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人简介(46)

 

本页内容提要

魏  收

魏  禧

魏  野

韦应物

魏  源

魏  徵

韦  庄

翁方纲

翁  卷

文天祥

温庭筠

文廷式

文  同

文徵明

魏  收 

北朝齐历史学家、文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鹿(今河北平乡一带)人。他15岁已能属文,显露才华。入仕后,曾任太学博士等职。26岁迁散骑侍郎,典起居注,并修国史,兼中书侍郎。在东魏,官至秘书监,兼著作郎,定州大中正。入北齐,任中书令,兼著作郎。天保二年至五年(551554),奉命编成《魏书》130,此后历任要职,加开府仪同三司,累迁尚书右仆射,位特进。死后追赠司空尚书左仆射,谥文贞。

魏收是东魏、北齐间的主要作家。“自武定二年(544)已后,国家大事诏命,军国文词,皆收所作”(《北齐书》本传)。他的年辈小于温子□、邢劭,而文誉齐名,世称“三才”。温子□死后,他与邢劭是北齐文坛两大派的领袖,“邢赏服沈约而轻任□,魏爱慕任□而毁沈约”,“各为朋党”,互相讥讦。当时人祖□评论说:“任、沈之是非,乃邢、魏之优劣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大体中肯。

魏收诗今存13首。其中也有清新可读之作,如《喜雨》的“泻溜高斋响,添池曲岸平,滴下如珠落,波回类璧成”;《庭柏》的“凌寒翠不夺,迎暄绿更浓”等句,对仗工整,巧构形似,已具南朝诗歌风格。但有的诗如《月下秋宴》,用典太多,则与“动辄用事”(《诗品》)的任□相近。

魏收文今存14篇。邢劭说他模拟任□,主要指诏、策一类朝廷公事文字。这些文章的内容、体式和辞藻,都和任□在南齐、梁易代之际所作同类作品相似。魏收有《枕中篇》,是告诫子侄之作。他认为“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无曰人之我狭,在我不可而覆;无曰人之我厚,在我不可而咎”;主张“能刚能柔”,“三缄其口”,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和个性,了解他的处世哲学,由此可以得知北齐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情绪,因而有一定价值。他曾自诩能作赋,但所作已全部佚失。他所编修的《魏书》,今为《二十四史》之一。这部史书因不敢得罪权贵,多曲笔而被称“秽史”,但它仍有一定历史价值,还保存了不少北魏文学作品,它的某些传记中也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精采片段,具有较强的文学意味。

《北齐书》本传载魏收有集70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68卷,但大都佚失。明代张溥辑集《魏特进集》1卷,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魏  禧 

清代散文家。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人。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入浙中,以文会友,并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康熙间,举博学鸿词,不应,逝于扬州。

魏禧自言“少好《左传》、苏老泉(洵),中年稍涉他氏。然文无专嗜,唯择吾所雅爱赏者”(《与诸子世杰论文书》),他的文章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内容多表彰民族节义人事,叙事简洁,又善议论。清初,人称魏禧、侯方域、汪琬为散文三大家。魏禧尤重气节,束身砥行,“以经济有用之文学,显天下百余年”(尚熔《书魏叔子文集后》)。史论如《隽不疑论》、《蔡京论》、《续续朋党论》等,善评古人的是非得失与成败。传记如《江天一传》、《刘文炳传》、《朱参军家传》、《邱维屏传》、《大铁椎传》等,文笔简炼,叙事如绘。此类文章大多表彰志节之士,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他论文强调“积理”和“练识”。所谓“积理”即要从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酝酿积蓄,沉浸而不轻发”,使发而为文章,“大小深浅,各以类触,沛乎若决陂池之不可御”(《宗子发文序》)。所谓“练识”,即“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答施愚山侍读书》),他认为掌握了这样的“为文之道”,文章才能在“至平至实之中”发前人之所无,成为“卓然自立于天下”的“奇文”。总的说来,魏禧散文长于议论、叙事,“踔厉森峭而指事精切”(宋荦《三家文钞序》)。但也有些则是轻率速成之作,流于庸滥,曾受到钱澄之、王庆麟等人的规劝和批评。

魏禧也能诗,有沉郁雄健之气。如《读〈水浒〉》,歌颂梁山英雄能够同饥寒、共生死,同时鞭挞以诗书道德掩其恶的当世权贵;《卖薪行》、《出廓行》、《入廓行》、《从征行》、《孤女行》等篇则反映了当时贫民的生活图景,也显示出作者对世事的沉痛感触。

魏禧与其兄祥、弟礼,都能文章,世称“三魏”。他们的文集合编为《宁都三魏全集》。

著有《魏叔子文集》22,《诗集》8卷,《日录》3 卷,《左传经世》10卷,《兵谋》、《兵法》各 1卷,《兵迹》12卷。

魏  野 

宋初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自筑草堂于陕州东郊,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当时显宦名流如寇□等多与他交游。宋真宗西行汾水时曾召见他,但他回避不见。终生不仕,死后追赠著作郎。

魏野的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不过他的诗平朴闲远,尚无艰涩苦瘦之弊。如“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寻隐者不遇》)及“妻喜栽花活,儿夸斗草赢”(《春日述怀》)。其诗亦颇有精警之句,如:“数声离岸橹,几点别州山”(《题普济院》),“洗砚鱼吞墨,烹茶鹤避烟”(《书友人屋壁》)及“烧叶炉中无宿火,读书窗下有残灯”(《晨兴》)等。故宋僧文莹《玉壶野史》说,魏野“诗固无飘逸俊迈之气,但平朴而常不事虚语”,评价颇为中肯。他的诗中也偶有苍凉壮阔之句,在宋初是不可多得的。如《登原州城呈张贵从事》:“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魏野与林逋同为宋初高士,虽其身后诗名不如林逋,但当日声望实在林逋之上。据《宋史·魏野传》载,他的《草堂集》上帙,在大中祥符初年已传到契丹。

《宋史·艺文志》著录其《草堂集》 2卷,《钜鹿东观集》10卷。前者有《两宋名贤小集》本;后者为其子魏闲所编,有《峭帆楼丛书》本,另《补遗》1,《附录》1卷。

韦应物 

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载(751) 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乱起,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广德二年(764)前后,为洛阳丞。后因惩办不法军吏,被讼于府衙,愤而辞官,闲居东城同德精舍。大历十年(775)为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宰。十三年,任鄂县令。建中二年(781)擢比部员外郎,在长安与畅当、刘太真、李儋、吉中孚等相交游。次年出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 (784)冬罢任,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为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与顾况、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来。贞元七年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唐代有另一韦应物,与白居易、刘禹锡同时,曾任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御史中丞等职。南宋沈作□《补韦刺史传》将二韦应物混为一人,实误。

韦应物早年侍卫玄宗,“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提□蒲局,暮窃东邻姬”(《逢杨开府》),生活豪横放浪。中年以后,久历州县,目睹时弊,思想有较大的变化,成为一个清廉刚正的地方官长,经常关怀民间疾苦。他在《采玉行》、《杂体五首》之三“春罗双鸳鸯”等诗中,如实反映了劳动人民被残酷剥削奴役的痛苦与不平。在《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中说:“兵凶久相践、徭赋岂得闲?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答崔都水》中说:“□税况重叠,公门极煎熬。责逋甘首免,岁晏当归田。”对广大人民长期遭受战争灾难、沉重的徭役赋税,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可与元结《舂陵行》、《贼退示官吏作》诸诗并读。所以他对自己作为一个地方官长,不能流惠于民,时常流露出内疚的心情,写下了“方渐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和“邑有流亡愧俸钱”(《寄李儋元锡》)等著名的诗句。

韦应物还有一部分诗篇,充满慷慨悲愤的感情。在《睢阳感怀》中,斥责贺兰进明不肯解救睢阳之围,歌颂张巡坚守孤城,忠贞不屈。在《广德中洛阳作》里,对唐王朝的官军和回纥兵在收复洛阳后大肆抢掠表示莫大的愤慨。其他如《京师叛乱寄诸弟》、《经函谷关》等,都是感慨时事之作,《寄畅当》一诗,则抒写了他希望投笔从戎、破敌疆场的壮志豪情。

韦应物诗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他的山水诗如《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在描绘江上暮雨钟声、独鸟归飞的景色之中,传达出对亲友的怀念之情。《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诗,虽情景比较幽寂,但诗中有人,语言凝炼自然,在韦诗中别具境界。他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寺居独夜寄崔主簿》)、“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游开元精舍》)、“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等,写景优美细腻,能传达出人所不易说出的感受。又如《幽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兴寄深微。而《象西塞山》所写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则又显露了韦诗中雄豪的一面。他的田园诗和盛唐王维、孟浩然之作已颇不同,实质渐为反映农民疾苦的政治诗。其代表作《观田家》中描绘的春耕场面,颇有生活气息,而“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流露出对劳苦农民的关怀。韦应物诗《寄诸弟》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唐诗七言画谱》

由于韦应物主要生活于安史乱后的动乱时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往往流露出退隐和归田等消极思想。某些作品的写景抒情中,也有过于孤寂和低沉之处。

韦应物各体俱长。七言歌行《听莺曲》、《五弦行》、《骊山行》、《长安道》、《贵游行》等,风格婉丽,音调流美,其中有些诗篇讽刺玄宗信奉神仙并揭露权门贵族的奢侈淫□。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他的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五律如《淮上喜会梁川故人》、《赋得暮雨送李胄》等篇,一气流转,情文相生,令人寻味不尽。五七绝如《闻雁》、《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寒食寄京师诸弟》、《故人重九日求橘》等,清韵秀朗,多可诵之作。《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景如画,甚为后世称许。

但韦诗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白居易称其“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与元九书》)。但韦诗也有□丽秀逸的一面,所以宋濂说韦诗“一寄□艳于简淡之中”(《答章秀才论诗书》)。韦应物向往陶渊明,他的五古主要是学陶,但是山水写景等方面,也接受了谢灵运、谢□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陶渊明),未为得实”。此外,韦应物偶亦作小词。

今传韦应物集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10卷本《韦江州集》,清汪立名辑订两卷本《韦苏州诗集》,民国时陶风楼影印南宋刘辰翁校点10卷本《韦苏州集》。《千唐志斋藏石》有韦应物广德元年所撰《唐东平郡巨野县令李璀墓志》,为诸本韦集及《全唐文》所不载,韦应物传世散文仅此一篇。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孙望《韦应物事迹考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可参看。

魏  源 

近代经史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原名远达,后更今名;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晚年皈依佛教,法名承贯。湖南邵阳(今隆回县)人。与龚自珍齐名,人称“龚魏”。

生平 魏源在嘉庆十八年(1813)成湖南拔贡生,次年入都朝考,没有取得仕进出路,羁留京师数年。后又到过湖南辰州、山西太原、四川重庆等地。嘉庆末,道光初,又出入京师,与龚自珍结识,二人从刘逢禄受公羊《春秋》,学术上由前期受宋明理学影响急遽转向今文经学,成为今文经学的“健者”(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道光二年(1822)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名,但以后几次会试都没有考中进士,曾在直隶提督杨芳家中坐馆。道光五年入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幕府,为贺编纂《皇朝经世文编》,从事经世之学,投身时务政事改革,一力促成漕粮改行海运,使漕费节减一半。道光八年,一度游杭,曾从钱东甫探究佛学。九年,捐资为内阁中书舍人,有机会接触本朝文献掌故。十一年因父丧去职,从此定居东南。曾入两江总督陶澍幕府,参预两淮盐政改革,提出以票盐制代替纲盐法,使盐课由积年亏累一变而为溢额,他自己也由经营票盐致富。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他热情投入卫国斗争,曾至宁波军中参加讯俘工作,又一度入钦差大臣裕谦幕府。因为朝廷和战无定,事无可为,辞归扬州,从事探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道路的著述。撰写《圣武记》,以备借鉴。又承林则徐的《四洲志》编纂《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世界各国状况,提出了著名的“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道光二十四年,魏源中礼部会试,次年举行殿试,成进士,以知县分发江苏。曾先后任东台、兴化知县,淮北海州分司运判,高邮州知州。居官期间,能尽力之所及为一方兴利,受到百姓称颂。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革命军攻占扬州,他在高邮州以迟递军事情报为人弹劾去官。随后应邀入安徽巡抚周天爵幕府,参加过镇压宿州捻军的活动。不久辞归兴化,汇辑《净土四经》,息心于佛教。这是他对清王朝感到绝望、对太平天国革命不能理解而趋于消沉的结果。咸丰六年秋,游杭州,寄居僧舍。次年去世,葬于西湖南屏方家峪。

政治哲学思想 魏源处于近代历史的转折关头,面对内忧外患严重局势,密切关注现实,思想和学术都表现出不同的径路。在学术思想上,他宗尚今文经学,提倡“通经致用”的学风,批判当时脱离实际政事的汉学末流和宋学末流,或蔽于声音训诂,或空谈心性,皆“无一事可验诸治”(《默觚上·学篇九》),“无一事可效诸民物”(《默觚下·治篇一》)。他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对近代经世学风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在世界观上,他表现出明显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成分和历史进化论观点。尽管他说“道”“不变”,却认为“气化无一息不变”,而“势则日变而不可复”(《默觚下·治篇五》),承认历史有演进,治法有不同,主张各项政事都应“因时制变”(《道光丙戌海运记》),顺应客观发展情势采取措施,“其道一出于因”(《筹漕篇上》),反对泥古不化。他以变革的思想从事各项弊政的改革,不仅卓见成效,而且打破传统的鄙商观念,重视运用民间商业力量,提出“官告竭,非商不为功”(《海运全案序》),符合近代商业资本兴起和发展的趋势。在对待西方世界上,他与顽固派不同,肯于睁眼看世界,既反对资本主义的侵略,又承认其先进性,主张学习其长处。他批判顽固派愚昧守旧视外国技术为“奇技淫巧”和妄自尊大视外域为夷狄的陈腐观念(《海国图志》卷二、卷六十七),提出“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机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同前卷二),主张学习西方建立民族工业。他对西方的民主政体也有所赞誉,认为“墨利加北洲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同前后叙)。魏源认为中国对于西方国家,只要“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同前卷二),就一定能赶上西方国家。在近代史的开端上,表现了高远的憧憬和展望。这些先进的思想,使他成为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先驱者、鸦片战争时期的先进人物之一。《海国图志》1852年版封面

文学创作 魏源一生的主要精力致力于弊政改革和经学、史学以及时务政事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不以文人自居。但他的文学创作,却由于先进思想的照耀,为鸦片战争前后的文坛开了新生面,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之一。魏源认为“文之用,源于道德而委于政事”(《默觚上·学篇二》),主张“贯经术、政事、文章于一”(《刘礼部遗书序》),要求文学与政事、教化相关。他的诗文都紧紧围绕当代主要矛盾,“皆有裨益经济,关系运会”,不同于“世之章绘句藻者”(林昌□《射鹰楼诗话》卷二)。

魏源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歌。他的诗歌伴随他革弊图强的奋斗历程,深刻反映了嘉庆、道光年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的革新思想和爱国主义激情。魏源今存诗900余首,大致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① 反映嘉庆、道光年间国困民疲、社会矛盾尖锐的现实。如他21岁北上入都时写下的《道中杂言》、《北上杂诗》两组诗,深刻揭示了嘉庆十八年(1813)天理教起义被镇压后,古称三河地带的中原地区“各占水旱兵,萃为死溺饥”的惨象。作于鸦片战争之后的《秋兴》十首则集中地暴露了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蜗庐外漏兼中蠹”的愈益衰败的形势:“大漏卮兼小漏卮,宣防市舶两倾脂”,“荒年谷贸丰年玉,下赋田征上赋钱”。“市舶”指帝国主义的掠夺,“宣防”指黄河岁修 500万的巨额开支,这两大漏洞使清王朝陷入财政困境,而人民则被推入沉重赋税负担的深渊。

② 系统地揭露关系国计民生的各项政事的弊端。魏源关心时务,不以一般反映民生疾苦为满足,而穷究统治者的政事举措。如《江南吟》十首集中反映了东南地区各项病国病民的弊政,涉及治江、治河、漕政、盐政、催科、禁烟诸方面,《都中吟》十三首集中揭露了中央朝廷及京师政事的弊端,涉及取士制度、捐纳制度、筹办海防政策、京畿治水方略以及部吏操权、仓胥勒榨等方面。从这些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政事积弊之深,吏治腐败之烈,人民受害之深。在《观往吟》和古乐府的《行路难》等组诗中,作者还刻画了阻止弊政改革的保守分子群象。如“渡水何必百丈虹”一首为因循苟安的人物画象;“新沐冠”诗刻画了畏难去弊而自甘陈腐的形象;“扁鹊见田侯”一首则利用战国时扁鹊见齐桓侯的故事,讥讽那些讳疾忌医者。田侯这个形象既是一切顽固派的化身,也是病入膏肓而终不肯改图的整个清王朝的化身。这类诗虽然大都采取寓言故事的形式,形象却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突出地暴露了保守派愚昧顽固的可笑而又可憎的面目,具有浓厚的讽刺意味。在上述这些诗中都激荡着作者追求变革的热情。

③ 表现抗敌卫国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突出地反映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写下的《寰海》、《寰海后》和《秋兴后》几组诗中和一些歌行里。《寰海》11首主要反映道光二十一年(1841)广东战事情况;《寰海后》10首主要反映道光二十二年江浙战事情况;《秋兴后》13首则是战后痛定思痛、追溯和抨击种种令人痛心的腐败现象。这些诗全为七律,一诗一事,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作者在诗中有力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朽、怯懦投降、摧残抗战派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已闻狐鼠神丛托,那望鲸鲵□渤攘”!诗中对败兵辱国的主要投降派将领,几乎没有遗漏的一一予以抨击,包括钦差大臣琦善、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杨芳、两江总督牛鉴、扬威将军奕经等,无情地揭露了他们“揖盗开门撤守军”、“全凭宝气销兵气”的可耻投降嘴脸。另一方面诗人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抗战将士和人民的反抗斗争。“楼船号令水犀横,保障遥寒岛屿鲸”,写出了爱国将领林则徐的神威;“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生动地描绘出平英团义勇风雷震霆般的斗争气势。《普陀观潮行》、《钱塘观潮行》、《秦淮灯船行》、《金焦行》等,则是几首充满爱国激情的歌行。作者在这些诗里,登临纵目,抚今追昔,感慨国势衰颓,愤恨统治阶级腐朽,痛心人们醉生梦死,感情激越奔放,爱国至诚,动人心魂。在艺术上,把政治内容和山水名胜结合起来,情景相生,形象丰满,情思浓郁。

④ 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山水诗。魏源《戏自题诗集》自称“应笑十诗九山水”。他酷爱山水,游历极广,“州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自藏小印印文)。其山水诗之多,描绘祖国山川之广,是前无古人的。中国的名山大川,很少不被他收摄笔下。他游山又必穷幽极胜,往往能开掘出前人步履鲜及的奇景异境。他在广泛游历的基础上,以偏于写实的笔墨,在对比中,展现山川的不同风貌:“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朱乌展翅垂云天”(《衡岳吟》),“雕镌造化、□险凿幽之笔,能使山无遁形,水无匿响”(徐世昌《晚晴□诗汇》卷一百四十七)。他的山水诗包含如《三湘棹歌》那样清逸幽美的境界,但更多是“倚天拔地自雄放”(《游山吟》其六)的雄奇山水,具有景象瑰伟、气势磅礴、形象飞动的特点。他说“山贵特立而耿介”(同前),既表现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也寄寓了自己高远的志怀和兀傲的品格。

魏源在艺术创造上重视自然,强调有独立的生命与风貌,有如造物之陶铸万品,“一花一天地”(《家塾示儿耆》)。他的政治诗走自己的路,带有政论家、时务家的明显特色。山水诗也有其独特之处。由于他的政治诗着重走反映现实的道路,甚至有裨于时的急切心情,使他直接在诗中发抒政论和策论;山水诗重在勾画出千山万水的实际风貌,所以诗笔接近宋诗的路数。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他归为道咸以来“始喜言宋诗”的人物之一。他的诗,赋笔多于比兴,叙事多,议论多,直述感怀多。“古质如谣,明畅如策,栉比如赋”,“别为一格”(罗汝怀《古微堂诗集序》)。其高处在反映的现实内容相当丰富,有的也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且“才力有余,多超迈警卓之语”(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下)。但有时则未免流于概念化,缺乏诗的韵味与形象。魏源诗的风格不可一概而论,也时有性情风致之作,但主导倾向则属于奇豪壮美一派;雄浩奔逸,而复坚苍遒劲,“发扬纵肆,字句纸上皆轩昂”(张维屏《艺谈录》),郭嵩焘评为“奇伟”,“峭厉”(《古微堂诗集序》)。总之,魏源志怀高远,思想新异,高视阔步,以诗歌为武器,挥洒万有,气势充沛,意遒笔劲,奔放之中而含拗峭,所以林昌□说他是“得太白之高奇者”(《海天琴思续录》卷一)。

魏源的文章反映着鸦片战争前后散文的变化,与正在发展的桐城派古文异趋,表现了政治家、时务家的经世文风。他的文章大都与政事治化相关,除经学、史学著述外,大宗文章属于时务政事的兴革问题。这些文章洞悉事情的原委利弊,叙事清晰,说理透彻,逻辑谨严,随事理所需,挥洒自如,文字也很洗炼。虽不属于文学范畴,但上承奏疏论事、政书叙政之体,下关近代时务文字的兴起和发展,有一定的历史作用。他的《默觚》形式上学习诗今文家著作《韩诗外传》的体例,引《诗》以证事,内容则是笔记式的论说小品,无论是论学还是论治,都观察锐敏,论辩犀利,文字精警,击中要害。李慈铭称他的文笔“隽悍”(《越缦堂读书记》),一般说来,他的文章清遒隽峭,有自己的风格。

诗文集 魏源今传世文集主要有《古微堂内外集》10卷,光绪四年(1878)淮南书局刊刻。宣统元年(1909)黄象离增补重编,将内集3卷移定为2卷,增辑遗文35篇,将外集7卷扩编为8卷,仍10卷,名《魏默深文集》,由国学扶轮社印行。诗集主要有《古微堂诗集》10卷,同治九年(1870)刊行。另存早期手书诗稿《清夜斋诗稿》1,宣统三年(1911)与陈沆简学斋手书诗稿合印。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魏源集》,基本收录了专著以外的短篇论著与诗歌,只删略个别篇章,诗文分别以黄象离本、同治九年本为底本,而以《古微堂文稿》残本、《古微堂诗稿》、《古微堂诗稿抄本》残本等本对校。

魏  徵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徵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思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宋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徵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韦  庄 

唐末五代诗人、词人。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武后时宰相韦待价之后(一说为玄宗相韦见素之后,其实并非一房),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

生平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

前期为仕唐时期。广明元年(880)他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882)春始得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后去润州,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中任职。光启元年(885),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景福二年(893)入京应试,不第。乾宁元年(894)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已年近60。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韦庄亦随驾任职。乾宁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此后无诗作留存。

后期为仕蜀时期。天复元年 (901),他应聘为西蜀掌书记,自此在蜀达10年。天□四年 (907),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与之对抗,遂建立蜀国,史称前蜀。他被王建倚为心腹,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

文学创作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他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因而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忧时伤乱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从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悯耕者》、《汴堤行》对战乱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睹军回戈》、《喻东军》、《重围中逢萧校书》对当时屯居洛阳的援军残害人民、掳掠妇女的丑恶行径作了谴责,同时又对他们拥兵自重、未能积极镇压起义军表示不满。而《铜仪》、《洛北村居》、《北原闲眺》、《辛丑年》等诗,则反映了他对唐室“中兴”的热切期待;《闻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关》等诗,表示了他对离乱中的君主、皇族多所眷念;《咸通》、《夜景》、《忆昔》等作,更抚今追昔,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挽歌。他又有一些出色的怀古诗,如《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在对南朝史迹的凭吊中,也寄寓着他对唐末社会动乱的哀叹,情调凄惋。此外,他还有一些诗如《思归》、《江外思乡》、《古离别》、《多情》等,反映了他长期四处飘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他的写景诗,如《题盘豆驿水馆后轩》、《登咸阳县楼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也有特色。他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而清词俪句,情致婉曲,则为其近体诗的共同风格。

韦庄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秦妇吟》。此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诗中通过一位从长安逃难出来的女子即“秦妇”的叙说,正面描写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称帝建国,与唐军反复争夺长安以及最后城中被围绝粮的情形。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一方面对起义军的所谓“暴行”多所“暴露”,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义军掀天揭地的声威及统治阶级的仓皇失措和腐败无能;一方面揭露了唐军迫害人民的罪恶,另一方面又夹杂着对他们“剿贼”不力的谴责。它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来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由于某种忌讳,韦庄晚年严禁子孙提及此诗,也未收入《浣花集》,以致长期失传。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

韦庄又是花间派中成就较高的词人,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但温词主要是供歌伎演唱的歌词,创作个性不鲜明;而韦词却注重于作者感情的抒发,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首,学习白居易、刘禹锡《忆江南》的写法,追忆往昔在江南、洛阳的游历,把平生漂泊之感、饱经离乱之痛和思乡怀旧之情融注在一起,情蕴深至。风格上,韦词不象温词那样浓艳华美,而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如〔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女冠子〕“四月十七”、“昨夜夜半”等。他有些词还接受了民间词的影响,用直截决绝之语,或写一往情深,或写一腔愁绪。如〔思帝乡〕“春日游”的“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于率直中见结郁;〔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的“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以终老异乡之“誓”,更深一层地抒发思乡之苦。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许昂霄《词综偶评》评韦词“语淡而悲,不堪多读”,都指明这一特点。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己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也是从这点着眼的。但韦词间有艳亵语,为其不足处。

本集和研究资料 《蜀□杌》著录韦庄《浣花集》20卷。《补五代史·艺文志》著录《韦庄笺表》 1卷、《谏草》2卷、《蜀程记》1卷、《峡程记》 1卷、《韦庄集》20卷、《浣花集》5卷、《又玄集》5卷。今仅存《浣花集》及所选诗《又玄集》,余皆佚。

《浣花集》为韦庄弟韦蔼所编,蔼序说,韦庄在“庚子(880)乱离前”的作品,大都亡佚;到编集时,他才搜集到1000多首。然今传《浣花集》仅存诗200多首,尚不足原编四分之一。此集有明正德间朱承爵刻本(《四部丛刊》即据以影印)和晚明汲古阁刻本,皆作10卷,大致以时地分卷,各卷篇数多少不均。《全唐诗》略加归并,编为5卷,内容全同。另《补遗》1卷,大概为后人于结集后所增补。

韦庄词向无专集。《全唐诗》从《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余》等辑录54首。刘毓盘辑有《浣花词》 1卷,共55首,刊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

近人向迪琮编有《韦庄集》,收韦诗 300多首,词55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印行,较为通行。

关于韦庄生平事迹,《蜀□杌》、《唐才子传》、《十国春秋》均有材料。近人曲滢生有《韦庄年谱》(北平清华园我辈语丛刊社1932出版)。今人夏承焘有《韦端己年谱》(见《唐宋词人年谱》,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新 1版),资料丰富,考订精密,于韦庄一生行迹,钩稽颇详。

翁方纲 

清代诗人。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曾主持江西、湖北、江南、顺天乡试,又曾督广东、江西、山东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翁方纲精于考据、金石、书法之学,又是清代肌理说诗论的倡始人。

翁方纲论诗的著作有《石洲诗话》,但他的基本见解,则见于专篇论文中。他的肌理说,实际上是王士□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说:“今人误执神韵,似涉空言,是以鄙人之见,欲以肌理之说实之,其实肌理亦即神韵也。”(《神韵论上》)“诗之坏于格调也,自明李、何辈误之也。李、何、王、李之徒,泥于格调而伪体出焉。非格调之病也,泥格调者病之也。”(《格调论上》)又说:“其实格调即神韵也。”(《神韵论上》)翁方纲用“肌理”说来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借以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继续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翁方纲倡言“肌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学问,一是词章的“文理”。他说:“士生今日,经籍之光,盈溢于世宙,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序》)“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同前)他说:宋、金、元诗接唐人之脉而稍变其音。而明代诗人只是沿袭格调,并无一人具有真才实学,只有清朝经学发达,可以用经术为诗(《神韵论下》),这种主张,是当时统治者极力提倡经学、提倡考据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在“诗法”上,翁方纲主张求儒复古的旗号,他割裂引用杜甫诗句“法自儒家有”,解释为“大而始终条理,细而一字之虚实单双,一音之低昂尺黍,其前后接笋,乘承转换,开合正变,必求诸古人也”(《诗法论》)。翁方纲的复古,不是尊唐,而是崇宋,特别推崇江西诗派的黄庭坚。他认为,“宋诗妙境在实处”(《石洲诗话》卷四),片面强调诗歌的考证作用和史学价值,把诗与“经术”、史料混为一谈。所谓“史家文苑接儒林,上下分明鉴古今。一代词章配经术,不然何处觅元音?”(《书空同集后十六首》)这是一种模糊文学特征的主张。翁方纲手迹

翁方纲作诗共2800余首,主要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把经史、金石的考据勘研写进诗中的“学问诗”。这类诗多七言古诗,诗前有序或题注,这种序、注本身也是经史或金石的考据勘研文字。其诗几乎可以作为学术文章来读,往往写得佶屈聱牙,毫无诗味。如《成化七年二铜爵歌》等即是。时人洪亮吉批评他说:“最喜客谈金石例,略嫌公少性情诗。”(《北江诗话》卷一)另一类是记述作者的生活行踪、世态见闻或写山水景物的诗。这类作品也大半缺乏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其中一些近体诗,偶有佳构,如:“客路旬经雨,林峦翠倚空。不知秋暑气,直与岱淮通。旧梦千涡沫,思寻百步洪。大河西落日,穿漏一山红”(《高昭德中丞招同裘漫士司农钱稼轩司空集云龙山登放鹤亭四首》其二),“秋浸空明月一湾,数椽茅屋枕江关。微山湖水如磨镜,照出江南江北山”,“门外居然万里流,人家一带似维舟。山光湖气相吞吐,并作浓云拥渡头”(《韩庄闸二首》),颇有宋诗的清空气味。

翁方纲的著作有《复初斋文集》35卷,集外文 4卷,《复初斋诗集》42卷等。

翁卷 

南宋诗人。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布衣终身。在“永嘉四灵”中年事最高。

刘克庄批评“四灵”说:“永嘉诗人极力驰骤,才望见贾岛、姚合之藩而已”(《瓜圃集序》),而对翁卷却另有评价,他在《赠翁卷》中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只在一联中。”今存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等,酷肖《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人特色。更多的还是近体诗。七绝中有几首颇为灵秀,如《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火,忽于水底见青山。”《乡村四月》一首更为人所熟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颇有清新淡远的意趣。

著有《西岩集》1,有《南宋群贤小集》本;《苇碧轩集》,有《永嘉诗人祠堂丛刻》本。二集互有出入。

文天祥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宝□四年(1256)进士第一。历任刑部郎官,知瑞州、赣州等。德□元年(1275)元军东下,乃组织义军,入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营谈判,被扣留。后于镇江脱险,回温州拥立端宗,力图恢复,转战东南。景炎三年(1278),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拘囚大都4年,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文天祥的文学创作以元军攻陷临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为应酬之作,精华多在后期,所作《指南录》、《指南后录》的集名出自其诗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现他力图恢复,念念不忘宋室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两集《指南录》和《吟啸集》中的诗作,记叙了他与同僚、部下的艰苦战斗,表现了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激昂慷慨,苍凉悲壮,无愧诗史。他的五古如《正气歌》,七古如《二月六日海上大战……》,五律如《南安军》、《除夜》,七律如《过零丁洋》、《金陵驿》,七绝如《扬子江》等,都是感人至深的名篇。其中《正气歌》写于大都狱中,诗中遍举古代胸怀“正气”之士的高风亮节以自勉,集中地体现了作者的崇高气节和至死不渝的坚贞意志。《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青”,更是历来人们争相传诵的名句。

《指南录后序》一文记述其德□二年(1276)出使元营,被扣押后历尽艰辛而得以脱险的经过,字里行间悲愤交加,和《正气歌》一样,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文天祥存词仅数首,但作于抗元和被囚期间的〔酹江月〕等,直抒胸臆,激越沉痛。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他的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王沂孙、张炎、周密诸家之上。这种评价虽不免有偏爱之嫌,但也说明了文天祥的词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所著《文山先生全集》2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刻本。又《指南录》4卷,《指南后录》4卷,有明万历四十一年唐晟刻本。

温庭筠 

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裔。大约在他父亲时,家庭已经没落,事迹不闻。屡试进士不第,约在48岁才获授隋县尉。其后,曾为幕府僚吏,任方城尉,至国子助教。他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吟即告完篇,人称“温八叉”、“温八吟”。精通音律,善鼓琴吹笛,为侧艳之词。但他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不为时俗所重,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温庭筠诗和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五、七言古诗师法李贺,或寄吊古兴亡之慨,或写边塞荒寒之最,或述田家务农之劳苦,辞藻瑰丽,而颇含悲凉之意。近体诗反映现实面更广泛,涉及羁旅行役、友朋寄赠、身世感慨、咏史咏物等多方面内容,不时发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浩叹。名句如《过陈琳墓》中的“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利州南渡》中的“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等,向来传诵人口;《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曾为欧阳修所欣赏(《六一诗话》)。

温庭筠是文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是“花间派”词的先导。深受五代后蜀词人推崇,赵崇祚编《花间集》把他的词列于首位,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他的词多写妇女生活,除常见的闺阁、歌伎题材外,还有如〔定西番〕、〔遐方怨〕写戍妇思念征夫,〔女冠子〕写女道士,〔河渎神〕写祠庙赛神,〔荷叶杯〕、〔河传〕写采莲女子的爱情,〔梦江南〕写商妇的相思等。〔更漏子〕六首、〔菩萨蛮〕十四首,写的也是宫女、思妇的生活和情怀。这些词中也可能寄寓着作者的某种情感。但前人说〔菩萨蛮〕十四首全是“感士不遇也”(张惠言《词选》),则未免穿凿附会。

温词的风格以□丽绵密为主,多用比兴,以景寓情;和韦庄词的疏淡明秀,时寓身世之感;李□的质朴自然,多状写南国风光、水乡情调,可谓鼎足而三。温词乍看似乎堆垛晦涩,仔细玩味便觉情挚韵远,余味曲包。代表作如〔菩萨蛮〕“小山重迭金明灭”、〔更漏子〕“柳丝长”等,于写景、述事中含蕴着主人公深沉的感情,和李煜词的多用赋体、直抒胸臆不同。这一艺术特点,对宋代词人周邦彦、吴文英等有所影响。但温词中也有直写内心活动的,如〔南歌子〕七首,词论家认为“以直快见长”、“源出古乐府”,敦煌民间词中也有此类风格,表现出其艺术特色的另一面。

温庭筠诗今存310余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他的词,《花间集》收66,《全唐诗》附词部分收59首。王国维所辑《金荃词》收70首(《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林大椿汇辑《唐五代词》录70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钟彦《花间集注》均收有温词,夏承焘《唐宋词人年谱》收有《温飞卿系年》。

文廷式 

近代词人。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号云阁(亦作芸阁),别号纯常子、罗霄山人、芗德。江西萍乡人。出生于广东潮州,少长岭南,为陈澧入室弟子。光绪初,在广州将军长善幕中,与其嗣子志锐、侄志钧(二人即长叙之子,瑾妃、珍妃胞兄)交游甚密。光绪十六年(1890),成进士,授编修。二十年大考,光绪帝亲拔为一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读学士,兼日讲起居注。文廷式志在救世,遇事敢言,与黄绍箕、盛昱等列名“清流”,与汪鸣銮、张謇等被称为“翁(同□)门六子”,是帝党重要人物。甲午中日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召恭亲王参大政;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谏阻和议,以为“辱国病民,莫此为甚”。光绪二十一年(1895)秋,与陈炽等出面赞助康有为,倡立强学会于北京。次年二月,遭李鸿章姻亲御史杨崇伊参劾,被革职驱逐出京。这一时期,文廷式益潜心时务,其《琴风余谭》、《闻尘偶记》,记甲午、乙未间时事、人物,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革职归里后,撰有《罗霄山人醉语》,痛感“中国积弊极深”、“命在旦夕”,提出“变则存,不变则亡”,鼓吹“君民共主”,倾向变法,但又以为不可急切从事。戊戌政变后,清廷密电访拿,遂出走日本。二十六年(1900),回国,与容闳、严复、章太炎等沪上名流,参加唐才常在张园召开的“国会”。唐才常的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清廷复下令“严拿”。此后数年,文廷式往来萍乡与上海、南京、长沙之间,沉伤憔悴,寄情文酒,以佛学自遣,同时从事著述。这时期所著杂记《纯常子枝语》40卷,是其平生精力所萃。

文廷式15岁学词,晚年自言“三十年来,涉猎百家”,“志之所在,不尚苟同”。他批评浙派“以玉田(张炎)为宗”,“意旨枯寂,后人继之”,“以二窗(吴文英号梦窗、周密号草窗)为祖祢,视辛(弃疾)刘(过)若仇雠”,尤为“巨谬”(《云起轩词钞序》)。他曾谓“百年词派属常州”(《缪小山前辈张季直修撰郑苏龛同年招饮吴园别后却寄》诗其三)。他强调比兴寄托,推尊词体,与常州词派相近,但又不为所囿,曾批评常州派推崇的词人周邦彦“柔靡特甚,虽极工致,而风人之旨尚微”(《纯常子枝语》卷十一)。清代光绪刻本《云起轩词》

文廷式词存 150余首,大部分是中年以后的作品,感时忧世,沉痛悲哀。其〔高阳台〕“灵鹊填河”、〔风流子〕“倦书抛短枕”等,于慨叹国势衰颓中,还流露出对慈禧专权的不满,对当道大臣误国的愤慨。他如〔木兰花慢〕“听秦淮落叶”抒写男儿请缨,挥剑龙庭的壮怀,〔翠楼吟〕《闻德占胶州湾而作》以三国时的陈登自比,寄托其报国救世之志,都激荡着爱国的豪情。晚期词作,飘零之感与忧时之情交织,出尘避世的情绪日趋明显。〔清平乐〕“春人婀娜”,更曲折地表明了他不想参加反清革命的态度。文廷式的一些艳词,风格接近花间词风;其抚时感事,言志抒怀之作,则以苏轼、辛弃疾为宗,或慷慨激越、抑郁幽愤,或神思飘逸、清远旷朗,大都借景言情,托物咏志,兼有豪放俊迈,婉约深微的特点。〔祝英台近〕“翦鲛绡”、〔摸鱼儿〕“恁啼鹃苦催春去”、〔永遇乐〕“落日幽州”、〔鹧鸪天〕“万感中年不自由”、〔鹧鸪天〕“璧满花□世已更”、〔水龙吟〕“落花飞絮茫茫”诸作,都被誉为神似东坡、逼肖稼轩之作。在近代词坛上,文廷式词自成一家,朱孝臧称其“拔戟异军成特起”,“兀傲故难双”(《□村语业》卷三)。

文廷式词,有门人徐乃昌刊本《云起轩词钞》和江宁王氏娱生轩影印家藏手稿本,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后出,并附录《文芸阁先生词话》等。其词尚有散见者,〔卜算子〕“午枕怯轻寒”见于夏敬观《□庵词话》,〔金缕曲〕“生小瑶宫住”见于郭则□《清词玉屑》。

文同 

北宋画家、诗人。字与可,号笑笑居士。梓州梓潼(今属四川)人。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仁宗皇□元年(1049)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知陵州、洋州。元丰初年知湖州,逝世于赴任途中。世称文湖州。

文同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湖州竹派。

文同在诗歌创作上很推崇梅尧臣,他的《织妇怨》描写织妇辛勤劳作,反被官吏刁难,与梅尧臣反映民间疾苦的诗同一机杼。他的写景诗更有特色。如“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早晴至报恩山寺》);“深葭绕涧牛散卧,积麦满场鸡乱飞”(《晚至村家》)等句;形象生动,宛如图画,充分表现了画家兼诗人善于取景、工于描绘的特点。他在诗中还常常把自然景物比作前人名画,如“独坐水轩人不到,满林如挂《暝禽图》”(《晚雪湖上寄景儒》)、“峰峦李成似,涧谷范宽能”(《长举》),为古代诗歌描写景物增添了一种新的手法,这同当时画家乐于向前人诗中寻找画意具有同样的意义,表明了北宋前期诗与画这两门艺术已更为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所著《丹渊集》40卷,《拾遗》 2卷,为其曾孙文□编,附《年谱》1卷、《附录》2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

文徵明 

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初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曾学文于吴宽,学画于沈周,学书法于李应祯。又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研习,人称“吴中四才子”。宁王朱宸濠慕其名,致书敦聘,辞病不赴。正德末(1521),以岁贡生荐吏部试,授翰林院待诏。因不满官场,屡上辞呈,三年后得归故里,以卖字画为生。文徵明诗、文、书、画皆工,画尤著称。善绘山水、花卉、兰竹、人物,山水为最。门人甚众,称“吴门派”。他的书法行、草、隶及大楷都有特色,小楷尤精。四方求文书画者,接踵于道。

文徵明诗文与柳宗元、白居易风格接近,独步于当时“七子”拟古文风之外,自成一格。他的诗淡雅秀丽,清新自然,大多为感兴、纪游、题画和赠酬之作。表现热心隐逸生活的诗为数不少,如《闲兴》“之四”:“酒阑客散小堂空,旋卷疏帘受晚风;坐久忽惊凉影动,一痕新月在梧桐。”景情甚协,人称为“仙境”。七律《春雨》,五律《石湖春游》等,也写隐者幽怀,清新恬静,语言流畅自然。他的大量“题画”诗,与书、画有机结合,互相补充,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如《天平纪游图》、《牡丹图》等诗画皆是。《题江头钓艇》、《山行》等,可为此类诗的代表。文徵明也作词,如〔满江红〕《拂拭残碑》追究杀害岳飞的罪责,直指宋高宗。他的散文长于叙事,叙议相间,语言清新流畅。代表作有《重修兰亭记》、《晦庵诗话序》等。

著作有《甫田集》35卷,附录行略 1卷。其中收诗741首,文159篇。但集外流传的作品尚不少。

 

山间月诗社兴趣部落 山间月诗社 诗人驿站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域名证书 制作维护:山间月 2004年9月8日建站

网站地址:http://www.sjysg.com http://sjysg.com 邮箱:xyx1956@163.com

吉ICP备10201821号 吉公网备案22012202000018号