简褚公彦回碑》较有名,藻饰华丽,颂扬溢美,明清评点家多有讥评。

王俭是齐初文坛的核心人物,曾主持学士馆,以其家为馆舍。他大力倡导、殷勤奖掖,“虽单门后进,必加善诱”(《王文宪集序》)。任□、王□、萧子恪等人,都曾得到他的赏识(《南齐书》)。南朝文章,以用事为贵,数典为工,王俭是这些风气的推动者之一。据《南史·王谌简传》说:“王俭尝集才学之士,总校虚实,类物隶之,谓之隶事,自此始也。”自此之后,齐梁文翰,率以富博为长。不过,王俭本人的多数文章,用典还不算太繁琐。

《隋书·经籍志》有《王俭集》51卷,今散佚。今存诗8首,歌辞5首,文40多篇。明人张溥辑有《王文宪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  建 

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门第衰微,早岁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贞元十三年(797),辞家从戎,曾北至幽州、南至荆州等地,写了一些以边塞战争和军旅生活为题材的诗篇。在“从军走马十三年”(《别杨校书》)后,离开军队,寓居咸阳乡间,过着“终日忧衣食”(《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生活。元和八年(813)前后,“白发初为吏”(《初到昭应呈同僚》),任昭应县丞。长庆元年 (821),迁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在长安时,与张籍、韩愈、白居易、刘禹锡、杨巨源等均有往来。大和初,再迁太常寺丞。约在大和三年(829),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大和五年,为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刺史,贾岛曾往见赠诗。此后行迹不详。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爱憎分明。如《田家行》、《簇蚕辞》、《当窗织》、《织锦曲》、《促刺词》、《去妇》、《水夫谣》、《海人谣》等,反映了劳动人民备受残酷剥削压迫的痛苦生活,特别对劳动妇女的悲惨境遇深表同情;《白□歌二首》、《羽林行》、《射虎行》等,揭露了君主荒淫、权豪凶横和藩镇混战等黑暗的社会现实;《古从军》、《辽东行》、《渡辽水》、《凉州行》等,抨击了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的开边战争,同时也谴责了边将的无能,不知收复失地,表现了既反对穷兵黩武,又慨叹国土沦丧的进步立场。此外,他还有一些作品,如《赛神曲》、《田家留客》等描写了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寄远曲》、《镜听词》等,表现了妇女对出门远行亲人的思念之情;《望夫石》、《精卫词》等,歌颂了坚贞的爱情和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也有少数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叹老伤贫等消极情绪。

王建乐府诗,善于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他很少在诗中发议论,而是运用比兴、白描、对比、映衬等手法,通过各种形象或人物的自白来再现现实;或在结尾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语气含蓄,意在言外。体裁大多是七言歌行,篇幅较短。语言通俗明晰而凝炼精悍,富有民歌谣谚的色彩。用韵平仄相间,往往隔二句或四句换韵,节奏短促,激越有力。这些特色,形成了王建乐府诗特有的艺术风格。

王建又以《宫词》知名。他的《宫词》百首,突破前人抒写宫怨的窠臼,广泛地描绘宫禁中的宫阙楼台、早朝仪式、节日风光,以及君王的行乐游猎,歌伎乐工的歌舞弹唱,宫女的生活和各种宫禁琐事,犹如一幅幅风俗图画,是研究唐代宫庭生活的重要资料。欧阳修《六一诗话》曾指出它的内容“多言唐宫禁中事,皆史传小说所不载者”。诗中的描绘也栩栩如生,因而广为传播,颇有仿作。魏庆之《诗人玉屑》引《唐王建宫词旧跋》说,后世“效此体者虽有数家,而建为之祖”。

王建的五、七言近体,有一部分征戍迁谪、行旅离别、幽居宦况之作,因有真实的生活体验,也能“感动神思,道人所不能道”(《唐才子传》)。但这些诗往往杂有消极颓废思想,艺术上也缺乏明显特色。他的绝句,则清新婉约,多可诵之作。还写过《宫中三台》和《江南三台》等小令,是中唐文人词的重要作者之一。

王建的著作,《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皆作10,《崇文总目》作2卷。今传刻本有:《王建诗集》10,南宋陈解元书棚本;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此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刊本校补排印。《王建诗集》8,明汲古阁刻本。《王建诗》8,《唐六名家集》本。《王司马集》8,清胡介祉刊本。《王建诗集》10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宫词》 1卷,有单刻本及明顾起经注本。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王骥德 

明代戏曲作家、曲论家。字伯良,一字伯骏,号方诸生,别署秦楼外史。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王骥德是徐渭的弟子。与沈□也过从甚密,曾为沈□的《南九宫十三调谱》作序。他还在声韵方面得到过孙如法的“指授”,与吕天成、王澹翁等,也有密切的往来。

王骥德曾作杂剧 5种,今仅存《男王后》,传奇戏曲4种,仅存《题红记》。

《题红记》初稿为王骥德祖父少时所作,原名《红叶记》,由传说故事“红叶题诗”敷演而成。王骥德“稍更其语,别为一传,易名《题红》”,《男王后》写临川王宠纳男色,两剧均不见佳。

王骥德还曾著《南词正韵》,校注《西厢记》、《琵琶记》二剧。诗文有《方诸馆集》,散曲有《方诸馆乐府二卷》,曲论有《曲律》 4卷。他的《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在校勘和注释上都较为精细。

《曲律》在中国古典曲论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共 4卷,分40节,内容涉及戏曲源流、音乐、声韵、曲词特点、作法,并对元、明不少戏曲作家、作品加以品评,其中颇多精湛的见解。

《曲律》中论述了南北曲源流、南北曲的不同的风格。叙述了调名、宫调的来源,并为沈□《南曲谱》增补词调33章。在阐述声律与音乐、歌唱的关系时,基本上接受和承继了沈□的“合律依腔”的观点。认为字音平仄、四声阴阳、务头的斟酌、字音的辨别、闭口字的运用,都要严守规矩,与歌唱协调一致。他认为周德清《中原音韵》系为北曲所设,南北曲四声有别,南曲自有南方之音。为此,他作《南词正韵》规范南音。明代天启四年毛以燧刻本《曲律》

在戏曲语言上,王骥德也和沈□一样,主张本色,力诋明初邱□、邵灿等人作品中骈四骊六,绮绣满眼的头巾气。但王骥德与沈□在对本色的具体认识上不尽相同。沈□认为所谓本色就是指民间俗言俚语的运用。而王骥德认为“曲以模写物情,体贴人理,所取委曲宛转,以代说词”。他不是泛泛地反对戏曲语言的文采,而是认为“文词之病,每苦太文”,也不是片面地理解本色。指出“本色之弊,易流俚腐”。他认为“于本色一家,亦惟是奉常(汤显祖)一人──其才情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为独得三昧”,并且委婉地批评了沈□欣赏个别的“庸拙俚俗”的曲语。这种认识比沈□高出一筹。

《曲律》的另一主要内容是对传奇章法、句法、字法等的论述。他主张传奇要注意间架结构、剪裁详略。“传中紧要处,须重著精神,极力发挥使透”,引子要“勿晦勿泛”,过曲中“大曲宜施文藻,然忌太深,小曲宜用本色,然忌太俚”;尾声“以结束一篇之曲,须是愈著精神,末句更得一极俊语收之,方妙”,宾白要“明白简质”,要“美听”;俳谐要“以俗为雅”等等。

《曲律》的“杂说”部分,多是品评元、明诸作家和南北曲作品的得失,其中对元杂剧及明代传奇的作家、作品的评论有许多可取的观点,如他认为:《太和正音谱》中涵虚子品目并不确切;马致远“于《黄梁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遇丽情,便伤雄劲”;而王实甫“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不称”,二人各有擅长;论曲应当看整个作品,不应以个别字句概其高下等等。

前此的戏曲论著大多着重于对作家、作品的简略评述,记录作品目录,作家、演员轶事以及关于戏曲体制、流派、制曲方法的简单记录。王骥德第一次对南北曲的创作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比较详尽的探讨。这部论著的出现,与明代中叶戏曲的繁荣、沈□等人在戏曲声律上的建树,当时戏曲界以沈、汤为首的争论都有关系。

王骥德虽是吴江派的中坚人物,但他对沈□和汤显祖都有公正而较为中肯的评价。他说沈□“其于曲学,法律甚精,汛澜极博。斤斤返古,力障狂澜,中兴之功,良不可没”,充分肯定了沈□规范曲律,反对“案头剧”的功绩。同时他也指出:“吴江守法,斤斤三尺,不欲令一字乖律,而毫锋殊拙”的问题。他肯定汤显祖“尚趣”,曲词“直是横行,组织之工,几与天孙争巧”,才情恣肆,文章动人。然而也指出汤显祖字句平仄,略短于法,“屈曲聱牙,多令歌者□舌”的缺陷。他虽然承继了沈□的声律理论,却能不囿于门户之见,因而使自己的《曲律》能兼采众家之长,比沈氏更进一步。

王九思 

明代文学家。字敬夫,号□陂。陕西□县人。弘治九年(1496)进士。选为庶吉士,后授检讨。其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等人陆续来北京,相聚讲论,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史称“前七子”。正德四年(1509)调为吏部文选主事,年内由员外郎再升郎中。同年秋,以刘瑾党羽罪名贬为寿州同知。次年,因同样原因勒令离职。作品有诗文《□陂集》、《□陂续集》,散曲《碧山乐府》、《南曲次韵》,杂剧《杜甫□春》等。明代正德刻本《碧山乐府》

王九思的诗歌主要写他仕途失意后的怨怅之情,时时流露出“相权操白刃,谗口叹青蝇”(《朱仙镇谒岳王庙》)的感慨。也有少数接触社会问题的诗篇,如《卖儿行》、《马嵬废庙行》、《孤儿吟》,或叙村媪卖儿的惨状,或述宦官气焰的嚣张,或写当时世态的炎凉,有一定现实意义。从艺术上说,他的诗模拟痕迹较重。有些诗从语言到意境,就如汉魏、杜诗的赝制品。但他才情烂漫,有些诗语言绮丽,抒发情怀细腻。

王九思的杂剧《杜甫□春》描写杜甫春天闲游长安的感受,剧中痛责了□相李林甫的罪恶,揭露了“昏子谜做三公”的荒唐现实,下决心拒绝征召,乘槎度海,去过隐居生活。杜甫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是借杜甫之口,倾吐自己的愤懑。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剧中李林甫影射当时宰相李东阳,可备一说。王九思还有一折杂剧《中山狼》,明代单折杂剧一般认为从它始。该剧主题与康海《中山狼》相类似。

王九思散曲存套数十余首,小令百数十首。其曲作多数是对现实表示不满,通过寄情山水,发泄自己的牢骚。虽然抒发的是个人的情怀,境界狭窄,但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他的散曲秀丽雄爽,如“有时节露赤脚山巅水涯,有时节科白头柳堰桃峡。戴什么折角巾,结什么狂生袜,得清闲不说荣华。提起封侯几万家,把一个薄福的先生笑煞”(《沉醉东风》)。倾吐胸臆,生机盎然。正词谑语错杂其间。但有时曲作过于粗豪,精思不足。

王  筠 

南朝梁文学家。字元礼,一字德柔。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僧虔之孙。曾任昭明太子萧统的属官。梁武帝中大通三年 (531),萧统卒,出为临海太守。还京,任秘书监、太府卿、度支尚书、太子詹事。侯景之乱,坠井而亡。

王筠少负才名,深受沈约的赏识,认为超越时人,并以谢□所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来称赞王筠的诗。在太子府中任职时,常和著名的文人刘孝绰、陆□、到洽、殷芸等游宴酬唱。他勤奋好学,自称“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手抄经、史、子书百余卷。《梁书·王筠传》说他16岁即写作《芍药赋》,后来又奉□撰《开善寺宝志大师碑文》,词句丽逸,但二文均已不传。他另外一篇为人嗟赏的《昭明太子哀册文》,见于《梁书·昭明太子传》,虽然不免有谀辞,但在同类文章中,还是比较可读的一篇。他的诗讲究声律,注意用字,一些写景的诗篇也偶有佳句。

王筠晚年自编文集,以历任官职为集名,有《洗马》、《中书》等集 100卷。今存张溥辑《王詹事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凯运 

近代学者、诗人。字壬秋,一字壬父,晚号湘绮,时称湘绮老人。湖南湘潭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自少笃志苦学,遍治经史及百家之言。初受山东巡抚崇恩聘,开馆讲授。后入京,就尚书肃顺聘。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客曾国藩幕府,于镇压太平军、捻军及苗民起义,多所参谋,所撰《湘军志》,就是曾国藩所统湘军镇压太平军及捻军的记录。后因与曾国藩意见不合,遂退归专事讲学。先后主讲于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并担任过江西高等学堂总教。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于湖南巡抚岑春煊的荐举,特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辛亥革命后,任国史馆长,兼任参政院参政,对袁世凯称帝野心持讥刺态度。后辞职归乡。

王□运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对《尚书》、《春秋》持今文经学观点,但对其他经书亦不废古文。对汉学、宋学,兼采众长,认为章句、义理、考证应兼容并包。他以这种学术观点在成都主讲,开蜀学之端。在政治思想上,他反对农民起义,但也能认识到“盗贼者,贫民之变计也,洪逆之事有明征矣”(《与曾侍郎言兵事书》)。对外则主张修饬内政,富国强兵,坚决抵御外侮,表现出鲜明的爱国思想。他说“主忘其民,夷始俘之;主弃其地,夷始侵之”,“己不能战,虽降无益”(《御夷论》一)。

王□运在清代“儒林与文苑分驰”(陈兆奎《王志序》)的情况下,兼涉两途,亦以辞章见称。他的诗以模拟汉魏六朝为主,认为“作诗必先学五言,五言必读汉诗,而汉诗甚少,题目种类亦少,无可揣摩处,故必学魏晋也。诗法备于魏、晋,宋、齐但扩充之,陈、隋则开新派矣”(《湘绮楼说诗》卷六)。曾编选《八代诗选》。其诗由于学富识广,专事模拟,而缺乏现实生活内容,故词胜于意,典雅而不清新,堆砌而乏情韵。他明确声言写诗应重词不重意,“自来推曹子建为大家,无一妙灵句”,“诗之旨则以词掩意,如以意为重,便是陶渊明一派”(同前)。他的拟古风格的诗中也有如《河畔浣衣歌》等作,具有现实生活气息,感情真挚,略见新意,但为数极少。他在《忆昔行与胡吉士论诗因及翰林文学》一诗中说:“五十年来事事新,吟成诗句定惊人”,反映了他诗歌主张的另一倾向。他的一些感时之作,即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如《圆明园诗》、《天津南望水》、《独行谣》、《黄学正游印度还,兼言俄、德形势,感赋长句》等,都反映了清王朝的内忧外患。虽然他反对农民起义,但他也揭露清王朝的腐败,痛斥帝国主义侵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这类诗风格沉郁苍劲,少失艰涩。其《圆明园词》传诵一时,但记事有不确处。特别是关于园焚之因,据不实传说,减轻了帝国主义分子的罪责。

王□运亦擅长于文,旧论以为成就不在诗下,但文学散文较少。他的文包括赋、书札、论议、箴铭、传记各种体裁。他在《八代文粹序》中说,“夫词不追古,则意必循今,率意以言,违经益远”,“要以截断众流,归之淳正,使词无鄙倍,学有本根”,表现出追求典雅的倾向。他的文章,以记叙、议论见长,学综经史,论贯古今,抑扬开阖,委婉曲折,恣肆汪洋,受贾谊政疏的影响较为明显。

王□运有《春秋公羊传笺》等经学著作,《庄子注》等子书著作,以及《湘军志》等史学著作多种。此外有《文集》8,《诗集》14卷等。门人辑其著作为《湘绮楼全书》。

王  令 

北宋诗人。字逢源。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至和二年(1053),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进京,路过高邮,他赋《南山之田》诗求见。王安石大喜,誉为“可以任世之重而有功于天下”(《王逢源墓志铭》),并将其妻妹嫁给他。28岁卒。王安石在《思逢源》中有“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唯有故人知”之句,对他的才高命短、未得重用表示惋惜。

王令的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构思新奇,造语精辟,气势磅礴,意境奥衍。诸如“长星作彗倘可假,出手为扫中原清”(《偶闻有感》)“终当力卷沧溟水,来作人间十日霖”(《龙池》)等句,均笔意纵横、气格雄壮。《暑旱苦热》尤其突出:“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刘克庄称其诗“骨气老苍,识度高远”(《后村诗话·前集》)。其他如《不雨》、《良农》、《饿者行》、《和洪与权逃民》及五言长诗《梦蝗》等篇,则同情民间疾苦,对黑暗政治作了深刻的揭露。《松》、《大松》、《次韵和人古松》等诗,托物寄兴,抒发了崇高理想无法实现的愤慨。《□□》、《庭草》、《江上》、《金山寺》等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不过,有些作品有生硬粗率之病,艺术上还不够成熟。

王令诗文由其外孙吴说编为《广陵集》,未刊行,近代始有嘉业堂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新版《王令集》,即据嘉业堂本校点,诗赋文21卷。另有《拾遗》、《附录》、《年谱》等。

王  迈 

南宋诗人。字实之,一作贯之。自号□轩居士。仙游(今属福建)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经历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通判等职。为人刚直敢言,刘克庄曾以“策好人争诵,名高士责全”诗句相赠。后来他由于应诏直言,被台官弹劾而降职。淳□中,主持邵武军事务,死后追封为司农少卿。

王迈有《□轩集》16,111卷为文,12卷以后为诗词。共有文171篇,诗443首,词 5首。他的诗泼辣尖锐,酷似其人,表现出他“刚肠似石那能拗”(《西征□舟清州投宿》)的性格和“忧国怀家睫不交”(《离家》)的思想感情。诸如《元宵观灯》、《感叹时事》、《读渡江诸将传》、《观猎行》、《二月阅邸报》等诗,都很能代表他诗歌内容的特色。王迈的诗清朗俊伟,无论写景抒情或叙事议论都颇真切感人。如为人所传诵的《飞云楼》:“亭前一望水东流,更有雄楼在上头。燕子飞来春漠漠,鸱夷仙去水悠悠。神交故国三千里,目断中原四百州。日暮片云栖古树,昔人留与后人愁。”就眼前景物寄怀古伤今的情绪,耐人寻味。王迈很推尊杨万里的诗,谓“万首七言千绝句,九州四海一诚斋”(《山中读诚斋诗》),但自己的诗风却受江湖派影响较大。他主张“文亦有活法,先使意气张”,“学丰敷为文,如富出所藏”,强调个人情操、修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认为诗人当有磊落的“襟期”(《别永福张景山》)。

王迈所作《□轩集》有《四库全书》本,是据《永乐大典》所载,兼采他书所引编成。另有《□轩先生四六》 1卷,皆启□骈偶之作,乃从集中抄出别行的,有《四家四六》本。《□轩诗余》1卷、补遗1卷,有《□村丛书》本,《校辑宋金元人词》本。

王  冕 

元代诗人、画家。字元章。浙江诸暨人。幼时家贫,入僧寺坐佛膝上,借长明灯读书。后应进士试不第,改学兵法,击木剑。曾北游燕都,泰不华荐以学馆教职,他预感到元朝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没有接受,还说“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乃只身南归。他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求画的人很多。后来因一首题画诗中写道“疏梅个个团冰雪,羌笛吹它不下来”,有的官员认为他这是讥讽时政,要逮捕他,他逃到会稽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在鉴湖隐居起来。朱元璋攻绍兴,屯兵九里山,找到他,要他当咨议参军,他突然去世。

王冕一生未做官,从他的《送人上燕》、《金水河春兴》和《孤松叹》看,他早年对元朝并无特殊反感。他的诗主要表现的是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对权贵腐化和骄奢的谴责,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轻视。如《伤亭户》诗,写一家盐民,大小儿子都死了,家无粒米,而盐官还来逼税,加以鞭笞毒打。到次日,只见“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屋”,一幅凄惨的景象,写出了当时阶级压迫的现实。又如《江南妇》、《悲苦行》等,写“前年鬻大女,去年卖小儿”等内容;《痛哭行》则写“京邦大官饫酒肉,村落饥民无粒粟”,都能勇于揭露社会弊病,有相当深度。王冕还在《悲苦行》中说:“安得壮士挽天河,一洗烦郁清九区,坐令尔辈皆安居。”希望贫苦百姓都能过安定富足的生活,表现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王冕揭露官僚地主的荒淫无耻面目也颇尖锐,如《对景吟》写“五陵年少郎,卖田去买青楼娼”。《吴姬曲》则写“王孙公子金无限,为君一笑成飞埃”。他在《痛哭行》中说官场是“纷纷红紫已乱朱,古时妾妇今丈夫”。那些当官的耳不听韶武之乐,口不论诗书之事,只知谋取私利,贪图享受,他们好比“豺狼夹道狐兔骄”(《苦寒作)》。

王冕有相当多的诗歌表现不甘随俗浮沉,追求清高的思想。他经常以梅花自比,他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吏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其诗质朴自然,善用对比的手法,在元代诗歌中属上乘。

著有《竹斋诗集》4卷,附1卷。

王  磐 

明代散曲家。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富室,好读书,曾为诸生,嫌拘束而弃之,终身不再应举作官,纵情于山水诗酒。性好楼居,筑楼于高邮城西僻地,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他工诗能画,尤善音律,脱口而出,即合格调;常常丝竹觞咏,彻夜忘倦;性格飘洒,一时名重。

王磐散曲存小令65首,套曲 9首,全属北曲。多庆节、赏花、记游等闲适之作,反映了他生活和性格的基本方面。其咏物之作“首首尖新”(王骥德《曲律》),最为著名。由于他脱略尘俗,不干权贵,对于当权者的乖行逆施,很看不惯。小令〔朝天子〕《咏□叭》,借“曲小”、“腔大”的官船□叭为题,把正德年间擅权的宦官在运河沿岸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以及他们装腔作势的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散套〔南吕·一枝花〕《久雪》,以大雪的逞威,喻权□的肆虐,并展示日出雪消的理想,也颇有意义。他如〔南吕·一枝花〕《嘲转五方》的讽刺迷信,以及对一些生活琐事的歌咏,显示了他散曲题材比较宽广。其他作品的风格基本上是清丽精雅的,个别讽刺作品则较为豪辣;而〔满庭芳〕《失鸡》、〔朝天子〕《瓶杏为鼠所啮》等,则以俳谐风趣为人所称道。

著有《王西楼乐府》1,有明嘉靖三十年刊本,为其甥张守中所校订刊行。《散曲丛刊》收入此本时,曾校以《尧山堂外纪》和《雪涛诗话》。

王鹏运 

近代词人。字佑遐,一字幼霞,自号半塘老人,晚年又号鹜翁、半塘僧鹜。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同治九年(1870)举人。十三年(1874),为内阁中书,升内阁侍读。先后直实录馆。光绪十九年(1893),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后为礼科掌印给事中,弹劾谏诤有直声。他支持并参与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康未受知于光绪帝之前,奏折多由他代上。他屡次抗疏言事,几罹杀身之祸。光绪二十八年,离京南下,寓扬州,主仪董学堂,并执教于上海南洋公学,最后客死于苏州。

王鹏运初嗜金石,20岁后始专一于词。与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称“晚清四大家”。由于他大力倡导词学,且能奖掖后辈,著名词人文廷式、朱孝臧、况周颐等均曾受其教益。成就突出,在词坛声望很高,向被尊为“晚清四大家”之冠。他力尊词体,尚体格,提倡“重、拙、大”以及“自然从追琢中来”等,使常州词派的理论得以发扬光大,并直接影响当世词苑。况周颐的《蕙风词话》许多重要观点,即根源于王氏。晚清词学的兴盛,王氏起了重要作用。

朱孝臧评王鹏运的词作,“导源碧山(王沂孙),复历稼轩(辛弃疾)、梦窗(吴文英),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半塘定稿序》),大体是符合实际的。其早年词与王沂孙为近,多写身世之感,如〔百字令〕《自题画像》等。甲午至辛丑间(18981901)身为谏官,并与文廷式等唱和,颇有伤时感事之作,词风近辛弃疾。如〔祝英台近〕《次韵道希感春》、〔谒金门〕“霜信骤”、〔满江红〕《送安晓峰侍御谪戍军台》等,苍凉悲壮,饶有壮夫扼腕之概。他同朱孝臧、刘伯崇合作的《庚子秋词》,也不乏对国势衰微的深沉悲愤。但是,他的作品,更多的还是反映了对清廷江河日下趋势的无可奈何的哀叹。有的词用典过多,不免流于晦涩。

王鹏运用了30年的时间,校勘《花间集》以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和《四印斋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又校刻《吴梦窗词》。他用汉学家治经治史的方法以治词,校勘精审,向为学者所称道。清代光绪十四年临桂王氏四印斋刻本《四印斋所刻词》

  著有《袖墨集》、《虫秋集》、《味梨集》、《鹜翁集》、《蜩知集》、《校梦龛集》、《庚子秋词》、《春蛰吟》、《南潜集》,统名《半塘词稿》。晚年删定为《半塘定稿》2卷,《剩稿》1卷。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