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44)

 

本页内容提要

王若虚

王  融

汪  端

王僧达

王僧孺

王  沈

王慎中

王实甫

王世贞

王庭晷

王庭筠

王廷相

王  湾

汪  琬

王  微

王  维

 

王若虚 

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入元自称滹南遗老。真定□城(今河北藁城)人。早年尽力于学,以其舅周昂和古文家刘中为师。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经义进士,官□州录事,历管城、门山县令,皆有善政。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又奉使西夏,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间在史院主持史事,修《宣宗实录》;书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金亡北归,隐居乡里以终。他颇有政治才能,然而由于多年居于闲散的位置上,没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为人滑稽多智,而能雅重自持,谋事详审。

王若虚是金代的重要学者,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元初文学家李冶在《〈滹南遗老集〉序》中指出:“今百余年,鸿生硕儒,前后踵相接。考其撰著,訇磕彪炳,今文古文,无代无之,唯于议论之学,殆为阙如”,惟“滹南先生学博而要,才大而雅,识明而远。所谓虽无文王犹兴者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在学术上的独特地位。其经学、史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成就,主要反映在所著《滹南遗老集》中。此书共45卷,包括《五经辨惑》2,《论语辨惑》5,《孟子辨惑》1,《史记辨惑》11卷,《诸史辨惑》2卷,《新唐书辨惑》3卷,《君事实辨》2卷,《臣事实辨》3,《议论辨惑》1卷,《著述辨惑》1,《杂辨》1,《谬误杂辨》1,《文辨》4卷,《诗话》3,杂文及诗5卷。其学术论著部分,辩难驳疑,不落窠臼,对汉、宋儒者解经之附会迂谬以及史书、古文句法修辞之疏误纰漏,多有批评订正。其《文辨》、《诗话》专门论文论诗,虽未形成完备的体系,却从始到终,观点鲜明,有不少独到见解。

王若虚的文学理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在金代文坛上,某些作家竞靡夸多、追奇逐险的倾向比较突出。王若虚以理论家的器识和胆略,与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争。在文学和生活关系的看法上,王若虚主张写“真”去“伪”,反映客观现实,以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诗话》上),“文章唯求真是而已”(《文辨》一)。有鉴于此,象罗可的咏雪之作“斜侵潘岳鬓,横上马良眉”,他就直以“假雪”斥之(《诗话》中)。对于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和以“经史雅言,晋宋清淡”作为诗文素材的黄庭坚,他也进行了批评,指出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不过是“剽窃之黠者”(《诗话》下)。其实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就是用古语来达意表情,不完全同于剽窃。这在苏轼诗里已是铺排古典成语。但王若虚只对苏轼的“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叙》)以及“有为而作”(《凫绎先生文集叙》)等主张,推崇备至。对主张“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白居易的诗作,则认为“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诗话》上),“妙理宜入人肺肝”(《论诗》)。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王若虚同意周昂的主张:“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诗话》上),“凡文章巧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得首肯”(《文辨》四),把思想内容放在突出的地位;强调“辞达理顺”(《诗话》下)、“浑然天成”(《诗话》中),对于“不求是而求奇”(《诗话》中)、“不求当而求新”(《诗话》下)的倾向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指出“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文辨》四)。但是,形式主义的影响在王若虚身上也偶尔有所流露,比如他对司马迁的评价就失之偏颇。他曾说过:“司马迁之法最疏,开卷令人不乐”(《文辨》一);又说:“迁虽气质近古,以绳准律之,殆百孔千疮”。(同前)从而暴露了他的理论的不彻底性。

王若虚的诗文创作亦颇为可观。周昂在评论时人之文的时候曾经指出:“正甫之文可敬,从之之文可爱,之纯之文可畏也。”(刘祁《归潜志》卷十)其文不事雕琢,唯求理当;其诗以白居易为法,崇尚自然,能曲尽情致。其创作实践和理论能保持一致。

所著《滹南遗老集》45,1卷,有《四部丛刊》影旧钞本、《丛书集成》本。《滹南诗话》3,有《历代诗话续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霍松林等校点本。

王  融 

南朝齐文学家。字元长。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王僧达之孙。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兼任主客,接待北魏使者,应对便捷。北魏侵边,为宁朔将军军主。不久,齐武帝病重,萧子良和萧昭业争夺帝位失败,王融因依附子良而下狱,被孔稚□奏劾,赐死。

王融工诗能文。《南齐书·王融传》说他“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他最为当时人称道的文章是《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北魏的使者认为超过颜延之,可以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相比。明代张溥也称其“词涉比偶,而壮气不没”(《王宁朔集》题辞)。其实这是一篇典型的应制之作。他又曾和沈约、谢□、周□等一起,创建讲究声律的新变体,即永明体诗,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发展。他的诗音韵和谐,“词美英净”(《诗品》),如“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江皋曲》),“坐销芳草气,空度明月辉。□容入朝镜,思泪点春衣”(《古意》)等诗句,颇有风韵。后人常把他的诗和谢□诗相混,可见其成就虽然不如谢□,但诗风确有共同之处。

王融所存诗文,明代张溥辑为《王宁朔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汪  端 

清代女诗人。字允庄,一字小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书香之家,7岁能诗。未及成年而父母先后去世,受抚于姨母梁楚生。18岁与陈文述之子陈裴之结婚。陈裴之亦有文才,夫妇拈韵分笺,互为商榷。中年守寡,儿子又得痼疾,开始接触道藏释典,晚年奉道礼佛甚勤。

汪端早年,曾广泛阅览宋、元、明、清人诗集,仅留高启、吴伟业二家集,其余皆弃去。后又谓“梅村(吴伟业)浓而无骨,不若青邱(高启)澹而有品”(陈文述《孝慧汪宜人传》),独以高启的诗为学习标准。汪端之诗,“能杼柚文史,一洗闺阁纤□之习”(梁同书《自然好学斋诗钞序》),“其旨远,其辞文,其格律在钱(起)、郎(士元)、温(庭筠)、李(商隐)之间”(石韫玉《自然好学斋诗钞序》)。中年以后,诗风一变,表现为沉郁哀怨。晚年诗中常流露“名士牢愁、美人幽怨,都非究竟,不如学道”(陈文述《孝慧汪宜人传》后记)的思想。代表作有《紫骝马》、《读史杂咏》(12首)、《哭伯兄问樵》、《当窗织》、《猛虎行》、《选明三十家诗成各题一律于后》(30)、《张吴纪事诗》(25首)等。

著有《自然好学斋诗钞》10卷,编有《明三十家诗选》初、二两集。曾著小说《元明逸史》,后焚弃。

王僧达 

南朝宋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王弘之子,刘义庆之婿。曾为宣城太守,政事荒怠,惟以游猎为务。宋孝武帝即位,迁征虏将军、护军将军、吴郡太守。王僧达自负高门华胄,又在讨刘劭之役中有功,希图获得更高的官职,但未能如愿,因此颇多怨艾,加上轻视皇太后路氏家族,被孝武帝借故赐死。

王僧达诗今存 5首。钟嵘《诗品》将其与谢瞻、谢混、袁淑、王微等人同列为中品。评论说:“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其诗立意平庸,而着意雕琢,但也有一些佳句,如《答颜延年》中“轻云出东岑,麦垄多秀色”,笔调轻灵,景色清新;《和琅邪王依古》中“仲秋边风起,孤蓬卷霜根。白日无精景,黄沙千里昏”等句,写边塞风光,也颇有苍莽之气。有文5篇,其中《祭颜光禄文》为《文选》所收录。

《隋书·经籍志》录有《王僧达集》10卷,已佚。今存诗文收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王僧孺 

南朝梁诗人、骈文家。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早年贫苦,母亲“鬻纱布以自业”,他“佣书以养母”。南齐后期,因为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梁初官至御史中丞,后任南康王长史,因被典签汤道愍所谗,弃官。后半生颇不得志。

王僧孺现存诗30多首。其中不少是写妇女的,除了一些描述弃妇哀怨之作外,一般价值不高。但他另外有一些乐府诗,吐露早年报国立功的抱负,如《白马篇》中的□汨河水黄,参差嶂云黑;安能对儿女,垂帷弄毫墨”;又如《古意》中的“人生会有死,得处如鸿毛,宁能偶鸡鹜,寂寞隐蓬蒿”,都颇为豪壮。而齐梁某些诗人的咏从军之作往往归结为眷恋家室,其情调很不一样。他的《落日登高》,对“争利亦争名,驱车复驱马”的时尚有所讥讽;《伤乞人》则表示了对贫贱者的同情,可能是遭谗弃官后所作。《中川长望》、《至牛渚忆魏少英》等诗中,也有一些写景佳句。上述内容的诗歌在梁中叶以后,是比较难得的。

王僧孺还写了不少骈体应用文。其中有些书信,如《与何炯书》、《答江琰书》等,抒发了失意的悲愤和隐遁的愿望,富有真情实感。特别是《与何炯书》,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很有感染力,象“严秋杀气,万物多悲,长夜辗转,百忧俱至。况复霜销草色,风摇树影”等句,抒情意味也比较浓,在南朝骈文中是一篇不错的作品。但在当时文坛风气影响下,他的诗文用典较多,未免艰涩之弊。

王僧孺的著作尚有《十八州谱》、《百家谱》、《东宫新记》等。均已散佚。明代张溥辑为《王左丞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  沈 

西晋文学家。字彦伯。高平(今山东巨野)人。生卒年不详。出身寒素,受豪门世族压抑,仕郡文学掾,郁郁不得志,终于乡闾。曾作《释时论》以发泄内心积愤。

《晋书·惠帝纪》载,惠帝“居大位,政出群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高平王沈作《释时论》,南阳鲁褒作《钱神论》,庐江杜嵩作《任子春秋》,皆疾时之作也”。《释时论》强烈地指责了世族制度对人才的压抑,揭露了一批无德无才、欺世盗名之徒的可憎面目和卑劣用心:“责人必急 ,于己恒宽。德无厚而自贵,位未高而自尊。”这些人趋炎附势,党同伐异。文章最后表明了作者自己怀真抱素,澹泊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全篇文章,或庄或谐,辛辣有力,是晋代一篇思想性很强的散文。

传世作品仅《释时论》1篇。

王慎中 

明代诗人、散文家。字道思,号遵岩居士。晋江(今属福建)人。慎中是次子,所以人称王仲子。幼聪颖,4岁能诵诗,教以对语,应答如流。18岁中进士,授户部主事,在任革除宿弊,堵塞侵耗。不久,改礼部祠祭司。他和当时的四方名士唐顺之、陈束、李开先等一起讲习,学业大进。后又任吏部验封司郎中、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河南参政等职。因触忤大学士夏言而落职。归家后,当地士子常来请教,门墙几不能容。

王慎中为文,初钩章棘句,吞剥秦汉散文,认为汉后散文无可取之处;后读欧阳修、曾巩等人的散文,大为钦佩。乃尽焚旧作,一意效仿。因反对拟古,主张学习唐宋散文,直书胸臆,与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成为明代文学中的一个流派,称唐宋派。王慎中卓然成家,与唐顺之齐名,被称为“王唐”。两人实际上是唐宋派首领。李贽评论王慎中文章说:“其为文也,恒以构意为难,每一篇,必先反复沉思。意定而辞立就。细观之,铺叙详明,部伍整密,语华赡而意深长。”散文代表作有《海上平寇记》、《送程龙峰郡博致仕序》、《金溪游记》、《游清源山记》、《朱碧潭诗序》等。诗体初宗艳丽,归田以后,颓然自放。清代沈德潜称赞他的五言古诗说:“然五言古亦窥颜、谢堂庑,无一浅语、滑语”。诗歌代表作有《登金山口绝顶》、《游白鹿洞》、《游麻姑山》等。

诗文集有《遵岩集》、《玩芳堂摘稿》、《遵岩子》、《王参政集》、《王遵岩先生集选》、《王遵岩文选》等。

王实甫 

元代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

生平和创作 王实甫生平事迹资料缺乏。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称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称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由此可以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代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署名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退隐。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可以推断他至少活到60岁。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署名。因此,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看法。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1本第3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范例标举。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凌波仙〕吊曲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誉王实甫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可见,他的作品在元代和元明之际很为人所推重,《西厢记》其时已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所作杂剧,名目可考者共13种。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 3种。《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都有佚曲。其余仅存名目而见于《录鬼簿》著录者有《东海郡于公高门》、《孝父母明达卖子》、《曹子建七步成章》、《才子佳人多月亭》、《赵光普进梅谏》、《诗酒丽春园》、《陆绩怀橘》、《双蕖怨》、《娇红记》9种。对王实甫曲目,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或认为《娇红记》非出王手,或认为《诗酒丽春园》亦非王作,还有人认为今存《破窑记》是关汉卿的作品,但都非定论。明清时代还有王实甫作《月明和尚度柳翠》和《襄阳府调狗掉刀》的著录和传闻,均不可靠。此外,自明代开始,出现《西厢记》是王实甫作关汉卿续或关作王续等说法,也都不可信。

王实甫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其中,小令〔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较有特色,词采旖旎,情思委婉,与《西厢记》的曲词风格相近。

《西厢记》 在王实甫现存的3种杂剧中,521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而且是元代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故事流变 《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此外,流传的西洛书生张浩与东邻女李莺莺□墙相会,终成眷属的故事和蒲妓崔徽为裴敬中憔悴而死的传说,在题材和人物、情节上对《西厢记》也都有某种影响。明代万历金陵乔山堂刻本《西厢记》插图

《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少女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作者元稹可能受到张□《游仙窟》的影响,所谓“游仙”,本意写嫖妓宿娼;所谓“会真”,实质是写偷情艳遇。所以作者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事。

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十分流行。秦观、毛滂的《调笑令》以一诗一词咏唱这个爱情故事,使它成为歌舞曲词。赵令□创作了可说可唱、韵散相间的《商调蝶恋花词》。小说有《张公子遇崔莺莺》,见于南宋皇都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此外,罗烨的《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记有小说《莺莺传》。赵令□的鼓子词和《绿窗新话》中的《张公子遇崔莺莺》,与元稹的原作不同,它们都删去了传奇小说文中张生诋莺莺为“尤物”、“妖孽”的部分,赞赏莺莺的真情,同情她的命运,并对张生的行为颇有微词。

金代章宗时人董解元曾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西厢记诸宫调》有14宫调、193套组曲,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以张生和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莺莺传》中矛盾的双方是张生和莺莺,导致莺莺悲剧命运的因素,是张生的薄□。而《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基本矛盾是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这就使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与此相联系,《西厢记诸宫调》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崔母从一个性格软弱的老婆婆,成为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张生从一个思想感情上存在矛盾的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而莺莺的形象则显现出鲜明的反抗性。《西厢记诸宫调》删去了莺莺所说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一类话,并写她和张生一同投奔了白马将军。《西厢记诸宫调》还创造了两个身世卑微的小人物──红娘和法聪,并赋予他们勇敢、机智的性格和济危解难的侠义肝胆。

虽然《西厢记诸宫调》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还存在一些缺点,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诸宫调》完成了一个质的变化,从而为杂剧《西厢记》的创作奠定了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明代弘治十一年刻本《西厢记》插图

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内容上更趋深刻,它正面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婚标准的违忤。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赴考;为了爱情,他还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到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嘱咐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尾,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与上述思想内容相联系的是《西厢记》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张生的志诚、忠厚和他对莺莺的一往情深,构成了他的主要性格特点。同时,作者又写了他的呆气和脆弱。他对老夫人的机诈权变几乎毫无准备,拙于应付;他对莺莺在爱情上表现的矜持、犹豫,常常产生误解,引出矛盾。所有这些,在“赖婚”、“赖简”等喜剧场面中,都有充分的表现。正由于他的脆弱和忠厚相连,呆气又与钟情并存,所以,他的这些“缺点”反而有助于突出他的志诚、憨厚的性格特点,他和他的感情也易于赢得观众的同情和好感。

莺莺的性格深沉而内向,她的一往情深与张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佛殿相遇到月下联吟,她已经爱上了张生,但她的生活环境和她的许多思想负担,使她不愿轻易泄露内心的秘密。崔母赖婚以后,她开始勇敢起来,但又有“赖简”的曲折,直到“佳期”以后,她才不再掩抑已经被唤起的爱情。这一切都使她在争取婚姻自主的斗争中,表现出虽是一往情深,却又欲前又却,曲折的内心情绪。

红娘身份卑微,在崔、张婚姻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却至关重要。她支持崔、张恋爱婚姻,反对封建家长干预。她伶俐机敏的性格,决定了她的行动方式:对志诚、憨厚的张生是坦率的,热心地为他出谋划策;她对心细如发的小姐十分小心,仔细揣摩她的心理,要作“撮合山”,又要不露痕迹;对老夫人,她敢于抗争,有勇有谋,在“拷红 ”一场中,她的思想性格得到了最充分有力的表现。

老夫人竭力维护门阀利益和封建礼教,在她身上,更多地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冷酷无情、专横跋扈、背信弃义的特征。比起《莺莺传》和《西厢记诸宫调》来,《西厢记》中的老夫人是个成功的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

火头僧人惠明的豪爽和叛逆性格也是别具特色的。他不理会佛门的斋戒、杀戒,鄙视佛门中的庸僧。在孙飞虎兵围寺院,要抢走莺莺时,他一人挺身而出,冲出重围,前去搬兵,实际上也就帮助成全了崔张婚姻。这个豪侠勇武的僧人形象,丰富了《西厢记》所描写的人物群象。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所达到的高度和人物形象所取得的成就,在戏曲中都是前所未有的。崔莺莺夜听琴 选自明代天启吴兴闵氏刻本《西厢记》插图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情节曲折,波澜迭起,悬念丛生,引人入胜。全剧接连不断的起伏跌宕,常给人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感。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①以老夫人为一方,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矛盾。这是维护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势力与反对封建礼教,反对门阀观念,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叛逆者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②莺莺、红娘、张生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主要是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个性和一些猜疑、误会造成的。这两组矛盾交叉发展,互相影响,使《西厢记》常常出现强烈的戏剧效果。

《西厢记》的作者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浑成的效果。例如第 3本,原是描写莺莺和张生二人的相思,却全是从红娘的角度进行侧面描写。这一本的第 1折写红娘去书斋探病,却意在描绘张生的“凄凉情绪”;第2 折写红娘回到绣房,从旁观察莺莺的“愁肠百结”;3折写张生跳墙前来相会,是从红娘的眼里看二人的动静;第 4折写红娘书斋探望病重的张生,又一次通过红娘的眼睛描绘张生“鬓似愁潘,腰如病沈”,刻骨铭心的相思情状。这种描写方法,避免了只是靠当事人抒情描述人物的心情和事态发展的单调写法,使描写更加充分。

《西厢记》的心理描写,不仅在曲词中,而且在人物的对话、动作中,也往往有着丰富的潜台词,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例如第3本第2折“闹简”一场,红娘受张生所托带回了写着情诗的简帖,红娘知道“小姐有许多假处”,所以把简帖放到妆盒上,站到一边去观察动静。莺莺开始“开拆封皮孜孜看,颠来倒去不害心烦”,猛又想起红娘还在一旁,于是变了面皮斥责红娘,意在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红娘明明知道简帖的内容却不能说破,回答道:“小姐使将我去,他着我将来,我不识字,知他写着什么。”并说要去“出首”。红娘的回答向小姐说明:自己并不知道简帖的内容,也不曾向夫人报告,但又故意说要“出首”,试探莺莺。果然,莺莺放心了,“揪住”红娘,不让她去“出首”,并打听张生的情况。之后,莺莺又要让红娘传书信,却又冠冕堂皇地说:“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红娘虽无回答,却有背躬:“你哄着谁哩,你把这个饿鬼弄的他七死八活,却要怎么?”这段对话有时意在言外,有时言在此而意在彼,揭示出丰富的心理内容。

《西厢记》的曲词华美,并有诗的意境。作者常常结合剧情,在景物描绘中,构成抒情意味极浓的意境。第1本第3折“玉宇无尘,银河泻影,月色横空,花阴满庭”,寥寥16个字,就勾画出张生等待莺莺烧夜香时静谧而落寞的环境。第4本第1折,张生等莺莺来幽会时,作者描写:“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僧归禅室,鸦噪庭槐。风弄竹声则道金□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用彩云、月光、僧人、乌鸦的动态,传达出张生焦躁不安的心情。特别是第4本第3折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人们在秋天常见的景物,构成萧瑟而凄冷的氛围,与主人公的离愁别绪相互融合,创造了浓郁的抒情气氛,历来被称道为“神来之笔”。

《西厢记》的影响及其版本 《西厢记》问世以后,广泛流传。元末无名氏的《冯玉兰》杂剧的曲文中,已把王实甫创造的武艺高强的“惠明僧”作为典故来举。到了明代,《西厢记》几乎已经家喻户晓。明代的著名戏曲家和评论家如徐渭、李贽和汤显祖等都对它作了很高的评价。李贽认为《西厢记》和秦汉文、六朝诗、唐代近体诗等都属“古今至文”,并在艺术上赞誉它是“化工”之作。这是划时代的杰出见解。明代的著名画家仇英和唐寅等都曾为《西厢记》绘制插图或仕女画。李日华和陆采等改编《西厢记》,使之适合弋阳腔、昆山腔和海盐腔演唱,世称“南西厢”。这些改编本虽然逊色于原著,但在西厢故事的流传上仍有它们的功绩。

在《西厢记》流行过程中,也受到封建卫道者们的诋毁乃至查禁。清代初年的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见金人瑞)继承了李贽“古今至文”的观点,痛斥了视《西厢记》为“淫书”的谬论。金圣叹认为《西厢记》是可以与《离骚》、《庄子》、《史记》、《水浒传》以及杜诗并传不朽的作品,他赞扬了崔、张的“至情”,赞扬了红娘的义举,从思想内容上对《西厢记》加以肯定。金圣叹也高度评价了《西厢记》在曲词、科白、关目安排等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尤其他认为《西厢记》应当止于“惊梦”的观点,其艺术见解是可取的。但他认为全剧应当归于人生如梦,反映出他虚无主义的观点。“五四”以后,郭沫若从革命、反抗精神的角度肯定了《西厢记》是“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的伟大艺术品。短长亭斟别酒 选自明代天启吴兴闵氏刻本《西厢记》插图明代凌□初刻本《西厢记》

《西厢记》现存明、清刊本不下100种。明刊本《西厢记》至今尚存近40种。这些刊本大部分都有评点、注释或考证,还有不少本子附有精美的插图。

从体例上划分,现存明刊《西厢记》基本上可以分为分本分折和分出的两大类。属于沿袭元代杂剧一般体例的分本分折一类中,以刊于北方的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为最早。此本每折有题目、正名,剧前刊有多种附录,各折都有释义。1978年发现的《西厢记》残叶为元末或明初刊刻,也属分本分折一类,与弘治本为同一系统。受到传奇体例较大影响的分出一类中,以刊于南方的万历八年(1580)所刻徐士范序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为最早。剧后有附录多种及释义大全、字音大全。

明刊本中流传较广的是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凌□初校《即空观鉴定西厢记》和毛晋校《西厢记定本》。

明刊本《西厢记》虽在体例、曲文上有各不相同的细微区别,但是,故事的轮廓,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都没有根本的差异。

清刊《西厢记》现存也有40余种,主要是金圣叹批改本《第六才子书》的各种版本。但金圣叹的批本有两个缺点:①他常常对《西厢记》进行臆改,模糊了《西厢记》的本来面目。②他的批评过于细琐,流于割截破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版有王季思校注的《西相记》(1954)和吴晓铃校注的《西厢记》(1954)

《破窑记》、《丽春堂》及其他 王实甫现存杂剧还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和《四大王歌舞丽春堂》两种。《破窑记》写刘员外的女儿刘月娥抛球招赘,打中了穷书生吕蒙正,刘员外嫌贫爱富,企图毁婚,刘月娥执意不从,于是夫妻被赶往寒窑度日。后来,刘员外又设计激发吕蒙正进京应试,刘月娥待时守分,苦等10年,终于盼到吕蒙正衣锦荣归。

这是个“变泰发迹”型的故事。吕蒙正虽然实有其人,且是宋代的一位宰相,但剧中故事却属虚构,或据民间传说而来。王实甫笔下的女主角刘月娥的性格较有特点,她奉父命抛球择婿时,祈祷“绣球儿,你寻一个心慈善,性温良,有志气,好文章。这一生事都在你这绣球儿上,夫妻相待,贫和富有何妨”,虽有依靠“天意”的意思,但她重人品,重才学,实际上抛弃了门第观念。当她和父亲决裂,前往寒窑安身时,她说:“我也不恋鸳衾象床,绣帏罗帐,则住那破窑风月射漏星堂。”并说“您孩儿心顺处便是天堂”。她心甘情愿与吕蒙正去作贫贱夫妻。吕蒙正得官回来,故意骗她说“不曾得官”,她说:“但得个身安乐还家重完聚,问什么官不官便待怎的。”王实甫所写刘月娥的这种不计门第贫贱,不重功名利禄,看重家庭的团聚、夫妻之间感情契合的思想性格,与《西厢记》中进步的婚姻观念是相一致的。

宋代以来,吕蒙正故事在民间颇为流行。《破窑记》中穿插描写的“搠笔题诗”、“斋后击钟”正是带有民间传说色彩的故事。吕蒙正穷愁潦倒到靠搠笔为生,赶斋度日,还遭冷遇的羞辱,被一些人骂作“穷酸饿醋”,作者在作具体描写时,显然也反映了元代儒生沦落生活的若干方面。

《破窑记》语言以本色为主,前人称赞为“白描俊语”,用来刻画主人公刘月娥朴实无华的温厚性格,显得协调一致,表现了王实甫驾驭多种风格语言的能力。

《丽春堂》写金代武将右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因赌双陆引出争端,被贬济南府,过着闲散而寂寞的日子。后来因为“草寇”作乱,乐善又被宣取回朝,官复原职,李圭也来负荆请罪,二人释却前怨。其中第3折所表现的乐善对升沉无定的感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悲哀,写来颇为真实而有感染力。第4折越调套曲中,多用女真曲调,当时是新奇的声调,明人称之为“十三换头”,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个特色。

《韩采云丝竹芙蓉亭》和《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也属丽情故事。它们各有一套曲存于《盛世新声》、《词林摘艳》和《雍熙乐府》中。《芙蓉亭》是写崔伯英和韩采云的爱情故事。今存〔仙吕·点绛唇〕套曲,当为全剧的第1折。描写韩采云私自到书房与崔伯英相会,以心理描写细腻委婉见长,语言风格秀美,与《西厢记》相类似。

《贩茶船》写书生双渐和妓女苏小卿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元代非常盛行,元人散曲中经常咏到它,很多剧作的曲词中也常提及,作为恋爱故事的譬喻。纪君祥也写有这一题材的杂剧,已不传,现在只能从明人梅禹金《青泥莲花记》中知道这个故事的梗概。今存王实甫《贩茶船》的〔中吕·粉蝶儿〕套曲,可能是全剧的第 2折,写苏小卿对双渐的思念以及收到负心的书信以后,失望、怨恨的心情,语言风格以本色为主。

王世贞 

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州,□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自幼有才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初任刑部主事,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相唱和,继承并鼓吹前七子复古理论,史称“后七子”。屡迁员外郎、郎中。为官正直,不附权贵。杨继盛下狱,时进汤药,又代杨妻写申疏,杨死又备棺殓尸,严嵩对此十分嫉恨。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出为山东副使。其父王□以泺河失事,被严嵩构陷下狱。王世贞与其弟世懋日伏严嵩门外求宽免,而王□终被处死。兄弟号泣扶柩归。隆庆初,兄弟伏阙讼父冤。其后官至刑部尚书,病逝乡里。

其始,王世贞与李攀龙同为文坛盟主。李死后,又为文坛领袖20年,“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有所谓“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等等名目,可见其影响甚大。

王世贞的文学观主要表现在《艺苑卮言》里。虽然他并未脱离前七子的影响,仍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其学问淹博,持论并不似李攀龙那样偏激,故时露卓见。他虽然十分强调以格调为中心,但也认识到:“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艺苑卮言》卷一)这就将创作者的才思与作品的格调密切联系起来,看到了才思生格调、格调因人而异的必然性,实为李梦阳、李攀龙所未发。王世贞虽然也主张从学古入手,但他特别注意“捃拾宜博”,强调“渐渍汪洋”,最终要求“一师心匠”。并且认为,唯有这样,创作方法才能“由工入微,不犯痕迹”,达到“气从意畅、神与境合”的地步。这显然与一味主张模古范型者有别。到了晚年,他的文学思想更有一些显著变化。他自悔40岁前所作的《艺苑卮言》,并悟出“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守诗选序》)的道理,有取于宋元之诗,还称赏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归太仆赞》)。王世贞作为后七子的首领,他也觉察到复古的流弊,标志着统治明代中期100余年的复古思潮已濒临绝境。

从王世贞《乐府变》的序言来看,他主张创作要继承《国风》批判现实精神,他要求诗歌要不避禁纲,批评时事,以成一代“信史”,实属难能可贵。所以他的诗歌有不少感时伤世的政治诗,现实感较为强烈。《钧州变》无情地揭露了贵族藩王的荒淫残暴,《袁江流铃山岗当庐江小吏行》在浓墨铺叙了严嵩父子横行不法,造成“不复问诏书,但取相公旨”的局面之后,谴责了他们“负国”的累累罪行,义正辞严,气势磅礴。《太保歌》以鲜明的对比手法描写了陆炳生前“一言忤太保,中堂生荆棘”的嚣张气焰和死后金宝尽流离,妻子尽逐故郡,兄弟作长流等的凄凉景象,其中寄寓了诗人无限感概。王世贞不仅对封建统治阶级里的腐朽势力有所抨击,还对君王进行了旁敲侧击的嘲讽。如《正德宫词》之四,对沉湎酒色的武宗有所讽谕;又如《西城宫词》之六,对听信道士胡言,选少女炼丹铅的世宗也极尽揶揄。此外,王世贞的咏史诗,通过对“固始祠中”的许忠节公犹有“父老椎牲考钟鼓”的赞叹,通过对“丈夫变名难变心,此心在宋不在身”的文天祥的崇敬,也流露了诗人的政治理想。

王世贞诗歌取材赡博,纵心触象,都能化为诗料,形诸歌咏。除了一部分模拟痕迹较为严重的作品外,诸体诗中都有一些颇见艺术匠心的佳作。他的某些乐府诗不刻意范古,甚见诗人才思,如《将军行》铺叙丰腴,中带古劲,纵横开阖,很有气势。他的有些律诗既有高华宏丽的气象,又能注意错综变化,迥旋自然,有相当功力。王世贞七绝最有特色,在其诗歌创作中较少模拟痕迹,能够意到调成,自然宛转。如“新传牌子赐昭容,第一仙班雨露浓。袋里相公书疏在,莫教香□湿泥封”(《西城宫词》之二),在舒缓的调子里,暗藏讽刺,弥有风趣。王世贞的“涵星砚”

王世贞亦能词,如〔浣溪沙〕“窗外闲丝自在游”在抒写清愁淡怨时,善于借助景物渲染,烘托其凄凉情绪。又如〔忆江南〕“歌起处”以“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勾勒江南景色,颇能传神。但他的词因受传统束缚较大,内容狭窄,题材单调。

此外,王世贞对戏曲也有研究。他的曲论见于《艺苑卮言》的附录,即《□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二。后人摘出单刻行世,题曰《曲藻》。王世贞已较深刻地认识到戏曲艺术的美学特点,“不唯其琢句之工,使事之美”,而关键在于“体贴人情,委曲必尽;描写物态,仿佛如生;问答之际,了不见扭造,所以佳耳。至于腔调微有未谐,譬如见锺、王迹,不得其合处,当精思以求诣,不当执末以议本也。”由此出发,他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动人”。他称赏《荆钗记》,因为它“近俗而时动人”;他批评《香囊记》,因为它“近雅而不动人”。这是他戏曲观的精华处。《曲藻》在引述前人曲论时,或赞成,或驳难,都颇精当。

又传奇戏曲《鸣凤记》,一说为王世贞所作。也有人疑此剧是王的门生所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戏曲及时地表现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自《鸣凤记》始。贯串全剧的矛盾冲突是震动朝野的严嵩集团与反严嵩集团的政治斗争。作者揭露了严嵩父子专权纳贿、祸国殃民,手下的狐群狗党趋炎附势、凶残横暴。《严嵩庆寿》、《端阳游赏》、《文华祭海》等出,都有生动刻画。同时,作者又着意渲染杨继盛等人不畏权□、不惧牺牲的精神。《灯前修本》、《夫妇死节》等出,不仅塑造了刚烈忠臣杨继盛,而且还表现了深明大义的杨夫人。为作品内容所决定,此剧在艺术上突破了以生旦悲欢离合贯串全剧的惯套。但剧作将矛盾的解决寄托给嘉靖皇帝,亦表现了一定的局限。剧作结构有些松散,人物纷繁,且多数缺乏性格特征,是其弱点。

王世贞十分熟悉明代典故、史事。他的《□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记述盛事奇事、首相传略、朝野轶闻,均是有史料价值的著作。其中有一些颇涉谈谐、文笔清新的小品散文。

著有《□州山人四部稿》 174卷,《续稿》 207卷,《□山堂别集》100,《嘉靖以来首辅传》8,《觚不觚录》1,《读书后》8卷;还编纂《画苑》10,《王氏书苑》10卷。

王庭晷 

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民瞻。安福(今属江西)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为衡州茶陵县(今属湖南)丞。弃官隐居卢溪(今属湖南),自号卢溪真逸。绍兴十九年(1149)因诗得祸,被贬。二十五年秦桧死,不久得归。孝宗即位,授国子监主簿,后转直敷文阁。

王庭□的学生杨万里说他的诗率直(《卢溪先生文集序》)。绍兴八年(1138),胡铨因得罪秦桧,被贬,王庭□不畏权势,勉励胡铨“男子要为天下奇”(《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后又寄诗,赞扬胡铨“百炼不屈刚为肠”(《胡邦衡移衡州用坐客段廷直韵》),于是得祸。他同情农民,在《寅陂行》中,率直地把老农的话记下来,揭露朝廷兴修农田水利乃“虚名”。他久居农村,有不少清新的作品。不过也有一些诗作模仿黄庭坚格调,承袭他的诗句,缺乏创造。他的文和词在当时也颇有名气。

所著《卢溪集》50卷,有明刊本、《四库全书》本。《卢溪词》有赵万里校本。

王庭筠 

金代文学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又号黄华老人。盖州熊岳(今辽宁复县)人。父遵古,海陵炀王正隆五年(1160)进士,仕为翰林学士。庭筠自幼聪颖, 7岁学诗。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任州县。章宗明昌中,召入馆阁,由应奉翰林文字迁翰林修撰。后因事解职。平日爱天平黄华(今河南林县)山水,卜居其地近10年,因以自号。晚年起复,泰和元年(1201)再任翰林修撰。次年去世,章宗有诗追悼。王庭筠手迹石刻

王庭筠是文艺上的多面手,精书法,学米芾;善画,山水墨竹近似文与可,存画尚有《幽竹古槎图》等。在文学创作上,他现存作品主要是诗词二类。他的诗,古近各体皆备。元好问《中州集》称赞他“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又在《黄华墓碑》中说他“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这些评语是专从形式上说的,未免有溢美之处。其实王庭筠诗虽然工于造语,风格清隽,但偏于模拟,较少艺术独创性。其内容大多以闲适为主,除少数篇章抒发了一些宦途波折的苦闷情绪外,极少接触现实题材。这较典型地代表了大定、明昌间金代诗坛脱离现实的风气。

王庭筠的词除两首长调外,其余多是小令。题材内容和诗近似,但宦途无常的牢骚与忧谗畏讥的情绪比诗要淡得多。词风清疏淡远,善于写景、抒情。其中以几首怀乡思隐的词写得较为出色。有的篇什,颇类苏轼一派的清旷舒徐之作。

王庭筠曾著《□辨》10,文集40,今俱不传。其存诗近30首,存词10多首,并收于元好问编《中州集》及《中州乐府》。

王廷相 

明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衡,号浚川。兰封(今河南兰考)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初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改兵科给事中。以言事贬判亳州,不久改高淳知县。又召为监察御史,巡按陕西。因得罪镇守中官被诬下狱,贬谪赣榆县丞。后历任宁国知县、松江府同知、四川佥事、山东提学副使、右布政使、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加兵部尚书,官至正二品。嘉靖二十年(1541),因处理郭勋事不力,革职为民。

王廷相推崇李梦阳,认为“秦汉以来,掩蔽前贤,牢笼百代,独空同一人”,为复古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五、七言古诗,尚能面对现实。如《西山行》揭露宦官横行不法的累累罪行,可谓淋漓尽致,“卖官何止金为堂,通贿能令鬼上树”,“熏天气焰侔天子,嘘之者生啐者死”。《西京篇》讽刺谩求神仙的荒唐举动,“羡门子晋终不至,蓬壶方丈难相通”,语含锋芒。他作古诗,喜用排比,如《明月篇》:“此时班姬双泪垂,此时陈后已心悲”,“空令圆魄入金闺,空令蟾彩照罗帏”,有一些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但总的说来,他的诗缺乏剪裁,所以有人讥为粗硬。他的近体诗更为逊色。只有少数五言绝句尚清新可读。如“芳树不自惜,与藤相萦系,岁久藤枝繁,见藤不见树”(《芳树》),似别有深意。朱□尊认为此诗“颇有摩诘风致”。

著作有《王氏家藏集》。

王  湾 

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200,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河岳英灵集》题作《江南意》,字句颇有不同。这首诗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开元中,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明代胡应麟认为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句,是区别盛唐与初唐、中唐诗界限的标志(《诗薮》)。可见这首诗在当时及后世受到普遍重视。

其诗《全唐诗》有收录。事迹见《唐才子传》。

汪  琬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学者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等。后因病辞官归家。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编修,预修《明史》,在馆60余日,后乞病归。

汪琬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他的散文疏畅条达。他主张才气要归于节制,以呼应开阖,操纵顿挫,避免散乱。所谓“扬之欲其高,敛之欲其深”(《答陈霭公书二》)。他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认为“既非雅驯,则其归也,亦流于俗学而已矣”(《跋王于一遗集》)。这种观点,偏于正统。他的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的影响,而近于南宋诸家。计东为作《生圹志》,则以为“若其文章,溯宋而唐。明理卓绝,似李习之(翱);简洁有气,似柳子厚(宗元)”。《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绮里诗选序》、《江天一传》《书沈通明事》等文是其代表作。

汪琬亦能诗,以清丽为宗,成就及影响不如其文。

著有《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晚年自删为《尧峰文抄》50卷,包括诗10卷、文40卷。

王  微 

南朝宋文学家。字景玄。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为宋初大臣王弘的侄子。父王孺官光禄大夫。“少好学,善属文,工书,兼解音律及医方卜筮、阴阳数术之事”,而“素无宦情”(《南史·王微传》)16岁举秀才,曾任司徒祭酒等职。后来又被举为吏部郎,他便辞官家居。宋文帝下旨令其就职,他仍未应诏,终于不仕。因此钟嵘《诗品》称他“徵君”。

《诗品》把王微和谢赡、谢混、袁淑、王僧达等合在一起品评,认为“其源出于张华,才力苦弱,故务其清浅,殊得风流媚趣”,从他的名篇《杂诗》“思妇临高台”来看,这一评语是中肯的。

在骈文流行的刘宋文坛,王微的散文较有特色,文辞比较质朴,风格接近魏末的嵇康等人。《报何偃书》自述胸襟,很少雕饰,几同口语,颇能显示作者淡泊真率、不慕荣利的个性。《以书告弟僧谦灵》悼念从弟王僧谦,由于他们志趣相投,朝夕共处,很有感情,因而写得哀惋动人。《与江湛书》较重词藻,但也见出作者傲岸的性格。

王微有文学批评专著《鸿宝》,钟嵘批评它“密而无裁”(《诗品序》),其书久佚。据《宋书·王微传》载,“微为文古甚,颇抑扬,袁淑见之,谓为诉屈”。而他的《与从弟僧绰书》有“文词不怨思抑扬,则流澹无味”等语,显然是反驳袁淑对他的批评。从这片段答难中,多少能看到他的文学观点的倾向,这同他的诗文创作特点也是相一致的。

《隋书·经籍志》载王微有集10卷。今仅存文 9篇,诗 5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

王  维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画像

生平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曾说:“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赠从弟司库员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诗歌创作 王维诗现存不满 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水之作如《终南山》、《华岳》描写雄伟的山岭,《汉江临泛》描绘浩瀚的江流,《山居秋暝》表现秋山雨后的清新气氛,《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之中溪涧或寺院的幽邃景象,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五言绝句《皇甫岳云溪杂题》5 首、《辋川集》20首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很精致,有如精美的绘画小幅。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田家》、《淇上田园即事》、《田园乐》等10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王维把农家生活写得非常和平宁静,将田夫野老写成了悠闲自得的隐士式的人物,以这些诗歌表现了自己对于闲适生活的喜爱。其他一些描写隐居生活的诗篇,也常有出色的写景片断,如“闲花满岩谷,瀑水映杉松”(《韦侍郎山居》)、“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作》)等,绘出了山林田园间种种动人的风景画面。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雪景 传为王维作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以及《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 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出色诗篇。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这些小诗都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感情真挚,语言明朗自然,不用雕饰,具有淳朴深厚之美,可与李白、王昌龄的绝句媲美,代表了盛唐绝句的最高成就。王维画像 选自《三十六诗仙图卷》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数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气象高华,体物细致,亦为人所称道。王维诗《少年行》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唐诗七言画谱》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殷□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河岳英灵集》)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若清□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但这派诗歌,往往陶情风景,缺乏社会内容。

本集和研究资料 《旧唐书·王维传》说代宗时王缙编次王维诗 400余篇。又王缙《进王右丞集表》云编次王维诗文凡10卷。述古堂原藏有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10卷,后归陆心源□宋楼。北京图书馆藏有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10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据以影印出版。元刻有刘须溪评点《王右丞集》(诗集) 6卷,《四部丛刊》据以影印,其中已杂有钱起、卢象、崔兴宗等人作品。明人顾起经有《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附文集4,这是现存最早的王维诗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为止较好的注本。除笺释全部诗文外,并附评语,对于作者可疑的诗歌加以说明,间有考订;又收辑有关王维生平和诗画评论的资料,作为附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于1961年将赵注本重加校订,排印出版。又郑振铎曾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用赵殿成注本等四种版本加以校勘,收入《世界文库》中。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顾起经注本和赵殿成注本都附有注者所撰王维年谱。今人陈贻□有《王维生平事迹初探》一文,后附《王维简要年表》(载《唐诗论丛》)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